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經濟師論文刊發探討當今農村城鎮經濟管理模式的改革發展 

發布時間:2014-08-13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

摘 要: 論文摘要: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成為推動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我區,非公有制經濟在促進經濟發展、繁榮城鄉市

  論文摘要: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成為推動國民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在我區,非公有制經濟在促進經濟發展、繁榮城鄉市場、擴大就業、增加財政收入、改善人民生活方面也發揮了積極的作用。據統計,2008年全區非公有制經濟增加值完成3500億元,占GDP的42%。根據2008年全區第二次經濟普查統計,有私營經濟4.4萬戶,個體工商戶72.9萬戶。分別比2004年第一次經濟普查的戶數增加了2.8萬戶和10.5萬戶。2009年,全區非公有制經濟完成固定資產投資4120億元,占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50%以上。在全區私營企業中增長最快的是金融業,同比增長72.3%。其次是農林牧業,同比增長36.6%。我區非公有制經在新興服務業和第二產業的迅速發展,勢必會為我區走出具有地區特色的農村城鎮化道路奠定基礎。

  一、非公有制經濟是實現離土不離鄉的就業方式的主體力量

  解決就業,降低失業率將是我國長期面對的重大問題。其中農牧民就業尤為突出,關系到社會穩定,關系到改革開放成敗。一直以來,大批農民涌向大中心城市,不僅增加城市就業壓力,而且農牧民在城市生活被邊緣化導致了很多社會問題。為了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要改變原來過分依賴中心城市發展的模式,促進小城鎮發展。農村城鎮化就是要把農牧民的生產結構在當地轉換,實現離土不離鄉型的就業方式。實現當地就業離不開當地的非公有制經濟的作用。使農村牧區剩余勞動力在小城鎮中的農產品深加工業、休閑農業、鄉村旅游業和農村服務中小企業中就業,進而增加農牧民的工資性收入。

  以我區鄂爾多斯市為例,截至2007年底個體工商戶達到48922戶,私營企業7164家。全市在非公有制經濟中的從業人員由2000年的 17.1萬人增加到43.8萬人。近兩年,鄂爾多斯市形成了絨產業、肉產業、林沙產業、生物制藥產業等以深加工農畜產品的產業集群。在這些非公有制經濟龍頭企業的帶動下,2007年鄂爾多斯市農牧民人均純收入為7052元,同比增長15.2%。其中工資性收入2609元,農牧民工資性收入占人均純收入比重由2000年的21.3%提高到2007年的35.5%。家庭農牧業經營性收入3795元,同比增長了10.3%。農牧民在當地就業達到82%。非公有制經濟不僅成為推動鄂爾多斯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而且吸納了大量農村牧區剩余勞動力在當地就業,為農牧民提供了有保障的工資性收入,增加了農牧民農牧業經營性收入,切實增加了農牧民實際收入。

  二、非公有制經濟是實現加快城鎮化進程,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載體

  小城鎮化建設,一方面為了解決農村牧區富余人口的轉移,另一方面農村城鎮化建設可以推動產業結構調整。農村城鎮化的過程是人口集聚的過程,也是經濟聚集的過程。伴隨著人口、經濟聚集,必然對公共設施、學校、醫療、商業流通、房地產等第二、三產業產品和服務的需求增加。需求帶動產業結構向二、三產業的不斷轉移,由此城鎮化也會成為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的動力。

  2005年“非公36條”出臺,明確提出,只要法律沒有明確禁止的領域都允許非公有制經濟進入,在采礦、制造、電力、房地產、物流等第二、三產業中,99%的企業都是個體、私營和外資等非公有制經濟。尤其是在2008年,農村土地可以流轉、承包的土地新政出臺之后,發展規模化經營的農業私營企業相繼出現。所以,農村城鎮化建設,推動產業結構調整的主要載體是非公有制經濟的產業結構調整、非公有制經濟的產業升級。

  內蒙古自治區的非公有制經濟在農村牧區城鎮化建設、推動產業結構調整方面做出了卓越的貢獻。改革開放以來,涌現出了一批頗有競爭力的企業,如蒙牛、鄂爾多斯集團、小肥羊、河套酒業等。這些非公有制經濟扎根于內蒙古地區實際,在農畜產品深加工領域打造品牌,發展特色第一產業,鞏固和提升第二產業,大力發展物流、金融等新興服務業,提升傳統

  服務業的發展水平,為農村小城鎮化建設,進一步提高生產、生活水平做出了貢獻。

  從表中可以看出,到2008年,第一產業就業比重50.4%,生產總值只占11.7%。從20多年的發展看,第一產業的生產總值呈下降趨勢,就業人員也呈下降趨勢。第二產業生產總值占55%,20多年來上升了20.2%,說明第二產業處在快速發展時期,反而就業比重在下降。應該隨著第二產業的發展大力提高第二產業的就業人口。第三產業就業比重增加了13.5%,但生產總值變化不大,說明產業層次在較低水平上徘徊,有待提升。從表2全區城鎮化率看出,烏海、包頭這樣工業較集中的城市,城市化率相對高。由此可看出,我區經濟發展第二產業較大。

  三、非公有制經濟承擔著建設特色城鎮化道路的重任

  近年來,全國各地在實施農村小城鎮化建設過程中,過分夸大城鎮化對經濟的推動作用,認為城鎮化建設就是越大越好,就是多蓋房子多修路多建廣場。結果出現了中小城鎮千篇一律,把城鎮化建設簡單地當成一種“程式化”。沒有正確理解農村小城鎮化的關鍵問題,更沒有體現因地制宜、體現各地區的特色。

  在如何加快產業調整、產業升級,圍繞市場需要對農畜產品加工業及特色優勢產業的研究方面,我區一批有遠見的非公有制經濟將目光轉向了農牧區,開發建設以農畜產品的生產、加工、銷售為主的項目。例如,鞏固和擴大在羊絨、牛奶、羊肉、皮革、馬鈴薯、小麥等優勢產業,打造天然綠色品牌。尤其是烏蘭察布市的馬鈴薯,到2008年種植面積達到500萬畝,產量達到400萬噸,占全市農業增加值的28%,同時還帶動了加工、保鮮、儲運等行業的發展。目前有1.2萬戶馬鈴薯儲存大戶,有3.5萬人。馬鈴薯加工企業達到十幾戶,年加工100萬噸,銷售實現增加值15億元,占全市生產總值的16.4%,已經成為全市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

  內蒙古農牧區的小城鎮建設立足于本地區特點,發展農畜產品深加工,企業帶動農牧戶,改變傳統的農牧業發展方式,走出具有特色的小城鎮建設道路。

  參考文獻:

  [1]2010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加大統籌城鄉發展力度進 一步夯實農業農村發展基礎的若干意見.

  [2]蓋志毅.工業化、城鎮化與草原生態系統可持續發展[J]. 內蒙古財經學院學報,2006(1).

  [4]王建忠.內蒙古草原牧區小城鎮發展問題研究[J].內蒙古農 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7(2).

  [5]龔新蜀.城鎮化發展中的產業轉型問題——新疆特色城鎮 化道路研究[J].經濟導刊,2009(1).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