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論述我國當下經濟轉型的原因及發展刊發核心論文  

發布時間:2015-03-10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中國仍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工業化步伐遠沒有完成,產業結構遠沒有得到有效的優化,二產主導特征仍然明顯,我國的產業競爭優勢依然集中于低技術資源密集型第二產業。而二產能源消費強度遠高于一產和三產,2007年,二產能源強度是三產的四倍多,導致我

  摘要:中國仍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工業化步伐遠沒有完成,產業結構遠沒有得到有效的優化,二產主導特征仍然明顯,我國的產業競爭優勢依然集中于低技術資源密集型第二產業。而二產能源消費強度遠高于一產和三產,2007年,二產能源強度是三產的四倍多,導致我國能源消費仍將處于較快增長階段。

  關鍵詞:能源消費彈性,能源強度,結構優化

  能源消費變化能深刻反映一個國家的產業結構狀況,產業結構的優化程度決定著能源消費總量和利用水平。中國經濟快速發展,產業結構也日趨合理,但仍存在諸多結構性問題:一是產基礎薄弱、產業化嚴重不足,二是產能過剩嚴重,但技術創新不足,核心競爭力欠缺,且高耗能產業比重仍然較高,導致能源消費和碳排放居高不下;三是產增長較快,但存在總量偏小和行業結構不合理問題,傳統服務業比重高,總體發展水平滯后,尤其是戰略新興服務業。另外居民生活消費方式對高碳產品需求旺盛,也成為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巨大阻礙。當前,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實現綠色發展已成為國家復興的根本途徑。中國經濟要想實現轉型,就必須在產業結構優化調整、發展低碳經濟和資源利用效率提升方面需求突破。

  能源論壇推薦:《石油知識》是由中華人民共和國新聞出版總署、正式批準公開發行的優秀期刊。自創刊以來,以新觀點、新方法、新材料為主題,堅持"期期精彩、篇篇可讀"的理念。石油知識內容詳實、觀點新穎、文章可讀性強、信息量大,眾多的欄目設置,石油知識公認譽為具有業內影響力的雜志之一。石油知識并獲中國優秀期刊獎,現中國期刊網數據庫全文收錄期刊。

  一、能源消費與經濟結構優化的關系

  根據配第-克拉克定理,在經濟發展的不同階段,主導產業依次交替,由第一產業跨入第二產業,然后第二產業向第三產業過渡。歷史上各主要國家實現產業結構升級、完成工業化采取兩種不同方式:第一種,按照農業-輕工業-基礎工業-重化工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的順序完成產業機構升級,進入后工業化時代;第二種,以新加坡韓國為代表的亞洲四小龍,推行出口導向型戰略,利用發達國家對外進行產業轉移的機遇,重點發展勞動密集型加工產業,在短時間內實現經濟騰飛。從工業化進程來看,中國選擇的是第一種路徑,而且正處于重工業化階段,也明顯受到第二種路徑的影響。伴隨產業結構升級,對于投入品的需求也是逐漸走向高級,表現為:農業和輕工業階段更多是勞動力和土地產出物的投入,這一階段能源投入少污染少;基礎工業和重化工業階段則更多是能源消耗和礦物資源的投入,而基礎工業和重化工業相關產業也更多的要求能源投入,比如礦物資源的投入引申出的采掘業,重化工業里面的汽車機械都是高耗能高排放產業;在高新技術和服務業階段則更多是技術知識和創新投入,由于受產業結構升級第三產業占主要比重和節能環保技術的影響,這個階段是低污染低能耗的優化階段。

  能源消耗和污染水平與產業結構的升級具有很大相關性,在工業化前期這種關聯性比較微弱,在中期顯著且呈現正相關,在后期呈現負相關,正如環境庫茲涅茨曲線所說:“在相對低的收入水平下,自然資源消耗和廢物排放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增大,當收入水平到達一定高度時,自然資源消耗和廢物排放將會隨著收入的增加而下降。”據相關研究對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拐點進行預測,結論是能源消耗、污染排放等指標在國家收入水平較低的時候會隨著人均GDP的上升而上升,其中污染物排放將在人均收入達到5000美元至14000美元的時候開始隨人均GDP的上升而下降。而污染物SO2的庫茲涅茨轉折點在4000到5000美元之間。能源消費拐點多出現在人均GDP2萬—2.5萬美元之間。而中國2011人均GDP達到5432美元,恰好進入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的拐點區域,但與能源消耗總量的拐點仍有很大距離,未來一段時期能源消費總量仍將持續上升,對中國的經濟轉型將面臨著嚴重的考驗。

  二、對中國目前產業結構和能源消耗的分析

  近30年來,中國以年均5.48%的能源增長支持了10.16%的經濟增長,也由農業大國發展成為工業大國。巨大的能源消耗和較低的利用效率已經成為中國經濟產業升級的根本障礙,雖然我國萬元GDP能耗已從30年前的2.3噸標煤下降至0.76噸標煤,但仍是世界平均水平的數倍,只有通過轉變生產方式,實現由粗放到集約、由總量到質量、由“開源”到節約的經濟發展模式的變革,才能實現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

  (一) 能源消費隨著經濟發展呈現周期性波動特征

  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反映能源消費增長速度與國民經濟增長速度之間比例關系,彈性系數越低,表明經濟增長過程中能源消費量少,經濟發展動力更多來自技術進步、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和改革創新;彈性越高表明經濟增長中能源消費量多,經濟發展動力更多來自工業快速發展導致的生產規模擴大。近30年來,我國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具有一定的高低交錯的階段性特征。1990年以前各年能源彈性系數均保持在0.5以上,這一時期工業規;懂a、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加快,導致鋼鐵、水泥、化工等高耗能產業迅速擴張,從而造成能源消費快速增長。1990-2001年,以出口導向為主的中國輕工業取得了規;l展,紡織、電子等代加工類產業實現飛速發展,同時經濟體制改革效果顯現,提高了資源利用率,升級了產業結構,使得能源需求增速有所回落,各年能源消費彈性系數保持在0.5以下。2002年起隨我國進入二次重工業化階段,能源消費彈性系數出現快速反彈,這是由于交通基礎設施和城市房地產市場的飛速發展帶動水泥、鋼材、電器行業生產提速,同時居民生活消費的能源快速增長也是重要原因,大量私家車、手機、電腦進入居民家庭。隨著綠色發展、節能減排理念深入人心,淘汰落后產能力度加大,先進技術逐步推廣,第三產業比重持續提高、經濟增長對能源需求的拉動作用有所降低,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總體上將保持在0.5左右。

  (二)工業化中期階段特征使得能源需求仍將面臨增長較快

  中國仍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工業化步伐遠沒有完成,產業結構遠沒有得到有效的優化,二產主導特征仍然明顯,我國的產業競爭優勢依然集中于低技術資源密集型第二產業。而二產能源消費強度遠高于一產和三產,2007年,二產能源強度是三產的四倍多,導致我國能源消費仍將處于較快增長階段。

  從表1可以看出,第一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年下降,目前穩定在10%,而美日等發達國家第一產業占國民經濟比重約為2%,因此我國相對還處于較高水平;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始終處于平穩狀態,在46%左右浮動,而美日等發達國家比重大約22%,因此我國經濟發展還主要靠第二產業帶動;隨著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漸減少,第三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有大幅增加,與第二產業持平,但是與發達國家70%以上的比重差距明顯,戰略新興產業潛在競爭力亟需提高。根據我國目前正處于重工業化階段,第二產業在國民經濟中占重要地位,且我國主要競爭力優勢集中于第二產業中的低技術資源密集型行業;第三產業的發展盡管有不小增長,但是發展仍然不盡如意,服務業產品創新不足,服務品質和技術水平不高,在組織規模、管理水平與營銷技術上與國外服務業都存在相當大的差距,難以適應激烈的國際競爭需要。今后一段時期,隨著我國工業化進入后期,產業結構升級進程深入,落后產能逐步淘汰推出,第二產業的比重會逐漸下降,主導產業最終變成第三產業。屆時全國能源消費增速將逐步趨緩,資源約束瓶頸有望開始緩解。

  (三)能源利用效率快速提升,但仍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建國初期至改革開放前,我國處于優先發展重工業時期,單位GDP能源消耗呈現上升趨勢,在1978年前后達到高峰值,萬元GDP(2005年價,下同)能源消耗為3.75噸標準煤,處于能源強度倒U型曲線的頂點。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能源強度總體呈下降趨勢。1978-2002年,我國萬元GDP能耗年均下降4.9%。從2003年起,隨著新一輪經濟擴張期的到來,尤其是我國進入二次重化工業化階段,能源需求量有所反彈,2003-2005年單位GDP能耗年均上升3.4%。進入“十一五”時期,隨著我國節能減排政策力度的加大,能源強度重新回歸到下降通道,2005-2008年單位GDP能源強度年均下降3.8%。

  分產業看,二產能源強度實現了快速下降,而一產和三產單位增加值能耗進三十年來并無明顯變化,二產用能效率的提升也成為近年來全國能源利用效率提升的主要原因,但另一方面,目前二產能源強度仍數倍于一產和三產,也成為我國能源效率整體不高的主要原因。

  我國能源利用方式仍然較為粗放、全國能源消費總量仍隨著經濟發展快速攀升,主要品種能源對外依存度持續提升,但是經過近年來的持續不斷的轉變發展方式,推進節能減排,我國與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不斷縮小。從全球耗用千克石油當量能源所對應的GDP來看,1981年,中國每耗用千克石油當量能源對應的GDP是0.86美元,是國際平均水平(4.18美元)的21%,2000年這一比例提升至62%(3.08美元/4.95美元),2010年更是升至69%(3.80美元/5.52美元),接近中等收入國家平均能耗水平。

  (四)人均生活用能將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快速提升

  生產是總供給方面的,生產消耗計入產品價格,價值在消費者手中實現,生產水平決定消費水平。消費是總需求方面的,消費所形成的新的需求對生產進行結構調整和升級起著引導作用。一個新的需求點的出現會拉動一個產業的出現和成長。同樣,假如市場的規模和需求的總量太小,以至于企業的銷量超不過企業成本曲線上的停止營業點對應的量,那么企業的收入無法彌補生產的可變成本,即企業無法獲得正常利潤,那么企業將停止生產或退出這個行業。就中國目前社會狀況來說,普遍的低碳消費觀念薄弱,消費者不能白產品背后能源消耗了多少,碳排放了多少,最終造成高碳消費,進而使得那些生產過程中高能耗高排放的企業能夠在市場上存活,不利于產業結構的升級優化。

  從表3可以看出,十年間中國生活消費所耗費的能源增長了233%,而人口數量只增長了6%,伴隨著生活能源消耗增長的是人均GDP的增長,但是人均GDP增長了358%,快于能源消耗增長速度,這也印證了環境庫茲涅茨曲線,在收入水平開始較低的前提下,隨著人均收入的增長,能源消耗和碳排放也是呈現逐漸上升的趨勢。內在原因主要是,由于技術儲備不足高耗能高排放的產業占有很大比重,并且因為高能耗高排放產業的技術條件相對成熟且處于規模經濟階段,再加上人均收入的增長,收入效應起作用會加大對高能耗高排放產品的購買,最終造成在人口增長逐漸放緩的情況下生活能源消耗高速增長的局面。

  三、中國降低能耗和產業升級的政策建議

  1.引導產業結構優化升級。進一步淘汰落后工業產能、嚴控高能耗高排放產業的發展,加強高耗能產業的審批,嚴格控制產能過剩行業擴張,通過設立能源稅、碳排放稅,壓縮“三高”產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例,對于采用清潔能源的企業給與稅收減免和財政補貼,加強對技術設備的更新換替投入,鼓勵清潔能源技術推廣。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尤其是發展科技服務業和生產性服務業,努力增加金融、旅游等現代服務業比重,全面降低能源消費強度,提升資源產出效率,從根本上促進中國經濟轉型。

  2.促進資源節約高效利用。政府應通過加強立法、嚴格執法、制度創新、提升標準、普及推廣先進技術等方面推動資源節約利用。完善清潔生產、低碳經濟、循環經濟方面的立法,加強高耗能高污染行為日常監管和行政執法力度,營造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的政策環境。同時,政府要制定契合實際的具有引領意義的能源消耗標準,推動行業內部能效對標。適時調整資源品和排污權定價機制,推動企業轉變粗放型的發展方式,減少資源消耗。推動綠色技術研發普及,引導技術創新,大力支持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

  3.建立完善的碳交易市場。碳交易制度的建立可有效緩解資源環境約束。通過設立排放配額可以加大高污染和高能耗企業的生產成本,倒逼其采用節能環保技術,從而達到降低能耗,產業結構升級的目的。目前我國建立了北京、天津、上海三大碳排放權交易所,但全國統一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未形成。碳排放權交易必須有相關的資本和相關金融工具的支持,尤其是金融資本直接或間接投資于創造碳資產的項目與企業。因此我國必須要及時建立和完善碳交易市場,完善配套法律和加大對市場企業的碳排放監管,鼓勵資本進入碳排放金融市場和對碳排放金融工具的創新。

  4.倡導綠色消費方式。國家要加大對于購買綠色產品的補貼和轉移支付,擴大綠色產品供給,引導消費者低碳消費,對于高碳產品進行淘汰。隨著收入增長,收入效應會顯現增加對高碳產品的購買,因此消費者要不斷增強環保意識,倡導綠色消費,厲行節約,積極承擔相應的社會責任。政府部門和社會團體應積極利用廣播、電視、網絡等傳媒渠道,宣傳普及生態精神文明,節能低碳環保理念。建立節能減排志愿者隊伍,加強綠色意識宣傳引導。 www.17net.net 論文發表

  總之,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是中國經濟轉型的重要目標,也是決定中國能源消耗和排放水平的根本性影響因素。發達國家走過的邊污染邊治理的工業化路徑在當前中國是行不通的,中國的經濟轉型在長期中必然是一條邊發展、邊調整、邊減排的道路。

  參考文獻:

  [1]陳棟.自主創新與中國工業結構升級[D].華中科技大學,2011.

  [2]杜婷婷,毛鋒,羅銳.中國經濟增長與CO2排放演化探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7(2).

  [3]郭克莎.結構優化與經濟發展[M].廣東經濟出版社,2001.

  [4]黃棟,李懷霞.論促進低碳經濟發展的政府政策[J].中國行政管理,2009(5).

  [5]姜濤.轉型期中國居民消費升級的產業結構效應研究[D].山東大學,2009.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