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7-15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論文摘要:在我國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的潛在風險隱患增多,保險資金運用部分領域的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甚至道德風險正在積聚,保險行業很有可能成為相關金融市場和房地產市場下行的最后接棒者。 如果說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隨著經
論文摘要:在我國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的潛在風險隱患增多,保險資金運用部分領域的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甚至道德風險正在積聚,保險行業很有可能成為相關金融市場和房地產市場下行的最后接棒者。
如果說高血壓、高血糖、高血脂是隨著經濟社會發展而派生的威脅人類生命的富貴病。那么,高退保率、高準備金、高資本占用就是中國保險市場快速發展而派生的威脅保險行業健康發展的富貴病。這兩種富貴病似乎毫不相干,但都是一種虛假的“富貴”,會給社會帶來危機。
保險行業的“三高癥”重要集中在占保險市場65%份額的壽險公司。由于壽險產品屬于運用保障與理財的雙重手段,實現居民對于財富管理需求的業務,一方面對涉及人身傷亡的責任提供經濟保障,一方面對生存或養老需要提供理財服務。在保障與理財的關系上,科學的人壽保險規劃安排秉承保障為主、理財為輔的原則,以區別人壽保險、儲蓄和其他單純理財的產品。
但是,面對市場競爭和企業發展的壓力,許多壽險公司忘卻了保險行業的基本定位,盲目地壓縮保障功能、提高理財成分,簡單地以高收益與銀行等相關金融機構爭奪資源。為了爭奪現金流,這種業務大多采取“短平快”的產品設計與銷售服務模式,通過變相誘導客戶短期退保的方式規避監管部門要求相關壽險產品合同期不少于3年或5年的規定。通過壓低保險保障的杠桿比率提高儲金業務的規模和高收益的承諾促進相關產品的銷售,使許多壽險產品成為徹頭徹尾的披著保險外衣的理財產品。一味地迎合客戶“重投資收益輕風險保障”的消費心理,造成保險費統計數據嚴重摻水,相關保險數據不能正確反映民眾在涉及養老與健康保障方面的真實狀況,并且造成了整個保險行業的虛假繁榮。
《金融經濟》雜志是由中國人民銀行長沙市支行主管湖、南省金融學會主辦的金融類期刊,《金融經濟》是中國第一家走向大眾、走向市場的通俗金融刊物,面向全國公開發行。本刊主、聯辦單位為中國金融會計學會、《金融時報》社、《金融經濟》雜志社、中國金融機具網。本刊在美國、英國、日本及國內主要省市設有聯絡辦事處。
由于這類產品所呈現的高退保率、高準備金、高資本占用的“三高”風險,導致產品收益率攀比和合同變相短期化所形成的退保率指標一直居高不下,而名為保險實為理財的儲金產品面對監管要求必須抬高準備金的要求,并且面對吞噬償付能力的監管規則使相關公司的資本消耗提速。
于是,面對“三高癥”,壽險公司必須想方設法提高保險資金運用的規模和效率,以期獲得較高的投資收益。從而使得“三高癥”對應的高現金價值保險如同一個吞吐量較大的資金池,通過借助銀行、網絡及其他渠道銷售產品,迅速實現吸金的目的,然后再將這些資金迅速投入資本或不動產市場,通過賺取利差收益,以期覆蓋日后的給付與賠付。
目前,我國部分患有嚴重“三高癥”的壽險公司的資金成本高達6%至7%。為覆蓋如此高的資金成本,許多保險公司不得不將這些短期資金配置到收益率較高的中長期資產項目,如房地產和信托計劃等。在我國經濟增速放緩的背景下,宏觀經濟和金融市場的潛在風險隱患增多,保險資金運用部分領域的信用風險、流動性風險甚至道德風險正在積聚,保險行業很有可能成為相關金融市場和房地產市場下行的最后接棒者。
因此,監管機關應加大壽險業的資產負債匹配監管,從制度層面推動保險機構加強內部資產負債管理建設,實現資產負債管理由“軟”約束向“硬”約束轉變。同時,可將退保金納入資本監管,限制承保業務部門盲目提高保險負債成本,并且強化保險投資部門或保險資產管理公司明確以“絕對收益為約束的相對投資收益”為業績導向,從根本上整治保險行業的“三高癥”。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