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6-21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論文摘要:金融業的和諧發展,行業自身發展至關重要,金融業內部要建立靈活的經營機制、高效的監管體系、足夠的風險防范能力和卓著的社會公眾信譽。同時,金融業的和諧發展,也深受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良好的外部環境有利于建立和諧金融、促進金融業發展。 一、
論文摘要:金融業的和諧發展,行業自身發展至關重要,金融業內部要建立靈活的經營機制、高效的監管體系、足夠的風險防范能力和卓著的社會公眾信譽。同時,金融業的和諧發展,也深受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良好的外部環境有利于建立和諧金融、促進金融業發展。
一、構建和諧社會的思想理論基礎
(一)馬克思主義和諧社會理論的突破性貢獻
實現社會和諧,建設美好社會。自古以來就是人類追求的一個社會理想。但是,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關于和諧社會的理想建立在對社會發展規律的自覺把握上,成為真正意義上的科學認識,是由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完成的。馬克思、恩格斯創立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在人類歷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會主義者的合理思想,論證了社會主義代替資本主義,實現和諧社會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深刻闡述了和諧社會是包括社會主義社會發展階段在內的共產主義社會本質的一種特征;更加徹底地主張未來和諧社會不僅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人與自然之間都應該形成和諧的關系;揭示了未來社會的摹本價值,即實現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展。
(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中國共產黨的理論創新
我們的黨在半個多世紀的執政實踐中,對于如何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指導社會主義社會建設進行了艱苦有益的探索。黨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把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上升到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四位一體,這是對對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建設理論的繼承和發展。形成全體人民各盡其能,各得其所而和諧相處的社會,要適應我國社會的深刻變化,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注重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
(三)“和諧金融”是落實建設和諧社會目標的重要組成
鄧小平同志非常重視金融工作,多次提出:“金融很重要,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搞活了,一著棋活,滿盤皆活”。這兩句話深刻闡述了金融業在國民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理論對和諧金融的具體要求。金融適應經濟的發展而產生,為經濟服務,又反作用于經濟,對經濟的成長和運行發揮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如果沒有金融,或金融不和諧,社會肯定無法實現真正的和諧。改革開放以來我國金融業取得了長足發展,金融在支持經濟發展、調節資源配置、維護社會穩定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二、和諧金融的主要標志
金融業的和諧發展,行業自身發展至關重要,金融業內部要建立靈活的經營機制、高效的監管體系、足夠的風險防范能力和卓著的社會公眾信譽。同時,金融業的和諧發展,也深受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良好的外部環境有利于建立和諧金融、促進金融業發展。和諧金融要求金融必然根據經濟發展的需要,在消減金融運行過程中的不利因素的同時,自身不斷優化,不斷調適,處于和諧發展的動態趨勢之中。
健全的組織體系。和諧的金融就是要通過健全的金融中介機構來暢通資金流動,金融組織體系的不健全將會影響整個經濟金融運行。金融組織體系包括金融企業體系和金融市場體系,建立健全金融組織體系可以豐富金融生態,創新金融供給,滿足不同層次、不同市場主體的不同金融需求,促進金融的和諧發展。
和諧的結構體系。和諧的金融結構強調在優化金融結構的同時,金融發展的各個方面和各個環節體現出和諧發展的本質要求,能夠滿足不同層次市場主體對金融的多樣化需求,提高金融消費者福利水平。
完善的信用體系。隨著市場經濟的日趨完善,信貸資源的分配更加倚重市場化原則,資金在地區間的流動與信用環境密切相關。構建和諧金融所要求的社會信用體系,就是要改善地區的社會信用狀況,提高企業信用等級和信息透明度。
三構建和諧金融機制的具體途徑
建立和諧金融這一日標,是在總結我國金融業發展中的經驗和教訓的基礎上所得出的科學結論。我們需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為基礎,努力研究構建和諧金融在和諧社會建設中的作用,如何統籌協調金融運行中的各種矛盾和問題,實現金融的和諧發展。HtTp://WWW.xCHen.COM.CN
(一)加強金融監管
一是在監管理念上,應樹立以功能性監管為主的監管理念。依據金融體系基本功能設計監管,由專業分工的管理專家和相應的管理程序,根據金融服務功能分類制定監管制度,對金融機構不同業務實行監管,實現跨產品、跨機構、跨市場的協調,將對銀行、證券、保險三者的監管合為一體。二是在監管體制上,逐步建立統一監管體制,達到監管責任明確、標準一致、低成本高效率的目標,實現混業監管。
(二)改善宏觀調控
一是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步伐,進一步提高利率內生性成分,為宏觀調控提供基礎性操作工具。二是加快金融市場建設,打通貨幣市場、資本市場和保險市場相互之間的聯接,提高三大金融市場的市場化程度,鼓勵金融風險管理工具創新,為宏觀調控提供有效的操作平臺。三是探索人民幣匯率的形成機制,提高人民幣匯率的彈性。為中央銀行提供更大的操作空間。四是改進窗口指導方法,探索區域金融調節機制的可行途徑,為金融調控提供更有效的操作方式。
(三)推進時內開放
金融開放是推進金融發展的強大動力,而金融的對外開放和對內開放又是相互聯系的。如果僅僅是對外資金融機構敞開大門而不能有效地實現金融的對內開放,那么,不僅是對境內經濟主體的一種歧視,背離了和諧社會的公平正義原則和市場經濟的公平競爭原則,而且也會降低金融競爭的強度。當前金融對民間資本的開放程度不高,民間資本沒有享受到和公有制成分及外資相同的“國民待遇”。因此要為民營資本進人金融領域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指導意見,使民間資本真正以平等的市場主體進入金融領域,允許民間資本通過新設、改制或并購等途徑,參股金融機構,并逐步擴大民間資本的參股比例。
(四)促進就業增長
伴隨全社會就業壓力的不斷增大,就業形勢愈來愈嚴峻,成為影響和諧社會構建的一個主要的和長期性的因素。貨幣政策是重要的宏觀經濟政策,應該而且必須服從于和服務于政府的宏觀經濟目標。央行在調控物價的同時,應將充分就業作為自身追求的重要目標,采取有力的政策措施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實現就業的穩步增長;一是適度增加貨幣供給,確保經濟的穩定增長。二是優化金融資源配置結構,促進建立有利于增加就業的產業結構。三是信貸政策要向就業傾斜。應進一步擴大小額貸款規模,幫助下崗職工解決創業資金問題。四是提高貨幣政策調控的質量,減緩經濟波動的振幅,弱化周期性失業。
(五)發展直接融資
一是發展區域性產權交易市場。建立多層次的資本市場是大勢所趨。通過一定的渠道滿足大多數中小企業的股本融資需求和股權流動需求。二是鼓勵發展信托市場,擴大信托業輻射能力,廣泛動員民間投資。三是積極培育債券市場,進行市政債券發行試點,由地方政府或其授權代理機構提供政府信用,從社會上吸收資金,用于提供公共產品支出的長期債務性融資,吸引民間資金參加公共事業建設和能源建設。四是引導和規范民間金融。建議國家加強民間金融立法,制定規范的民間借貸行為的法規條例,規范民間投融資行為。
(六)加快信用建設
一是各級政府要承擔起優化當地信用環境的組織領導職責,將整治、規范信用環境作為本級政府的重要職責和考核內容,發揮信用建設的示范效應。二是加強信用制度建設,主要是完善社會征信系統等制度,建立起覆蓋企業和個人信用記錄的平臺,實現社會信用信息資源共享;三是將誠實守信作為文化道德建設的重要內容。以“以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為指導,加強全民道德教育,在全社會營造誠信光榮、失信可恥的氛圍,推動形成誠信為本的社會風尚。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