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4-23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目前,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資金的需求剛性增強,而縣域資金分流嚴重,加劇了縣域經濟資金供求矛盾。金融信貸支持做為縣域經濟資金供應的主渠道作用呈弱化態勢。本文通過對縣域經濟發展中資金供求狀況的剖析,提出了對金融業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一系列建議
摘 要:目前,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資金的需求剛性增強,而縣域資金分流嚴重,加劇了縣域經濟資金供求矛盾。金融信貸支持做為縣域經濟資金供應的主渠道作用呈弱化態勢。本文通過對縣域經濟發展中資金供求狀況的剖析,提出了對金融業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一系列建議。
關鍵詞:金融業,縣域經濟,發展,對策
縣域經濟是聯系城市與鄉村的紐帶,其發展水平一方面集中反映出城市經濟輻射能力的強弱和農村經濟的繁榮程度,另一方面還是影響城市化和市場化進程快慢的主要原因。
作為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縣域經濟發展狀況關系到中國經濟發展的持續性,關系到中國改革的順利進行。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金融在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不可替代。近幾年金融機構對縣域經濟的信貸投入雖然有所增加,特別是農村信用社小額農戶信用貸款增幅較大,對農村及縣域經濟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但國有商業銀行的發展戰略與縣域經濟發展的特點相悖。隨著金融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我國商業銀行逐步由分散經營轉向集約化經營,普遍推行“重點行業、重點項目、重點客戶”戰略。這一行為取向無疑有利于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其主流是好的,但是與當前縣域經濟的特點相背離,使縣域金融的功能和作用趨向減弱。針對近幾年中小企業的貨幣信貸政策難以落實到位的事實和縣域金融功能弱化的趨勢 ,筆者認為:首先必須尋求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觀念上的突破,加大金融支持縣域經濟發展的力度。
一、縣域經濟發展中資金供求現狀
(一)縣域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對資金的需求剛性增強。首先,縣域經濟必須要走“工業興縣”的戰略,實現產業結構的調整,重新優化資源配置。發展工業,對資金的需求量很大,沒有充足的資金保證,“工業興縣”只能是紙上談兵。其次,改變扭轉落后的農業、農村經濟,就必須要以市場為導向,積極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行農業產業化,走特色農業、訂單農業之路。這就要適度調整壓縮農業種植業的比例,加大養殖、蔬菜、林果業的建設。而林果業、蔬菜種植及養殖業的發展所需資金,要遠遠大于種植業。第三,縣域經濟實現快速發展的重要途徑之一就是要大力發展民營經濟,把民營經濟做為培育經濟增長點的突破口。第四,加強城鎮建設。一方面政府加大對城鎮土地資源的利用,對土地進行有效儲備,統一收購,做好營運土地的文章;另一方面,為進一步優化投資環境,加大引資力度,政府要加大對城鎮工貿園區的建設,增強對城鎮基礎設施的投資,這些都要有大量的資金做保證。
(二)縣域資金分流嚴重,加劇了縣域經濟資金供求矛盾。一是郵政儲蓄增勢迅猛,成為縣域資金外流的主要渠道。郵政儲蓄只存不貸,吸收的存款全部外流,成為縣域經濟資金外流的“黑洞”。二是隨著商業銀行經營管理體制的改革,縣級行的貸款權限逐漸上收,致使縣級行貸款功能逐漸萎縮,存貸款比例嚴重失衡,造成縣域資金的外流。 三是由于教育體制改革,高校擴招及學費價格的上漲,每年也需從縣域抽走大量的資金。四是隨著股票債券市場的發展和人們的投資理念的提高,加之銀行儲蓄存款利率的持續下調,造成部分資金流向股票債券市場。
(三)金融信貸支持做為縣域經濟資金供應的主渠道作用呈弱化態勢。金融部門的信貸投入和吸引外資成為縣域經濟資金供給的主渠道。金融部門的信貸投入是促進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保障因素,離開金融的信貸支持,縣域經濟的發展便會因“缺血”而萎靡不振。但近幾年來,受諸多因素的制約,金融的資金供給的主渠道作用呈逐漸弱化態勢,總體表現是金融信貸投入總量增長緩慢,無法滿足縣域經濟發展的合理資金需求。
(四)縣域民間借貸相對活躍。民間借貸并非是現代經濟的產物,其歷史源遠流長。民間借貸在支持縣域農村經濟方面有其積極的作用,但其負效應也不容忽視。 二、金融業加大支持縣域經濟發展力度的對策
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主導著經濟的發展,在現代經濟中越來越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加大金融對縣域經濟發展的支持力度,是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迫切要求,也是在當前新的形勢下亟待解決的現實而又緊迫的重大課題。金融業必須順應農村經濟發展和小城鎮建設的需要,圍繞促進縣域經濟發展優勢的發揮、進一步密切與地方政府和企業的合作,為加快市場化和城鄉一體化進程服務,并在促進縣域經濟發展中實現金融安全,壯大自身實力。
(一)、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真正樹立為縣域經濟服務的意識。金融業必須清醒地認識到,金融業是服務行業,應始終堅持客戶至上、客戶第一的原則。提供優質、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既是金融業的職責所在,也是金融機構賴以生存的前提。金融業賺取的是存貸利差和各種服務的收費,在為縣域經濟服務的同時,實質也是為自己創造效益。必須徹底根除衙門作風,了解縣域經濟的資金需求,不斷改進和提高服務水平,最大限度地滿足縣域經濟的各種金融需求。同時,應主動尋找縣域經濟優質中的客戶,推銷貸款、推銷其他的業務品種。要保證信貸業務的長期性、連續性和有效性,堅決克服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老毛病。要抓好貸后服務工作,貸款的發放只是這項業務的開始,不是終結,良好的貸后服務,對保證信貸資金安全,提高信貸資金使用效益都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國有商業銀行應逐步改進和完善信貸管理體制。學習我國新興商業銀行和股份制商業銀行好的做法,減少對基層行的干預,使基層行能夠放開手腳,自主經營。改進有關的考核辦法和獎罰制度,使其更為科學合理,更能體現促使基層行“提高資產質量、提高經營管理水平、提高盈利能力”的原則,在發展自身的同時,更好地促進地方經濟的發展。增強“抓大抓優扶小”的金融服務意識,在強化信貸管理責任的同時,應充分利用當前機構改革,布局調整的有利時機,根據各地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將縣級機構劃分為不同級次,適應下放貸款審批權,確定合理的授權、授信額度;對縣域企業制定切合實際的、科學的信用等級評定制度,特別是要針對工業企業發展的階段性資金需求的特點,適時給予信貸支持,要像政府培植“稅源”一樣來培植“信貸效益”增長點。當前,國有商業銀行縣級機構,要認真貫徹落實《加強對中小企業信貸支持的指導意見》,對縣域經濟中有市場、有效益、有信用的中小企業,要加大信貸支持力度,簡化和完善個人消費信貸的發放程序,大力拓展消費信貸領域。
(三)、重新構建與縣域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金融服務體系。人民銀行要充分發揮“窗口指導”職能作用,加強與地方政府及政府有關部門的聯系,協調好政府及有關部門、金融機構和企業之間的關系,精心打造政府、銀行、企業對接的“金融平臺”,加強信息的收集、反饋和溝通,通過運用貨幣政策工具,加強金融監管,提供金融服務,適時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縣域經濟的有效信貸投入。人民銀行要有針對性地運用貨幣政策工具,擴大注入縣域經濟的貨幣供應量;國有商業銀行在縣域實現市場退出后保留下來的縣級機構,必須確立為縣域經濟服務的市場定位和職責,確定適當的存貸比底限,地方財政應設立縣域經濟發展基金,國家從郵政儲蓄中拿出一塊資金作為配套,成立專門機構來經營運作;鼓勵股份制商業銀行到縣域設立分支機構;理順農村信用社的管理體制,充分發揮農村信用社的作用。
(四)、農村信用社應積極發揮在支持縣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農村信和社點多面廣,在縣級金融市場所占份額將近一半,對縣域經濟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確立正確的經營思想非常重要。首先,農村信用社在化解風險的同時,應逐步啟動自營貸款,管好用好支農再貸款,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分布在農村的信用社,重點應滿足農戶的金融需求,堅持為“三農”服務的宗旨不動搖,擴大貸款投放面,真正解決農戶貸款難的問題。同時,應有重點地支持產業結構調整和專業戶、專業村的發展,及時解決他們的資金需求。城區的農村信用社,在完成支農任務的基礎上,重點應支持一批市場前景好、經營管理水平高、信用良好的中小企業,建立起以中小企業為主的優質客戶群,在服務企業,促進經濟發展的同時,為信用社將來的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另外,農村信用社要與商業銀行合作,解決結算領域存在的問題。農村信用社與商業銀行相比最大的優勢在于管理層次少、業務審批手續簡單,而最大的缺陷則是結算受到制約。為了滿足客戶對金融服務的要求,必須堅持“發揮優勢,彌補缺陷”的原則。通過與商業銀行的合作,借助商業銀行的結算渠道,解決結算領域存在的問題,如代簽商業銀行承兌匯票,通過商業銀行簽發銀行匯票等。最大限度地為客戶提供更好的金融服務,發揮農村信用社在促進經濟發展中的重要作用。
(五)、加快金融創新步伐,大力支持和促進縣域經濟發展。要加快金融創新步伐,為公眾提供更多的投資機遇,在帶動整個經濟發展的同時,為金融機構自身創造良好的經濟效益。目前,中間業務在我國金融業中所占的比例還很低,與發達國家存在很大的差距,而未來金融業的發展,中間業務是其新的利潤增長點,因此,必須加快金融創新步伐,不斷推出新的金融產品。對已經在大城市開辦的業務品種,應盡快在縣級金融機構推廣。通過業務創新,為投資者提供機遇,加強與客戶的聯系,增進了解,建立友誼,實現經濟與金融共同發展的目標。商業銀行基層行對縣域內的各種信息,企業的經營狀況、發展前景、信用程度等情況掌握較多,因此要發揮主力軍作用,積極創新金融服務品種,及時解決中小企業發展的資金需求,為中小企業提供高效的金融服務,促進中小企業的迅速發展。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