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9-01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作為中間品的生產性服務在國民經濟循環與全球價值鏈分工中具有重要作用。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不僅反映其自身專業化分工的廣度與深度,還反映與其他產業之間的協同融合與分工水平。生產性服務的提質增效有助于國民經濟循環的優化與價值鏈地位的提升。
【摘要】作為中間品的生產性服務在國民經濟循環與全球價值鏈分工中具有重要作用。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不僅反映其自身專業化分工的廣度與深度,還反映與其他產業之間的協同融合與分工水平。生產性服務的提質增效有助于國民經濟循環的優化與價值鏈地位的提升。因此,相關政策的著眼點應該放在四個方面:打破行政性壟斷,促進生產性服務業的市場競爭;降低交易成本,充分發揮生產性服務業的黏合劑作用;順應全球服務自由化趨勢,推動生產性服務業的對外開放;鼓勵服務創新,促進生產性服務業與其他產業有效融合。
【關鍵詞】生產性服務國民經濟循環價值鏈分工
“十四五”規劃提出,要暢通國民經濟循環,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實現上下游、產供銷有效銜接,推動生產性服務業向專業化和價值鏈高端延伸,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本文認為,“十四五”規劃的這些表述實際上突出了生產性服務在暢通和優化經濟循環、提升價值鏈地位方面的重要作用。本文將重點從基本規律、作用機制與政策措施的角度,討論如何通過生產性服務業的高質量、高效率發展,實現中國國民經濟循環的優化和暢通,從而促進中國在全球價值鏈分工中的地位提升。
經濟增長與結構轉換中的生產性服務
經濟增長是非常重要的,“一旦你開始考慮它們,就很難再考慮其他事情了”。[1]而現代經濟增長的最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快速的結構轉換率。[2]經濟形態從農業經濟(agriculturaleconomy)發展到工業經濟(industrialeconomy),到服務經濟(serviceeconomy),再到數字經濟(digitaleconomy)。在這一過程中,服務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趨于上升。在服務業內部,部門結構也在悄然變化。其中,發揮著中間品作用的生產性服務業(producerservices)(如金融服務、信息通信技術即ICT服務、商務服務、專業服務等)的重要性持續上升并成為整個服務業中所占比重最高的行業類別。
國民經濟中的服務業包括很多部門與行業,那些為生產者提供作為中間投入的服務的部門與行業統稱為生產性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界定基于對服務業或服務部門的功能性(functionbased)分類。[3]如果服務能夠像有形商品那樣被區分為中間品和消費品的話,那么生產性服務無疑對應著作為中間投入品(intermediateinputs)的服務,而消費性服務(consumerservices)則是作為最終消費品的服務。
在外延上,生產性服務是指具有中間產品功能的相關服務行業。但在實際經濟統計中,生產性服務業的行業劃分與界定則比較復雜,因為有些(純粹的)生產性服務業的使用主體僅僅是生產者或企業,比如審計服務。但有些(混合的)服務行業(比如交通運輸服務、銀行服務)既可以作為生產性服務,為生產者或企業所用(因為企業需要);也可以作為消費性服務,為個人或家庭所用(因為一般消費者也需要),只不過不同服務行業的側重點有所不同而已(見圖1)。比如,純粹的消費性服務業包括娛樂文化服務、醫療健康服務等。
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存在著一個規律性趨勢,即由“內部化”或“非市場化”向“外部化”或“市場化”演進(如圖2所示)。[4]在經濟發展水平與市場化程度較低、市場交易成本較高時,生產性服務通常由企業自身來提供;隨著經濟的發展、市場化程度的提升以及市場交易成本的降低,經濟系統中就開始涌現出專門提供諸如財會、營銷、咨詢、物流等服務的獨立市場主體,服務需求者可以通過市場來購買所需的各類服務,而無須進行自我服務。
從這一層意義上講,生產性服務又可以分為企業內部自我提供的生產性服務與通過市場交易而獲得的生產性服務。前者可以反映企業內部專業化分工以及以企業內部計劃為基礎的資源配置效率和內部產業鏈狀況,而后者則反映市場之中企業與企業之間的專業化分工以及以市場競爭為基礎的資源配置效率和產業分工體系。生產性服務的外部化、市場化與產業化發展是專業化分工和資源配置從企業內部向市場之中的自然擴展。伴隨這一趨勢,一方面企業內部的價值鏈和產業鏈得到優化、核心競爭力得以提升;另一方面企業乃至整個經濟的資源配置和利用效率得以提高,產業分工與產業結構更趨合理,整體經濟的創新力與競爭力隨之提升。
生產性服務與國民經濟循環
當生產性服務外部化成為獨立的市場主體或行業時,它作為中間投入必然與其他行業以及整個國民經濟發生聯系。本文從三個方面分析生產性服務在國民經濟循環中的作用。
生產性服務占產出的比重。特定服務部門產出的使用可以分為兩部分[5]:最終使用(finaluse),即被最終使用者(家庭、政府等)消耗的產出部分;中間使用(intermediateuse),即被行業/企業用作中間投入的產出部分。我們通過計算后者在總產出中的比重,可識別一個特定服務部門或行業在多大程度上是生產性服務業。也就是說,服務業總產出中有多少是被中間使用的,即用作生產性服務。
我們采用世界投入產出數據庫(WIOD)跨國投入–產出數據進行計算,[6]結果如圖3所示。總體來看,2004~2014年間,中國的服務總產出中有大約43%的部分是用作生產性服務的,[7]比全球平均水平(39%左右)高約5個百分點,比美國(36%)高約7個百分點,但低于德國的相關比重。中國的生產性服務比重在全球范圍內基本上處于中等水平(在中位數42.3%上下)。
相關知識推薦:投稿穩妥的經濟類期刊
我們還可以進一步觀察在不同服務行業的產出中生產性服務的占比。生產性服務占比越高,則該服務部門就越具有生產性服務的性質,反之則越具有消費性服務的性質。表1顯示,中國的生產性服務占比超過50%的服務部門有15個,依次為:法律、會計、總部服務、管理咨詢(96.46%),倉儲及運輸支持活動(94.22%),郵政及快遞(89.52%),金融服務(不含保險、養老金)(88.90%),空運(85.92%),科學研究與開發(82.72%),陸運及管道運輸(82.23%),水運(80.59%),其他專業性科技服務(78.86%),零售(不含機動車)(74.61%),批發(不含機動車)(74.54%),電信(66.76%),旅館及餐飲服務(56.21%),保險、再保險及養老金(不含強制性社會保障)(56.05%),其他服務活動(55.51%)。其他7個服務部門的生產性服務占比低于50%。與美國等經濟體不同的是,中國的行政管理及支持服務、計算機編程及相關活動和信息服務具有消費性服務的特征,而旅館及餐飲服務則具有生產性服務的特征(見圖4)。
生產性服務占投入的比重。如果說作為中間品的生產性服務占總產出的比重是用來反映國民經濟中的生產性服務來源的話,那么作為中間品的生產性服務占總投入的比重則可以反映國民經濟中的生產性服務去向。
在樣本時期里,中國國民經濟的生產性服務投入在總投入中的比重基本保持在30%左右,比世界平均水平低20個百分點,也低于印度、墨西哥的水平。從五大產業看(見表2),中國與其他絕大多數經濟體的共性是,服務業的生產性服務投入比重最高,其次是采掘業(在某些經濟體,如愛爾蘭、盧森堡,其制造業排第二位;在某些經濟體,如加拿大、日本、美國,其公用事業排第二位)。所不同的是:中國五大產業的生產性服務投入比重均比其他經濟體的平均水平(甚至絕大多數經濟體)低。這與中國的服務業總體比重較低有關。
基于所有行業劃分的生產性服務投入情況,盡管存在跨國差異,但幾乎所有國家都有很多服務行業其服務投入占比在75%以上。[8]
本文接下來分析中國五大類產業的分類服務投入。我們把不同的服務投入的來源分為國內與全球兩部分。結果如表3所示。可以看出,中國農林牧漁業的分類服務投入率由高到低位于前三位的依次為:批發(不含機動車)、金融服務(不含保險、養老金)、陸運及管道運輸。采掘業的分類服務投入率由高到低位于前三位的依次為:金融服務(不含保險、養老金),法律、會計、總部服務、管理咨詢,批發(不含機動車)。制造業的分類服務投入率由高到低位于前三位的依次為:批發(不含機動車)、陸運及管道運輸、金融服務(不含保險、養老金)。公用事業的分類服務投入率由高到低位于前三位的依次為:金融服務(不含保險、養老金)、批發(不含機動車)、陸運及管道運輸。服務業的分類服務投入率由高到低位于前三位的依次為:金融服務(不含保險、養老金),法律、會計、總部服務、管理咨詢,批發(不含機動車)。由此可見,對于這五大類產業而言,金融服務(不含保險、養老金),法律、會計、總部服務、管理咨詢,批發(不含機動車),陸運及管道運輸等四類分項服務投入都是最為重要的。
此外,不同分項服務投入對于不同行業的重要性也不盡相同,比如金融服務(不含保險、養老金)對五大類產業的投入比重由高到低依次為:服務業、采掘業、公用事業、農林牧漁業、制造業。這意味著,各類服務部門的發展經由生產性服務投入而對相關產業的影響不同;服務業內部結構的調整無疑將對各類產業產生不同程度的影響。
基于產業關聯的分析。一個行業或部門(包括服務業)的產出增加會通過以下兩種方式影響整個經濟體系:(1)增加了對其他行業或部門(“上游”,upstream)產品或服務投入的需求或購買,這稱為后向關聯(backwardlinkage);(2)增加了對其他行業或部門(“下游”,downstream)的供給或銷售,這稱為前向關聯(forwardlinkage)。[9]
中國各服務行業如果以標準化的直接后向關聯衡量,則系數大于1的行業有13個,即:建筑業(1.55),水運(1.18),空運(1.46),倉儲及運輸支持活動(1.25),旅館及餐飲服務(1.26),計算機編程及相關活動、信息服務(1.24),保險、再保險及養老金(不含強制性社會保障)(1.28),法律、會計、總部服務、管理咨詢(1.33),科學研究與開發(1.14),其他專業性科技服務(1.11),行政管理及支持服務(1.09),健康及社會工作(1.32),其他服務活動(1.09)。其他行業的系數均小于1。如果以標準化的總后向關聯衡量,則系數大于1的行業有16個,即:建筑業(1.61),陸運及管道運輸(1.13),水運(1.25),空運(1.49),倉儲及運輸支持活動(1.27),郵政及快遞(1.07),旅館及餐飲服務(1.23),計算機編程及相關活動、信息服務(1.26),保險、再保險及養老金(不含強制性社會保障)(1.13),法律、會計、總部服務、管理咨詢(1.38),科學研究與開發(1.27),其他專業性科技服務(1.23),行政管理及支持服務(1.17),公共管理和國防、強制性社會保障(1.04),健康及社會工作(1.34),其他服務活動(1.19)。其他行業的系數均小于1。
如果以標準化的直接前向關聯衡量,則系數大于1的行業有12個,即:批發(不含機動車)(1.23),零售(不含機動車)(1.23),陸運及管道運輸(1.35),水運(1.33),空運(1.42),倉儲及運輸支持活動(1.55),郵政及快遞(1.47),電信(1.10),金融服務(不含保險、養老金)(1.46),法律、會計、總部服務、管理咨詢(1.59),科學研究與開發(1.36),其他專業性科技服務(1.30)。其他行業的系數均小于1。如果以標準化的總前向關聯衡量,則系數大于1的行業有14個即:批發(不含機動車)(1.29),零售(不含機動車)(1.28),陸運及管道運輸(1.41),水運(1.49),空運(1.28),倉儲及運輸支持活動(1.65),郵政及快遞(1.29),旅館及餐飲服務(1.03),金融服務(不含保險、養老金)(1.52),保險、再保險及養老金(不含強制性社會保障)(1.12),法律、會計、總部服務、管理咨詢(1.63),科學研究與開發(1.44),其他專業性科技服務(1.18),其他服務活動(1.02)。其他行業的系數均小于1。
結合標準化關聯系數,我們可以將中國的服務行業分為四類。前向關聯系數越大,意味著該行業(作為上游行業)對其他行業(作為下游行業)的影響力就越大,這些服務行業更有可能作為其他行業的服務性投入(生產性服務)。后向關聯系數越大,意味著該行業(作為下游行業)受到其他行業(作為上游行業)的影響就越大,這些服務行業更有可能使用其他行業的投入(包括生產性服務投入)。如表4所示,前向關聯系數大于1的、具有顯著的生產性服務功能的行業有15個。但是,這些年來一直備受關注的房地產行業的前向關聯與后向關聯系數都很低。
最后,如果比較中國的服務行業與非服務行業,我們可以發現,總體上,制造業的(標準化)前向與后項關聯系數都比服務業大。相當一部分制造行業(比如焦炭及煉油,化工及化學制品,橡膠及塑料產品,基本金屬等)的前向與后項關聯系數都在1.5以上,具有較強的產業關聯性。動態地看,相對于中國“入世”前的2000年,在47個行業(服務行業22個)中,直接后向關聯系數上升的行業有29個,其中服務行業11個,也即有50%的服務行業是下降的。總后向關聯系數上升的行業有32個,其中服務行業11個,也即仍有50%的服務行業是下降的。直接前向關聯系數上升的行業有16個,其中服務行業8個,即有超過50%的服務行業是下降的?偳跋蜿P聯系數上升的行業有23個,其中服務行業9個,即有超過50%的服務行業是下降的。特別是,批發零售貿易、運輸倉儲、計算機編程及相關活動和信息服務的產業關聯系數趨于下降,而法律會計及總部服務和管理咨詢、科學研究與開發、其他專業性科技服務的產業關聯系數則趨于上升。但平均而言,前向和后向關聯系數趨于下降的服務行業個數要多于其他行業。——論文作者:程大中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