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6-02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以2009-2018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的森林公園旅游收入和旅游接待人數為基礎,從流量和流質的角度,對各省市的森林公園旅游流質量的時空分布與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各省市森林公園旅游流流量在時間上的分布有顯著增長性、顯著降低型、波動型和穩定
摘要:以2009-2018年長江經濟帶各省市的森林公園旅游收入和旅游接待人數為基礎,從流量和流質的角度,對各省市的森林公園旅游流質量的時空分布與影響因素進行分析。研究發現:各省市森林公園旅游流流量在時間上的分布有顯著增長性、顯著降低型、波動型和穩定性四類,在空間上的集聚度呈現“先上升-再下降-后穩定”的態勢。流質在時間上的分布有波動型和穩定型兩類,流質在空間上的分布呈現“集中-分散-再集中”的態勢。森林公園旅游流流量與流質匹配類型呈現“西部較穩定,中部和東部變動大”的演化規律,且同步發展的省份較少,出現偏離的省份較多。各影響因素對長江經濟帶森林公園旅游流流量和流質均呈正向相關,其中資源稟賦、人員建設、基礎設施是同步提升森林公園旅游流量和流質的關鍵因素。
關鍵詞:森林公園;森林旅游;旅游流;時空分布;長江經濟帶
隨著森林旅游蓬勃發展,具有豐富森林資源與旅游價值的森林公園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森林公園旅游業的發展,既能保護生態環境,又能促進旅游產業發展、帶動經濟增長。長江經濟帶森林資源豐富,在“生態優先、綠色發展”和“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發展思路下,發展森林公園旅游,將優質林業資源與旅游產業相結合,響應長江經濟帶的產業升級與生態文明建設,符合時代潮流。同時,旅游流質量是旅游資源、旅游基礎設施和旅游接待服務設施能否得到合理利用的重要體現[1]。因此,研究長江經濟帶森林公園旅游流質量,能為長江經濟帶開發森林公園旅游資源、開拓森林公園旅游市場等提供一定參考。
近年來,國內外學者對森林公園旅游的研究成果較為豐富。國外學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游客行為偏好、森林旅游對生態的影響、森林公園土地規劃等方面[2-4]。國內學者對森林公園旅游的研究多集中在產業發展、旅游效率提升、游客偏好、景區形象感知、景區空間分布等方面。陳麗軍、蘇金豹等[5]結合旅游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全域旅游、優質旅游等的現實要求,提出森林旅游產業優質化發展對策。丁振民、賴啟福等[6]運用DEA效率測算方法對我國森林公園的旅游效率進行了測算,借助多種收斂檢驗模型對不同地理空間的森林公園旅游效率的差異水平以及收斂性進行了分析。董楠和張春暉[7]通過對全域旅游背景下免費型森林公園游客滿意度現狀進行分析,探究如何更好地實現免費型森林公園的全域旅游目的地建設。唐笛揚、張建國等[8]基于網絡文本分析法,對森林公園旅游體驗感知形象要素進行研究。李東瑾和畢華[9]采用空間計量地理方法和空間分析方法,分析了中國國家森林公園旅游景區的時空演變特征,并定性和定量分析了影響其時空演變的驅動因素。
旅游流方面,近年來國外學者的研究多集中在旅游流量的空間分布、影響因素等方面[10-11],對流質研究較少。國內學者對旅游流量和流質的研究較多,但是多集中在對入境和國內旅游流的探討。陳小娟、陳磊等[12]采用二維矩陣法,對浙江省地級市的入境旅游流流量和流質的匹配度進行研究。王紅艷和馬耀峰[13]基于空間錯位理論,運用重力模型、二維矩陣等方法,探討了陜西省10地市旅游資源與入境旅游之間的錯位程度。吳慧平和馬欣欣[14]基于流量、流質指數,對遼寧省14個地級市2001-2016年國內旅游流的時空分布特征進行研究。
相關期刊推薦:《宜賓學院學報》(月刊)創刊于1979年,由宜賓學院主辦。社會科學版主要刊登哲學、政治學、文學、法學、社會學、經濟學、管理學、歷史學、體育學、教育學、心理學等人文社會科學方面的學術論文、研究成果、綜述等學術性文章。
自然科學版主要刊登理工科基礎理論研究與實驗研究學術論文,及時反映學術上有特色、代表學科前沿、當前科學界關心的科技研究成果,推動學術交流,促進研究成果的轉化,發揮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作用。
綜上所述,國內外學者對于森林公園旅游和旅游流的研究成果較多,涉及內容廣泛,但國內學者對旅游流的研究大多局限在國內和入境旅游流,研究對象較為單一,鮮有研究森林旅游流的成果。因此,選擇研究長江經濟帶森林公園旅游流質量的時空演變并探索影響因素,具有一定的理論和實際意義。
一、研究方法和數據來源
具體而言,一個地區的旅游流質量由流量和流質兩個必不可少的部分決定。流量和流質是兩個聯系緊密的要素。若僅關注流量規模,就會忽視旅游經濟的效率。若只關注流質指數,就會忽略客流規模的變化,不利于旅游的可持續發展[15]。一定規模的旅游流流量帶來相應規模的旅游流流質是旅游發展所要達到的理想目標[12]。因此,評價旅游流質量是對旅游流流量與流質作交互綜合分析。
(一)旅游流流量
旅游流流量是考察旅游流質量的維度之一,反映的是旅游流在一定時空范圍內所聚集和擴散的旅游者數量。一般來說,旅游流流量越大,意味著對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越大,越有利于當地旅游收入增加[16]。
二、長江經濟帶森林公園旅游流流量演化分析
(一)流量時間分布
如圖1所示,長江經濟帶11省市森林公園旅游流流量在時間上的分布可大致分成四類:第一類為顯著增長型,如貴州省、江西省的森林公園旅游流流量在觀測期內的增長趨勢較為顯著,基本呈逐年增長態勢,總體增幅分別達到了174.83%和31.63%。第二類為顯著降低型,如重慶市、江蘇省。雖然重慶市的森林公園旅游流流量在2010年達到峰值,但隨后呈逐年下降態勢,總體降幅達到42.52%。江蘇省的流量下滑態勢較為明顯,觀測期內的2009年流量為峰值,2017年的為最低值,降幅為34.32%。第三類為波動型,這一類型的省份有浙江省、湖南省、四川省。這三個省份在觀測期內的流量值波動較為明顯,如浙江省在2009-2012年呈明顯的下降態勢,但隨后至2015年有明顯的增長,2016-2018年間波動幅度較小。湖南省和四川省類似,在2009-2015年波動幅度較大,隨后較為穩定。第四類為穩定型,有湖北省、安徽省、云南省、上海市,這四個省市在觀測期內均穩定在較低水平,波動幅度不大。
(二)流量空間分布
圖2是長江經濟帶省市2009-2018年森林公園旅游流流量均值?梢钥闯,長江經濟帶11省市森林公園旅游流流量在空間上的分布層次較為明顯。江蘇、浙江、江西、重慶流量均值較高,領先其他省份;湖南、貴州、四川位于第二梯隊;其余省市流量均值較低。由此可見,森林公園資源豐富、經濟水平較高的省市擁有較為可觀的流量。
依據公式(3),測算出長江經濟帶森林公園旅游流流量的地理集中度指數,如圖3所示?梢钥闯,在觀測期內,長江經濟帶森林公園旅游流流量地理集中度指數呈現“先上升-再下降-后穩定”的態勢,2009-2010年,地理集中度指數增幅較大,說明在該時段內流量在空間上分布較為集中,但在2011出現明顯下降,隨后幾年雖有波動,但幅度不大,說明長江經濟帶森林公園旅游流流量的空間分趨于分散。
(三)流質的時間分布
如圖4所示,長江經濟帶11省市森林公園旅游流流質在時間上的分布大致可分成兩類:第一類為波動型,在觀測期內數值變動較大。如浙江省、四川省、江西省、貴州省。浙江省的流質雖然位居最高水平,但呈現出“增長-下降-再增長”的態勢,四川省流質在2009-2013年波動最為明顯,呈“M”型分布,經歷了2014-2016年的穩定期后,在2017-2018年再次增長并接近峰值。而江西省大致上呈“V”型分布,2009-2013年呈下降趨勢,從優質旅游流降到低質旅游流,但隨后開始增長,重新回到優質旅游流區。貴州的變動趨勢和江西省的相反,2009-2014年增長勢頭顯著,從低質旅游流增長到優質旅游流,但隨后便逐年下降,回落到低質旅游流。第二類為穩定型,包括剩余的省市,這些省市的森林公園旅游流流質較低,且在觀測期內變動幅度不大。因此整體上看,在觀測內,流質數值較高的省市波動明顯,數值較低的省市較為穩定。
(四)流質的空間分布
從圖4中,可以明顯看出,長江經濟帶省市的森林公園旅游流在空間上的分布層次較為明顯。浙江省獨居一檔,其流質指數均在2.5以上,遠高于其他省市;江西、四川流質指數較為接近,均值分別為1.09和1.53,均超過了1;其余省份流質指數較低,且差別不大,其均值均未超過1。根據公式(3)測算出長江經濟帶森林公園旅游流流質的地理集中度指數,如圖5所示。
從圖5中可以看出,在觀測期內,區域內流質的地理集中度指數波動較大,空間分布上大體呈現“集中-分散-再集中”的態勢。2009-2010年的地理集中度指數經歷小幅下降后,于2011年迎來大幅上升并達到峰值,流質的空間分布最為集中,但隨后便出現大幅降低,于2014年達到最低值,這段時期內的流質分布趨于均衡。但2014-2018年期間,指數又逐年增長,其中2017-2018年間的增幅最大,逼近峰值,可見這段時期內流質分布較為集中。整體來看,長江經濟帶森林公園旅游流流質空間分布不均衡,近幾年的集中趨勢明顯,少數省市流質高,多數省市流質低,兩極分化顯著。
三、流量-流質匹配度演化分析
在二維矩陣中,將流質指標作為橫軸,以各省市在2009-2018年流質指數均值的中位數0.6為中間分界點,從左至右分為三個等級:優質(>1)、良質(0.6~1)、低質(<0.6)。將流量指標作為縱軸,對應地從上至下按降序劃分出三個大小等級:高等(>10)、中等(5~10)、低等(<5)。為進一步探討,長江經濟帶各省市森林公園旅游流量與流質的時空演化路徑,結合其流量與流質的成長態勢,將觀測期分為三個時段,即2009-2011年、2012-2014年、2015-2018年,按照矩陣中流量與流質的匹配關系,分成同步雙高型、同步中間型、同步雙低型、量高質低型、量低質高型五種匹配類型,各自得到三個時間段內長江經濟帶各省市森林公園旅游流流量與流質對應的相位,如表1所示。
2009-2011年間,流量和流質為同步雙高型的為浙江和江西;同步中間型的為湖南;同步雙低型省市最多,分別是上海、安徽、湖北和云南;量高質低型的為江蘇、貴州、重慶;量低質高型的只有四川。2012-2014年,沒有省份是同步雙高型;同步中間型的省份變成了貴州;量高質低型的省市最多,浙江、江西、湖南、湖北在該時期落在了這一相位;其余省份位置不變。2015-2018年,浙江和江西重新回到同步雙低型,上海和云南仍為同步雙低型;量高質低型省份仍然最多,分別是江蘇、重慶、安徽、湖北、湖南、貴州;四川省仍為量低質高型省份。
為了直觀地表示流量與流質的匹配度,用ARCGIS10.2制作了長江經濟帶森林旅游流量與流質空間演化圖,如圖6所示。——論文作者:邵偉強,夏贊才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