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4-29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內容提要】由于馬克思本人經常在不同的文本中和不同的語境之下,以不同的形式使用生產力這個概念,這使得人們對與生產力相關的一些問題產生了一些困惑。我們只有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遵循馬克思研究社會歷史問題的邏輯起點和思維路徑,運用
【內容提要】由于馬克思本人經常在不同的文本中和不同的語境之下,以不同的形式使用生產力這個概念,這使得人們對與生產力相關的一些問題產生了一些困惑。我們只有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遵循馬克思研究社會歷史問題的邏輯起點和思維路徑,運用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辯證思維方法,才能對生產力的概念及其相關問題作出比較準確的判斷。我們還要使理論與實踐相結合,不斷實現實踐與生產力理論的辯證發展。
【關鍵詞】辯證唯物主義;生產力;實踐;思維方法。
生產力作為歷史唯物主義的一個基本范疇,其研究價值不言而喻。長期以來,學術界曾有眾多的學者參與到對生產力相關問題的討論中來,形成了非常豐富的理論成果,但同時也產生了一些理論困惑。比如許多學者在生產力有哪些構成要素、生產力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什么以及生產力決定論是否合理等問題上仍然存在著不小的分歧。這些問題的產生固然與馬克思主義創始人并無相關的系統性文本等因素有關,然而究其原因,在于學者們研究問題時所采用的思維方式方法存在著差異。堅持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運用合理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有助于我們對生產力進行更加準確和全面地研究,以適應當代社會實踐活動水平的快速發展。
一、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認識論
面對錯綜復雜的人類社會和其中一直處于聯系和變動中的萬事萬物,人們在研究人類社會中的一些細節和把握其中一個個具體的歷史事件時,最初不得不采用一些形而上學的思維方法。“如果不把不間斷的東西割斷,不使活生生的東西簡單化、粗糙化,不加以割碎,不使之僵化,那么,人們就不能想象、表達、測量、描繪運動”[1]。
在科學研究實踐活動中,人們首先在自己的感覺中將處于各種聯系和不斷變化中的事物“孤立”出來,并使之“僵化”,以獲得一些關于事物的感性認識材料,盡管這些感性認識材料的獲取方式,使得它們無法在完全的意義上反映客觀對象。然后,人們運用比較、分析、綜合、抽象和概括等方法,對已經獲得的感性認識材料進行一定的思維加工后,得到一些比較初級的概念。在這些比較初級的概念的基礎上,再經過反復地與實踐相結合、印證,經過一系列的思維運動之后,人們就得到了一些更加抽象、復雜和高級的概念。這就是人們通過形而上學思維方式,在思維中形成各種概念的大體過程。這種形而上學的思維方式雖然存在著極為嚴重的缺陷,但是它在人類認識史上曾發揮過很大的作用,并且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統治著人們的頭腦,甚至在今天依然對人們的思維活動產生著一些影響。
但是,“形而上學的考察方式,雖然在相當廣泛的、各依對象性質而大小不同的領域中是合理的,甚至是必要的,可是它每一次遲早都要達到一個界限,一超過這個界限,它就會變成片面的、狹隘的、抽象的,并且陷入無法解決的矛盾”[2],因此,馬克思在考察人類社會的歷史過程時,就不得不采取了另外一種思維方式,這種思維方式要求考察者必須從客觀實際出發,從事物所處的各種聯系和無限運動變化中去認識和理解事物。只有這樣,考察者才能既看到一個個具體事物的存在,又能看到它們之間的相互聯系和對立、不斷地生成和消逝,才能“既見樹木,又見森林”。這種思維方式就是唯物辯證的思維方式,用這種思維方式去認識事物,就是堅持了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認識論。馬克思正是運用這種辯證思維方式,在對人類社會歷史進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的基礎之上,創立了歷史唯物主義以及包括生產力在內的各種基本概念。
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世界觀和認識論對生產力進行研究時,我們首先要意識到生產力僅僅是思維用來把握人類社會某個方面或屬性的一個概念或范疇,它在現實人類社會的歷史上并沒有獲得獨立存在和發展的外觀,“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3]。不應該將它看作獨立存在的實體而從它本身出發進行考察,而應該從它所反映的社會存在本身出發,從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進程和人們的歷史活動中去考察和說明。在具體的實際研究過程中,我們需要運用矛盾分析、從抽象上升到具體、分析與綜合等方法,來探知人類社會歷史過程中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各種矛盾,研究生產力概念的形成過程、生產力的發展規律以及生產力決定論的發生機制等各類問題。
此外,我們還需要堅持辯證的真理觀,理性對待前人已經取得的各種理論成果。自從唯物史觀問世以來的一百多年時間里,隨著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國際國內曾經涌現出許多理論家對有關生產力的問題進行了大量的考察和研究工作,取得了異常豐富的理論成果。這不僅極大地推動了唯物史觀的普及,使之被世界上更多的人們所熟知和理解,也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唯物史觀理論的進一步深入和發展。與此同時,在這個過程之中,不同的理論家、思想家之間也出現了不少的觀念分歧。面對這一狀況,我們需要采取科學的態度,既要看到前人在生產力研究中已經取得的成果,也要承認前人在研究過程中曾經犯過的一些錯誤。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言:“任何政黨,任何個人,錯誤總是難免的。”[4]要看到,“正確的東西總是在同錯誤的東西作斗爭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這種斗爭永遠不會完結。這是真理發展的規律,當然也是馬克思主義發展的規律”[5]。因此,我們應該對前人所取得的有益成果加以肯定并借鑒吸收,對其存在的缺點錯誤則需要大膽地揭露并努力克服。
二、遵循馬克思研究社會歷史問題時的邏輯起點和思維路徑
我們對歷史唯物主義理論以及其中的各種基本概念的研究,主要是通過各類文本文獻尤其是馬克思本人的相關文本來進行的。但是由于各種原因,我們對馬克思本人文獻的收集還存在著一些遺漏,而且就算是在現有的文本之中,馬克思對生產力的不同描述和使用情況也已經對學者們造成了一定理論困惑。
近些年來,一些學者在馬克思文本學的研究方面取得了相當豐碩的理論成果。他們不僅努力填補了現有文本存在的許多空白,“把版本考證、文本解讀、思想闡釋與現代意義重估緊密結合”[6],更重要的是他們引發了一股“回到經典文本、回到歷史語境、回到馬克思”的學術思潮。這無疑將會極大地幫助我們對馬克思主義理論進行整體把握和對相關的一些基本概念進行專門研究。在這樣的學術背景之下,我們應該借鑒馬克思文本學研究中主體性自覺和方法論自覺的科研態度,理性地對待和利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各種文本。當然,將馬克思本人所有涉及到生產力的相關文本一一列舉出來也并不是解決問題的有效途徑。問題的實際解決仍然需要我們準確領會馬克思在創立唯物史觀時向世人所傳達的真正意圖。恩格斯曾經說過:“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7]恩格斯教導我們,馬克思的研究成果絕不是供人們來說明一切歷史現象、解決所有歷史問題的“萬靈藥”。我們在學習馬克思的理論時,絕對不應該機械地、教條地照搬照用馬克思的相關文本,而是要從馬克思的各類著作中學習領會馬克思研究問題的方法,這樣才能通過各種不同的文本比較來準確地理解生產力等歷史唯物主義的各種基本概念。
馬克思在研究社會歷史問題時,首先按照唯物主義的邏輯,透過西方抽象理性人的迷霧,尋找到了社會歷史的真正主體——“只有在臆想中才能撇開的”現實的個人。然后馬克思從這個前提出發,根據現實的個人的自然屬性發現了他們與自然界之間的第一個矛盾——生存的物質需求與先在的自然界之間的矛盾,F實的個人通過物質生產實踐在克服這個矛盾的過程之中又產生了新的需求和同自然界之間的新的矛盾。于是只能在原有的物質生產實踐的基礎之上,進行一些新的實踐活動來克服原來固有的矛盾和新出現的矛盾,F實的人的實踐活動就是遵循著這種基于人們的需求持續增加的“矛盾——實踐——舊矛盾加新矛盾——原有實踐加新型實踐”模式的不斷發展過程。所以,“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8],唯物史觀是“關于現實的人及其歷史發展的科學”[9]。在勞動實踐活動的過程中,人與自然對象之間發生一定的聯系,人與人之間產生各種各樣的社會關系,同時,勞動實踐的結果在實踐開始時就已經以思維的形態存在于人們的頭腦之中。因此,人的勞動實踐構成了現實世界的基礎,而且也是人類社會所包含的各種現實關系和矛盾的總根源。馬克思正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的思維方式,從對現實的人的歷史活動的考察和研究中進行各種理論抽象,概括出生產力、生產關系等基本范疇,闡述了它們之間的辯證關系和矛盾運動。
相關期刊推薦:《社會科學論壇》是河北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辦的人文社會科學類綜合性學術月刊。本刊主要欄目:學術論衡、學科新探、學術評論、學界人物、學人隨筆、學者論壇、學界觀察、書林評介。
可見,生產力的概念只是對現實的人的歷史活動過程的一個方面的抽象反映,它表示人類在一定的社會發展階段所具有的生產能力,并不能用來表示某種或某些具體的事物。如果將它看作由勞動者和勞動資料組合而成的某種物質實體來進行研究的話,就很可能會導致忽視人的主體能動性而陷入歷史決定論的泥潭。因此,生產力作為一種抽象能力,其本身并不具備獨立發展的屬性,它的發展的根本動力或源泉只能到現實的人及其歷史活動中去探尋。同理,生產力的性質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以及生產力的發展決定生產關系的變革的發生機制,同樣應該從基于“矛盾——實踐——舊矛盾加新矛盾——原有實踐加新型實踐”這種發展模式而不斷獲得提高的現實的人的實踐活動中去分析和印證。
三、運用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
在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幾個思維方法中,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是最為根本的思維方法。因為“現實的歷史是意識所追隨的基礎、根據、存在”[10],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認為,抽象的歷史理論應該反映客觀實在的歷史過程,抽象理論的發展應該與客觀實在的歷史發展相一致,“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該從哪里開始”[11]。
馬克思在主要考察了西歐的社會歷史發展進程的基礎之上,概括出了相應的社會歷史和經濟理論。我們不能將馬克思關于社會歷史的理論看作可以說明人類社會歷史發展一般規律的普遍原理,因為這既與馬克思本人的意思相背離,也會在說明人類社會各種具體歷史發展的過程中遇到許多困難。馬克思曾經在批判俄國的米海洛夫斯基的這種做法時聲稱:“他這樣做會給我過多的榮譽,同時也會給我過多的侮辱。”[12]如果我們將馬克思得出的一些結論如生產力的相關理論機械地套用到整個人類歷史發展的實際進程當中,就會遇到一些與理論并不符合的情況。比如,社會主義制度為什么能在生產力比較落后的東方國家首先建立并發展起來這一歷史事實,就無法用生產力決定論來加以說明。
辯證唯物主義的認識論告訴我們,人們認識客觀世界的成果凝結在各種概念和范疇之中,這些概念和范疇是人類認識世界之網上的一個個扭結。但是人類的認識是在客觀實踐的基礎之上由現象到本質,由不深刻的本質到比較深刻的本質的發展過程。生產力概念也是馬克思在搜集閱讀了關于西歐的各種歷史文獻后所抽象概括出來的,是對西歐社會實際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一個方面的抽象所做的抽象。我們在閱讀馬克思本人關于生產力的各類著作時,不能只專注于他得出的各種結論,更重要的是要掌握和運用他研究社會歷史問題時所使用的思路和方法。因此,當我們在研究某個國家或某個地區的一些與生產力相關的問題時,首先必須要掌握關于那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材料,對那個國家或地區的具體生產力發展史做詳細的必要的考察;其次,還要意識到,理論是對人類社會中具體歷史發展過程的抽象概括和對其本質和內在規律的說明,而不是對其機械地、死板地反映。因此,還要運用矛盾分析法、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等其他思維方法,我們才能對生產力的相關問題給出比較符合客觀實際的答案。
我們在這里提出不能將馬克思所得出的結論當作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普遍規律,并提議對具體地區的社會歷史問題做具體的歷史考察。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要否認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存在著客觀的普遍規律。從辯證唯物主義的原則出發,人類社會歷史的主體——現實的人是物質世界中發展的最高級、最復雜的一種具體物質形態,但是人本身并沒有也不可能脫離“物質”概念的范圍,因此必然具有客觀物質所固有的一些自然屬性。而作為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的社會歷史,當然也是作為客觀物質世界的一部分而存在和發展著,因此它必然也遵循著現實物質世界中各種事物相互聯系和發展的客觀規律。既然現實的人的歷史活動遵循著一定的客觀發展規律,生產力作為人類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一個方面的反映當然也遵循著相應的發展規律。
在對生產力問題的研究過程中,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理論意義在于:一是要使來源于具體歷史發展過程的抽象理論盡可能地具有科學性;二是要讓我們清醒地認識到人類社會中有關生產力發展的所有現象是普遍和特殊、一般和個別的統一;三是要求我們對生產力問題的研究,要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這個馬克思主義的活的靈魂。
最后需要強調的是,在對生產力以及相關問題的研究中,邏輯與歷史相統一的方法是最為根本的思維方法,但并不是唯一的思維方法。在實際的研究過程之中,對待具體的問題時,我們要運用相應的思維方法去解決相應的問題。在思維方法的選擇上要避免機械刻板的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論文作者:甘志軍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