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產業升級背景下工業遺址的新型發展路徑①——以合肥合柴 1972為例

發布時間:2021-04-25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隨著我國城市更新進程的深入,在產業升級背景下對現有工業遺產資源進行高效集約的利用成為當下急需解決的課題。本文以合肥市城市地標之一的合柴1972園區作為案例研究,從環境經濟學領域中的產業和公共資源等角度系統地分析了該類工業遺產創新路徑的成

  摘 要:隨著我國城市更新進程的深入,在產業升級背景下對現有工業遺產資源進行高效集約的利用成為當下急需解決的課題。本文以合肥市城市地標之一的合柴1972園區作為案例研究,從環境經濟學領域中的產業和公共資源等角度系統地分析了該類工業遺產創新路徑的成功經驗,并以此為基礎對我國工業遺址的改造提出了一定建議,即將歷史內涵的工業遺址融入文化元素,打造文化創意園區式的改造模式,從而為工業遺址的轉型升級乃至城市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更多的動力。

產業升級背景下工業遺址的新型發展路徑①——以合肥合柴 1972為例

  關鍵詞:工業遺址;產業轉移;產業融合;公共資源;環境心理學

  1 研究背景介紹

  “工業遺產”概念最早出自國際工業遺產聯合會《塔吉爾憲章》。文件指出“工業遺產是具有歷史價值、技術價值、社會意義、建筑或科研價值的工業文化遺存。”[1]而我國工業遺產關注的主要歷史時期是自18世紀后半葉工業革命以來,各具特色的近現代工業作坊、資源開采、冶煉方式、包括運河在內的運輸設施。[2]

  相關知識推薦:發表論文能不能免費查重

  合肥合柴1972的建立正是立足于安徽省合肥市的一處工業遺址,它是國內第一個由監獄舊址改造的文創園,也是基于合肥磚廠、柴油機廠基礎上的二次改造。園區位于合肥市包河區、政務區、蜀山區三區交界處。園區舊址——合肥監獄—肥西新生窯廠始建于1954年,于2019年改造為文創園。合柴1972保留了的原有肌理,不做大拆大建,在現存工業遺存結構特征和文化內涵基礎上,進行二次設計和機廠改造。A館將原缸體鑄造車間改造成素雅的當代藝術空間,B館改造于原裝配車間,C館改造于原模具車間。在空間布局中,合柴1972工業記憶小鎮致力于打造出一域“工業記憶+產業發展+三生融合”特色小鎮,分為產業核心區、生態休閑區以及青年人才社區。當前推動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已經成為文化建設的新常態,藝術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受到廣泛關注。工業遺址、藝術園區等也被各地政府納入文化產業發展整體規劃。繼北京798藝術區之后一批藝術產業園區和工業遺址改造項目蓬勃發展。在實際發展中,這些園區和遺址改造在“文化藝術的純粹性”和“產業發展的商業性”中糾結,在社會效益與經濟盈利雙重趨向里獲得巧妙平衡。在當前產業升級背景下,如何最大程度上實現文化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共贏,減少多方利益中藝術與商業的沖突,實現舊城區工業遺址的新型可持續發展,這是本研究的根本意義所在。

  2 產業升級背景下合柴1972的新型發展路徑優勢分析

  2.1 以公共資源理論為視角

  旅游資源經營過程中重要的一種要素形態是制度規范的供給和形成。根據諾斯(1994)[3]的制度經濟學理論,政府是重要的制度供給主體,其基本目標體系之一就在于提供“一套能使社會產出最大化而完全有效率的產權”制度。“公共地悲劇”表明,如果一項資源的產權界定不清,最終將會導致對這種資源的過度使用,[4]Healy[5]率先在旅游研究中引入了公共資源概念。從現有的文獻來看,在旅游資源屬性界定上,盡管大家所持立場不盡相同,但大家基本都同意旅游資源——不論是國家風景名勝區還是世界自然文化遺產資源——都是一種特殊的公共資源。[6]旅游資源在不斷挖掘、開發、推廣中的“公共地悲劇”現象根源,便是在于該資源的特殊性——作為“公共品”。結合合柴1972的實際發展狀況,我們可知合柴1972文創園的定位是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以文化作為其發展基點,在此基礎上融合創意、科技、藝術、商業等元素,為公眾提供集博覽展示、科創辦公、都市休閑、時尚生活、配套商業等于一體的科技文化創意區。實際上這樣一種發展模式就是結合了對轉型中整套“旅游資源”的利益相關者的考量。

  2.2 以產業轉移理論為視角

  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兩大動力分別為工業化與城市化。隨著城市化進程的推進以及科學技術水平的提升,受到生產專業化以及區域經濟發展狀況不平衡的影響,工業生產逐漸發生區位的轉移變化,即工業生產企業將其產品生產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產地轉移到其他地區,這種現象就被稱為產業轉移。產業轉移會受到各種因素的影響,在此主要從成本—收益分析的角度來探究產業轉移的動因。

  合柴1972是在舊工業遺址的基礎上改造完成的,由于原工業園區向城市外圍搬遷,也可將其視為小規模的“產業轉移”,正是在產業轉移的基礎之上,結合新時期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趨勢,合柴模式才得以誕生。企業存在的根本目的是追求利潤最大化,產業之所以發生區位的移轉,究其本源是原有區位無法滿足企業生產追求的終極目標,而新的生產區位剛好符合了企業逐利的目的。也正是基于此原因,產業區位發生變化,而產業區位的變化又能催生出新的產業發展模式,這也是合柴得以產生的原因之一。企業內部交易成本的變化也會導致產業發生區位的轉移。

  2.3 以產業融合理論為視角

  產業融合是產業發展的內在規律。隨著產業升級,在工業化和城市化助力中,城市產業轉移也伴隨了產業融合,多種產業產生關聯、重疊、融合,最終凝聚為新興產業。近年來,我國文化旅游業作為新業態蓬勃發展,打造潮流文化旅游方式和改造傳統工業遺產建筑,二者密不可分。二者非孤立存在,新時代下兩個產業融合發展,相互影響成為新的平衡發展途徑。工業遺產可以通過文化旅游的產業模式來改造舊建筑,重點推廣獨特競爭力的歷史與文化,拓寬并升華再利用空間;反之,文化旅游將遺址作為搭載載體,豐富拓展與其相關的旅游內容。前者增大工業項目的市場影響力,后者增加旅游項目的市場吸引力。在這樣的產業融合互動環節下,將工業遺產的社會價值進行重新定義,使工業遺產增加了更多的經濟價值。

  近年來合柴所在的合肥地區,其作為第三產業服務業的文化產業與旅游產業也迅速發展。越來越多消費者重視綜合價值的創新體驗,消費需求由單一向多樣、物質向精神的方向不斷變化。而擁有沉浸式體驗的工業遺址綜合園區自開園起便廣受好評。合柴1972在保留大部分工業遺址基礎上,有著監獄建筑、穹頂建筑、墻壁彩繪等旅游體驗,同時游客行走其中也隨處可見包含工業文化所在的古老物件、車間標語等物質載體,正因處理好了改造發展過程中的舍棄關系,達到文化與旅游相互映襯,歷史與現代共同融于特定空間中,不局限于單一體驗。園區還設有“合柴時光”專題展廳,更有力地展現了歷史長河中工業演變這一獨特文化價值。

  2.4 以環境心理學為視角

  環境心理學主要研究環境與人的心理和行為之間的內在關系,分析人在不同環境下的行為及心理活動規律,了解人與環境作用的關系。在設計工業遺址再利用的過程中須構造一個合理的整體環境,包括社會環境與物理環境,通過對不同人群不同活動行為設計合理的空間環境,以滿足其多元化的物質和精神訴求。

  合柴1972工業遺址的再生設計充分考慮到如何滿足不同景觀使用人群的不同需求。1972創業園區的使用者包括創意階層(設計者、從業者)以及游覽者,其心理需求雖有不同之處但仍有共性,總結為以下幾點。一是安全感。無論是創意階層還是參觀者,安全感始終是其對園區空間設計最基本的需求。合柴1972園區共分為合肥家電故事館、合肥當代藝術中心、時光展廳、文化街區等版塊,各區域各具特色,道路指示牌隨處可見,使園區使用者具有良好的方位感。同時,合柴各個場館空間大小適中,布局合理,基本具有較高的開放性與互動性,這也為園區使用者提供了足夠的安全感。二為私密性。園區創意產業從業者需要安靜私密的空間進行工作創作,參觀游覽者也需要相對私密的空間進行休息與自我消化,并且不同的空間需要不同程度的私密性設計。合柴園區充分發揮所占面積,大部分游客在其中長久欣賞而不感暴露。其三是新奇感。創意產業從業者大多思維活躍,追求自由,而園區內部的游覽者以年輕群體為主,他們喜歡新奇富有創意的事物。合柴1972創意園區在歷史遺址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將歷史復古與現代潮流元素融合,老墻壁上富有童趣的涂鴉,園內各式各樣的雕塑建筑,老物件改造的個性有趣裝飾擺件,無一不展示著新奇與創意。

  3 產業升級背景下合柴1972的新型發展路徑不足分析

  3.1 多方認識和重視程度不夠

  工業遺產作為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工業記憶,見證人民生活進步,體現城市卓越發展。然而對于合柴乃至合肥市區的遺址,人民群眾的認識程度和合肥市政府的重視程度都較為不足。這可能與目前合肥處于快速發展階段,重視科技與工業,忽略了相關文化教育與宣傳有關。目前政府相關部門還未開展合肥工業遺產的全面調查研究與改造工程。人才缺失也是制約文創園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合肥文化產業相關行業需求與人才儲備之間存在缺口,文化管理專業人才以及綜合型專業人才還比較缺乏。

  3.2 長期穩定的規劃與政策扶持缺乏

  合柴1972的配套設施較為滯后,保護與利用體系并不完善,合肥的工業遺產改造再利用也缺乏整體層面的定位和規劃。局部的點式改造,并不能形成穩定的規模影響。園區享受的政策經常因時因人因地而變,缺乏穩定的政策保障,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園區的長期建設和發展。

  3.3 園區管理與法律法規建設不足

  園區管理主要由政府管理和市場主導下的企業管理相結合。園區管理存在管理部門分工不明確,職能交叉的問題,存在重復管理、缺位管理的現象。這就影響了園區使用者的使用體驗,不利于園區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可持續發展。合肥尚未設立有針對性的文創產業發展法律法規及保護再利用政策,發展優惠政策不明確,園區和企業普遍面臨管理難、融資難、發展難等問題。

  4 產業升級背景下合柴1972的新型發展路徑未來展望

  在現代城市化的大背景下,隨著產業轉移與產業融合的較快發展,原有工業布局發生較大變化,城市內部工業遺址漸次顯現。早期對待工業遺址多采用拆后重建的改造方式,此種改造模式主要是將原有遺址進行拆除后重新規劃建設,可以說是一種較為徹底的改造。近些年來,人們探索出了新的改造方式,主要是在原有遺址的基礎上進行創新性轉化,比較常見的是工業遺址與文創園的結合,這種改造方式在較大程度上節約了資源,利用工業遺址本身的特性,結合多種創意元素進行創新性轉化,從而使得工業遺址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近年來新興的改造模式符合綠色原則,能夠在促進資源節約的基礎之上提升經濟效益,我們也可將其稱為一種“綠色經濟”。

  在產業升級背景下,工業遺址的改造已然成為大勢所趨,而創新性改造又稱為此類遺址改造的最佳選擇,因此,當前以及未來所面臨的就是如何將創意元素與工業遺址有機結合。結合我國具體的國情而言,我國正處于由小康到全面小康的過渡階段,與追求溫飽時期的社會狀況截然不同,人們對精神文化的需求正逐漸增多。因此,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增多就對工業遺址的創新性改造提供了啟示,也即意味著在對工業遺址的改造過程中盡可能多地融入文化元素?梢哉f,文化創意園區式的改造模式將在較長一段時間內成為工業遺址改造的主要方向,工業遺址本身就是城市的名片,同樣也是城市的歷史記憶,它承載著城市發展的烙印,將富有歷史內涵的工業遺址融入文化元素,能夠更好地宣傳一個城市的文化特色。因此,充分利用現代信息網絡環境,吸收獨具特色的文化創意元素,將其融入工業遺址的改造過程之中,使得工業遺址能夠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促進資源節約、環境保護、經濟發展的良性融合。——論文作者:夏舒燕陳泓影張瑞段君玲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