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打造區塊鏈+溯源體系為食品安全保駕護航

發布時間:2021-03-26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

摘 要: 沈玉利,中國農安網創始人、食品安全溯源體系建設開拓者之一、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食品學會會員,曾主持國家、省市科技項目30多項,獲軟件著作權14項,發明、實用新型專利30多項,獲省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一等獎一項,

  沈玉利,中國農安網創始人、食品安全溯源體系建設開拓者之一、仲愷農業工程學院教授、碩士生導師,中國食品學會會員,曾主持國家、省市科技項目30多項,獲軟件著作權14項,發明、實用新型專利30多項,獲省廣東省農業技術推廣一等獎一項,省、市科技獎各一項,學會科技獎2項,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多篇被SCI、EI收錄。

打造區塊鏈+溯源體系為食品安全保駕護航

  工科專業,堅持助力農業科技振興之路沈玉利畢業于長江大學江漢石油學院地球物理專業,被分到石油勘探部門工作,后轉為教師,又先后在黑龍江大學物理系無線電專業、西安電子科技大學信號檢測與處理專業(碩士)、西北工業大學自動控制學院模式識別與智能系統專業(博士)深造學習。

  1997年沈玉利調入廣東海洋大學任教。在1997年至2008年期間,沈玉利除了參與海軍裝備部“十•五”國防重點預研課題,“陸海空天一體化信息支持系統先期概念演示技術研究”“戰場圖像信息空間管理技術”的開發研究外,還先后主持“基于資源與環境的湛江地區農業信息集成計算機智能服務系統”“基于網絡的南亞名優珍稀水果高產優質長相識別與病蟲害鑒定防治計算機系統”“基于近海水環境監測的無線傳感器網絡控制機制研究”等國家科技部、廣西科技廳、廣東省科技廳等科技項目。

  2008年之前,沈玉利主要研究方向是水產及農業信息服務方面。2009年至今,他將科研工作重點轉向信息技術在食品安全領域的應用,且先后承擔并參與國家科技部、省部產學研、貴州省科技廳、廣東省科技廳等多個科技項目的研究。將科技成果實施產學研結合,課題組團隊開發的“中國農安網”于2015年10月1日上線,為糧食、果蔬、畜禽、水產養殖,農產品特色加工等60多家農企500多個產品實施全程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服務。同一天,我國的新“食品安全法”正式實施的日子,這部食品法的出臺,更道出了沈玉利的心聲。

  以食安國安為己任,全心全意為農安創新服務

  近十多年來,食品安全事件頻發,已經危及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社會穩定、甚至危及國家安全。如今,食品與農產品的溯源工作得到空前的重視,尤其相關主管部門初步構建了我國食品、農產品的溯源體系架構。但是在實際應用方面,離“從田間到餐桌”還差田間到超市的距離。這個距離包括田間的生態、品種、種養殖過程、加工倉儲過程。尤其在畜禽方面,通過一只火腿、一節香腸、一片生肉質量安全有著從品種、繁育、檢疫、飼養、屠宰、加工等信息還有超市到繁育場之間的距離,沈玉利說。

  作為計算機服務農業領域的專家,沈玉利一直在思考如何能將自己的專業技術與食品質量安全結合起來。經過多年研究分析,沈玉利終于找到了突破口——農產品質量安全溯源。正是帶著這樣的初心,沈玉利創辦了囊括科技服務、溯源、電商一站式的服務平臺——中國農安網,為放心、安全、優質的農產品保駕護航。沈玉利說,“我建立這個平臺,一方面,是站在企業的角度去看問題,保護、提高企業的信譽,保證企業的產品不會被假冒;另一方面,是站在消費者的角度去看問題,保證大家買的東西是干凈的、放心的”。

  相關期刊推薦:《中國科技產業》雜志由國家科技部主管,科技部火炬高技術產業開發中心主辦,面向海內外公開發行。刊物融新聞、科技、產業、金融、市場、信息于一體,面向科技界、教育界、學術界、產業界、工商界、金融界、政府管理部門,國內外公開發行、是推動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國際化的中高端雜志。

  采用“區塊鏈+溯源”的方法就是在服務系統可信的基礎上,保障農產品的質量安全一種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依據中國農安網的區塊鏈+溯源體系要求,只需“掃一掃”通過貼在大米外包裝上的二維碼標簽,就可獲取一粒稻米從種子選育、育苗、移栽、除草、施肥、病蟲害防治、收割、入倉、加工、包裝、入庫、銷售等環節所有信息都被上傳到農安網的云端,“二維碼”就是這包稻米的身份證,通過產品身份可以實時獲得這粒“有身份的稻米”產地及依據HACCP要求的質量安全信息。其中種子、農藥、肥料、添加劑、生態檢測等模塊是征信數據,通過在私有鏈基礎采用“分布式賬本+數字通證”方法融合獲取處理供消費者和監管部門查詢以及產品身份碼的獲取。

  目前,中國農安網對產品的源頭、生產過程進行全程監測,遠程視頻、遠程生態環境實時檢測、可信數據的綜合處理等方面服務功能正在逐步完善。

  區塊鏈+農安,為國家糧食安全服務

  沈玉利從2006年被農場主管問“你怎樣知道一瓶罐頭中的一塊菠蘿是哪個菠蘿的”這個問題,到如今經歷了單個產品溯源管理如某個果蔬產品的溯源管理,雞蛋溯源管理,某種稻谷溯源管理等。一直到種植類溯源管理、養殖類溯源管理、海洋水產類溯源管理、原生態類溯源管理,生產資料溯源管理,發展到農產品類全程質量安全溯源管理,再逐步發展到全產業鏈全程質量安全溯源管理,一直到“區塊鏈在+農安”線下與線上一體化,生產鏈+監管鏈+農業生產物質(肥料、飼料、農藥、獸藥、添加劑等)+銷售鏈(含進出口貿易)等鏈的農產品質量安全供給服務體系形成的艱難歷程。

  為了配合國家、省的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沈玉利團隊一直在農業生產第一線,一個產品,一個產品的做質量安全管理工作,用科技扶貧農業。產品溯源的基礎依據的國標、行標、省標、企標等法律法規的要求。

  將區塊鏈技術及理念融入質量安全溯源系統,服務企業的信譽體系建設,填補了農產品、食品全產業鏈質量安全全程溯源管理的空白,實現了監督鏈、生產鏈。生產資料供給鏈,市場銷售鏈等環節的深度融合創新。

  中國農安網.cn的域名注冊時間2014年9月,上線時間是2015年10月,平臺的核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法,服務的宗旨是依照農產品、食品相關國家、行業、省等質量安全標準要求,根據生產企業的特點為企業構建產品質量安全溯源管理服務以及產品安全生產、加工、銷售的標準要求的標準制定。為名優特新農產品、食品質量達標保駕護航,為國家、省標準化示范點、區產品質量達標服務。

  沈玉利與企業共建了“區塊鏈+農安”科創、集散、貿易等中心,由監督+生產+生產資料供給+加工+銷售而形成的共識機制構建,將成為服務于安全糧食的生產、加工、銷售基地,通過中心為企業提供本產品質量安全溯源服務、農產品規;a服務、農產品銷售服務。

  不忘初心,只想為人民盡點綿薄之力

  談及生活與工作,沈玉利平時沒有任何娛樂活動,他幾乎把時間都留給了工作,一年的工作天數已經超過了300天。曾經有一段時間,沈玉利每天都工作到凌晨一兩點,偌大的校園只有他的辦公室還依然亮著燈。那句話,“不是在工作,就是在去工作的路上”正是對沈玉利工作狀態的一種描述。

  對于科研工作,沈玉利一直有著自己的理解。他深知,這個社會需要什么?自己能夠做些什么?沈玉利強調,“能夠用科研去服務社會、為人民做點事,是一名科研人員責無旁貸的責任。”正是這樣一份沉甸甸的責任感,支撐著他多年來的科研工作,竭盡所能去解決前進道路上遇到的一切困難。

  沈玉利認為,要把中國農安網打造成立足廣東,面向全國行業的產品溯源公共服務平臺,既要幫助農企把產品推向全國,還要幫助農企把好農產品的質量安全關。構建一個公平、公正、可信、安全、合法、合格的農產品安全生產、流通質量安全管理服務的第三方平臺。這也將是沈玉利畢生的追求!——論文作者:沈玉利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