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智能制造促進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研究一以京津冀制造業為例

發布時間:2020-12-11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 要:智能制造不僅可以幫助企業通過數字化、高度自動化應用整合價值鏈、有序管理產品、提高生產效率、節約管理成本,還可以促進區域產業協同發展。 本文通過對京津冀制造業發展現狀的比較,分析京津冀制造業協同發展的障礙,并提出通過智能制造推進京津冀制

  摘 要:智能制造不僅可以幫助企業通過數字化、高度自動化應用整合價值鏈、有序管理產品、提高生產效率、節約管理成本,還可以促進區域產業協同發展​‍‌‍​‍‌‍‌‍​‍​‍‌‍​‍‌‍​‍​‍‌‍​‍‌​‍​‍​‍‌‍​‍​‍​‍‌‍‌‍‌‍‌‍​‍‌‍​‍​​‍​‍​‍​‍​‍​‍​‍‌‍​‍‌‍​‍‌‍‌‍‌‍​。 本文通過對京津冀制造業發展現狀的比較,分析京津冀制造業協同發展的障礙,并提出通過智能制造推進京津冀制造業協同發展的建議​‍‌‍​‍‌‍‌‍​‍​‍‌‍​‍‌‍​‍​‍‌‍​‍‌​‍​‍​‍‌‍​‍​‍​‍‌‍‌‍‌‍‌‍​‍‌‍​‍​​‍​‍​‍​‍​‍​‍​‍‌‍​‍‌‍​‍‌‍‌‍‌‍​。

智能制造促進區域產業協同發展研究一以京津冀制造業為例

  關鍵詞:智能制造 區域產業協同 京津冀協同發展

  2018年5月28號的兩院院士大會上,習近平同志指出,“要推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以智能制造為主攻方向推動產業技術變革和優化升級。 ”智能制造不僅可以幫助企業通過數字化、高度自動化應用整合價值鏈、有序管理產品、提高生產效率、節約管理成本; 還可以促進區域產業協同發展。

  一、智能制造對區域產業協同的促進作用

  (一)跨越地域——整合上下游產業鏈

  智能制造中產業數據通過互聯網展現,各地區產業的優勢及不足顯而易見,產業鏈各環節的強弱節點也更容易找到。 改變了傳統制造業中,受地域限制產業鏈分工不明確、對接不準確的問題。 通過網絡化的統一規劃管理,可以跨越區域選取優勢資源重新整合上下游產業鏈,突破企業界限、精細產業分工、精確對接產業鏈環節,從而降低溝通交易成本,擴大區域協作范圍,促進區域產業協同發展。

  (二)跨越時間——提升區域產業升級效率

  “新一代智能制造本質上是‘人工智能+互聯網+數字化’制造,新一代智能制造實現了先進制造技術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融合,是真正意義上的智能制造。 ”互聯網及數字化的應用徹底改變了傳統產業的運行方式,人工智能模式下的管理將更加高效,數字化的生產將更加準確,銷售服務將更加人性化。 新一代的產業技術革命中,傳統產業加速升級,傳統企業模式得以轉型,區域產業協同升級效率提升。

  (三)跨越專業——加強區域間技術協作

  產業創新得益于技術創新。 網絡時代之前,技術交流渠道匱乏,即使是互聯網發達的今天,技術的合作、轉讓、應用仍舊十分不易。 在“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技術的支持下,新技術可通過網絡系統進行發布、查找,供求雙方可通過網絡系統配對,區域間的技術協作不再受地域和空間的限制,技術也不再局限于專業內部使用,以網絡為媒介,跨專業、跨地域的技術合作成為現實,區域產業創新將得到進一步推進。

  (四)跨越系統——推進區域內人才共享

  在智能制造系統中,人才不再局限于某一個企業\某一個城市,而是根據產業鏈構成、專業技術領域等因素分布于人才系統數據庫中。 企業可根據需要,制定人才政策及優惠條件,有針對性地招賢納士; 也可與區域內其它企業合作,短期性借用項目性人才。 在大數據技術的描畫下,人才的技術特點更加清晰,企業的需求更加明確,區域人才共享的實現更加輕松。

  2015年中央政府工作報告中指出,“要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在交通一體化、生態環保、產業升級轉移等方面率先取得實質性突破。 ”因此,下面以京津冀為例簡要分析通過智能制造如何促進區域產業協同發展。

  二、京津冀制造業發展現狀比較

  (一)工業總產值比較

  由下圖可見,雖因統計口徑不同,京津冀所選擇的數據略有差異(北京市統計數據為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 天津市統計數據為全部工業增加值總量; 河北省統計數據2002年為全部工業完成增加值,2003-2019年為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但仍可看出,自1985年以來,北京、天津、河北的工業總產值均呈現出逐年上漲的趨勢。

  (二)制造業基本情況比較

  2019年京津冀制造業產業持續發展,產值繼續增長。 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北京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增長9.3%; 天津制造業增加值增長3.3%; 河北制造業增加值增長5.0%,制造業實現利潤總額1764.3億元。 且京津冀都十分重視高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新動能持續發展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增加值分別增長5.5%、3.8%、10.3%; 新產品產量增長迅速,天津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服務機器人等新產品產量分別增長56.7倍、40.0%和85.8%,河北集成電路、新能源汽車、液晶顯示屏產量分別增長2.0倍、74.5%和22.7%。

  (三)科技研發基礎比較

  2019年京津冀研究與試驗發展(R& D)經費投入分別為2233.6億元、463.0億元和566.7億元。 北京的科技經費投入遠遠高于天津、河北。 北京全年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分別為22.6萬件和13.2萬件,天津全年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分別為9.60萬件和5.78萬件,河北專利申請量與授權量分別為10.13萬件和 5.78萬件; 京津冀全年共簽訂各類技術合同分別為83171項、13977項和7270項; 技術合同成交總額分別為5695.3億元、923億元和382.46億元,無疑北京的科技研發在三地中是最具優勢的,河北與天津的專利申請、授權量相似,但河北簽訂技術合同數量及成交額均低于天津。

  (四)人力資源比較

  北京、天津、河北2019年末全市常住人口數量分別為2153.6萬人、1561.83萬人、7591.97萬人; 全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為67756元、42404元、25665元,從三地比較來看,河北人力資源更豐富,勞動力成本更低。

  由下表可見,在后備人才方面,河北普通高等學校人才資源更加豐富,而北京擁有更多的研究生教育類高端人才。

  通過對京津冀制造業現狀的簡單比較,可以發現京津冀制造業中許多領域發展還不夠平衡,在協同發展的道路上還存在一些障礙。

  三、京津冀制造業協同發展的障礙

  (一)資源優勢不平衡

  由上面的比較可以看出,從人力、資金、科技創新資源優勢來看,京津冀發展還不夠平衡。 從人力資源方面來說,河北擁有更豐富的勞動力資源,但創新力不足,高端人才儲備也不夠,北京、天津有更強的科技創新力,擁有更多的專業技術人才,但由于河北的平均工資較低,很難吸引京津地區的人才在區域間流動。

  (二)創新鏈與產業鏈對接不暢

  北京擁有大量的專業科研機構,高端專業人才匯集,工業企業有效發明專利數量眾多,但北京勞動力資源不多,制造業企業數量也不足,很難快速將有效發明專利投入生產,實現產業化。 而河北制造業人員企業數量很多,且非常重視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具備大力發展制造業的基礎,但河北的工業企業有效專利數量卻不足,缺少創新的必要條件,如何讓京津冀的創新鏈與產業鏈實現充分對接也是亟待解決的問題。

  (三)企業信息化應用不足

  京津冀許多制造業企業已經認識到信息化的重要性,并有一部分已經開始使用計算機進行生產及管理,但天津、河北工業企業的計算機使用率還略低,產業的協同不只是空間建設的協同,更是管理理念、生產程序、倉儲運輸、售后服務等產業鏈條的協同,而信息化使用率過低則無法支撐京津冀產業協同中的網絡環境要求,且京津冀工業企業的電子商務應用率還有待提升。

  相關知識推薦:內蒙古副高級經濟師論文發表要求

  而通過智能化技術聯結創新鏈與產業鏈,實現企業內、企業間信息互通、數據共享是目前非常有效的手段,智能制造也是促進傳統制造業轉化升級、推進區域產業協同的重要方式。

  四、通過智能制造推進京津冀制造業協同發展的建議

  (一)構建差異互補的京津冀智能制造業創新鏈產業鏈

  以智能化升級帶動京津冀制造業協同發展,就要實現制造產業效率提升與區域協同發展相結合。 京津冀制造業協同發展需要統一規劃,共同成長。 應充分發揮北京、天津專業人才集中、創新環境優越、軟件業發達的特點,結合河北地域廣闊、制造業企業較多、人力資源充沛的優勢,取長補短、統籌規劃,有側重性地合理布局京津冀智能制造業重點區域,實現創新鏈產業鏈上下游的完美對接,構建協同發展、差異互補的京津冀智能制造創新鏈產業鏈。

  (二)完善京津冀智能制造標準規范體系

  京津冀制造業智能化協同化需要將京津冀制造業作為一個整體來發展,需要實現上下游產業鏈的對接,這一對接不僅是空間上的,更多是網絡上的。 因此,建議制定完善京津冀智能制造相關標準規范體系,京津冀制造企業統一數據標準,從源頭規范數據格式。 這樣既有利于產業鏈企業間共享數據、有效聯結,也利于制造業企業部門間數據的統一與溝通,從產品設計、生產、倉儲、物流、銷售、售后等環節統一規劃管理、統一行業標準,實現上下游產業鏈與供應鏈的對接,以助力推動智能制造進程,實現精益生產。

  (三)建立京津冀智能制造新技術交易平臺,拓展應用領域

  在京津冀創新鏈產業鏈的技術環節,北京擁有數量眾多的高科技成果未能實現產業化,天津雖然有一批高科技成果已實現了應用和產業化,但也存在著技術與企業的“最后一公里”問題。 科研機構擁有技術,但由于宣傳不足或操作困難等問題無人問津; 而河北許多企業苦于無先進技術,或處于引進技術不適合企業生產的困境中,雙方都有需求,卻缺乏溝通的渠道。 因此建議建立京津冀智能制造技術交易平臺,由供需雙方將技術信息發布到平臺上,雙向選擇,直接交流。 有意向的雙方面對面協商,充分利用現有技術及生產能力。 科研機構可以為企業定向研發適合企業現有生產能力的技術; 企業也可為科研機構提供研發的資金及試驗場所,實現共贏。

  (四)培育京津冀智能制造示范創新產業鏈

  目前京津冀地區已經有多家智能制造示范企業、試點企業,建議在現有的基礎上,整合三地優勢,合作共建幾條京津冀智能制造示范創新產業鏈。 可選取較為成熟適合產業化的創新成果,通過京津冀智能制造網絡技術平臺予以發布,由京津冀智能制造企業進行對接,不同生產環節可由京津冀不同的智能制造企業予以完成,設計部門、生產部門、運輸部門、銷售部門通過網絡進行溝通,借助大數據技術、物聯網等技術對產品進行生產流程規劃、規范化生產管理、倉儲運輸、產品銷售、售后服務,通過網絡技術構建京津冀智能制造創新產業鏈的新模式。

  (五)建立京津冀智能制造人才數據庫,試行人才隨項目流動機制

  在京津冀智能制造發展中,人才是最重要的環節。 目前北京擁有大量的專業人才,天津、河北許多企業在智能化建設中卻缺乏相應的人才,而人才流動卻受許多客觀原因限制​‍‌‍​‍‌‍‌‍​‍​‍‌‍​‍‌‍​‍​‍‌‍​‍‌​‍​‍​‍‌‍​‍​‍​‍‌‍‌‍‌‍‌‍​‍‌‍​‍​​‍​‍​‍​‍​‍​‍​‍‌‍​‍‌‍​‍‌‍‌‍‌‍​。 對企業來說,既需要掌握關鍵技術的專業型人才,也需要有實際經驗的應用型人才; 對人才來說,他們擁有專業能力,卻沒有通暢的渠道了解企業的需求。 因此,建議建立京津冀智能制造人才數據庫,按照領域、專業、特長等條目錄入人才及企業需求信息,雙方按照條件篩選。 另外,建議試行人才隨項目流動機制,企業在智能化改造中許多項目都是階段性的,掌握高精尖專業技術的人才在某一企業項目結束后可隨項目流動到另一執行項目的企業,既可為企業節約智能化改造的成本,也可讓專業技術人才發揮更大的能量。——論文作者:陳瀅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