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8-21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我國是一個無法靠外援的國家,我國的建設發展只能靠自己,工業水平直接決定我國的國運,工業發展更需要大量工科人才,而當今社會大量優秀人才不愿學工科、不愿從事工業生產,若這樣的局面不改觀將直接影響我國工業的發展,直接導致制造業后勁不足。 關
摘要:我國是一個無法靠外援的國家,我國的建設發展只能靠自己,工業水平直接決定我國的國運,工業發展更需要大量工科人才,而當今社會大量優秀人才不愿學工科、不愿從事工業生產,若這樣的局面不改觀將直接影響我國工業的發展,直接導致制造業后勁不足。
關鍵詞:工科學生減少 中國制造 后勁乏力
中國是一個人口和國土面積都比較大的一個國家,同時也是唯一的一個社會主義大國,由于社會制度的不同,西方國家一直對我國實現封鎖與打壓,想盡一切辦法想們置于死地,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國要生存,我們要發展,只能自力更生,也只有自力更生才能發展我們的國家。工業仍強國之基,沒有工業就不可能發展我們的國家,而發展工業就需要工科人才,可現狀是文科學生逐年增加,工科學生逐年減少,人都沒了,還談什么中國制造2025。
一、我國工科人才狀況
去年10月,美國媒體刊發報道稱“中國造核動力航母尚需時日:冶金落后”。所謂冶金落后是指中國嚴重缺乏建造航母所需特種鋼材的冶煉能力。我國現在的鋼鐵產量居世界第一,但世界第一產鋼大國卻腰桿不硬,原因是衡量一個鋼鐵強國的標志是看特種鋼材占鋼產量的比重,美國特鋼比重占22%、日本占28%、瑞典占50%,而我國僅占5%。這造成我國鋼鐵一方面是產能嚴重過剩,另一方面卻是建造航母所需要的高端特鋼的研制能力嚴重不足。大國與中小國家的區別在于,大國必須建立一套既獨立又全面均衡的科技、工業體系,不能有明顯的短板,否則就會受制于人,這就要求我們工科高等教育也必須全面而均衡,不能有明顯的短板。
相關知識推薦:期刊投稿后有什么流程
然而,與國家需求如此迫切不相適應的是,我們缺乏該方面的一流技術人才。中國金屬學會理事長、中國工程院翁宇慶院士曾多次呼吁,我們現在鋼鐵研究隊伍嚴重缺乏后備人才,現在的年輕人都傾向于搞金融、經濟,很少有人愿意學冶金,搞鋼鐵研究。在金融業超高薪酬的誘惑下,全國各著名高校金融專業的報考都熱得發燙。另外,國企、民企、外企高管們的高薪也有很強的吸引力,考生們紛紛報考名校經管專業以圓自己的“高管夢”。
對此,國家應當給予高度重視,采取相應措施予以政策扶持和傾斜,淡化服務業對年輕一代人的影響,從實干興邦上給予引導,以確保有足夠的人才從事工業生產和研究。
二、工科學生人才的現狀
可以說工科的學習之路是比較枯燥的,很多的知識都跟力學和材料相關,也正是因為這個專業跟其他很多學科有很大的關聯關系,所以工科的學生不能放棄任何學習知識的機會,因為輕易放棄了任何一課,都有可能導致整個工科的一個大知識點遺漏,所以工科的學生可以說從上課的時候是真的比較辛苦,而且,工科這個專業也卻是不好學,有時還得熬更守夜去弄懂理論,夜以繼日的去鉆研機理,埋頭于設計計算等。
工科其實是典型的干多少活吃多少飯的行業,沒有服務業那樣輕松或投機就能掙錢的機會,這一點跟其他的所有學科都是不一樣的。最主要的就是學生畢業的時候,因為沒有實踐經驗,所以只能被分配到工廠中,甚至跟其他技術人員競爭技術崗位,然后辛辛苦苦的拼命工作,最終卻發現工資很少,因為誰讓你的崗位是一線崗位呢,就必然要吃這方面的虧。
工科學生不比金融、IT、財經,做不成白領,不比文科,在辦公室里端茶倒水,風吹雨淋都遇不到,更不比法律,雖然辛苦但是掙的好歹多一點,工科,如今就是一個痛了。
當然,很多工科畢業的學生現身說法也是證實了這一說法,很多學生最終都去了工作環境好而又輕松的行業。雖然大環境這樣,但是畢竟也有一少部分工科優秀學生走到了社會的頂層。
我所在的學校原來工科是主打,但近些年來重慶參加高考的學生中理科比例太低(今年理科考生只有近三分之一),直接導致了工科學生的大幅度銳減,我們面對重工業城市重慶這一工科人才需求的客觀情況,幾乎每天都接到要來我校招工的電話,而我們手上的那點學生早已拿不出手,看到企業老板招不到工科學生的困惑,我們也難受,難道我們就不發展工業了嗎?
三、中國制造2025需要更多的工科人才
全球掀起第四次工業革命,世界各國相繼提出了符合自己國情的科技轉型之路,中國于2015年發布了工業化與信息化相融合的“中國制造2025”。在戰略持續推進的過程中,我們愈發深刻地體會到,國際競爭歸根結底是人才和教育的競爭。
工業和信息化部黨組書記、部長苗圩指出,人才是制造強國的根本,要不斷提升人才服務先進制造業發展的能力,健全多層次多類型人才培養體系。業界專家提出,中國制造業需通過創新形成獨特的智造技術和制造業升級路徑,人才是創新體系中最核心的要素。培養一批拔尖的創新工程人才是我國當前最緊迫的任務。
2017年國家教委、人社部、工信部聯合印發了《制造業人才發展規劃指南》,提到2015年十大制造行業總人數3206萬,2025年需求6192萬,人才缺口2986萬。這些數據反映了我國在高端研發、高技能和創新工程實踐領域的人才短缺問題。
管理學中有一個非常經典的理論“木桶原理”,一個木桶容量取決于水桶中長度最短的木板,木桶原理告訴我們,一個國家科技、工業發展中,頂尖技術人才應均衡分布,各個專業和領域都需要頂尖技術人才和科技領軍人物,不能有短板,否則就有可能受制于人,以至于被人卡脖子,危及國家經濟安全與國防安全,大國更是如此。
我國的高等教育要均衡發展,才能避免出現“最短的木板”,才能為各個行業都能輸出頂尖技術人才。對此,國家應當給予高度重視,采取相應扶持措施,資助大量的學生參與到工科學習中來,扭轉文理科倒掛現象,逐步改善工科人才嚴重缺失現象以及徹底改變工科人才待遇低下的問題。否則,中國工業2025計劃將難以順利實現。——論文作者:龐正剛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