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6-16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 鄉村旅游化是我國近年來一直提倡鼓勵的熱點內容之一,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保證。鄉村旅游因其貼近自然的環境、特色鮮明的文化資源,受到了城市人民的喜愛,但隨著這股熱潮對鄉村景觀破壞的程度日趨嚴重,鄉村景觀如何在旅
摘要: 鄉村旅游化是我國近年來一直提倡鼓勵的熱點內容之一,也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發展農村經濟的重要保證。鄉村旅游因其貼近自然的環境、特色鮮明的文化資源,受到了城市人民的喜愛,但隨著這股熱潮對鄉村景觀破壞的程度日趨嚴重,鄉村景觀如何在旅游驅動下實現變遷與更新成為了廣泛關注的課題。以鄉村景觀為對象的鄉村旅游路線,在鄉村獨特環境、文化保護傳承、當地產業復興等方面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文章以蘇州吳江盛澤鎮重思村為例,在鄉村旅游的驅動下,梳理村莊現有旅游資源與鄉村景觀的聯系,提出鄉村景觀變遷的可操作性策略—進行生態修復、建立活力空間、突出鄉村特色,保留村莊空間布局特征,以期為旅游驅動下的鄉村景觀變遷更新提供新思路。
關鍵詞:旅游驅動;鄉村景觀;更新規劃
1旅游驅動下鄉村景觀變遷的背景
1.1旅游發展的宏觀背景
近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旅游業已經成為了我國第三產業中最具活力的新興產業,成為越來越多地方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先導產業和龍頭產業,F階段,我國居民的旅游活動呈現出一種多元化的態勢:近距離的“周末旅游”和遠距離的景區旅游、旅行團旅游和“自由行”、精神熏陶的文化旅游和回歸自然生態旅游。在旅游人群中占據大多數的城鎮居民,在旅游時常會選擇遠離城鎮,回歸自然的生態旅游方式。
推薦閱讀:旅游類論文發表哪些期刊快
1.2旅游行為的驅動作用
隨著人們生活條件的改善,在空閑的時候外出旅游成為多數人喜歡的休閑放松方式之一。每到一個地方旅游,游客通過消費、參觀體驗等行為,會給旅游當地帶來不同以往的經濟收入與人群活力。
旅游對一個地區的驅動作用相當明顯:除了旅游設施的建設外,為了提升游客的體驗感,旅游地大都會選擇修建優美的景觀旅游以及餐飲住宿等服務設施,這樣極大地提升了環境質量,為當地居民及外來務工者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崗位,同時也給當地居民帶來一定的經濟收入。
1.3旅游推動鄉村景觀變遷
在中國城市化的進程當中,城市快節奏的生活方式,讓越來越多的,尤其是大中城市的人倍感生活壓力,閑暇之余選擇去鄉村地區感受自然生活。
為應對前來觀光旅游的游客,鄉村地區進行了一系列的規劃旅游建設,比如修建旅游景觀設施、開設農家樂民宿來吸引更多的城市游客。游客的增多,越來越多的旅游消費項目的應運而生,與之相關的綠化景觀、建筑景觀也日新月異。
這些景觀的質量品質良莠不齊,很多旅游地區的景觀存在不少問題,嚴重制約了鄉村旅游發展的趨勢。為了滿足在鄉村自身發展的前提下,增加游客觀光游覽消費的體驗,對于鄉村景觀的建設勢在必行。
2鄉村景觀變遷現存問題分析
2.1鄉村生態環境缺乏保護
隨著旅游走進鄉村趨勢的不斷升高,在促進鄉村經濟水平的持續高速發展的同時,也導致鄉村景觀發生一系列的問題,對鄉村生態環境造成了嚴重的影響和破壞。人口大量進城導致鄉村人口銳減,也改變了以往鄉村以農業生產為主的局面,耕地不再受到農民的重視。對人口數量龐大的我國來說,是一個很大的問題。“空心村”的出現和農田的大幅度建設征用,造成鄉村土地荒廢和耕地面積大量減少;卩l村城鎮化背景下的鄉村旅游進程的快速推進也造成我國鄉村經濟發展模式粗放。農民為提高農業生產力大量或超量使用化肥和農藥,對水、土地等資源造成嚴重污染;鄉村企業的盲目設點和大量鄉村工業污染隨意排放,加劇了鄉村生態環境污染,造成生態景觀資源的嚴重退化。
2.2鄉村景觀整體缺乏活力
鄉村景觀整體缺乏活力,主要表現為鄉村人口的外遷、青壯年人口流失和老齡化嚴重。經過走訪幾個相關的鄉村,都存在青壯年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的現象,老人和小孩留守的景象(如圖1、圖2)。由于年輕勞動力的流失,衍生出了一系列問題。缺乏年輕人的一些創意建設,導致這一地區顯得枯燥乏味,失去活力,畢竟一個地方的整體景象不僅僅取決于政府或者投資者的付出,更重要的是當地的人群組成。失去了年輕人的建設,即使這一地區已經變成旅游地區,但總是感覺缺乏什么,顯得非常單調,失去活力。這也是現今許多被旅游業影響下的鄉村現狀反映出的問題。
2.3鄉村景觀缺乏地域特色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內涵和特色,鄉村建筑有很多寶貴的歷史文化性,但目前很多鄉村景觀規劃缺乏文化藝術性,不利于鄉土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特別是對一些具有文化價值的建筑缺乏必要的保護和修復。在鄉村發展過程中,曾經具有重要生態文化價值的景觀正在逐漸減少,傳統文化景觀發展缺乏創新性,不同區域下的鄉土特色風貌差異性日益減小。而且在鄉村大型公用建筑設計中,沒有充分發揚我國優秀的古建文化,大部分建筑景觀缺乏個性設計,使鄉村建筑景觀在功能和文化上很難達到新的突破。很多鄉村為了加快現代化建設盲目追求現代景觀設計,極大地破壞了鄉村景觀風貌,不利于鄉村景觀的可持續發展。
現代農村有很多崇洋媚外思想所導致的歐式建筑,這些建筑形式是西方的,但是比例、尺度、做工都是缺乏考究,經不起推敲的。也有一些沒有特色的、缺乏設計的混泥土小樓,缺乏地域特征和文化特質。根據相關資料的顯示,其實這樣的整體趨于城市住宅區的建設并不是很符合鄉村居民的日常行為活動需求。這樣統一建設的最初目的大多缺少了“適應本地居民的生活習慣”這一點的考慮,使得很多居民的行為與以往相比變化巨大,或者遵循以往的生活習慣但又諸多不便?偟膩碚f,一點就是建設沒有特色,諸多旅游鄉村呈“一致性”;另一點就是建設不符合當地居民的生活節奏,缺乏“親民感”。
3解決策略
3.1保護自然生態資源,整合鄉村景觀生態環境
鄉村誕生于自然,發展于自然,與自然的關系密不可分。保護自然資源,整合鄉村景觀生態環境是鄉村景觀良性發展的首要策略。保護自然資源就是最大限度的維護自然(水系、農田、林地)現有的狀態。由于快速的城鎮化進程,城鄉建設用地的不斷擴張、鄉村旅游的驅動、缺乏妥善的規劃,導致了原本的自然生態被擠壓,形成了碎片狀的鄉村景觀。因此在鄉村旅游發展的大背景下,必須將破壞自然資源,碎片化的發展鄉村景觀轉變為保護自然資源,整合鄉村景觀生態環境。
一方面,有關部門需要對規劃區內的建設用地進行合理評估,范圍限定,集約利用、合理進行資源配置,保護生態環境,避免因建設用地的無序蔓延而占用自然生態空間,吞噬基本農田用地。應盡量維持自然鄉村原貌。善于利用生態資源,建設綠地、公園等公共活動空間,保留鄉村原有的綠地空間。
另一方面,需充分應用新技術進行綠色修復,生態修補,整合鄉村景觀生態環境。如綜合治理鄉村自然水系、垃圾廢棄物的循環回收再利用、基本農田的修復等。通過這些生態技術,整合景觀生態環境,并且將人類活動對鄉村景觀生態環境的負面影響降至最低,并,做到人類與生態環境相融合。
3.2增強旅游體驗,營造復合活力空間
人與自然相融相交。鄉村景觀失去了人這個重要的因子,便會失去活力,變得荒廢。在鄉村旅游發展、多樣化需求的大背景下,民眾更加重視旅游體驗。因此增強鄉村的旅游體驗,營造活力空間,是提升鄉村景觀活力的重要策略。部分熱門鄉村旅游區采取單一元素發展鄉村旅游,只具有餐飲、觀光等消費模式。旅游導向性不強,體驗感不強,只會營造短暫的鄉村活力恢復假象。因此更新現有的鄉村旅游景點,提供更加新穎、充實、多樣的游玩項目,增強民眾體驗,是營造復合活力空間的重要手段。
鄉村旅游可以將回歸自然、感悟原生態作為主題來營造復合活力空間,充分滿足民眾追求個性體驗的旅游消費需求,合理打造以自然生態感悟與體驗為主體的的自然園林景點,有效改善民眾對生態休閑旅游的固有認知,充分激發受眾觀光的興致,吸引游客前來觀光,給鄉村景觀注入活力。并突出本地的生態活力,如飲食、民俗特色、自然采摘等,順勢帶動鄉村其他產業的活力。挖掘更為龐大的潛在游客,激活整個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活力。
3.3建設特色化,品牌化的鄉村景觀
我國的鄉村旅游在近些年來飛速的發展,大量的村子開始走鄉村旅游的發展道路,但是很多不足也漸漸顯露。一些村子盲目的追求經濟利益,鄉村旅游景觀出現同質化現象。
旅游驅動下的鄉村景觀變遷,應體現鄉村的特色化。鄉村農家樂競爭事態日益激烈,群眾消費水準日益提高,固有的鄉村旅游已經過時。景觀的特色、產品的特色、體驗的特色,為消費者提供多樣化且具有特色性的消費選擇,這才是吸引旅游人群的重要因素。在特色化上下功夫,發掘每個村子的特點,深入調研本村的各種資源,圍繞鄉村景進行科學規劃與可持續利用,對原有的景點、項目進行合理的保留和改造,既要充分保護鄉村本地的自然風貌、也要凸出鄉村景觀的獨有特色。
鄉村旅游更進一步的發展,要擴寬目前的發展渠道,根據受眾人群定位,進行品牌化發展。需打造鄉村景觀主題園區,擴大產業范圍,凸顯地域生態休閑旅游的特色。
4鄉村景觀更新規劃——以盛澤重思村為例
4.1基地概況
重思村是盛澤鎮南星蕩地區的村莊之一,其隸屬于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地處長江三角洲和太湖地區的中心交通地帶。重思村是中國重要的絲綢紡織品生產基地和產品集散地,歷史上以"日出萬匹、衣被天下"聞名于世,有"綢都"的美稱。
4.2現狀分析
4.2.1現狀有利條件
首先,在區位交通上,重思村南接浙江湖州、嘉興,北依蘇州,東臨上海,西瀕太湖。周邊有蘇嘉杭高速公路、227省道貫穿其中,路上交通十分便捷,且其西鄰京杭大運河,船運便捷。
其次,在環境資源優勢上,重思村地勢平坦,河道縱橫,擁有豐富的自然資源,村莊內分布著農田,廠房,魚塘等,其中農田魚塘面積較大,可以為絲綢產業發展提供原料,體現出一定的地域特色,生態資源保護價值非常大(圖4)。
最后,在人文景觀優勢上,重思村是絲綢之鄉,絲綢歷史悠久,與絲綢相關的人文資源有先蠶祠,盛澤仲子廟,目瀾洲等,這些可以作為基地的宣傳旅游項目,吸引更多游客前來。
4.2.2現狀存在問題
村莊內生態環境需要進一步優化,串聯鄉村旅游的水系的自凈力較弱,對濱水體驗空間的修復不足,整體的水網體系不夠連貫,村莊工廠生產排出的污水和村莊人民的生活污水未完全進行凈化處理排入河中,造成旅游體驗較差,同時,隨著旅游規劃的增加,村內的建設用地蔓延,農田逐漸荒廢,魚塘被填埋用于建房,破壞鄉村自然生態景觀,其衍生的生態問題也需要引起規劃時的重視。
村莊內基礎設施未能形成很好的服務游客,設施布置缺乏合理性。導致鄉村給人群提供活動空間較少,當地人和游客都不能有很好的空間進行活動及休憩,也沒有合適的場所進行村莊特色的展示,容易影響游客的體驗感。
在鄉村旅游區域里,總體功能分區上較為混亂,沒有形成一個完整的景觀結構體系和特定的功能分區。旅游游線較為混亂,各旅游規劃景點之間相對獨立,缺乏聯系,且沒有較為明顯凸出當地絲綢特色的景區,整體村莊目前并無主力打造的主題,使得村莊沒有特色,容易導致游客的數量減少。
4.3重思村鄉村景觀更新規劃策略
(圖5 方案總平面圖 作者自繪)
本案例在保留村民生活空間的基礎上增加了村民們的生活空間,也給他們提供了工作和休憩的空間。為了充分體現當地的絲綢特色,方案的每一個分區都有一個或多個能體現絲綢文化的節點,如村民生活區內的桑基魚塘,科普示范區內的絲素化妝品美容中心和工廠改造體驗館,游覽觀光區內的絲綢文化展覽館等,讓游客在基地內既可以自由選擇自己喜愛的體驗方式,又能時時刻刻體會到當地的文化特色(圖5)。
4.3.1進行生態修復,改善整體景觀
(1)恢復水網體系,建設生態水域。在盛澤鎮,原本連續貫通的水網體系,由于人們填埋了一部分魚塘、河道而顯得破碎不堪,水系斷裂,許多流通的河道變成死水,水網生態體系遭到嚴重的破壞。
(圖12水網處理作者自繪)
恢復水網體系,建設生態水域,首先需要把被填埋的河道、魚塘恢復原貌,使水網河道相互聯通;種植沉水植物群;在水域生態的底質上種植四季常綠沉水植物、冬季和夏季復合型沉水植物;授放水域生態微生物改善劑,例如枯草桿菌、硫化細菌、硝化桿菌和酵母菌等復合菌種;長久以后,要對治理的水域生態的水質取樣檢測,根據相應指標調整生態系統中物種組成,包括水生動物數量、體量和比例的控制,及時調整沉水植物的種類配置,以及收割或轉移沉水植物,捕撈或轉移水生動物(圖12)。
(2)濱水生態修復
現如今部分濱河區域存在嚴重的生態問題,大量建筑和道路使用的材料絕大多數都是如水泥、瀝青等化工產品,大面積不透水地面的建設破壞了原有土體的性質,因為建筑物和道路基礎底部的土體中水份慢慢的減少原有的一些微生物就會慢慢的減少,反過來又加劇了城市生態環境的惡化。
首先,通過人工打撈,初步改善湖體環境,使其能夠容納水生植物生長。第二步,擴大濱水廊道的范圍,構建更具有層次的景觀。最后一步,擴大濱水景觀帶,在水中投放本土水生貝類、魚類。貝類和部分魚類以藻類為食,并且貝類在湖床底部,增加氧氣含量,吸收湖底富集的腐殖質和氮磷鉀,從根本上解決水體富營養化問題,塑造水岸廊道,豐富生物多樣性,提升群落的穩定性,并形成特色景觀,帶來經濟效益(如圖13)。——論文作者:曹攀,王玥,李梓萱,杜佳盈,王欣雨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