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6-13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近些年,世界經濟處于調整的關鍵時期,一些發達國家都存在一定的經濟問題,在世界經濟長期增長方面的貢獻有限。另外一些新經濟體發展較快,但是經濟規模不大,在世界經濟中的貢獻也是有限的。在這種世界經濟環境下,中國開始加快對外開放的步伐,深度
摘要:近些年,世界經濟處于調整的關鍵時期,一些發達國家都存在一定的經濟問題,在世界經濟長期增長方面的貢獻有限。另外一些新經濟體發展較快,但是經濟規模不大,在世界經濟中的貢獻也是有限的。在這種世界經濟環境下,中國開始加快對外開放的步伐,深度融入到世界經濟中去,加之近年來中國經濟呈高速增長趨勢,可以說中國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文章將圍繞世界經濟長期增長困境與中國經濟增長轉型對世界經濟發展以及中國經濟對世界經濟貢獻進行闡述分析,旨在為今后相關研究提供參考。
關鍵詞:世界經濟;增長困境;中國經濟增長;分析
一、世界經濟面臨長期增長困境的原因
探索當今世界經濟長期增長動力不足或陷入長期增長困境的原因,既要從現階段世界經濟的供給和需求結構的變化來分析,也需要從更為長期的世界經濟結構的歷史性變動中去尋找。
首先,自1970年以來,世界經濟開啟了新一輪深刻的結構性變化:美國經濟日益金融化。美國不僅更改了人類的金融邏輯,成為一個以其發達的金融市場為基礎來操控全球資源的“金融帝國”,而且在世界范圍內形成了“金融國家”與“貿易國家”的基本分工格局,并將這種新的“中心一外圍”關系內部化,導致國內經濟、政治和
社會結構的巨大變化。80年代后,美國不再遵守其以往堅守的欠債還錢、赤字國必須做出結構或政策調整的“債權人邏輯”,而是利用美元地位優勢,強求其他盈余國家進行必要的調整。布雷頓森林體系的瓦解本質上并非所謂的“特里芬難題”所致,而是美國不愿再遵守“債權人邏輯”,轉而實施以自己作為世界上最大的債務人為中心的“債務人邏輯”:欠債不還并強求盈余國家進行結構或政策調整。90年代初,美國毅然實施了高利率政策,不僅使金融資本的力量迅速提升,也使實體經濟遭受嚴重打擊,美國經濟開始走上了金融化的道路。后來的“強勢美元”政策成為美國經濟金融化發展的重要支撐,不僅使國際資本大規模流入美國,也開啟了全球范圍內的資本流動自由化,使美國可以利用全球其他國家的儲蓄資源填補日益增大的經常項目逆差。在此過程中“美元體系”的建立、發展與成熟也對美國經濟金融化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正是這些因素同冷戰結束、1T技術進步等相結合,促使美國經濟的金融化程度越來越高,并同其他國家之間形成了“金融國家”與“貿易國家”的國際分工格局。
日本學者速水和夫曾經指出,當今世界正在經歷著“利率革命”和“空間革命”。前者表現為利率低下,從長期來看亦即長期國債收益率的下降,這意味著投資機會的減少和喪失,類似狀況只有在17世紀初期意大利熱那亞出現過,其結果是歐洲社會的革命性變化。與此同時,與16世紀的“空間革命”表現為地理大發現以及將世界納入到資本主義體系當中不同,當今世界經濟的“空間革命”一方面表現為除少數地區外整個世界都已被工業化浪潮所席卷,另一方面則表現為美國并沒有構建取代現有體系的新體系,而是在世界經濟的“地理--實體經濟空間”的基礎上開辟了另外一個新的“空間”—“電子一金融經濟空間”,以延長資本主義的生命。
這一過程正是我們所說的美國經濟的金融化。就目前來看,美國經濟的金融化在全球范圍內造就了一個雙重的“中心一外圍”結構。第一重“中心一外圍”結構是其國內的貧富兩極分化,中產階層破產,其根本原因在于金融化所導致的資本利益與勞動者收益的脫節、分離。第二重“中心一外圍”結構主要表現在“金融國家”與“貿易國家”處于不同的競爭空間,且“貿易國家”處于越來越不利的地位,出日導向型經濟增長難以為繼。這里所說的“貿易國家”主要有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指國內金融市場封閉且不發達的國家;另一方面是指那些主要依靠出日拉動經濟增長,且本幣尚未成為世界性貨幣,不得不依賴出日貿易賺取外匯收入的國家。相應地,這也是典型的美國經濟金融化的過程,不論在全球、還是在美國,經濟增長的收益更多地被具有較高流動性和投機性的國家、階層所控制、重新分配,越來越少地進入原有的有效需求過程的循環。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美國擯棄了傳統的“規模擴張”過程,開啟了一個新的“結構擴張”過程一一經濟金融化。這是美國擺脫傳統經濟危機規律約束的過程,一個創造新的經濟發展規則的過程,即通過貨幣擴張、資本泡沫尋求利潤增長、開辟新的利潤邊疆的過程。從這意義上講,美國為了確保其金融服務業的比較優勢,必須對全球經濟、貿易規則進行必要的調整,奠定“新的不平衡發展格局”,因此在今后相當長時期內,所謂“全球經濟再平衡”是不可能的,是一個偽命題,因為經常項目失衡是美國(美元)控制世界、謀取全球利益的前提條件。
推薦閱讀:經濟學方面的核心期刊
二、中國經濟增長轉型對世界經濟長期增長困境的貢獻
(一)提供大宗商品,降低生產成本
20世紀后期以來,我國在全球范圍內的貿易貢獻越來越高,21世紀后,這一趨勢更加明顯。出口方面,2017年的數據顯示我國貨物出口額達到世界總額的13%以上,進口額也超過了10%。2012年全球經濟下行趨勢明顯,我國市場受到經濟體制穩定性的影響,保持了良好穩定的進出口態勢。2014年以來,世界經濟漸漸走出金融危機,這與我國的經濟貢獻密不可分,僅2014年上半年,我國進口的原油和鐵礦砂數量就提升了13.9%,9.3%,高端電子產品進口量也保持了較高的增長勢頭,到2014年7月,增長率達到9.2%以上。這些貿易活動使金融危機影響下世界經濟增長乏力的局面得到了有效改善。此外,我國機械產品、原材料、輕工業品以及部分粗加工工業品的出口量也較為穩定,降低了全球范圍內工業生產的成本,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同樣突出。
(二)中國巨大較大的發展潛力
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可以從不同的角度對提升全球經濟的長期增長動力做出貢獻,同時也相應地提高自己在全球經濟體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從全球角度看,雖然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低迷,短期內不易解決,但發展中國家依然具有較大的發展潛力。一方面,發展中國家仍有可能實現快速技術進步。另一方面,發展中國家的人口結構仍能支撐較長時間的“人口紅利”。同時發展中國家的基礎設施投資及其正外部性的發揮仍有很大空間。但許多發展中國家國內市場的狹小和資本的相對稀缺都限制了其經濟增長潛力的變現。正是在這些方面,中國能夠發揮巨大的積極作用。一方面,中國的經濟增長及需求結構的變化能夠為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替代性的出口市場,這種“市場提供者”功能的發揮一旦促成其他發展中國家與中國之間產品和資金的良性循環,對雙方經濟增長都會產生積極作用。另一方面,中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將促進相關國家的基礎設施建設?梢哉f,中國“市場提供者”和投資者功能的發揮能夠帶來明顯的正向溢出效應。
(三)世界經濟處于調整和重構,中國在其中發揮著極大的作用
從國際經濟制度安排角度看,目前全球正面臨國際經濟規則的調整與重構,需要跳出傳統思維架構,在國際制度安排中引入新的思路和愿景,中國作為全球治理和多邊制度安排中一支較新的主導力量,有條件提供這樣的新思路與新愿景,從而在國際經濟制度安排和國際經濟規則的重構中發揮重要且積極的作用。中國對G20平臺的新構想,提出的“一帶一路”倡議,以及倡議建設的其他多元化經濟合作組織與機制,無不體現出對中國政府國際經濟合作的新思路、新想法,習近平主席提出的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發展尤其體現出解決當前世界經濟發展所面臨的各種困境的“中國方案”,有利于構建一個更加公平合理、有助于全球經濟良性循環的國際經濟新秩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的發展得益于深度參與經濟全球化,中國也一直是經濟全球化的有力推動者,在世界經濟增長處于“三低”狀態的情況下,在區域乃至全球范圍內構建一個可以支撐中國及其他國家長期可持續發展的國際體系,不僅對于全球經濟長期增長具有積極意義,對于提升未來中國在國際制度安排中的主導地位,也將發揮重要的作用。當然,在現階段參與國際經濟治理和繼續推動經濟全球化的過程中,中國也需要探尋適合中國國情與具體條件的“中國模式”。
(四)中國處于技術進步與創新的關鍵時期
在技術進步與創新領域,中國也可以發揮相當積極的作用。在不同類型的創新中,能夠帶來新的需求與市場空間的新產品創新尤為重要,而新產品的創新某種意義上需要突破原有的產品創新的路徑依賴,在這一方面,中國由于經濟結構和消費文化方面的差異性特征,有條件提供某些新的可能性。比如在互聯網與物聯網經濟方面,中國就有能力提供新的業態模式與新的產品和服務類型,中國也有能力提供更適合新興市場國家需求的創新產品與服務。
綜上所述,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對促進世界經濟長期增長具有重要作用。在此基礎上,中國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可以不斷增強國內經濟增長勢頭,保持良好勢頭,進一步鞏固國內經濟發展;同時,隨著美元升值和發展中國家資本外流壓力加大,中國對外投資的增加可以穩定全球金融市場和經濟運行。因此,在新時期,中國將繼續為世界經濟的長期增長作出貢獻。——論文作者:袁麗艷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