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2-05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企業綠色生產具有環境外部性,存在激勵不足的問題。以區塊鏈為代表的新技術的應用是激勵企業綠色生產的可行路徑。本文從經濟學視角分析了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價值,指出區塊鏈技術能夠減少信息不對稱、降低交易成本,從而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在此基礎上
摘要:企業綠色生產具有環境外部性,存在激勵不足的問題。以區塊鏈為代表的新技術的應用是激勵企業綠色生產的可行路徑。本文從經濟學視角分析了區塊鏈技術的應用價值,指出區塊鏈技術能夠減少信息不對稱、降低交易成本,從而實現資源配置的優化。在此基礎上,本文構建了政府與企業的兩階段動態博弈模型,分析在政府不同的策略選擇下,企業綠色生產決策的影響因素。在企業決策環節,“區塊鏈+生產”平臺通過溯源機制、智能合約機制、P2P機制以及數字化雙胞胎機制,能夠降低企業綠色生產的成本、提高綠色產品的收益,從而激勵企業進行綠色生產。在政府決策環節,本文通過比較政府構建“區塊鏈+生產”平臺、財政補貼以及“無為而治”三種策略下的政府福利,指出了“政府補貼悖論”效應與“社會信任悖論”效應是政府失靈與市場失靈的表現,而以 “區塊鏈+生產”平臺為代表的科技進步是尋求合意政府之手的可行路徑。
關鍵詞:區塊鏈 綠色生產方式 政府之手 市場失靈 政府失靈
一、問題的提出
隨著我國環境污染問題的日益嚴重及能源與資源儲備的日趨緊張,經濟發展方式轉型迫在眉睫。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五大發展理念,其中綠色發展是實現可持續發展與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企業是組織經濟資源的微觀主體,企業綠色生產是指以節能、降耗、減污為目標,以管理和技術為手段,對工業生產全過程實施污染控制,使污染物的產生率最少化的一種綜合措施(尚文芳、陳優優,2018)。推動企業向綠色生產方式轉型,提高產品生產過程的資源利用效率,降低產品生產和使用過程對環境的破壞,是建立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和實現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型的微觀動力。2016年9月,工業和信息化部頒布了《關于開展綠色制造體系建設的通知》,要求在2020年建立起以綠色企業為主體的生產制造體系。在此背景下,探究如何有效推動企業向綠色生產方式轉型,不僅具有理論價值更具有現實意義。
相關期刊推薦:《經濟學動態》(月刊)1960年創刊,是由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主辦的經濟類綜合性理論刊物。反映國內外經濟理論研究的成果與動態,促進經濟理論工作的開展。辟有經濟科學新論、經濟熱點分析、學術探討、會議綜述。辟有經濟科學理論、經濟熱點分析、學術探討、會議綜述、學術資料、經濟體制改革、調查與建議、地區經濟、企業管理、中外學術交流、外國經濟理論動態、世界經濟、外國經濟理論評述等欄目。讀者對象為經濟理論研究人員、經濟工作者及經濟院校師生。
由于環境和資源屬于公共物品范疇,本質上看,企業的綠色生產行為與企業研發行為類似,都具有正外部性(林木西等,2018)。通常,企業綠色生產需要使用節能環保設備或者投入資金開發資源節約型技術,綠色技術的開發與使用投入是企業額外負擔的成本。但市場需求的較大不確定性及綠色產品和非綠色產品間難以有效區分等,都導致了企業綠色生產的收益不足。在市場機制下,額外負擔的成本和難以預期的收益導致企業選擇綠色生產的經濟激勵不足。
市場失靈導致的企業綠色生產供給不足問題需要政府之手糾偏。通常而言,對企業采購綠色生產設備給予補貼(朱慶華、竇一杰,2007;王永明等,2018)、對綠色技術研發給予支持及對綠色產品進行綠色生產認證等方式是普遍采用的政府之手。然而,公共選擇學派指出政府目標的多元化及無效監督下的多層委托代理機制會導致政府失靈。實踐來看,政府補貼、資格認證等環節普遍存在政企間的設租和尋租行為;缺乏有效的監督機制,為企業獲得補貼和認證后的道德風險行為提供了滋長的土壤。除此之外,政府是有限理性的,難以對企業產品需求進行準確預測,企業綠色技術的開發和使用成本極易成為未來難以適應市場需求的沉淀成本。以上為企業決定是否選擇綠色生產方式時必然考慮的“進入壁壘”。由此來看,糾正市場失靈推動企業向綠色生產方式轉型的政府之手有其不足之處。
科學技術是經濟增長不可忽視的力量,技術進步能夠降低企業的生產成本、組織成本以及市場交易成本等,從而改變企業的成本收益結構,影響企業經營決策。面對市場機制的失靈和政府之手的無助,尋求顛覆性的新技術是解決經濟外部性問題的可行路徑。區塊鏈技術作為繼蒸汽機、電力、互聯網之后的人類第四次科技革命的代表(Swan,2015)越來越得到各國的廣泛關注。目前,全世界至少有46個國家已經啟動區塊鏈技術的研究與開發,其中荷蘭、美國、英國、俄羅斯等國走在前列。目前,我國也在積極開展區塊鏈技術的基礎研發與場景應用。2016年國務院把區塊鏈技術納入了《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中,“區塊鏈+”上升至國家戰略受到各行各業的高度關注。
由于區塊鏈的底層技術屬于計算機科學領域,早期對區塊鏈的研究多集中于計算機數據庫技術的開發,而對區塊鏈在經濟領域的應用研究處于完全空白。2008年以區塊鏈為底層技術的比特幣誕生,其在金融領域引發的瘋狂逐利行為與伴之而來的投機風險引起了學者的熱切關注。然而,已有的研究多集中于對區塊鏈技術的特征性認識(范忠寶等,2018)、區塊鏈技術場景應用的可行性展望(袁勇、王飛躍,2016)以及以比特幣為首的區塊鏈應用的風險分析(李建軍、朱燁辰,2017;Walch,2015)。從研究內容上看,已有研究多是論述區塊鏈技術在某一個領域的應用,并未論證區塊鏈技術對經濟資源配置的本質價值;從研究方法上看,已有研究多為論述式的規范性分析,缺乏嚴謹的經濟學分析方法支撐。因而,現有關于區塊鏈的經濟學研究只是在表面上略涉足經濟領域,不能稱得上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學研究。
如何從經濟學的視角認識區塊鏈技術的本質價值,如何以經濟學的分析范式研究區塊鏈技術對改善資源配置效率的應用價值,這是用經濟學思維研究“區塊鏈+”從0到1式的突破,是真正意義上的區塊鏈與經濟學的跨界融合,是開啟區塊鏈經濟學系統性研究必須首要回答的問題。本文試圖回答以上問題,以期為建立真正意義上的區塊鏈經濟學研究范式略盡綿薄之力。
本文的主要內容及創新價值如下:
首先,對區塊鏈技術的本質價值給出了經濟學視角的理解,提出命題1:從經濟學資源配置的角度看,區塊鏈是通過技術進步的手段降低信息不對稱與降低交易成本的可行路徑,其極致應用體現為在現實世界中建立“完全競爭市場”。
其次,通過構建政府與企業的兩階段動態博弈模型,將“區塊鏈+生產”平臺如何推動企業向綠色生產方式轉型的分析引入了微觀基礎,提出命題2:“區塊鏈+生產”平臺通過溯源機制、智能合約機制、P2P機制、數字化雙胞胎機制改變企業生產方式決策的成本與收益,發揮市場激勵機制推動企業自發向綠色生產方式轉型。
除此之外,本文對博弈模型第一階段政府策略選擇的分析,回答了經濟學最核心的問題之一,即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問題,提出命題3: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客觀存在,顛覆性技術的應用是政府之手的新方式,是實現政府之手有效彌補市場失靈的可行路徑。
二、區塊鏈技術及其在生產中的應用
(一)區塊鏈技術的特點
區塊鏈技術本質上是去中心化的數據庫,即分布式數據庫,它是被用于獨立驗證來自密碼摘要的散列值中人工制品的所有權鏈。區塊鏈的核心技術包括點對點傳輸(P2P)、時間戳、哈希加密算法、共識機制、智能合約等(范忠寶等,2018)。作為一種集體維護可靠數據的分布式賬簿系統,區塊鏈以其去中心化、去信任、可追溯性等特征贏得了金融(Kiran& Stannett,2014;翟晨曦等,2018)、會計(楊慧琴等,2018)、企業管理(喬鵬程,2017)、工業生產(Apte& Petrovsky,2016)、教育(李青、張鑫,2017)、政府治理(戚學祥,2018)等領域專家及業界人士的廣泛關注。具體來看,區塊鏈技術的主要特點如表1所示。
(二)“區塊鏈+生產”
1.“區塊鏈+生產”的應用模式。“區塊鏈+生產”是指將區塊鏈作為底層技術應用于生產制造領域,構建集供應商、制造商、物流商、分銷商以及消費者等所有參與者在內的共建、共享的分布式數字平臺。對于生產制造商而言,從原料采購、產品設計與研發、生產制造、物流服務再到分銷零售等一切環節產生的信息通過共識機制記錄入“區塊鏈+生產”平臺,形成可證可溯的具有價值屬性的數字化生產平臺。目前,“區塊鏈+生產”的應用模式建設剛剛起步,技術的開發與應用正在摸索中前行,多家世界級科技公司正在不同領域開發與應用區塊鏈技術。2017年4月,Cisco嘗試使用區塊鏈技術登記設備標識。同年5月,SAP發布了 Leonardo生態系統,提供區塊鏈云服務,以整合機器學習、物聯網等前沿科技。中國移動與北京工業大學等聯合研發工業數據連接測試床技術,以實現高效、安全、可信地共享產品與數據信息,從而解決用戶與企業間不信任問題。
2.“區塊鏈+生產”平臺的運行機制。“區塊鏈+生產”平臺通過四種機制降低了信息不對稱與交易成本,改變了企業生產經營決策的成本與收益結構,從 而 顛 覆 了 傳 統 的 生 產 模 式 和 生 產 關 系。具體機制如下:
第一,溯源機制。溯源機制在生產領域的應用是指將企業從原材料采購、產品生產到客戶銷售等生產全過程的數據和信息記錄入區塊鏈。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去信任、信息不可篡改等特點能夠實現在無需中心數據庫及第三方信任機構的情況下,使全生產過程可監控,且由于生產全程信息不可篡改、不可抵賴,有利于建立互信、明晰責任、降低信息不對稱,從而提高經濟效率。
第二,智能合約機制。智能合約機制是指參與人提前達成一套以數字形式定義的承諾并安裝到區塊中,當滿足合約觸發條件時,合約自動執行。區塊鏈技術的去信任、匿名性和智能性等特點保證 了區塊鏈中的交易行為遵循協商一致的規范和協議(體現為區塊鏈中既定的程序和算法)。智能合約可以解決企業生產及銷售中常見的違約問題,能夠有效避免單方面違約等導致交易無法完成的風險。
第三,P2P機制。P2P機制是指交易能夠在去中介的各節點間直接完成。區塊鏈技術的去中心化、開放性和智能性等特點保證了企業生產、研發和銷售時,能夠實現各參與方點對點直接交易,極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具體來看,企業在生產和研發過程中,通過 P2P機制能夠淡化實體企業組織邊界的概念,能夠促進區塊鏈上的生產和研發資源以更低成本的方式配置,使產學研得以緊密結合,充分發揮協同創新和協同生產機制,拓展了無形的組織邊界。P2P機制能夠改變傳統的以企業為主導的生產模式,實現人人參與生產過程,使用戶能夠創造、設計產品,以此形成以消費者需求為導向的生產模式。
第四,數字化雙胞胎機制。數字化雙胞胎機制是基于區塊鏈技術與數字化雙胞胎技術的緊密結合,形成對現實企業一對一的數字化鏡像,對產品研發、產品制造、投產測試等過程乃至整個工廠運營進行虛擬仿真,通過對數字工廠的優化,實現對現實生產系統的優化,從而提高企業的柔性生產效率。區塊鏈技術具有去信任、不可篡改、集體維護等特征,確保了數字化雙胞胎機制的可信性,即確保了數字化是對現實真實、全面的一對一映射過程。此時的數據信息具有了價值屬性,從而實現了 “數據是資產”的映射,實現了實物流、信息流和價值流的統一。
(三)“區塊鏈+生產”推動企業綠色生產
企業缺乏綠色生產激勵是市場機制不完全的表 現,將 區 塊 鏈 技 術 引 入 生 產 中,通 過 發 揮“區 塊鏈+生產”平臺的上述運行機制,能夠降低企業綠色生產的信息不對稱和交易成本,糾正企業生產中外部性行為的成本和收益,進而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力量,推動企業自發向綠色生產轉型。
具體來看,“區塊鏈+生產”的溯源機制促進企業生產過程信息透明流動,實現生產過程可追溯,降低企業選擇綠色生產方式的信息不對稱,提高綠色產品和非綠色產品的區別度,有效擴大綠色產品市場,提高企業進行綠色生產的預期收益。智能合約機制能夠降低企業的交易成本,有效避免單方面違約等導致交易無法完成的風險,尤其是能降低綠色產品庫存積壓及綠色生產投入成本沉淀的風險。P2P機制能促進信息和資源的充分流動,激勵企業突破組織邊界以最有效率的方式組織創新資源,降低綠色生產技術的研發與使用成本,促進各主體有效協同創新。數字化雙胞胎機制能夠對企業的全部資產進行一對一映射,形成有價值屬性的數字化工廠,實現實物流、信息流和價值流的統一,從而有助于企業提高柔性生產效率,降低企業綠色生產的組織成本、生產成本等。舉例來說,區塊鏈中的數字化雙胞胎機制能夠使股權投資者手持的數字權益不僅僅是一個等價證券,而是完整的數字化工廠的一部分。由此來看,數字化雙胞胎機制實現了“生產即金融,金融即生產”,能夠更有效實現金融對于實體經濟的支撐,有效解決了企業綠色生產、綠色技術研發與經營過程中的融資約束問題。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