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1-13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 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是中國科學院定點幫扶縣。文章回顧了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在水城縣開展科技扶貧工作主要內容和成效:發揮綜合科技優勢,結合水城縣實際情況,打造特色科技扶貧項目,重點培養貧困地區的自我造血功能?偨Y成功經驗,探索科技扶貧助推三
摘要 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是中國科學院定點幫扶縣。文章回顧了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在水城縣開展科技扶貧工作主要內容和成效:發揮綜合科技優勢,結合水城縣實際情況,打造特色科技扶貧項目,重點培養貧困地區的自我造血功能?偨Y成功經驗,探索科技扶貧助推“三變”改革的新模式,強化科技支撐,推進精準扶貧,建立科技扶貧長效機制。
關鍵詞 科技扶貧,“三變”改革,精準扶貧,產業發展,獼猴桃,玄武巖纖維
科技扶貧是我國扶貧開發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作為我國“科技扶貧”的發起者、倡導者和實踐者,長期以來,中國科學院一直將科技扶貧工作作為極其重要的政治任務[1]。根據國務院扶貧開發領導小組辦公室的統一部署,2017 年,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被確定為中國科學院定點幫扶縣。
貴州省六盤水市水城縣地處西南喀斯特滇桂黔石漠化山區,位于貴州省西部,全縣總面積 3 607.82 平方公里,人口 93 萬人。由于多方面原因,水城縣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貧富差距大,是國家級貧困縣,也是貴州省 14 個深度貧困縣之一。2017 年全縣貧困村 171 個,貧困戶 4.86 萬戶,貧困人口 15.47 萬人,貧困發生率 18.9%① ;2018 年仍有貧困村 110 個,貧困戶 3.19 萬戶,貧困人口 10.7 萬人,貧困發生率達 15.88%,高出貴州省貧困發生率一倍以上。
困難和挑戰前所未有,改革和創新勢在必行。在脫貧攻堅同步小康的征程中,西部地區如何找到一條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新路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水城縣率先探索創新了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通過“三變”改革,激活了城鄉存量資產、自然資源、人力資本,促進了農業生產增效、農民生活增收、農村生態增值,推動脫貧攻堅。目前,“三變”改革的創新價值和示范意義已引起廣泛關注,成為許多地區爭相學習借鑒的典范,并于 2017 年、 2018 年連續兩次被寫入中央一號文件。
面對嚴峻的脫貧攻堅形勢,中國科學院迎難而上,集中全院科技力量,充分發揮綜合科技優勢,結合水城縣實際情況,重點培養貧困地區的自我造血功能,將科技扶貧與農村“三變”改革相融合,完成脫貧攻堅目標。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因地制宜開展了 13 項科技扶貧項目,覆蓋水城縣主要扶貧產業,涉及農業、工業、生態、旅游、教育等多個領域。通過科技扶貧促進扶貧產業的快速發展,不斷延伸產業鏈,提升附加值,帶動貧困人群增產增收、擴大就業渠道,實現精準脫貧;強調“扶貧先扶智”,發揮中國科學院人才優勢,加強地方人才隊伍培養;突出生態建設與脫貧攻堅相結合,鄉村振興戰略與精準扶貧相融合,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本文就近年來中國科學院在水城縣開展的科技扶貧工作進行回顧,總結成功經驗,探索新形勢下科技扶貧與農村“三變”改革相結合的機制和模式,全面深入推進科技扶貧各項工作的開展,為實現 2019 年水城縣脫貧摘帽的目標而努力奮斗。
1 編研《科技支撐水城縣鄉鎮精準扶貧建議報告》,為精準扶貧提供科學依據
水城縣對中國科學院扶貧工作的需求主要有兩方面:① 鄉鎮精準脫貧調研。對全縣 30 個鄉鎮中的 25 個鄉鎮(北部 5 個鄉鎮由其他單位負責幫扶)開展實地調查,因地制宜進行科學研究和論證,為每個貧困鄉鎮找準科技扶貧的路子,提出組織實施建議方案,并抓好示范項目,為地方具體實施提供建議和參考。② 產業幫扶的科技支撐。對涉及相關鄉鎮或產業發展面臨的共性問題,結合中國科學院相關技術力量開展獼猴桃、茶葉、食用菌、保健及藥用植物、礦泉水、煤制油、玄武巖纖維等專項調研工作,以提升相關產業科技含量,以產業發展助推扶貧。
水城縣科技扶貧工作由中國科學院扶貧領導小組領導,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局組織,中國科學院昆明分院協調,中國科學院地球化學研究所(以下簡稱“地化所”)負責實施。地化所作為水城縣定點扶貧工作責任單位,成立了科技扶貧工作領導小組,制訂了詳實的扶貧工作計劃安排,成立了“中國科學院水城扶貧黨支部”,組建扶貧工作隊并選派優秀干部掛職水城縣。為了使中國科學院水城科技扶貧工作與水城縣委、縣政府當下的扶貧中心工作相結合,與水城縣各鄉(鎮、街道)最緊迫的精準脫貧任務相結合,中國科學院與水城縣政府聯合成立了項目指揮部和實施小組等,與地方政府實現了無縫對接。
為了全面分析和梳理水城縣各鄉鎮貧困狀況,水城縣科技扶貧團隊根據當地對中國科學院在鄉鎮精準脫貧調研和產業科技扶貧方面的需求,進行了充分的科學研究和論證,為每個貧困鄉找準科技扶貧的路子,提出組織實施建議方案,并抓好示范項目,為地方黨委政府具體實施提供建議和參考,從而確保完成好黨中央、國務院交辦的定點幫扶任務。
2017 年 3 月,水城縣科技扶貧團隊組織了 13 個研究所 38 位專家,開展《科技支撐水城縣鄉鎮精準扶貧建議報告》編研工作。根據中國科學院專家的學科背景,將他們分成 5 個面上鄉鎮調研組和 10 個專項調研組開展調研。第一步:開展以鄉鎮為對象的調研。對水城縣 25 個鄉鎮(不含北部 5 個鄉鎮)進行實地調研,獲得一手可靠的調研數據,提交調研鄉鎮精準扶貧建議報告和鄉鎮示范項目。第二步:開展專項調研。在第一步面上調研基礎上,針對相關鄉鎮或產業發展面臨的共性問題,結合中國科學院相關科技力量和水城縣扶貧工作需求,組成 10 個專項調研小組,開展了獼猴桃、茶葉、食用菌、保健及藥用植物、礦泉水、煤化工、玄武巖纖維等專項調研工作,針對性采集樣品和實驗分析,提交相應專項扶貧建議報告。
通過近 2 個多月走村入戶、深入實地,與鄉鎮干部座談、對貧困戶和脫貧戶訪談、鄉鎮資源稟賦特征和產業調查、貧困現狀和脫貧措施分析,編制完成了 20 多萬字的《科技支撐水城縣鄉鎮精準扶貧建議報告》。并形成了《水城縣玄武巖纖維產業精準扶貧調研》《水城縣煤化工產業精準扶貧調研》《水城縣獼猴桃產業精準扶貧調研》等 14 份調研報告,以及負責幫扶的 25 個鄉鎮的 25 份《鄉鎮精準扶貧建議報告》。這為進一步做好水城縣精準扶貧工作提出了具有實質性可實施、能示范的建議和方案,得到了當地政府的高度認可和群眾的贊譽。
2 打造特色科技扶貧項目,形成可持續發展長效模式
中國科學院不斷加大對水城縣幫扶力度,僅 2017 年和 2018 年這兩年共投入科技扶貧項目資金 1 455 萬元,以水城縣脫貧攻堅產業發展和科技需求為導向,涉及農業、工業、生態、旅游、教育等多個領域共 13 個項目(表 1)。通過先進技術引進、高附加值產品研發、示范推廣、培訓技術能手等多種方式全面提升產業扶貧效益,增強產業持續發展動力。貧困人口不僅在增產提效、擴大就業中直接獲益、增加收入,并形成可持續發展的長效模式,從而實現精準脫貧。
目前,中國科學院在水城縣已建設兩個院士工作站,一批特色科技扶貧項目如玄武巖纖維產業、馬鈴薯產業、獼猴桃產業等在脫貧攻堅中已發揮了顯著作用。
2.1 玄武巖纖維產業科技扶貧
玄武巖纖維材料是以玄武巖為原料的新型材料,具有高強度、高模量等特點,還具有耐高溫及耐低溫性能佳、耐酸堿、抗氧化、抗輻射、絕熱隔音、防火阻燃、過濾性好、抗壓強度和剪切強度高、適于各種環境下使用等優異性能。玄武巖纖維材料可廣泛應用于消防、環保、航空航天、軍工、汽車船舶制造、工程塑料及建筑等領域,具有綜合性能好、性價比高、產業鏈長、用途廣等優勢。玄武巖纖維是我國四大高性能纖維(碳纖維、芳綸、超高分子聚乙烯纖維、玄武巖纖維)之一,被譽為 21 世紀“火山巖變絲”“點石成金”的新型環保綠色纖維。
水城縣蘊含豐富的玄武巖資源并具有能源優勢,地方政府將玄武巖纖維產業作為新興支柱產業,建設了六盤水玄武巖科技產業園,占地 2 000 畝,總投資 27.5 億元。為此,特向中國科學院提出了重大科技需求,期望中國科學院在產業發展上予以科技支撐。
2017 年 4 月10日,水城縣政府與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劉嘉麒院士簽訂協議,成立了水城縣首個院士工作站,打造玄武巖產業共性技術研發平臺,搭建開放共享的技術創新服務平臺。項目團隊在原料篩選、生產工藝改進、技術標準制訂、開發新產品、質量控制、專業人才培養、聚合集成產業鏈等方面開展了大量工作,為玄武巖纖維產業的快速發展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撐,目前已成為水城縣乃至六盤水市脫貧攻堅重要的新興支柱產業。預計 2019 年將達到年產能 8 萬噸玄武巖纖維及其制品,實現產值 100 億元,4 000 人就業。
2.2 馬鈴薯產業科技扶貧
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仲乃琴團隊長期從事馬鈴薯綠色豐產技術的研發和示范推廣工作,創建了高效節能低成本的馬鈴薯組織培養方法,研發出便攜式馬鈴薯病毒檢測試劑盒、環保肥料增效劑、馬鈴薯專用葉面肥等多項專利技術,在北方馬鈴薯主產區示范推廣 500 萬畝以上。馬鈴薯是水城縣農業支柱產業之一,但單產僅為 1 000 公斤/畝,生產水平落后,收益低,是產業扶貧的關鍵制約因素。應當地政府請求,中國科學院微生物研究所派遣專家開展專項調研,將比較成熟的綠色豐產技術體系中的部分技術,移植到貴州水城的馬鈴薯扶貧工作中來。通過農業高新技術輸出和扶助,探索科技扶貧新路子。通過產學研結合,建立起“科技+精準”的扶貧新模式。主要成果包括:
(1)與水城縣簽署科技合作協議,建成院士工作站和科技扶貧基地。方榮祥院士、仲乃琴研究員等多次來到水城縣,舉辦科技報告、技術講座等活動,累計培訓 600 余人次,有效提升了基層管理人員和農民的科技水平。
(2)2018 年 6月建成投產種薯繁育中心,夯實馬鈴薯產業根基。該中心年產優質脫毒試管苗 1 500 萬株,微型薯 3 000 萬粒,原種約 1.2 萬—1.5 萬噸,可支持水城縣 10 萬畝商品薯生產。
(3)開展技術示范,助力產業扶貧。與當地企業合作,選擇精準幫扶對象,組建貧困戶合作社,通過大田示范傳授農業新技術,幫助貧困人口脫貧。2017 年,示范的綠色高效種植技術使青林鄉田壩村千畝馬鈴薯、人參果、辣椒喜獲豐收,帶動 228 戶 695 人脫貧。2018 年,示范的綠色高效種植技術使玉舍鄉木柯村的馬鈴薯原種增產 40%—80%,幫助 199 名貧困人口擺脫貧困。
2.3 獼猴桃產業科技扶貧
自 2012 年起,中國科學院武漢植物園鐘彩虹研究員團隊立足水城縣,面向六盤水市,開展獼猴桃產業技術培訓、良種引進、科技示范基地建設、野生資源調查、病蟲害普查與鑒定、技術規程制定等全方位科技扶貧工作。建立了獼猴桃米籮核心示范基地、高海拔區域品種基地、科技博覽館,制訂了“六盤水市獼猴桃生產技術標準群”9 個生產技術標準,培訓中層技術人員 500 余人、基層一線技術人員 6 000 余人。
經過多年的持續工作,水城縣的獼猴桃種植面積由最初的近 2 萬畝,發展到現在的 6 萬多畝,分布在全縣 19 個鄉鎮,而六盤水全市已發展到 14.6 萬多畝,實現了定植第三年投產的效果,第四年將進入大量結果期,盛產期果園的產量提高約 20%,優質果率由最初 30% 提高到 60%,引進的中國科學院專利新品種“東紅”已逐步成為主栽品種。僅 2015—2017 年,新品種、新技術的運用累計創造產值 10.27 億元,利潤 2.3 億元,并打造了涼都“彌你紅”“水城紅心獼猴桃”品牌,產品暢銷國內外,為“水城縣國家級農業現代化園區”建設(貴州首次獲批)提供科技支撐。
相關期刊推薦:《中國科學院院刊》雜志是中科院主辦的科技指導類刊物,該刊作為國家科學思想庫的核心媒體,重點刊登中科院院士和科學家就我國科技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問題提出的研究報告,對重要前沿及交叉學科的發展現狀與趨勢進行評述,探討科技與社會的相互作用,科院知識創新工程進展,介紹中國科學院科研進展和重大成果。讀者對象:科技決策層、管理層、科研人員、大專院校師生。
目前,獼猴桃產業已成為水城縣脫貧攻堅的主導產業,是貴州省農業發展的典型案例。項目團隊親自示范,手把手指導果農,受到群眾廣泛歡迎和交口稱贊。目前,六盤水市果農的觀念發生了重大改變,增強了對技術的學習和重視程度;全市獼猴桃產業發展由“少、散、亂”開始向大規模、專業化和科技化轉變。項目的長期實施推動了六盤水市獼猴桃產業的規范和有序發展。
2.4 小黃姜產業科技扶貧
水城小黃姜是水城縣最具特色農產品之一,是貴州三大獲批國家地理保護生姜品種之一,也是水城縣現階段脫貧攻堅規劃發展產業之一。地化所研究團隊依托自身科研成果,與水城縣農業局和當地小黃姜產業龍頭企業開展深入合作,開展示范種植,制定生姜收購保底價,幫扶種植貧困戶脫貧致富。2018 年根據海拔分布選定了 7 個示范種植點,共 160 畝,通過土壤調查、優質品種選育、先進種植技術應用及高海拔區域增產技術保障措施等實現了部分區域畝產提高 80%,農戶增產增收效果顯著,從原來不想種變成來年擴大種植意愿強烈。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