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7-10-12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中國和日本都是資本輸出大國,兩國的雙向投資之間卻有一定的差距,行業分布也各有千秋,投資方式也有所不同。兩國的投資特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的,這與經濟發展階段及引資政策等因素密切相關。隨著格局的逐漸改變,未來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將做出一定調整,
中國和日本都是資本輸出大國,兩國的雙向投資之間卻有一定的差距,行業分布也各有千秋,投資方式也有所不同。兩國的投資特點是值得我們學習和研究的,這與經濟發展階段及引資政策等因素密切相關。隨著格局的逐漸改變,未來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將做出一定調整,由低端制造業向中高端制造業轉移。而中國對日直接投資則將進一步釋放增長潛力,增強對旅游、房地產等非制造業投資的同時,也將加大對制造業的投資。這樣以來,兩國相互直接投資規模嚴重失衡的局面將得到一定的改觀,本文對兩國雙向直接投資的未來走勢進行考察和探討。
關鍵詞:日本對華投資,中國對日投資,投資失衡
中日雙向直接投資在中日關系發展中扮演著“壓艙石”的重要角色。長期以來,在兩國間的資本流動中,主要以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的單向流動為主。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企業“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中國企業對日直接投資日趨活躍,由此中日間資本單向流動的格局開始向雙向互動轉變。
一、 中日相互直接投資的特點
日本的對華直接投資起步較早。1972年中日恢復邦交后,隨著1979年7月《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的頒布,開啟了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的大門。30多年來,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為中國經濟發展提供了重要的資金來源,成為推動中日關系穩定發展的助推器。中國對日直接投資起步較晚,規模較小,但其增量發展迅速?傮w而言,兩國的相互直接投資呈現以下特點:
(一) 中日相互直接投資規模相差懸殊
從投資存量上看,中日相互直接投資的規模相差懸殊。截至2015年末,中國企業對日非金融類直接投資累計30.38億美元,且僅占日本吸引外資總額的0.5%。而日本對華投資實際到位金額為1 018.2億美元,在中國累計利用外資國別(地區)
中排名第3,排在香港和英屬維爾京群島之后,占中國吸引外資的6.2%[1],日本對華投資額是中國對日直接投資額的33.5倍。相比于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的存量規模,中國對日投資的存量規模還比較小,但投資的增長趨勢顯著,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間。
從投資流量上看,根據中國商務部統計,日本對華直接投資30多年來經歷了3次擴張期。第1次擴張期為1979年-1997年,投資流量緩慢增長,投資增長率波動幅度較大。投資額由1979年的0.14億美元增長到1997年的43.26億美元,年均增長率達到37.5%。1998年-2005年為第2次擴張期,在經過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的短暫調整后,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穩步增長,2005年投資額突破60億美元達到65.3億美元,創歷史新高。第3次擴張期為2009年金融危機之后,2009年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為41.17億美元,比上年增加12.7%,2010年投資額穩步增長,達到42.4億美元。
2011年和2012年更是大幅增加,2011年的增長率達到49.8%,2012年日本對華投資額創歷史新高,達到73.8億美元的歷史峰值。然而,2012年9月日本政府強行“購買”釣魚島,導致中日政治關系急劇惡化,影響到中日經濟關系的發展。加之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從2013年開始,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已連續4年負增長。2014年投資額下降至43.3億美元,相當于1997年日本對華投資水平,相比2012年下降了41.3%,2015年投資流量更是下降到31.9億美元,相比2012年下降了56.8%。2016年日本對華直接投資額為31.1億美元,同比下降3.1%,與2015年相比降幅明顯收窄。
中國對日直接投資起步時間晚、發展規模有限。根據日本財務省統計,1989年-2002年,中國累計對日直接投資存量為88.4億日元,年均投資額為6.8億日元。2002年以后隨著中國政府大力推動企業“走出去”戰略的實施,中國企業國際競爭力的增強,中國對日直接投資開始快速增長。2003年中國對日投資流量僅為0.07億美元,2009年增長到0.84億美元,年均增長率為51.3%。2010年首次突破1億美元,達到3.38億美元,年增長率高達302.4%。2012年-2013年投資流量翻了一倍,由2012年的2.11億美元躍升至4.34億美元。其后由于受到日本“購島”鬧劇的影響,2013年以來,中國對日直接投資出現了一定的下滑,2014年下降為3.95億美元,2015年投資額進一步下降到2.4億美元。
(二) 中日相互直接投資的行業分布各有側重
從中日相互投資的行業分布看,日本對華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制造業,而中國對日直接投資則主要集中在非制造業。近年來,兩國的相互直接投資開始呈現出對制造業和非制造業投資并舉增長之勢。
日本對華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制造業,且中國已成為日本重要的海外生產基地。2014年以前,日本對華制造業的投資占比均在70%以上,從2013年開始隨著日資的部分撤離,對華制造業的投資占比開始下降,即便如此2015年的占比也保持在65%以上。2015年在日本對華制造業的投資中,運輸機械占比為22%,電器機械占比為20%,一般機械占比為18%,化學和醫藥占11%。近年來隨著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日本對華非制造業的投資開始呈現上升趨勢,由2012年的26.7%上升到2015年的33.5%。在日本對華非制造業的投資中,2015年零售業投資占比為48.5%,金融保險業占比為28.5%,二者占非制造業投資的77%。由此表明,零售業、金融保險業日益成為日本企業對華投資的新焦點。
與之相對,中國對日直接投資主要集中在非制造業。1989年-2004年,中國對日非制造領域的直接投資占累計投資額的89% 和總投資件數的94.2%。其中商業、貿易業和服務業占總投資額的3/4 左右,制造業只占總投資件數的5.8%[2]。根據日本銀行的統計,2005年以來,中國對日非制造業的投資迅速增長,由2005年的120億日元增長到 2015年的581億日元,10年間增長近5倍。中國對日非制造業的投資主要集中在通信業、房地產業、服務業及批發零售業。此外,國際金融危機后,為獲取技術,面向業績低迷的日本制造業企業的投資也增長迅速,由2009年的5億日元增加到2015年的209億日元,6年間增長了41.8倍。
(三)中日相互直接投資方式差異顯著
中日相互投資方式存在顯著差異,日本對華直接投資主要以綠地投資為主,而中國對日直接投資則以并購方式為主。
日本對華直接投資主要以綠地投資為主,盡管近年來對華并購投資的件數有所增加,但因并購金額較小,使得并購投資的占比從未超過5%。日本對華并購投資主要集中在物流、餐飲和零售業。而中國對日直接投資以并購方式為主,綠地投資較少。自2008 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中國企業對日本企業的并購投資不斷涌現。從并購件數來看,2009 年為26 件,2010 年上升到37 件,2012 年為17 件,2013 年為31 件[3],2014年至2016年1~10月,中國對日并購件數僅有7件。2000 年7月-2011年12月,中國企業對日并購主要分布于制造、能源、計算機IT、服裝、服務業等領域。其中針對制造企業的收購比重高達52%[4]。
二、 中日相互直接投資增長
差異的原因分析,如前所述,中日的相互直接投資存在著顯著的增長差異。形成這種差異的原因除去兩國相互直接投資的起步時間不同之外,還與兩國各自的比較優勢、經濟發展階段,以及引資政策的不同相關。
(一)比較優勢的差異
對日本而言,中國低廉的勞動力成本及巨大的市場需求優勢成為吸引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的主要因素。改革開放初期,中國廉價的勞動力資源大大降低了對華投資日企的生產成本,在一定程度上成為吸引日本制造業大規模進入中國的重要驅動力量。但是,伴隨著中國經濟發展而帶來的勞動力要素價格的上升,加之人口紅利趨于消失,中國低勞動力成本的優勢開始喪失。2004年-2015年,中國制造業就業人員平均工資由14 251萬提高至55 324元,年均增幅達13.12%[5]。2015年制造業工人基本月工資中國為424美元,遠高于越南(185美元)、印度(230美元)、印尼(250美元)等國的月工資水平。
勞動力成本的急劇上升極大地影響了日本對華投資的行業格局。近年來,在華日資企業開始出現撤資現象。截至2013年年底,共有1 478家在華日資企業撤資,其中422 家企業撤資發生于2000 年以前,約占全部撤資日資企業的28.6%[6]。其中對華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撤資較為顯著,已開始向東南亞等具有更低生產成本的國家轉移。但并不是所有行業都收縮在華的投資。隨著中國經濟的日益崛起,國民收入水平的快速提高,中國巨大消費市場的潛力日益凸現,日本對華非制造業的投資比重開始增加。日本貿易振興機構2015年10~11月對在華日資企業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今后1~2年日本各行業回答將“擴大”在華業務的比例來看,非制造業高于制造業,表明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由最初的看重中國低勞動力成本優勢轉向看重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優勢。
對中國而言,日本企業不僅在制造業應用技術方面居于世界領先地位,還擁有發達的營銷網絡以及品牌優勢,成為吸引中國企業對日投資的內在動力。眾所周知,日本企業的技術實力在全球可謂名列前茅。在能源和環保領域,光伏電子領域68%的專利為日本所有,在電動汽車領域,日本擁有的專利占72%[7]。擴大清潔裝備、生物技術、精密機床、智能制造等日本具有比較優勢領域的對日投資,有利于中國企業獲取日本的先進技術,節約開發時間,提升中國制造業的技術水平以及企業的附加價值。此外,近年來利用日本的品牌與營銷網絡,拓展日本市場甚至全球市場也成為中國企業對日并購活躍的動因之一。
(二)經濟發展階段的差異
日本在上世紀70年代初已完成了由后發展經濟向工業化經濟的轉型,其工業化過程中曾經面臨的資金不足約束已趨于消失,一大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日本企業成長迅速起來,加之“廣場協議”后日元的大幅升值,日本制造業開始大規模進行海外直接投資,而擁有廉價土地、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中國自然成為日本對外投資的重要投資對象。
中國尚處在工業化的發展進程中,經濟發展面臨著巨大的資金與技術缺口。改革開放初期通過積極引進外資的方式,有助于破解中國資金不足、技術落后等難題。日本大規模的對華直接投資不僅為中國輸入了大量資本,還為中國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管理經驗,對促進中國經濟增長、產業升級做出了積極貢獻。但是,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的推進,中國資本短缺狀況已大為緩解,2015年中國對外投資首次超過來華投資。但技術的短缺依然是制約中國經濟發展的瓶頸,而通過引進日資與對日投資的雙輪驅動可有效填補中國的技術缺口。
因此,一方面有效引導日本企業向推動中國產業高端化、智能化方向投資成為經濟發展新階段的新課題。另一方面,要積極推動中國企業赴日直接投資。以往受中國經濟發展階段所限,中國企業并不具備對日直接投資的實力,由此導致很長一段時間的資本流動都是日本對中國的單向流動。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經濟飛速發展,中國企業取得顯著進步,實力普遍增強,更多的中國企業開始走出國門,更深地參與到國際生產分工體系中去。特別是2002年以后,中國企業加大了對日直接投資的步伐,盡管規模尚小,但發展迅速,由此開啟了中日資本雙向流動的新局面。
同樣受中日經濟發展階段影響,兩國相互直接投資方式差異顯著。較長時期以來中國并不具備日本企業對華并購投資的制度環境。中國企業的股份制改革從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興起,其發生、發展,走向成熟需要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加之日本以制造業為主的對華投資特點,中國現有企業往往難以達到日本企業投資的技術標準,因而日本對華直接投資長期以“綠地投資”為主。而作為發達經濟體的日本,其并購市場相對成熟而完善,中國企業以并購形式對日直接投資可大大節約“綠地投資”的時間成本,能夠快速滿足中國企業獲取日本技術與品牌的投資需求,受到中國企業的青睞。
(三)引資政策的差異
中日相互直接投資增長的差異與兩國引資政策的不同存在密切關系。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經濟增長為優先課題,為大規模吸引外資的流入,從中央到地方都制定了一系列稅收、金融、土地租金等方面的優惠政策,這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中國營商環境建設上的劣勢,吸引了包括日資在內的外資的流入。197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的頒布,為外資進入中國提供了法律上的保障。1984年14個沿海開放城市的確立,為外資進入中國營造了更加便利化的投資環境。1995年《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將外資進入領域劃分為鼓勵、允許、限制和禁止類,并對鼓勵類外商投資給予稅收減免等優惠政策。2001年隨著中國加入WTO,刪除了與WTO規則不符的內容,修訂了與外資相關的法律法規,初步形成了較為完整的涉外法律體系。2011年正式建立外資并購國家安全審查制度。
在十三五規劃綱要中提出,對外資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2015年制定了《外國投資法》,實現了從外商投資企業法到外國投資管理法的轉變。2017年1月,國務院發布了《關于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若干措施的通知》,明確提出“允許地方政府在法定權限范圍內制定出臺招商引資優惠政策”;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及相關政策法規,放寬服務業、制造業、采礦業等領域的外資準入限制;鼓勵外商在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現代物流等生產性服務業領域投資。這一系列引資政策的優化不僅確保中國吸引到大規模的日資,而且也有助于引導包括日本企業在內的各國投資者對華直接投資的產業流向,更好地服務于中國的經濟發展。
戰后日本的經濟發展中不大重視對外資的引入,甚至對外資抱有戒備心態。長期以來,外資進入日本市場不僅受到日本的《禁止壟斷法》、《證券交易法》、《商法》等法律條文的約束,而且還受《外匯法》等有關外商投資法規以及行政指導的制約[8],致使日本吸引的海外直接投資規模非常有限。但是,伴隨著泡沫經濟崩潰后日本經濟陷入長期蕭條,日本國內產業加速向海外轉移,使得日本經濟發展活力急劇下降。“
為了阻止國內產業空洞化現象的發展,日本政府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開始實施了積極吸引外資、對外招商引資的政策”[9],希望能夠借助外國技術、人才、資本等經營資源的流入,提升日本的勞動生產率,激發經濟活力。1994年7月,日本成立了“對日投資會議”,開始積極擴大外資的引進。1995年6月,“對日投資會議”發表“對日投資會議聲明”,向國內外表明日本政府促進對日直接投資的姿態。1997年修訂《商法》簡化企業并購手續;修訂《反壟斷法》,解除對設立純粹控股公司的禁令。2003年設立日本貿易振興機構,為有意投資日本的外國企業提供幫助。2003年3月推出“對日直接投資促進計劃”,提出到2006年末使外國對日直接投資余額與2001年末相比實現倍增計劃。2006年6月又提出“促進對日直接投資加速計劃”,提出到2010年末實現對日直接投資余額占GDP之比達5%的倍增目標。
2011年12月,日本政府推出“促進日本成為亞洲商業中心與對日直接投資計劃”。2012年安倍上臺以來,推出包括下調法人稅率、設立國家戰略特區等一系列改善營商環境,吸引外資的舉措。盡管日本政府展示了對外資的歡迎態度,但多年來其吸引外資的效果并不理想。從國際比較來看,日本仍然是吸引外資的小國。在安倍內閣之前,日本針對外資的優惠政策總體比較缺乏。外國企業在日設立公司幾乎沒有多少稅收減免方面的優惠,在必要人員進入日本的簽證發放上也沒有多少特惠安排。日本鼓勵外資進入相關優惠政策的缺失同樣也抑制了中國對日直接投資的增長。
三、 中日相互直接投資的未來走勢
展望未來,日本對華直接投資依然處于大的轉折點,在對華投資存量增長放緩的同時,投資結構將會發生較大的調整;而中國對日直接投資有望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由此中日相互投資嚴重失衡的局面會有所改觀。
(一) 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在穩步增長中進行結構調整
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在2012年達到歷史峰值,此后連續4年遞減,投資額下降到峰值的一半以下。2016年日本對華投資已出現止跌回穩跡象,2017年1~4月,日本對華投資流量達到12.6億美元,表明中國市場對于日資企業依然具有投資吸引力。日本對華直接投資的減少,除中國要素成本價格上升之外,與中國產業政策的變化密切相關。隨著中國經濟步入新常態,中國政府的產業政策發生了改變,在逐步減少或取消對制造業外資優惠政策的同時,開始向高精尖產業和服務業的外資進入提供各種優惠政策,由此導致日本企業逐漸退出在華低端制造業的投資,開始加大對中高端制造業和服務業的投資力度。國際協力銀行2016年對日本企業海外經營狀況的問卷調查結果顯示,認為“日本企業中期(今后3年左右)發展中,有發展潛力的國家(地區),中國排名僅次于印度,居第二”[10]。
由此表明,很多日本企業依舊看好中國市場。特別是隨著中國日益增大的中產階級群體,消費市場的魅力也將逐漸凸顯,未來日本對華直接投資將逐漸向非制造業轉移。很多日本服務業企業開始把發展重點轉向中國市場。2014年日本貿易振興機構以日本服務業為對象進行了“服務產業的海外拓展實況調查”,其中將中國作為目的地的企業所占比例為34.2%,占比最大。未來批發零售、金融保險等行業的對華直接投資有望持續增長。在對華直接投資的投資方式上,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不斷成熟,未來日本企業通過并購形式的對華投資將不斷增加。
(二) 中國對日直接投資有望快速增長,投資領域進一步拓寬
從相互投資的潛力來看,未來中國對日直接投資更具增長潛力。一方面日本政府正在改變對利用外資的消極態度,積極調整外資政策,從制度到商業習慣都致力于加大向海外開放的力度,希望通過營商環境的完善來吸引更多的外國企業赴日投資。安倍提出要將日本打造成“全世界最容易做生意的國家”,并提出了吸引外資的倍增目標。為實現這一目標,安倍推進了簡化外國人簽證、組建國家戰略特區、放松規制、下調企業法人稅等相關改革,致力于為包括中資企業在內的外資進入日本提供便利條件。
目前,其吸引外資的效果已初步顯現。據日本財務省統計,2016年度對日直接投資額達3.01萬億日元,為2015年度的2倍,是1996年度以來的最高值。截至2016年底,日本吸引外資存量達27.84萬億日元,創史上新高。隨著日本營商環境的不斷改善,中國企業的對日直接投資也有望快速增長。另一方面,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希望借助日本的技術人才、完善的配套設施等優勢提升自身的技術實力,加之中國政府加大了對企業海外投資的政策扶持力度,這將為中國企業擴大對日直接投資創造良好條件。
從投資領域來看,中國可進一步深化在房地產、旅游、商業等非制造業領域的對日投資。近年來中國對日非制造業領域的投資較為活躍。復星集團于2014年先后收購了日本不動產管理公司IDERA、品川辦公樓、品川公園大廈。2014 年 5 月,攜程公司在東京成立了日本法人株式會社 CTRIP JAPAN。2015年10月,春秋集團與日本的陽光不動產合作將在日本開設15-20家酒店。2015年11月,上海豫園旅游商城并購北海道星野TOMAMU度假村。2016年1月,中國第三大電商唯品會有限公司,在東京成立日本法人VIPSHOP日本股份公司,致力于開拓日本供應商,采購“日本制”商品。與此同時,日本先進的制造業也為中國企業對日投資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近年來中國制造業吸納日本先進技術、人才的趨勢顯著。例如,2015年美的集團與日本安川電機在日本設立機器人制造的合資企業,生產面向美的集團的機器人。
2016年美的集團收購東芝白色家電業務;長城汽車在日本橫濱設立研發基地;中興通訊在東京設置物聯網等先進技術研究基地。2017年已在日擁有研發基地的華為公司,擬在日本新建大型工廠,批量生產通信設備及相關器材。2017年6月,寧波均勝電子股份公司通過美國的分公司收購全球汽車氣囊制造商巨頭日本高田公司。未來中國制造業進入日本的動向將更加活躍。
(三) 中日相互直接投資的嚴重失衡會有所改觀
盡管目前中日相互直接投資在整體規模上存在嚴重的失衡,但從動態發展角度看,中日間相互投資的規模差距將呈進一步縮小之勢。一方面,日本企業對華直接投資短期內難抑下降之勢,這成為中日相互直接投資規模差距被動縮小的原因之一。另一方面,受安倍內閣引資政策的強力驅動,以及中國企業“走出去”戰略的推進,未來中國企業對日直接投資具有廣闊的增長空間。
2016年,我國對日投資取得了突破性進展,對日直接投資流量達到4.71億美元,同比增長117%。特別是從中長期來看,中國企業對日直接投資在諸多領域大有可為,這將使中日間雙向投資的嚴重失衡得到一定程度緩解。未來中國對日直接投資將在中日經濟關系中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兩國間的雙向直接投資也將實現更好的良性互動。
[參 考 文 獻]
[1]商務部外國投資管理司.中國外商投資報告2016.[EB/OL].[2017-02-17].http://www.hzbiz.gov.cn/art/2017/2/17/art_7944_637067.htm.l
[2]項兵.中國企業對日并購研究.長江商學院案例中心,2012(3):17.
[3]劉紅,田趙祎.安倍內閣引資政策調整對中國對日直接投資的影響[J] 現代日本經濟,2016(2):39.
[4]項兵等.中國企業對日并購研究.長江商學院案例中心,2012(3):17.
[5]金瑞庭.客觀全面看待日本對華投資持續下降[J].中國發展觀察,2016(19-20):20.
[6]傅均文.發達國家制造業回流現象及成因分析 [J].世界經濟研究,2015(5 ):110.
[7]項兵.中國企業對日并購研究.長江商學院案例中心,2012(3):13.
[8]劉艷君,鄭艷麗,楊茜.日本引進外國直接投資的現狀及其原因分析[J]. 日本問題研究,2007(1):36.
[9]吉田均,呂超. 日本吸引外商投資與中國企業對日直接投資[J]. 日本研究,2006(3):15.
[10]日本經濟藍皮書.中日經貿合作關系將繼續保持回升勢頭[EB/OL].[2017-06-09]
《現代日本經濟》雜志創刊于1982年1月,是我國唯一一份公開發表的專門介紹研究日本經濟問題的專業性學術期刊。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