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國債經濟建設新管理技巧應用

發布時間:2015-12-12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

摘 要: 正確認識當下國債建設管理上的新應用模式,有關現在經濟建設中的新發展措施有哪些呢?本文是一篇經濟論文。根據債務中性理論,債務和赤字對經濟沒有影響,因而不可能決定出預算赤字的最優路徑。而在現實經濟中,不管政府支出和稅收基礎如何變動,預算赤字可以

  正確認識當下國債建設管理上的新應用模式,有關現在經濟建設中的新發展措施有哪些呢?本文是一篇經濟論文。根據債務中性理論,債務和赤字對經濟沒有影響,因而不可能決定出預算赤字的最優路徑。而在現實經濟中,不管政府支出和稅收基礎如何變動,預算赤字可以被用來平滑不同的時間稅率。如果時間間隔相同,最優化要求對勞動收入征收的稅率應該是唯一的。

  摘要:政府的信用活動主要有國債發行和政策性金融等,假如政府是通過發行國債的方式來實現剩余儲蓄的轉化,那么就有儲蓄減去投資等于國債。國債具有財政金融雙重職能,國債發行可以吸收信貸市場上剩余的儲蓄資金,通過政府支出轉化為投資,滿足經濟增長的需要。

  關鍵詞:國債,經濟管理方式,經濟論文投稿

  一、國債對儲蓄的影響

  無論是凱恩斯均衡理論,還是古典經濟增長理論,都強調儲蓄和投資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儲蓄為投資提供資金來源,在儲蓄能夠全部轉化為投資的前提下,投資總量和投資方向決定著經濟增長的程度,因此,投資和儲蓄是影響經濟增長的兩個主要因素。國債是政府影響儲蓄和投資的主要手段之一。赤字型國債通過稅收的平滑作用保持儲蓄的穩定增長,建設型國債直接擴大投資在資本市場不完全的情況下實現儲蓄向投資的轉移。

  論文網推薦:《中國經濟信息》,《中國經濟信息》1991年創刊,以國內外宏觀經濟預測,行業形勢分析和實用信息為主要內容。提供的信息充分體現權威性、準確性和及時性的特點?梢詭椭懔私庵型饨洕筅厔荩莆招袠I和地方的經濟動向,捕捉并把握您發展的機會。唯一的一家匯集傳遞國務院各部委信息的綜合性權威經濟半月刊。

國債經濟建設新管理技巧應用

  (一) 國債對稅收的平滑作用

  國債對稅收的平滑作用是指政府預算經濟的繁榮或蕭條出現盈余或赤字,當赤字時如果增加稅收就會加快衰退,而用發行國債來代替稅收可以保持稅收的平穩,有利于經濟保持穩定的增長。

  古典經濟學框架中,政府財政主要是消費型財政,除特殊時期,不能用國債資金直接形成財政支出,因此,國債發行與財政支出沒有直接聯系,主要表現為彌補財政赤字的手段是赤字型國債。按照巴羅的國債理論,國債發行的主要功能就是平滑稅收,并隨經濟周期的波動而波動。在經濟蕭條時期,稅基下降,稅收減少,赤字國債增加;在經濟高漲時期,稅收增加,財政狀況好轉,就有可能不發行國債甚至凈償還國債。

  這一恒定稅率要求在政府支出水平高于正常情況時有預算赤字,在相反情況下則有結余,預算赤字可以用來平滑不同時期的稅率。當預算赤字完全由國債融資時,國債融資就可以平滑不同時期的稅率,即國債發行額的變化能夠保證稅制的穩定,減少稅收扭曲對經濟的負面影響。

  (二) 國債與儲蓄和消費的關系

  儲蓄是投資的來源,是經濟增長的主要因素。如果消費是一個穩定的變量,儲蓄的大小就與收入和稅收有關:當經濟衰退時實際的國民收入小于潛在的國民收入,如果稅制不變,預算赤字隨著政府的臨時支出相應增長。如果增加稅收來彌補赤字,則可支配收入減少,儲蓄也減少,表明可用于投資的資金減少,將加劇經濟衰退。而如果用發行國債的方法,就可以保證稅負的穩定,不會抑制經濟增長。所以說,減稅國債不能增加消費但增加了儲蓄,因而不能擴大消費需求但保證了總需求的穩定,有利于保持經濟增長的穩態。

  二、國債對投資的影響

  國債除了通過對稅收的平滑作用保證一個穩定的儲蓄率,使投資資金的來源穩定,還有更為直接的影響是政府發行增支國債來擴大投資,但對經濟增長的影響則取決于國債投資對私人投資的擠出效應。由于政府部門投資的低效率,擠出效應會降低整個經濟的效率。國債投資是通過利率機制實現的,對經濟增長的凈效應是不確定的,主要取決于商品市場和貨幣市場對利率彈性的大小。通常情況下,如果國債發行和投資支出增加導致利率上升,可以認為擠出效應存在,反之則可以認為政府投資支出增加的效應大于對私人部門的排擠,凈效應大于零。

  此外,國債支撐的政府投資支出增加一般是發生在經濟蕭條或者衰退時期,這時私人部門缺乏投資,政府投資的增加不僅可以從投資方面擴大需求,而且國債增加的資產效應還可以從消費需求方面擴大,產生誘生投資的效果,從而帶動私人部門投資的增加。

  我國政府國債發行對私人投資部門的擠出效應并不明顯。具體看,國債發行與社會投資總額呈現顯著的正相關,國債加快了儲蓄向投資的轉化,對于彌補私人部門投資不足,促進經濟增長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三、國債實現剩余儲蓄轉為投資

  在資本市場不完全的經濟中,儲蓄與投資往往是不相等的,如果令儲蓄減去投資的差額為儲蓄剩余,當儲蓄剩余為正時,說明一部分儲蓄沒有轉化為資本,投資不足,經濟增長速度不能實現穩態,政府通過自身的信用活動實現剩余儲蓄轉化為投資;反之為負時,說明投資過旺,經濟過熱,政府運用財政政策或者貨幣政策進行調控。

  四、我國國債政策在經濟增長中作用的分析

  自1981年恢復國債發行以來,發行國債由最初的彌補財政支出的不足成為國家擴大中央投資的重要資金來源。國債發行逐年增長,年度發行額由最初的幾十億元到1994年的突破千億元,尤其是1998年以后,國債投資成為擴張性財政政策的主要措施, 直接運用國債政策擴大需求,刺激經濟增長,到2009年國債發行額已經突破萬億元。

  1998 年以前我國一直采用適度從緊的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宏觀調控方針,1998 年受亞洲金融危機的影響,我國的宏觀經濟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物價水平持續下降,出口減少,開始出現居民消費不振,內需不足的情況,經濟增長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戰。從圖1可以看出 ,1998 年開始我國物價價格指數、商品零售價格指數和工業品出廠價格指數持續下降,雖然在2000 年和 2001 年有所回升,但是并沒有回到 1997 年的水平,而且到了 2002 年,各類主要價格指數又低于平均水平。面對這樣一種通貨緊縮、種類物價指數下降的情況,我國中央政府果斷地實施了積極的財政政策,國債政策的運用也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國債發行量大幅增加。如圖2所示,至 2003 年底我國國債余額達到 22603.6 億元。通過以增發國債為主的積極財政政策的實施,取得了較好的宏觀經濟效應,有力地擴大了內需,對總需求產生了一定的刺激作用,使得我國在需求不足、通貨緊縮的情況下仍然保持了相對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

  2003 年經濟的快速增長和貨幣供應量的迅速增長有力帶動了國內物價水平的上升,從而宣告通貨緊縮時代的結束,但隨著積極財政政策的淡出,私人投資增加勢頭迅猛,推動原材料價格進一步上漲,我國經濟開始出現過熱。國家通過制定一系列政策減少對固定資產的投資,從而及時遏制了我國經濟過熱,成功實現經濟軟著陸。2007年,中國國際收支呈現經常項目和資本項目雙順差,外匯資金大量流入,出現流動性偏多問題,帶來了一定的通貨膨脹壓力。為此,財政部發行了15500億元特別國債購買部分外匯儲備,以抑制貨幣流動性,促進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協調配合,使宏觀調控更加有效。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