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12-11所屬分類:經濟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正確認識企業短期經營中本量利分析的應用,有關現在審計發展管理上的新戰略方式有哪些,本文是一篇審計論文。文章對本量利分析在企業短期經營決策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其應用并非完全有利,還應注意到其在短期經營決策中的局限性,比如本量利分析只考慮息
正確認識企業短期經營中本量利分析的應用,有關現在審計發展管理上的新戰略方式有哪些,本文是一篇審計論文。文章對本量利分析在企業短期經營決策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其應用并非完全有利,還應注意到其在短期經營決策中的局限性,比如本量利分析只考慮“息稅前利潤”,并且其分析過程中,所有固定成本均作為期間成本進行處理。因此在實際的企業短期經營決策中使用時,需要考慮到企業產品生產中的假定前提條件是否都可以滿足,如果都滿足則可采用本量利分析作為企業短期經營決策的依據。
摘要:本量利分析是現代企業管理學中的重要分析工具,是企業進行決策的重要依據,以數字化會計模型與圖示對企業成本、業務量、利潤進行定量分析,對于企業短期經營決策以及長遠發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分別對本量利分析在企業短期經營決策中的局限性及應用進行分析,以便企業能夠在短期經營中獲得更好的決策,進而取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關鍵詞:短期經營,本量利分析,審計論文投稿
1 本量利分析的基礎理論
本量利分析是基于成本、業務量、利潤之間的關系分析,通過三種關聯確定函數關系,為企業進行經營決策提供依據。本量利分析基于成本性態分析前提,線性假設、品種結構穩定假設與產銷平衡假設,因此本量利分析的函數模型可表示為:
Π=S-TV-F=P×Q-V×Q-F=(P-V)·Q-F
其中,Π表示息稅前利潤,S為銷售收入,TV表示變動成本,F表示固定成本,P表示單價,Q表是銷量,V表示單位變動成本。本量利分析主要包括盈虧平衡分析、目標利潤分析、敏感性分析,其中盈虧平衡分析又稱為保本點分析,其關系函數模型為:
其中Tcm表示單位邊際貢獻,表示保本量,則保本額=單價×保本量。
2 本量利在企業短期經營決策中的應用
2.1 單價單獨變動時的影響
在本量利分析中,假設其他因素不變,僅單價發生變動,那么根據前文的盈虧平衡函數分析,單價降低則帶動保本量增加,相反單價上漲時,保本量降低,因此單價變動時會產生企業產品數量的連鎖變動,對企業短期經營決策具有很大的影響。
論文網推薦:《審計研究雜志》,《審計研究雜志》創刊于1985年,《審計研究》是由審計署主管、中國審計學會主辦、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權威性審計學術刊物,是全國經濟類核心期刊。《審計研究雜志》以推動審計理論與實務研究發展為己任,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辦刊方針和為建設中國特色審計理論體系服務的辦刊宗旨,在積極探索審計理論的同時,大力倡導審計應用理論研究,力求全面系統地反映國內外審計理論的最新成果及審計實務的發展趨勢。
例如:企業年產單一種類產品的銷售量為60 000件,產品的單價設定為60元,而產品的單位變動成本為32元,固定成本總額為60 000元,那么根據盈虧平衡函數可以計算出保本量與保本額,分別為:Q=60 000/(60-32)=2 143(件),保本額=2 143×60=128 580(元)。假設在企業進行短期經營決策時,產品單價上漲10%,而其他影響因素保持不變,那么變動后的保本量與保本額分別為:Q=60 000/(66-32)=1 765(件),保本額=1 765×60=105 900(元)。由此可見,經過單價10%的提升,產品的保本量下降了378件,保本額下降了22 680元,那么企業中該產品的利潤則增加了22 680元。
2.2 單位變動成本單獨變動時的影響
假設其他影響因素不變,產品的單位變動成本變化,那么根據盈虧平衡函數可知,產品單位變動成本下降則帶動保本量及保本額下降,反之則保本點上升。
依然以前文的假設為例,當產品單位變動成本下降10%時,保本量Q=60 000/(60-28.8)=1 923(件),保本額=1 923×60=115 380元,即保本量下降了220件,保本額下降了13 200元,這就說明10%的產品單位變動成本變化時給企業帶來了13 200元利潤增加量。
2.3 固定成本變動的影響
企業在從事產品生產時,固定成本的變動同樣會對其經營活動帶來一定的影響。通常來說,企業固定成本的變動時隨著市場需求的變動而變動的,也就是說,當市場需求較為旺盛時,企業為了擴大生產規模而進行固定成本支出,進而擴大產量來給市場提供跟多的供應。一般來說,企業的固定成本與其規模具有一定的關系,企業規模越大,通常的固定成本越高。不考慮其他因素的話,變動成本與固定成本產品生產成本,固定成本提升帶動生產成本提升,進而帶動保本量與保本額的上升。因此固定成本發生變化時也會影響企業短期經營決策。以前文例子為例,當固定成本上升時,造成保本點上升,那么企業就必須增加銷量來確保盈虧平衡以及目標利潤。
假如固定成本總額下降10%,則保本量Q=60 000×(1-10%)/(60-32)=1 929(件),保本額=1 929×60=115 714(元),那么相對于固定成本變動前,固定總成本下降10%帶動保本量下降214件,保本額下降12 866元,則企業獲得利潤增加額為12 866元。
2.4 銷售量變動對保本點的影響
從盈虧平衡函數中看出,銷售量的變化并不會帶動保本量與保本額的變化,也就是說保本量與保本額不會受到銷售量的影響。但是,企業整體利潤則受到銷售量的影響,并且銷售量超過保本量后,銷售量越大,企業獲得的利潤越大,銷售量低于保本量時,銷售量越小,企業虧損越嚴重。
通過對以上四個影響因素的分析可知,同樣假設其他條件不變,僅單項因素變動10%的情況下,產品單間的變動對企業利潤變化的帶動最大,也就是說產品單價是四個因素中影響企業利潤的最大因素。此外,產品單價、單位變動成本、固定成本的變動是由企業內部調節的,但銷售量則是有企業與市場共同調節的。因此,在短期來看,企業短期經營決策中可通過對產品單價的提升、單位變動成本與固定成本的降低,以及銷售量的提升來使企業活動更高的利潤。
以上分析是建立在企業單一產品的假設基礎之上的,但其原理同樣適用于企業多產品分析,且分析的原理與流程是相同的。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