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屬分類:工業期刊瀏覽:次
《動力工程學報》(月刊)創刊于1981年,是由中國動力工程學會和上海發電設備成套設計研究所主辦的綜合性學術期刊,出版宗旨是反映我國動力工程領域內的最新科技研究成果,促進學術交流和學科發展,為加速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服務。本刊為工程類核心期刊和中國科技論文統計用刊源之一。
《動力工程學報》刊登內容主要包括:汽輪機和燃氣輪機,鍋爐技術,電站輔機,自動控制,監測和故障診斷技術,工程熱物理,潔凈煤和環保技術,水輪機和大電機以及動力系統工程。
《動力工程學報》榮獲1996年國防科工委優秀國防期刊獎、1997年中國核工業總公司部級科技進步二等獎;被《物理學、電技術、計算機及控制信息數據庫》收錄。
動力工程學報雜志欄目設置
鍋爐技術、汽輪機與燃氣輪機技術、環保技術、自動控制技術、輔機技術、熱工技術、計算技術、振動分析
動力工程學報雜志榮譽
CA 化學文摘(美)
CSCD 中國科學引文數據庫來源期刊(含擴展版)
JST 日本科學技術振興機構數據庫(日)
SA 科學文摘(英)
萬方收錄(中)
上海圖書館館藏
劍橋科學文摘
北大核心期刊(中國人文社會科學核心期刊)
國家圖書館館藏
文摘與引文數據庫
知網收錄(中)
統計源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核心期刊)
維普收錄(中)
Caj-cd規范獲獎期刊
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CJFD)
中國核心期刊遴選數據庫
動力工程學報雜志社介紹
1《動力工程學報》論文要求主題明確、數據可靠、邏輯嚴密、文字精煉.文稿必須包括題名、作者姓名、作者單位、摘要和關鍵詞(4~8個)(以上都須英文譯出),中圖分類號、正文、參考文獻,并在文稿首頁地腳處寫明第一作者簡介(包括性別、出生年月、籍貫、職稱(學位)、郵政編碼)、論文的基金資助項目、作者聯系電話和E-mail等.
2論文篇幅(含圖表)限7000字以內,即在本刊上刊出時不超過4頁,4頁之內按每頁300元收取論文發表費,第5頁起分別為400元/頁、500元/頁……
3題名應恰當簡明地反映文章的特定內容,要符合編制題錄、索引和選定關健詞等所遵循的原則.不使用非公知的縮略詞、首字母縮寫字符、代號等,也不能將原形詞和縮略詞同時列出;一般不用副題名,避免用“……”的研究等非特定詞,中文題名一般不超過20個漢字,英文題名應與中文題名含義一致.
4《動力工程學報》論文摘要盡量寫成報道性摘要,包括目的、方法、結果和結論4部分(200~300字).摘要應具有獨立性和自含性,采用第三人稱的寫法,不必使用“本文”、“作者”等作為主語.英文摘要應與中文摘要文意一致,也采用第三人稱表述,篇幅一般不超過150個單詞或1500個英文字符.
5關鍵詞選詞要規范,不少于4個.第一關鍵詞列出該文主要工作或內容所屬二級學科名稱(參見國標GB/T13745—92);第二個關鍵詞列出該文研究得到的成果名稱或文內若干個成果的總類別名稱;第三個關鍵詞列出該文在得到上述成果或結論時采用的科學研究方法的具體名稱;第四個關鍵詞列出主要研究對象的事或物質的名稱;如有需要,第五、第六個關鍵詞等列出作者認為有利于檢索和文獻利用的其它關鍵詞.中英文關鍵詞應一一對應.一般,每篇論文的關鍵詞不超過8個.
6文中圖、表應有自明性,且隨文出現.圖以8幅為限.插圖須符合制圖規范.圖中文字、符號、縱橫坐標中的標值、標值線必須寫清,標目應使用標準的物理量和單位符號(一般不用中文表示).文中表格一律使用“三線表”,表的內容切忌與圖和文字內容重復.
7正文(含圖表)中的物理量和計量單位必須符合國家標準和國際標準,對外文字母和文件、字體和大小寫、上下角標及易混的字母應書寫清楚,并用鉛筆作出標注.
8文稿章節編號采用三級標題頂格排序.一級標題形如l,2,3……排序;二級標題形如1.1,1.2…;2.1,2.2…排序;三級標題形如l.l.1,1.1.2…;2..1.1,2.1.2…排序,引言不排序.
9《動力工程學報》參考文獻只選主要的引入(一般不超過10條),近5年的文獻量應占50%.參考文獻采用順序編碼制,按文中出現的先后順序編號(內部資料、報紙、待發表的文章一律不引用),文獻的著錄格式:①專著:作者、書名、版本(第1版不著錄),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②期刊:作者、題名、刊名、出版年份、卷(期):起止頁碼;③論文集:作者、題名、編者、論文集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頁碼;④學位論文:作者、題名:[學位論文]、保存地點:保存單位,年份;⑤專利文獻:專利申請者、題名、專利國別、專利文獻種類、專利號、出版日期.文獻作者3名以內全部列出,4名以上則列前3名,后加“等”;外文作者書寫時,姓前名后,名用縮寫,不加縮寫點.
期刊收錄論文目錄:
槽式太陽能聚光集熱器傳熱性能研究王修彥;韓露 (307)
兩段式塔式太陽能腔式吸熱器設計及性能分析王婷;龐力平;楊勇平 (313)
系統工程
電站鍋爐尾部煙氣余熱利用系統技術經濟性比較馬有福;楊麗娟;呂俊復 (321)
第二類吸收式熱泵模擬研究彭爍;周賢;王保民 (329)
核電技術
堆芯熔融下反應堆壓力容器結構失效模式探討朱建偉;毛劍峰;李日兵;包士毅;高增梁
我國經濟發展應降低煤炭在能源利用中的比重,將能源利用轉向天然氣、水能、太陽能、核能等清潔能源。推廣應用先進的潔煤技術,減少煤炭燃燒的廢物排放量,逐步減少煤炭消費,實現能源、經濟、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