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論文發表看當前新聞發展管理制度的新技巧及意義

發布時間:2015-03-10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專門的新聞法,更沒有形成一整套的新聞法律體系,對記者約束力不夠,同時新聞侵權等官司也是媒體和記者近年來面臨的主要問題,嚴重影響了輿論監督的進一步拓展。 關鍵詞:新聞輿論,職業道德, 新聞史 我國在1998年10月簽署了《公民

  摘要:目前,我國還沒有一部專門的“新聞法”,更沒有形成一整套的新聞法律體系,對記者約束力不夠,同時新聞侵權等官司也是媒體和記者近年來面臨的主要問題,嚴重影響了輿論監督的進一步拓展。

  關鍵詞:新聞輿論,職業道德,新聞史

  我國在1998年10月簽署了《公民權利與政治權利國際公約》,在2001年加入《經濟、社會及文化權利國際公約》,正在積極加入世界最大的國際新聞工作者協會,一系列舉動給我國的新聞事業提供了合理的規范,我國新聞主管部門的管理功能在從“婆婆式”的管理轉變到“舵手式”的管理上來,強化媒體的宣傳方向,讓媒體在正確的宣傳方向上按照新聞規律發展業務。“封口費事件”后新聞出版署修改了記者的采訪行為、增設黑名單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當前輿論監督中存在的問題,但要從根本上改變還需進一步完善新聞體制。

  制度上的困境是輿論監督難以有效進行的主要癥結。就我國新聞輿論監督而言,針對一些較小的、涉及利益范圍不大的事件,傳媒擁有較大的自主批評的權利,但在一些重大事件發生時,都需要黨政機構對傳媒的授權,不能自主作為。而且批評呈現出明顯的等級特征,級別相對高的批評對象,需要請示匯報得越多。導致了地方政府對輿論監督的鉗制,容易形成地方保護和暴力抗拒,給輿論監督設置了障礙。可想而知,在這種制約下產生的輿論監督其力度和影響力與預期效果相距甚遠。

  近年來互聯網的普及,網上監督發帖的隨意性,已經超出了傳統媒體監督的影響。網上發帖的零門檻,使越來越多的受眾走向網絡,新聞輿論監督的拓展與深化,是傳統媒體的責任,網絡媒體也義不容辭。加強網絡新聞輿論監督,更應該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堅持教育為主方針來加強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加強柔性監督與剛性監督的合力,健全網絡新聞法制,營造相對寬松的輿論環境。必將有力促進我國輿論監督健康有序發展,為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和現代化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

  新聞輿論監督作為一種公眾力量和監督手段,已經成為促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推進民主與法制建設的重要方式。“封口費事件”促使新聞出版署完善記者黑名單制度,換發新版記者證,整頓國內媒體等,現在看來也不失為一件好事。而以后的輿論監督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輿論監督主體、客體各方面要相互配合,營造良好的輿論監督環境,進一步拓展輿論監督,使新聞輿論監督成為廉政建設的助推器、促進司法審判公平、公正等。新聞輿論監督拓展與深化,是新聞從業者、媒體及全社會的艱巨任務,在各方面條件日益成熟的情況下,制定合理的法律、法規,完善監督機制,進行合理有效的監督,為建設和諧社會做貢獻。

  一、新聞輿論監督及其社會影響

  新聞輿論監督是現代傳播條件下輿論監督的主要形式,是新聞媒介對社會權力、公共政策、社會事態中的偏差行為進行披露、建議乃至批評的一種傾向性傳播活動,是人民群眾意志和愿望的反映。

  2001年7月31日,人民網刊發《廣西南丹礦區事故撲朔迷離》,這是有關南丹事故的第一篇報道,和后續報道一起成為媒介關注的焦點,為中央有關部門了解、處理事件提供依據,成為調查性報道和輿論監督典型范例。從礦難曝光到當地官員及相關責任人被判刑持續了數月,及后來的反思整個過程中活躍了眾多記者的身影。

  但同樣是礦難,卻在中國新聞史上留下了恥辱的一幕。2008年9月25日西部時報駐山西站戴驍軍完成了一次驚心動魄拍攝。一場礦難發生后,真假記者爭先恐后地趕到出事煤礦—不是為了采訪報道,而是去領取煤礦發放的“封口費”,戴驍軍利用手中的相機快速拍下了四張登記表,又看到樓下辦公室有數人在領取千元至萬元的“費用”,火速離開,他利用互聯網向外界披露了相關圖文,迅速被轉載,引起重視,這就是“封口費事件”。

  “封口費事件”使整個社會為之震撼。媒體公信力受損,整個輿論監督陷入窘境。新聞輿論監督何去何從、如何作為是擺在媒體面前一道難題。

  二、新聞從業者要加強職業道德修養、提升業務素質

  這次事件后,新聞出版總署高度重視加強記者隊伍管理,查處各類違法違紀活動,完善新聞采編人員管理,建立新聞采編人員的退出機制,重新規范了記者采訪行為、進一步清理整頓國內媒體不合理之處;中國記者協會組織了記者沙龍,強調新聞從業者的職業道德;并于2009年9月對記者重新考核、頒發新記者證;國內各大媒體進行了體制內的整頓;在立法方面,新聞立法機遇不斷成熟;在教育界,引起了學者對現代新聞教材的修改、增添。在談輿論監督時離開監督主體和客體是不現實的,要進一步拓展輿論監督,就必不可少的涉及這些方面的問題。

  “封口費事件”給予了教育界強烈的震撼,職業道德的加強要從學生抓起,在學校期間就要樹立良好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以后的工作中嚴格要求自己。范長江說過:有了健全的人格,才配做新聞記者。也許我們在一系列的礦難中已經麻木,社會大眾沒有要求新聞從業者做些什么,但是我們的本職工作是給社會呈現事件的真實,以此來作為處理、解決事件的依據。如果掩蓋事實、謊報情況,不僅僅違背了新聞真實性、職業道德,還間接的觸犯了法律。新聞媒體具有公眾道德的示范與表率作用,新聞從業者必須加強職業道德修養、道德自律。

  三、新聞媒體要加強自身管理、完善自律機制

  隨著近年來新聞事業迅猛發展,媒體從業人員大幅增加,其中相當部分是沒有編制的,對“封口費事件”的調查發現,有大多數領取費用的不是記者,亦或是“灰色記者”,這就涉及到媒體的聘用體制問題。正如喻國明所說,從媒體從業人員的管理及用工方式上來看,有些新聞單位確實不負責任,把記者與非記者之間的界線搞得很模糊,一出事就說這個人不是我們正式職工,這就出現了所謂的“新聞民工”現象。由于權益得不到保障,一些聘用人員選擇了冒險,根本問題還在于媒體自身機制不健全,從業人員良莠不齊,魚龍混雜,有些媒體為了牟利,甚至還專門聘請人員以輿論監督為要挾,到處拉廣告搞發行。針對這一現象。如果單靠呼吁道德自律,而沒有機制改變的話,就像沒有牙的老虎,作用不大。

  我國媒體實行的是事業管理、企業化經營,作為黨和群眾的耳目喉舌,媒體要把握好自己的導向,找準自己定位,正確處理廣告客戶與輿論監督的關系;合理調節內部人員問題,制定適宜的媒介內部規范,讓新聞從業者定期接受一定的從業教育。

  四、推進媒體改革,營造有序的競爭環境

  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廣泛推進,經濟利益對輿論監督的吸引力愈加明顯。作為輿論監督載體的大眾傳媒不僅是傳播信息的文化機構,也是一個追求自身經濟效益的商業機構。媒體的這種雙重性質為局部利益機構瓦解輿論監督力量造就了可乘之機。“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市場經濟運行法則,使媒體間競爭激烈殘酷,與之配套的制約監督機制不夠完善,導致媒體間的無序競爭,一些媒體為了吸引受眾眼球,可能會通過炒作、虛假信息迎合部分人的低級趣味,以此來制造新聞賣點,爭取發行量。因此,應積極推進媒體改革,營造有序競爭的環境。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