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2-26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我國的環境管理體系不健全,對農村環境污染防治認識不夠。我國的環境管理體系是基于城市和重點污染源防治建立起來的,對農村環境污染防治認識嚴重不夠、立法缺失、環境管理機構不健全、許多地方沒有設置鄉鎮環保機構,由此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從源頭上沒
摘要:我國的環境管理體系不健全,對農村環境污染防治認識不夠。我國的環境管理體系是基于城市和重點污染源防治建立起來的,對農村環境污染防治認識嚴重不夠、立法缺失、環境管理機構不健全、許多地方沒有設置鄉鎮環保機構,由此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從源頭上沒有得到有效控制。
關鍵詞:環境,畜牧業,科技
保護農村環境的意識淡薄。環保宣傳教育的力度延伸不到農村,廣大群眾對環境保護缺少充分的認識和認知,加上部分地方政府沒有樹立正確的政績觀,在招商引資中沒有優先考慮環境和生態,沒有將科學發展觀落實到具體工作中,在處理環境與經濟關系時,片面強調眼前利益和局部利益,致使農村環境污染處于加劇狀態。
農村環境污染防治財政資金投入嚴重不足。當前,對農村環境污染防治財政資金投入嚴重不足,加上環境管理存在職責權限分割嚴重現象,與當今點源、線源、面源污染交叉的新型勢、新特征不相適應,由此造成新的在保護環境與污染防治上重城輕鄉現象,農村環境污染現象在惡化。
科技推廣不到位,傳統陋習不易改。因科技在農村沒有得到根本重視,尤其在農業生產中,土壤質量檢測、配方施肥、農藥除草劑的合理使用、農作物病蟲害防治、畜禽養殖場所合理設置和規范運營、水產養殖、飲用水安全等方面,科技普及不到位,加上許多農村地區生產技術較落后、科學文化水平不高,許多污染環境和破壞生態的陋習在延用而自身不知。
加大保護農村環境宣傳教育力度,提高保護農村環境的思想意識。農村環境污染防治涉及范圍廣,人口多、投入大、任務重,加大資金投入力度、多形式、多層次地開展保護農村環境宣傳教育,提高全民保護農村環境的意識,把開展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工作當成社會熱點和各級政府工作的重心,站在為民謀福祉、謀健康的高度,用抓項目建設、生態建設的力度,抓好農村環境污染防治工作。
加強飲用水源地保護,科學劃定和調整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建立飲用水水源保護警示牌,加大巡視監管力度,切實保護飲用水安全。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嚴格控制農產品主產區和重點生態功能區的開發強度,劃定生態保護紅線,嚴格保護耕地土壤質量。
加快城鄉污水處理廠、村級污水集中處理池、沼氣池等處理設施建設,配套完善生活污水收集管網,有序推進農村生活污水處理強度。加大農村生活垃圾收集處理力度,“村收集、鄉中轉、縣處理”,堅決杜絕把農村作為“垃圾堆存場”的現象發生。建立農村重點污染源和污染狀況普查制度,對污染集中連片地區實施集中治理。完善城鄉所有污染物排放的環境保護管理制度,強化城鄉統一監管,進一步提升農村環境監管的組織力量和能力。
充分調動廣大群眾參與農村環境污染防治的積極性。農村環境污染防治離不開法律、經濟、行政、科學技術等手段的充分運用,更離不開人民群眾的廣泛參與和監督。針對農村環境污染本身具有主體分散、排污隨機、不易監測、不易確定等特點,防治監管僅靠政府實現難度非常大,要走群眾路線,充分調動廣大群眾保護環境的積極性,依靠群眾的力量,齊抓共管,城鄉聯防聯治,以較小的社會成本,實現保護農村環境的國家大計。
隨著經濟的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因農民的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對環境污染的危害性、環境保護的緊迫性認識不足,缺乏環境的自我保護意識和依法維權的意識。長期傳統的生活習慣難以更改,缺乏環境的自我保護行為,生活垃圾亂堆亂放;農業生產老齡化,勞動力缺乏,濫施濫用農藥化肥,隨意丟棄生產廢棄物。據朱啟臻對北京房山區大峪溝村160位農民進行的環境意識調查,結果顯示,農民環境知識普遍缺乏,大部分農民不知道農藥對環境有何危害,而知道化肥對環境有害的只有16人。
國家長期以來對農村環保基礎設施的投入都很少,地方經濟實力也有限,加之農民自籌資金用于環;A設施建設的意愿也不強烈,垃圾分類收集池、垃圾處理站、排污管網和污水凈化系統等環保基礎設施缺乏;農村環保工作起步晚、基礎弱,提供環保公共服務的能力也十分有限,最終造成農村環境污染問題越來越突出。
農村環境污染治理范圍廣,難度大,涉及的部門也比較多,需要各部門的密切配合,而按現行的監管體系,缺乏專門的農村環保人員和執法機構來承擔此項工作,農村環保職能職責分散在農委、環保等多個部門,各部門各自為政,缺乏職能職責的明確劃分和相互間的協調溝通,農村環境保護就出現了野誰都管,誰也不管冶的怪現象。畜禽養殖的選址、規劃、環評、監管等工作落實力度不夠,形式大于內容,沒有達到切實應有的效果;農村生活垃圾亂堆亂倒,缺乏環;A設施,也缺乏對農村環保的監管力度和執法保障。
政府出臺相關優惠政策,加速農村土地流轉,靈活采用多種生產經營模式,不斷擴大農業生產經營規模,既能有效解決因農村勞動力缺乏而帶來的粗放生產經營問題、土地荒置問題、農業面源污染問題、農民收入問題等一系列農村問題,還能有效地促進農業現代化的發展,大力推進農業機械化生產,切實提升農業生產效率,提高糧食單產,增加農民收入。在規模經營的前提下,才能實現大規模的農業機械化,才能極大地提高農業產投比,才能有效實現精準施肥、精準用藥,才能有效遏制并改善農業面源污染的現狀;國家目前實施的農業綜合開發、測土配方施肥、有機質提升等一系列農業項目才能發揮其應有的、更大的效益;才能有效地發展特色農業、精準農業、觀光農業、外向型農業等新型農業生產模式;才能不斷提升農業生產產量,提高農產品品質,加速農民增收致富。有選擇性、針對性地引進有實力的龍頭企業,結合實際,打造出自己的產業鏈,進行深加工,提升農業生產效益,在生態涵養發展的背景下,切實有效地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讓農業大縣變成農業強縣,打造出特有的農業品牌。
偏遠農村垃圾處理。有機垃圾是農村生活垃圾的主要部分,占農村生活垃圾的40%~50%。根據多年的實踐經驗,繼續大力推廣農村戶用沼氣池建設,并加強沼氣池后期維護管理的保障體系建設,既能有效解決農村廚房廢棄物、家畜糞便、農業生產廢棄物等有機垃圾,變廢為寶,又能有效解決農村有機垃圾污染問題,改善農村房前屋后的環境,還能有效解決偏遠農村地區部分用電、做飯、洗澡所需的能源問題。在偏遠農村,目前人員居住比較稀疏,廢品和有害垃圾很少,主要是碎玻璃、碎瓦片、廢塑料等其他無機垃圾。建議加大環保宣傳,號召偏遠地區農民采用集中焚燒、填埋的方式處理無機垃圾等其他垃圾。防止垃圾隨雨水沖刷,進入河流、農田等。
村鎮垃圾分類收集與分類處理。在村鎮人口比較集中的區域采用野村收集要鎮處理冶或者野村收集要鎮中轉要縣處理冶模式,原則上野一鎮一站,一村一點,一點一人冶,并鼓勵村民將垃圾按照野塑料冶、野紙張冶、野金屬冶、野玻璃冶等進行分類,在村建立分類收集點,由專人統一收購,負責分類,在鎮建立垃圾回收站,負責各個村的垃圾回收,有條件的鄉鎮就近處理垃圾,沒有條件的鄉鎮中轉到縣城統一處理。適當收取農民垃圾處理費,用作專項資金,保障垃圾回收處理系統的有效運行。
村鎮污水集中處理。村級每家每戶將沖廁用水淵黑水冤和其他生活用水淵灰水冤分開,黑水以及人畜糞便經厭氧沼氣池處理,灰水由自然凈化系統處理。鎮級人口較集中,應建立多個大中型沼氣池,處理居民糞便,采用沼氣發電,將電并入國家電網;建立污水管網,將生活污水收集后,經化糞池、厭氧池、人工濕地進行處理,有條件的鄉鎮可以建立污水處理場。
畜禽養殖由規;驑藴驶l展。政府將畜禽養殖補貼資金整合,在鄉鎮劃定畜禽養殖園或養殖區,通過優惠政策吸引畜禽養殖戶入園入區,引進有機肥廠,建立畜禽糞便標準化處理設施;探索應用養殖污染防治新技術,如飼料添加B-甘露聚糖酶,降低糞氮排量,試驗野發酵床冶零排放養殖,益生菌除臭技術,牛糞養豬、雞、蝦技術,牛糞制作蜂窩煤技術,沼氣發電技術等。
畜禽養殖區與種植園相結合。在養殖業和種植業的規劃布局過程中,將養殖業和種植業有效銜接,對養殖業和種植業進行合理布局。既能高效、低成本地解決養殖業污染治理的難題,也能減少種植業化肥施用量。走種養結合,以養殖促種植,以種植促養殖的循環發展、綠色發展之路。既能節約資源,又能降低種植業的成本,還能有效改善土壤,解決農民反映強烈的畜禽養殖污染問題,獲得良好的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同時也符合生態農業發展的要求和縣域生態涵養發展的定位。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