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0-18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懸殊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盡快縮小區域經濟差異,實現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理論界和實踐部門的共識。理論界對如何發展區域經濟進行了曠日持久的討論,許多學者都試圖回答這一問題。 區域物流iv是指全面支撐區域可持續發展總
摘要:中國區域經濟發展差異懸殊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盡快縮小區域經濟差異,實現全面、協調和可持續發展已成為理論界和實踐部門的共識。理論界對如何發展區域經濟進行了曠日持久的討論,許多學者都試圖回答這一問題。
區域物流iv是指全面支撐區域可持續發展總體目標而建立的適應區域環境特征、提供區域物流功能、滿足區域經濟、政治、自然、軍事等發展需要,具有合理空間結構和服務規模,實現有效組織與管理的物流活動體系。區域物流主要由區域物流網絡體系、區域物流信息支撐體系和區域物流組織運作體系組成。非均衡發展理論,最初是發展中國家實現經濟發展目標的一種理論選擇。但由于區域與國家在許多的相似性,使得這兩種理論成為在做區域開發與規劃時,經常被引用和借鑒,作為區域經濟發展戰略選擇的理論基礎。一些學者從不同角度闡述了區域物流一體化的可行性。
苗青等(2004)認為發展現代物流業,對發展區域經濟并調整產業和經濟結構,培育新一輪經濟增長點都具有重要意義。他們提出根據佩魯的“經濟空間”增長極概念,現代物流業屬于推進型經濟部門,因此要建立我們符合區域增長模式的現代物流,同時認為產業集群有利于現代物流的發展。
焦文旗(2008)對京津冀區域物流一體化必要性及可行性分析進行了研究,提出了京津冀地區經濟明顯落后“珠三角”、“長三角”地區,京津冀實現區域物流一體化,將大大加快區域經濟整合與協調發展,加快區域經濟的一體化步伐,提高本地區的整體競爭力,促進經濟社會全面進步。
武志惠等(2007)以京津冀地區為案例進行了實證分析。從定量角度研究了區域物流業對區域經濟的增長作用,運用Logistic模型確定區域物流業與區域經濟增長之間的數量關系,并采用邊際分析和彈性分析計算出區域物流業的單位增長帶來的區域經濟的增長額度。
通過以上的研究回顧可以看出,中國物流研究正在向縱深發展,在區域經濟理論、物流理論不斷完善同時,環保物流、綠色物流及區域物流研究成為物流研究的熱點,物流研究從理論到實踐發展迅速。
比較優勢不僅是開展國際貿易的基礎條件,也是開展國內貿易的基礎條件。國內有關學者對京津冀三產業數量進行了對比分析,結論是:河北在第一產業方面具有特別明顯的優勢,第二產業對于河北GDP 增長起著關鍵作用并將在長期內繼續發揮重要作用,第三產業中物流業發展方興未艾,在產業技術層次上都與京津存在明顯差距。因此京津冀之間在產業結構上存在梯度轉移的廣闊空間。隨著京津產業結構調整的逐步深入,一些缺乏比較優勢的傳統產業已經開始逐步向河北區域進行梯度轉移。2005 年2 月,發改委對首鋼搬遷曹妃甸方案的批復,標志著京津產業向河北區域梯度轉移的全面開始,隨后出現了更多的制造業從京津遷入河北區域。例如,河北涿州市以園區建設為龍頭,主動承接京津產業轉移,努力構建全市承接京津產業轉移的首選區。僅2010 年該市的26 個省市重點項目中就有19 個是“國”字號或京津投資項目,總投資149.6 億元。據最新統計2011年上半年北京GDP 的增長速度全國最低只有8%,但是呈現出了北京綠色GDP 的理念。伴隨產業轉移而形成的原材料和產成品的大進大出,必然會呼吁物流業與之配套對應。京津冀產業梯度轉移為河北物流與京津對接提供了產業基礎,帶動了物流業的飛速發展,河北物流業增加值最近幾年都在10%以上。(表1)。
河北省地處北緯36毅05ˊ至42毅37ˊ,東經113毅11ˊ至119毅45ˊ之間,位于華北平原,兼跨內蒙古高原。全省內環首都北京市和北方重要商埠天津市,東臨渤海。河北同北京、天津構成了聞名遐邇的“金三角”地帶,與北京、天津正在形成環京津一小時交通圈。河北處于中國第三經濟增長極的核心腹地,環渤海地區正在成為東北亞最活躍的經濟騰飛區,是中國繼“珠三角”、“長三角”之后的第三個經濟增長極。河北處于環渤海地區的核心腹地,海岸線長達487 千米,發展潛力巨大。由此可見,環首都、環京津、環渤海,是河北省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河北省不僅是京津物流聯系全國各省市的必經之地,同時又是京津空港和天津海港的物資集散要地。環抱京津的河北省不僅有穩定的電力供應、發達的現代交通和通訊網絡,而且還可以利用秦皇島、京唐港、曹妃甸、黃驊港口群和綜合物流體系,提供便捷的出海大通道。河北獨特的地理位置為河北物流融合到京津物流體系中創造了區位條件,對河北物流發展必將產生積極作用。
京津冀是優勢互補的問題,而不是相互抵消的問題,北京、天津有自己的優勢,但河北也有河北的優勢,比如京津有科研能力的優勢、人才優勢、金融優勢、信息優勢,而河北有土地資源優勢、礦產資源優勢、港口優勢和低成本勞動力優勢。京津冀之間應該是優勢互補、產業相互對接、相互促進的關系。自從河北省實施“三年大變樣”以來,在黨中央、省委、省政府正確領導下,全省GDP 連續幾年均超過8%,物流總量連年持續增加;物流基礎設施大為改觀,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基本形成;物流產業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步伐加快;物流裝備現代化、信息化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各級政府重視大力發展現代物流,從政策和資金上加大傾斜力度。河北“十二五”規劃中指出2011 年河北物流業發展目標是:編制實施環首都、環渤海、冀中、冀南四大商圈發展規劃,推進環首都6 個現代物流園區和16 個省級物流聚集區建設,培育發展第三方物流企業,構建覆蓋面廣、高效暢通的現代物流網絡,力爭物流業增加值增長2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到8000 億元、增長18%。據有關方面統計,截至去年底,國內共有A 級物流企業737 家,河北占有17 家。隨著河北自身物流優勢的增強,夯實了對接京津的物流基礎。
《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是國家“十一五”規劃中的一個重要的區域規劃,包括北京、天津兩個直轄市和河北省的石家莊、秦皇島、唐山、廊坊、保定、滄州、張家口、承德8地市。在《京津冀都市圈區域規劃》中,京津冀三地各有明確的產業發展定位。從京津冀城市功能的定位來看,三地的需求差異性大,互補性強,為河北物流與京津對接創造絕佳機會。面對如此機遇,作為處于北京和天津之間的河北于2010 年10 月22 日在三河市召開加快推進環首都經濟圈建設工作會議,圈定三河市、香河縣等13 個縣(市)區加快建設環首都經濟圈,并設立京南新城、京東新城和京北新城(圖1)。河北建設環首都經濟圈的總體戰略構想是:“員猿縣員圈源區遠基地”。河北的這一重大舉措不僅對于促進京津冀區域經濟又快又好發展和打造河北科學發展、富民強省的增長極,也為河北物流對接京津提供了政策支持和資金保障。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