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0-09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生態建筑所包含的生態觀,有機結合觀,地域與本土觀,回歸自然觀等等,都是可持續發展建筑的理論建構部分,也是環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生態建筑其實也是綠色建筑,生態技術手段也屬于綠色技術的范疇。因此,生態建筑綜合了綠色、信息、生物三大工程的
摘要:生態建筑所包含的生態觀,有機結合觀,地域與本土觀,回歸自然觀等等,都是可持續發展建筑的理論建構部分,也是環境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生態建筑其實也是綠色建筑,生態技術手段也屬于綠色技術的范疇。因此,生態建筑綜合了綠色、信息、生物三大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生態、社會、經濟和諧可持續發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實施“生態經濟”“循環經濟”模式的必然選擇。
一、生態建筑概述
所謂生態建筑,是根據當地的自然生態環境,運用生態學、建筑技術科學的基本原理和現代科學技術手段等,合理安排并組織建筑與其他相關因素之間的關系,使建筑和環境之間成為一個有機的結合體,同時具有良好的室內氣候條件和較強的生物氣候調節能力,以滿足人們居住生活的環境舒適,使人、建筑與自然生態環境之間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系統。
二、生態社區的內涵及特點
1.生態社區的內涵
社區是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能否實現生態建筑,在很大程度上也依賴于社區能否實現生態化。關于生態社區,目前國內外并沒有形成一個統一的認識,但一般都認為:生態社區是具有合理選址和規劃,盡量維持原來的生態系統平衡,實現資源、能源的高校循環利用,減少“三廢”排放,使其達到無害化和資源化,保證健康和舒適的室內環境質量,實現人、建筑、自然相融合諧的建筑體系。生態社區包含人與自然和諧以及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是一個多功能的社區,它充分體現出人、建筑與環境的和諧統一,因此包含內容十分廣泛。生態社區不僅要實現資源的高效循環使用,降低資源消耗,體現能源資源的高效利用,并盡量使用再生資源,滿足生態社區可持續發展的需要,還要保證便利的生活設施,重視人類居住地各種非自然物質構成環境的生態作用。便利包括社區與先進的內外交通,內外系統的關系,公共服務設施的配套和便捷的服務方式。
2.生態社區應具備的特點
從宏觀上看,生態社會應具備以下特點。(1)生態規劃。居住區選址要因地制宜,利用當地的地形、地質、水文條件、氣候等,充分發揮自然條件優勢,用最少的消耗和對環境最小的影響來創造能滿足人類居住要求的人工環境。除此之外,要注意保護社區的生物環境。(2)生態建設。在創建過程中如何保證生態社區的環保、節能、健康等特性,關鍵是進行全壽命周期的環管理。(3)生態管理。完善組織機構和社區管理制度,社區內的組織機構應立足于解決社區的問題,進行社區的建和管理;社區的制度應能最好地調控社區各項活動的進行。建立生態社區的管理信息系統,將社有關的人口、物資、住宅、服務設施、社區活動等等各個方面的數據進行綜合集成,供社區管機構進行科學的管理決策,同時要使社區組織和居民能夠迅速查詢和檢索需要的信息。(4)生態文化。生態文化是一種人與自然關系的新的價值取向,從過去人統治自然、征服自然的文化,轉尊重自然、尋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文化。
從微觀上看,生態社區系統還應該具備如下特點:①良好清潔的環境,遠離各種形式的污染(包括氣體、水、噪音等)。②擁有便利的出行交通及配套齊全的服務設施。③綠化比例高,景觀優美。④各種生活設施配套齊全。⑤社會自我管理高效。⑥低碳、節能、環保。
三、生態社區的建設
1.生態社區的空間社區建設
社區又一個由邊界、廊道、基底(綠地系統)、基線(建筑與基底的交接帶)、斑塊(各種空間節點)等結構要素構成的景觀單元,其中各組成要素之間通過一定的活動產生聯系和相互作用,在空間上構成特定的分布組合形式,共同完成居住區系統所承擔的生產、生活以及還原自凈等功能。因此,進行生態社區建設,必須使得社區組成因素的各要素生態化。
2.水系統生態網的建設
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的要求的提升,對水資源需求量也在不斷地增加、水環境的不斷惡化、水資源的短缺成為了世界性的問題。迅速進行的城市化對水循環的影響城市化發展過程中當開發出的土地被利用時,該區域原始的天然流域地面被人工建筑以及鋪裝覆蓋。城市下墊面的不透水面積大大增加,截斷了水分入滲及補給地下水的通道,使地表徑流增加,徑流量匯流時間相對縮短,滯洪、蓄洪能力大幅度減小,時常引發洪澇災害,影響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相互轉化。水系統生態網的建設主要包括:雨水循環利用、中水循環利用、水景的生態效益等
3.綠化景觀生態網建設。社區綠化是城市綠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吨袊21世紀議程》提出的21世紀中國人類社區發展的目標是:“建設規劃合理,配套設備齊全,有利工作,方便生活,社區環境清潔安靜,居住條件舒適的人類社區。”其中社區的綠化配置是創造宜人居住環境的必要條件,它在改善小區的生態環境,體現小區的文明程度,有效地控制居住建筑密度和適度的容積率等方面發揮重大作用。社區綠地模式生態優化策略有加強綠地系統的連續性;完善綠地系統的整體性;注重綠化布局的生態性良好的社區綠地生態環境,需要加強綠地系統整體布局的連續性和整體性,同時,注重綠化植物配置的生態性、自然性,增加社區綠地的綠量,也是保證綠地生態效益得以充分發揮的重要手段。
4.社區交通網組織建設
道路系統擔負著社區與外界及社區內部機動車的交通聯系。步行道往往與社區各級綠地系統結合,起著聯系各類綠地、戶外活動場地和公共建筑的作用。具體措施包括:重視道路網絡的設置,實現居住區道路系統與城市道路系統一體化,通過步道串聯各個特色性的景觀空間節點形成具有層次性、趣味性的游賞景觀序列。實施人車分流的設計理念,力圖保持居住社區內的安全和安靜,保證社區內各項生活與交往活動正常舒適地進行,避免社區大量私人汽車交通對居住生活環境的影響。同時,避免人車分流絕對化,在一定條件下采用人車混行的交通模式,既可提高社區交通的舒適度,也可以節約土地資源。生態社區的設計還體現在路面、路沿的生態設計(在保證使用強度要求的前提下,宜更多采用透水性的鋪裝,并應利用道路邊緣組織地表徑流);社區內車輛控制車速;消防車道隱蔽設計;提供無障礙通道設計;人行休閑道設計。
5.建筑布局的合理性建設
綠色建筑設計包含著資源利用的經濟性并充分利用地域氣候特征、地理因素、地方文化與風俗、建筑肌理特征、有利于環境持續性的各種能源分布,如地方建筑材料的利用強度和持久性,以及當地的各種限制條件等等。建筑朝向與生態相結合。。利用太陽能等自然能力,減少電能的消耗。多使用綠色建筑材料,采用低能耗制造工藝和無環境污染的生產技術。,在產品配置或生產過程中,不得使用甲醛、鹵化物溶劑或芳香族碳氫化合物;產品中不得含有汞及其化合物,不得用含有鉛、鎘、鉻及其化合物的顏料和添加劑。產品具有多功能化。產品可循環或回收利用,無污染環境的廢棄物。實施綠色裝飾。并注意使用其他建筑節能技術如新型保溫材料、紅外熱反射技術、高效節能玻璃研發吸熱玻璃或熱放射玻璃、熱回收裝置、空氣滲透研究及門窗氣密性能的改善,提高工藝生產中的能源利用效率;開發推廣節能供暖技術和設備;開發和應用高效保溫隔熱材料等等方面的技術革新。
6.硬質景觀配置及照明的建設
社區的硬質景觀包括亭、廊、棚架、雕塑小品、山石、仿真景觀、便民服務設施、信息標志系統、圍欄、欄桿、擋土墻、鋪地等。所有硬質景觀的選材都應具有環保性能。整體風格應該統一,簡潔而樸素,并與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建筑小品應該符合人的行為習慣要求尺度。注意景觀細節設計,如座椅材料最好選用防腐木材,避免使用冰冷硬質的石材或金屬材料;室外踏步級數超過了3級時必須設置扶手,以方便者人和殘障人使用等。信息標識設計應該得到重視。如社區內的名稱標志;環境標志;指示標示;警示標志等四大項內容進行設計。
生態社區的照明系統包括車行照明、人行照明、場地照明、安全照明(用于交通出入口或疏散口)、以及裝飾照明。照明系統應該盡量采用節能型系統和燈具,照度要根據不同的照明要求確定,要避免產生眩光。對于車行照明,燈具要選擇帶遮光罩的形式,避免光線直射到住戶室內,排布要均勻有規律性,保證路面燈照效果均勻,照度范圍、高度等主要從細節上體現生態的功能。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