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9-19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網絡在提高公民的政治參與度,促進公共決策的科學化、公開化,擴寬民主渠道,構建民主文化方面發揮積極的影響,但同時又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對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構成一系列挑戰。 一、網絡民主的內涵 網絡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交流方式,與傳
摘要:網絡在提高公民的政治參與度,促進公共決策的科學化、公開化,擴寬民主渠道,構建民主文化方面發揮積極的影響,但同時又產生了一些負面影響,對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構成一系列挑戰。
一、網絡民主的內涵
網絡的出現,極大地豐富了人們的交流方式,與傳統的交流方式相比,其具有自身的獨特性,主要表現在其形式上具有虛擬性,網絡是一個虛擬空間,與現實生活中的真實存在有巨大差別。雖然在網絡空間里是人人平等的,但網絡空間里人的身份是虛擬的,網絡里的平等不能等同于現實生活中的平等。網絡在傳播過程中具有直接性、開放性、便捷性。在網絡空間中,人與人之間可以直接交流,網絡是一個面向公眾的開放平臺,它沒有給人與人的交流人為地設置障礙。
二、網絡民主對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作用
網絡民主作為一種新型的民主形式,從某種意義上說,它為公民的政治參與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在促進我國民主政治建設方面發揮了積極的作用。不過,我們也應該清醒地認識到,網絡民主在發揮其積極作用的同時,它產生的負面作用也是不可忽視的。
(一)網絡民主對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有益作用
1.提高公民的政治參與程度
不可否認,網絡已經成功地融入到了現實生活的方方面面,它是當前信息傳播最快的渠道。在政治生活中,它給公民提供了除到政府有關部門向其表達意愿的另一種渠道,使公民的政治參與渠道從單極向多極化發展,大大提高了公民的政治參與程度。網絡在表現形式上是一個開放性和互動性均極強的媒介,擁有傳統媒介難以企及的傳播能力。公民在網上可以自由瀏覽自己感興趣的信息,或者通過電子郵件、網絡論壇、網頁制作等方式向他人傳播信息,這些在提高公民政治參與程度方面都發揮了積極作用。
2.推動公共政策的科學化、公開化
薩繆爾?亨廷頓和瓊?納爾遜認為:“公眾政治參與是公眾試圖影響政府決策的活動,在任何政治體制中,政策過程中的公眾參與都是一個基本的事實。”眾所周知,目標導向性、社會可行性和經濟效益性是一個科學的公共政策至少應具備的三個條件。網絡的參與無疑影響到公共政策制定的每一個環節,通過網絡向目標群體進行推廣和傳播,可以就該項公共政策的社會可行性和經濟效益性得到目標群體的反饋,而反饋后修訂出臺的公共政策更易得到公民的支持和認可。網絡民主讓每個人對公共政策都有了發表意見的機會,網絡的開放性和互動性使公共政策的制定更加科學化、公開化。
3.擴寬民主監督的渠道
隨著改革開放進入深水區,中國共產黨越來越意識到健全權力運行制約和監督體系的重要性。在十八大報告中,胡錦濤指出:“堅持用制度管權管事管人,保障人民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監督權,是權力正確運行的重要保證。”而在當前,網絡已成為一種重要的社會力量,有人甚至說它是“第五種權力”。網絡信息技術的發展給民主監督帶來了不容置疑的變化,通常情況下,民主監督包括體制內監督和體制外監督,體制內監督多表現為上級對下級的監督、黨內監督、不同部門之間的監督等,而體制外監督主要是社會輿論。網絡監督無疑給體制外監督注入了一種新的活力,它以其便捷性、開放性,極大地擴寬了監督范圍,省去了各種不必要的中間環節,節省了監督成本,這有效地增強了民眾對政府的監督力度,拓寬了民主監督的渠道。
4.構建新型民主文化
俗話說:事不關己高高掛起。這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主要是因為關注事物的變化所需付出的成本太大,所以人們通常不愿意去關心身外之事。在政治生活中就表現為政治冷漠,人們普遍認為政治與自己無關,其政治參與度不高。網絡的出現,大大地減少了人們關注事物變化所需付出的成本,從而激發了人們的政治權利意識,使人們意識到政治就在每個人的身邊,并關系到人們的切身利益。同時,人們在網絡中可以自由地發表觀點和看法,自由地做出決策,享有充分的自主權,這降低了人們被政治邊緣化的可能性,使少數人的話語權得到了尊重。在網絡社會中,人們的可以各抒己見、暢所欲言,沒有少數和多數之別,改變了人們的民主觀念,從而形成了一種新的民主文化。
(二)網絡民主對我國民主政治建設的消極作用
1.損害政府部門的公信力
網絡的一大特點就是便捷,它使公民可以自由發表其政治見解,行使其民主權利,這無疑是一個難得的進步。但是,網絡具有匿名性,公民發表政治觀點所需付出的代價很小,一些別有用心的人很可能利用網絡的這個特點去達到其政治目的。特別是遇到突發事件時,網絡很可能成為不法分子興風作浪、扭曲民意的工具,使事件的有效迅速解決更加撲朔迷離。網絡綁架民意,使公眾對國家機關產生質疑和不滿,這是很可怕的。就目前來看,我國還沒有一部專門針對網絡的法律,網絡民主還不夠成熟和規范,不加快解決網絡民主的無序和失范,將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害政府的公信力。
2.導致無政府狀態或更加隱蔽的集權控制
網絡的應用和普及,給一些不法分子、持不同政見者、恐怖組織甚至叛國集團等提供了可乘之機,他們往往利用網絡有目的地傳播自己的觀點,從而達到一定的政治意圖。以計算機黑客為例,為了展示自己的能力,他們往往置國家法律于不顧,以侵入國家信息系統為榮,這是一種無政府狀態蔓延的先兆。另外,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舉一動都能被電腦記錄下來,這使得政府有關部門監視和控制社會的能力得到進一步強化。從保障國家安全的角度考慮,這一做法無可厚非,但從民主的角度出發,讓政府掌握了自己的全部隱私,這并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
3.網絡發展為政治發展的非常規操作提供了便利
有學者指出,人類活動將越來越多地受到信息技術的滲透或控制。實際上,更確切的說法應該是受到掌握信息技術的技術官僚的控制。在進入信息網絡時代后,技術的復雜化程度越來越高,信息網絡時代的權力逐步向掌握專門和保密信息的技術官僚手中轉移。他們可以利用掌握的行政權力和過硬的計算機技術發揮巨大的作用。一方面,政府首腦并不掌握做出決策所需的各種信息,他們不得不依賴智囊機構,并根據這些機構提供的有傾向性的信息作出決策,這使技術官僚在很大程度上成為了真正的立法者。另一方面,技術官僚可以按自己的偏好來設計決策模型,可以改變某個程序以使信息或決策符合自己的利益,甚至可以在心懷不滿時對政治系統進行致命打擊。這使狀況如果不能得到有效遏制,將會使政治發展的非常規操作進一步固化。
4.網絡民主中政治參與的非規范性有可能導致政治不穩定
薩繆爾?亨廷頓早年曾經提出這樣一個公式:“政治參與/政治制度化=政治動亂”。這說明當一個國家的政治制度化還不夠成熟時,失去控制或過度的政治參與,必然會導致政治動亂的來臨。網絡的不斷發展在促進公民的政治參與方面的作用是值得肯定的,但網絡民主中政治參與的非規范性有可能導致政治的不穩定。網絡里的信息往往真假難辨,有時可能會被一些不法分子惡意利用,使政府的公信力降低,導致網民對政府發布的權威信息不信任。更為嚴重的是,一些網民可能會為了自身利益而聚集起來形成利益集團,企圖影響政府的決策,這可能在網絡中引發群體性事件,引起政府的合法性危機,從而導致政治不穩定。
三、對我國網絡民主的引導對策
必須承認的是,網絡民主隨著網絡的發展在我國的民主政治生活中將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但從當前的情況可以看出,網絡民主要真正成為一種良性發展的民主形式還任重道遠,因此,加強對網絡民主的規范引導尤為重要。
(一)對網民加強教育,提高網民的社會責任感
網絡民主作為公民直接參與政治生活的一種重要方式,隨著網絡技術的發展,其影響范圍越來越廣。從一般意義上來說,公民的思想素質直接決定著其提出的政治意見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在網絡社會里,如果網民為了自己的私利而惡意扭曲民意,那網絡民主就不算是一種真正的民主形式。因此,在向公民普及網絡知識的同時,要加大力度提高網民的素質,使他們的社會責任意識不因在虛擬網絡空間而降低,讓網民意識到其言論會影響到有關部門的科學決策和社會發展的方向。同時,政府要加強對網民政治知識的普及教育,使其了解基本的政治理論,提高其政治素養,為有效參與政治活動奠定堅實基礎。
(二)完善網絡民主機制
網絡民主作為新型的民主形式,其要良性發展離不開制度的有效保障。第一,建立完善的溝通機制。當前,網絡在反腐敗過程中起到的作用日見增大,網絡的監督作用越發重要。特別是自十八大召開之后,許多貪官的落馬都離不開網絡力量的推動。但應該清醒地注意到,如果僅僅依靠網絡的力量,沒有政府部門的跟進,網絡的監督作用是很難發揮的。因此,政府部門要建立一個有效的溝通機制,做好網絡信息的收集整理工作,對民眾關心的話題要及時作出回應,形成一個良性的互動機制。第二,建立長效的網絡參政議政機制。政府部門的網站上要建立相應程序,使公民可以就其關心的問題隨時向政府反映,讓公民可以就當前實施的政策法規發表自己的見解或感受,政府要根據反饋的信息及時調整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第三,建立健全激勵機制。政府部門對網絡民主要采取一種開放的態度,對網絡民主要積極引導,要鼓勵公民就時政問題積極建言獻策,對意見被采納的公民要給予適度獎勵,提升公民的參政熱情,提高政府施政的滿意度。
(三)建立健全網絡民主的相關法律法規
經過多年的努力,我國已經進入法治社會,法律體系已經相當完善。但不可否認的是,涉及到網絡民主的法律法規還存在一定程度的不足。因此,首先,立法機關要根據實際情況,及時修改滯后、沖突的法律法規。例如,當前實行的《政府信息公開條例》中存在有關概念模糊的現象,可操作性不強。此外,它與現行《檔案法》中的有關條文是相悖的,前者規定政府一般在20個工作日內公開信息,而后者則規定原則上30年內不得公開檔案信息?梢,現行的《檔案法》明顯不合時宜,針對此類問題,立法部門要及時跟進并完善。其次,執法機關要嚴格執法。如果說完善的法律法規是保障網絡民主發展的基礎,那么嚴格執行則是其關鍵。各有關部門要明確其職能,防止多頭管理、相互推諉現象的發生,要建立嚴格的考核機制,對相關責任人實行定期考核,對違反有關規定的責任人要依法追求其責任,絕不姑息。
(四)加強政府的監管力度
政府作為公民利益的保障人,其監管是保障網絡民主良性發展的主要力量。首先,加大網絡犯罪的打擊力度,為網絡民主的發展提供一個健康的環境。不法分子往往利用網絡的便捷性和開放性從事非法活動,這極大地影響了網絡的健康發展。政府有關部門要通力合作,完善整治網絡犯罪的行動方案,明確整治范圍,防止不法分子有機可乘,做到有法可依,違法必究。其次,網絡管理部門要制定科學、合理的網絡行業準入機制。網絡管理部門要深入調研,根據調研情況建立一套合理的獎懲制度,該整改的要嚴令其限期整改,該獎勵的要給予其適度獎勵。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