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9-05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環境公正所確立的平等和公正思想對于治理高污染企業的農村轉移問題,是一個有價值的理論工具,也可作為控制和解決污染轉移問題的各種手段的靈魂。 一、我國高污染企業的農村轉移的危害 高污染企業的農村轉移帶來了多方面的危害,包括空氣污染、土地污
摘要:環境公正所確立的平等和公正思想對于治理高污染企業的農村轉移問題,是一個有價值的理論工具,也可作為控制和解決污染轉移問題的各種手段的靈魂。
一、我國高污染企業的農村轉移的危害
高污染企業的農村轉移帶來了多方面的危害,包括空氣污染、土地污染、水污染。除此之外,因為空氣、水和土地受到污染而使得農副食品成了“毒品”循環流入城市,也會擴大污染。我們不能靜止地看待高污染企業的農村轉移,而是需要以整體的,系統的,全局的觀點看待污染轉移造成的巨大危害。
二、從公共管理角度看高污染企業的農村轉移和治理
1.以系統性思想實現環境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從公共管理的理論層面我們認識到:解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理論基礎是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基于對國民負責的態度,經濟發展要持續快速穩健的進行,但是環境保護也是不可忽視的。
但在實踐層面上,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具體措施上卻未能實施,主要原因是我們缺乏節能減排的技術,技術上跟不上環境保護與經濟協調發展的要求。要從實踐上解決這一問題,就需要政府以系統性和整體性的思想,通過各種鼓勵性政策,實現節能減排技術的開發與運用,通過中央與地方政府間利益的的平衡協調,達到鼓勵節能減排技術開發和投入的目的,從根本上實現公民基本人權的保障。
具體來說,首先理論上必須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其次,在實踐上解決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即通過各種措施實現節能減排技術的開發和應用。在這一層面上主要是實現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協調,進而提出各項中央對地方節能減污的政策。例如,中央可對地方的高污染企業進行節能減排的稅收優惠政策,中央可幾年內減少對這些企業的稅收,但必須要求地方和企業將這部分減少的稅收投入到節能減排的技術開發和應用上,如果企業未能實現技術上的突破,依然處于高污染,高耗能的狀態,中央政府就應責令地方政府關閉這些企業,并交納幾年內少交的稅收的幾倍,以作為懲罰。同時,對地方政府也應有相應的懲罰措施。
除此之外,必須加快經濟結構調整,從源頭上減少對環境的破壞。大力推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和服務業,是形成有利于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產業體系的首要環節。只有嚴格執行產業政策和環保標準,下決心淘汰那些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益的落后生產能力,嚴禁新上那些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建設項目,同時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緩解資源供給不足的矛盾,減少污染物的排放,才能推進節能、節水、節地、節材和資源綜合利用和循環利用。
2.政府應以環境公正的理念處理高污染企業的農村轉移狀況
高污染企業的農村轉移體現了嚴重的環境不公。農村居民作為弱勢群體需要社會環境公正,它體現的不僅是公平競爭,而更重要的是人權保障。人權保障是社會公正和環境公正的重要內容,一個社會如果連人最基本的人權都不能保障,不能維護人最基本的生命權和健康權,那么,這個社會必然是一個不尊重生命甚至蔑視生命的社會,而這樣一個不尊重生命和蔑視生命的社會又怎可能是一個平等合理因而公正和諧的社會呢! 一個社會的最基本的社會公正和環境公正就是對整個社會的所有生命的關愛與尊重,而不是對一部分生命的忽略與淡漠,更何況這一部分生命又是如此之大的一個社會群體! 權利是倫理學重要的分析單元,而公正是權利的道德基礎。如果換以權利的視角對高污染企業的農村轉移現象進行反思,不難發現政府在其中若秉以公正的理念,高污染企業的農村轉移現象也會有效遏制。
首先,政府應該確立環境正義和公正作為國家環境政策與環境立法的指導思想。
環境公正的實質是指如何在人與人之間分配自然資源和分攤環境責任,即環境權利與環境義務的對應問題。政策的傾斜是一種無形的公共資源,是環境公正的體現,分配的時候就要考慮到平等與均衡。例如,政策使高污染企業逐步退出城市地區,并落戶眾多的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等,從而使城市地區愈加發達,而對于落后的農村地區,要想這些先進制造業和高新技術產業主動進入,幾乎是不可能的,所以也只有政策的引導才能達到目的。政府可在稅收、補貼、優惠制度和條件方面制定相關政策鼓勵這些企業逐步進入鄉、鎮,最后進入農村地區,以逐步改善農村地區環境和經濟發展的不公正。
同時,在環境公正的理念下,建立健全農村居民環境維權的法律法規。例如在國家根本大法上增設公民環境權利的條文,在司法實踐上建設環境侵權的訴訟制度;健全企業準入制度;建立相關居民和專家環境聽證制度;建立環境污染損害賠償制度和建立環境健康損害監督的衛生醫療體制;逐步改變官員政績考核標準,使地方政府成為提供公共服務的主體等。
其次,需要意識到的是,環境公正與社會公正是密切相聯系的。環境的差別拉開的不僅是城鄉、區域、階層之間的環境層次,更拉遠了人們之間的心理距離,惡化了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