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淺談當下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管理制度的改革方案

發布時間:2014-09-04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教育部關于思政課教學的05方案實施以來,全國各高校根據中央精神和自身實際情況對思政課教學進行了深刻改革,實踐教學成為思政課改革的重點和焦點。但是,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實效,尤其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改革成效并不是十分理想。綜合分析,對實踐教學

  摘要:教育部關于思政課教學的“05方案”實施以來,全國各高校根據中央精神和自身實際情況對思政課教學進行了深刻改革,實踐教學成為思政課改革的重點和焦點。但是,高校思政課的教學實效,尤其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改革成效并不是十分理想。綜合分析,對實踐教學定位不準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對思政課實踐教學進行再定位。

  一、對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性質的再定位

  (一)對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性質的認識偏差

  概括來講,目前人們對思政課實踐教學性質的認識偏差主要表現為:第一是將思政課實踐教學狹隘地理解成一種教學方式方法,主要表現為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參與其中的演講、討論、辯論甚至案例分析等教學方式方法。這種理解和定位過于狹隘,沒有理解“實踐”的真正內涵,故而不能發揮實踐教學的功效,當然也無助于思政課教學目標的實現。第二是將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實踐教育相混淆。這種理解偏差主要是由于對“思想政治教育”與“思政課教學”兩個不同事物的混淆。“思想政治教育”不同于“思政課教學”,前者包含后者但不能等同于更不能取代后者;相反,后者雖作為前者的“主渠道”而包含于前者之中,但后者具有自身獨立、完整的體系和特有的使命和目標,其自身及其任何組成部分都不容被削弱或取代。上述對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性質的認識偏差,往往導致目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將實踐性的教學方法等同于思政課的實踐教學,或者用學生日常性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替代思政課實踐教學等現象,使得思政課實踐教學或有名無實,或流于形式,或內容隨意、組織不力等。

  (二)對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本質特征的分析

  思政課實踐教學是思政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與思政課理論教學相對應,在思政課教師的指導下,以開展學生課外參與各種富含實踐內容的生活和生產社會活動為主要形式的一種教學活動,目的在于深化學生對所學理論的理解和把握。其性質是“思政課教學環節”,應具備以下三點本質特征:第一,與思政課理論教學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都是思政課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共同承載著思政課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第二,與思政課理論教學內在統一,具有解除學生在理論學習中的疑慮、深化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驗證理論觀點并促進學生將理論轉化為自覺行為的功能,兩者相互呼應、相互補充,形成思政課教學合力。第三,與思政課理論教學一樣,具有教學的系統性與規范性。

  按照“思政課教學環節”來定位思政課實踐教學,就必須將其作為課程教學的必要內容明確學時、學分等學制要求,并制定相應的教學大綱、教學計劃、教學組織實施方案以及教學成果量化考核辦法等一系列的規范性教學文件,使其規范化、系統化。2008年中宣部、教育部制定的《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中明確規定“完善實踐教學制度。從本科思政課現有學分中劃出2個學分、從?扑颊n現有學分中劃出1個學分開展本專科思政課實踐教學”。這是對思政課實踐教學“課程教學環節”性質定位和要求的明示和固化,使得思政課實踐教學可以“有章可循”“有的放矢”。

  大學生“思政教育”需要加強社會實踐,而大學生“思政課教學”同樣需要加強實踐教學,二者目標一致,甚至相互滲透,但絕不能將二者混同對待。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由高校所有黨政團及各管理部門甚至每位教職員工共同承擔的。而“思政課實踐教學”是由思政課教師依據思政課教學內容,按照教學大綱要求,組織和引導大學生參與生活和社會實踐的教學環節。當然,這二者絕非水火不容、各行其道,而是因其目標的一致性,在一定條件下(如時機、內容相契合等)可以相互借鑒甚至融合。但是無論以什么樣的形式借鑒或融合,都不能相互取代。因此,把握住“思政課教學環節”的性質定位,按課程教學的規范性和系統性要求,嚴格規范組織實施實踐教學,是推進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基本前提。

  二、對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主體的再定位

  (一)對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主體的各種認識

  目前,理論界對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主體的看法并不一致,主要有三種見解:一是單主體說,又分為教育者主體說和受教育者主體說兩種。前者認為教育者即思政課教師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主體,受教育者即學生是客體;后者認為受教育者學生才是主體,教師是為學生的成長發展服務的,不應是主體。二是雙向互動說。這種觀點認為在思政課實踐教學過程中,教師起主導作用,但是學生接受教育影響時,也不是消極、被動的,而具有主動性、能動性,因此這種說法也被稱為“主導主體說”。三是主體際說,這種觀點認為思政課實踐教學是教師與學生在互動交往中,通過“主體—客體—主體”的轉化而實現的,在這個轉化過程中,教師與學生結成“主體—主體”的關系,即一種主體際關系。

  客觀地講,上述三種觀點中第三種觀點是最為理想或是思政課教學的最高境界,但也是距離現實最遠的;第二種觀點是目前教育界大力倡導的,即以教師為主導,以學生為主體;第一種觀點中的教育者主體說則是實際上最為盛行和普遍的,但這種模式下的教學效果顯然是最不理想的。因此,改變思政課實踐教學主體的教師主體性,重新定位思政課實踐教學主體是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又一重大課題,同時是思政課實踐教學最迫切也是最見成效、最切實際的突破口。

  (二)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學生主體定位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要求學生綜合運用所學理論,發揮其主體作用參與各種實踐性教學活動,對周圍生活世界中的種種現實性問題和現象或事件積極探索獲取直接經驗,從而深化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提高運用理論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并將理論內化為自身信念與修養。實踐教學作為一種教學活動,與理論教學最大的區別之一就是實施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學生而非教師。在理論教學過程中,教師始終是教學的組織者和實施者而處于主動地位。但在實踐教學中,是學生實施實踐活動,學生要對實踐活動諸要素之間的邏輯結構和實踐活動運行的邏輯流程進行整體設計,再利用生動多樣、直觀形象的形式表現其實踐成果。因此,在思政課實踐教學環節,學生應該是教學過程的組織者和實施者而成為真正的教學主體。教師在實踐教學過程中既不是組織者,更不是實施者,而是搭建平臺、引導入場、維持秩序和記錄成績的“裁判員”,督促學生“遵守規則”“完成比賽”“評判成績”是其主要任務。

  明確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學生主體”定位,“放權學生”,讓學生自主設計、自主組織、自主實施、自主完成實踐教學,使學生在實踐活動中觀微知著、砥礪品性、提升能力、內化認知、外化行為,并積淀養成良好的人格素質和價值觀念,培養學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是思政課實踐教學的真諦所在。唯有如此,思政課教學的教學目標才能真正實現,實踐教學才有意義,才見成效。因此,把握實踐教學的“學生主體”定位,讓學生自主組織實施實踐教學活動,發揮其主觀性和創造性,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教學主體,是推進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主體前提。

  三、對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形式的再定位

  (一)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形式的基本特性

  對高校思政課教學性質及主體等問題定位的不確定、不準確,決定了思政課實踐教學往往流于形式而無法真正承載課程教學的目標。比如,把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活動混為一談后,實踐教學成了辯論賽、演講比賽、甚至歌詠比賽等;將思政課實踐教學與實踐性、體驗性課堂教學方法混為一談后,實踐教學成了教師主導的課堂討論、課堂演示甚至課堂提問等教學活動。上述實踐形式雖表現一定的思政課教學基本精神,但不能與思政課理論教學相互應和、相互補充從而承擔起實踐教學解除學生在理論學習中的疑慮、深化學生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驗證理論觀點并促進學生將理論轉化為自覺行為等教學功能。

  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的形式必須既能承載理論教學的基本內容,又能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因此,應具備以下幾點特性:一是研究性,指在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中,以理論研究為前提,深入理解、挖掘理論并運用相關理論解析現實問題,進而培養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實踐能力。二是創作性,指學生在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中,自主創作形式多樣的作品,在作品創作的過程中培養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的同時進一步內化相關理論,提升思想素質。三是社會性,指思政課實踐教學活動要深入社會、關注社會、取材社會并回饋社會,以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四是規范性,思政課實踐教學作為教學活動之一,必須在教學大綱、教學計劃及教學實施方案的指導下有組織、有紀律地進行,有章可循、有據可依。五是考核性,指學生的實踐教學成果能夠以固化的形式復制、表現出來并能量化考核。

  (二)高校思政課實踐教學形式的舉例示范

  第一,開展“大學生思政課實踐教學基金項目”研究型實踐教學活動。與思政課相關理論結合,與社會現實結合,與學生思想、生活實際結合,設立基金項目,如“大學生網絡消費狀況調查研究”“當代大學生理想信念狀況調查研究”等。由學生自行組成項目組申報,并指導學生自主開展調研實踐,進行項目研究,撰寫研究報告,進行結題答辯。這種研究型實踐教學活動,能夠讓學生深入社會現實,在了解社會的基礎上進行理論研究,從而深化對所學理論知識的理解。這種思政課實踐教學形式能夠培養學生深入研究學習理論并運用理論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綜合實踐能力。

  第二,開展“主題作品創演”創作型實踐教學活動。確定與思政課理論教學內容相關聯、與社會熱點或時政契機相結合的相關主題,由學生自行組成創作團隊,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切入角度,根據自身條件和愛好選擇作品載體,圍繞主題創作各種形式的作品,并公開展演。這種創作型實踐教學活動,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促使學生深入了解社會、實現自我教育,并且在鍛煉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創作能力的同時鍛煉學生的表達能力、合作能力等綜合實踐能力。

  第三,開展“服務社區、服務社會”公益型實踐教學活動。與思政課理論教學內容相結合,與學校周邊環境相結合,與學生實際情況相結合,讓學生自行組織團隊,自主開展服務社區、服務社會的各種公益性實踐教學活動。讓學生走進社會,進行多種形式的義務服務,將所學理論真正融入生活、學習和工作實踐中,培養大學生的公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同時促進學生實現“知行統一”。通過撰寫公益服務紀實報告,升華感悟、凝練思想。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