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9-04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從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歷史和現實看,構建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必須立足于現代化轉型的社會現實,關注社會工作融合式轉型發展,以及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本土化的內在發展需求,這樣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既懂本土又懂專業,既知理論又善實務
摘要:從社會工作專業發展的歷史和現實看,構建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必須立足于現代化轉型的社會現實,關注社會工作融合式轉型發展,以及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本土化的內在發展需求,這樣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既懂本土又懂專業,既知理論又善實務的社會工作人才。
一、現代化轉型,構建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社會基礎
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實行改革開放,中國主動將自己納入現代化轉型的發展軌道。2002年加入WTO體系,中國再次主動將自己納入全球化發展軌道,“中國社會正處在世界范圍內的市場化潮流中,它已經被深深地卷入全球資本主義化的漩渦之中”。以經濟發展、經濟體制轉型為軸心,中國正經歷著經濟、政治、思想與文化、社會建設等領域全面而深刻的現代化轉型,F代化轉型為中國社會工作的發展提出了若干實踐層面的核心問題,包括如何避免借市場神話掩蓋資本和權力的結合、如何避免借所謂的社會流動與分層掩蓋日益兩極化乃至斷裂的結構性關系、如何避免借所謂的市場效率掩蓋對社會生活的非人道化破壞、如何避免借所謂的和諧穩定掩蓋日益迷茫和絕望的生命意義等。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下崗失業、貧困、農民工、毒品、犯罪、環境污染、艾滋病、性交易、醫療、教育、住房、養老、留守兒童與婦女、大學生就業難、新市民的社會融入等各種具體的社會問題紛紛出現。在宏觀層面,如何保證在追求效率的同時保證社會公正與公平的實現,助推社會實現良性轉型;在微觀層面,如何實實在在幫助有需要的群眾解決實際問題與困難,改善或提升生命質量,是社會轉型發展時期社會工作必須關注并盡力通過實踐服務才能解決的現實問題。
社會轉型發展需要懂專業能實干的社會工作實務人才,“必須在經濟發展基礎上,加快推進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大力發展社會事業,培養造就一支數量充足、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隊伍”,“他們的工作范圍從個人層面到社區層面,他們的使命是捍衛社會公平、正義和人權”。如何才能真正培養適應新社會形勢要求的從事社會管理、社會服務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成為走向成熟階段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必然思考與追求。構建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必須積極回應社會轉型發展的各種現實需求,服務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宏偉目標。
二、融合轉型,構建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專業基礎
與西方發達國家社會工作發展的動力機制不同,中國內地社會工作專業發展屬于“遲發―外生型”。一方面,作為推動社會工作專業產生的社會動力,社會現代化在中國內地起步的時間大大落后于西方發達國家及我國港臺地區,沒有能夠較早地催生出專業社會工作。另一方面,隨著現代化的快速推進,各種相伴而生的社會問題不斷出現,急切呼喚專業社會工作介入。始于計劃經濟時代的以民政為主體的實際社會工作已不能適應“小政府大社會”的社會服務發展形勢,完全依靠行政力量來推動解決各種社會問題已成為過去。先“拿來”西方成熟的專業社會工作,再結合自身實際“消化”,探索發展本土特色的專業社會工作,成為改革開放后中國社會工作發展的主要任務與實踐路徑。歐美國家及我國港臺地區社工專業及學界同仁成為推動中國內地社會工作發展的重要外部力量。
進入新世紀以來,社會工作在中國迅速發展,呈現出源自中國本土的非專業社會工作(實際社會工作)與來自歐美等發達國家及中國港臺地區的專業社會工作齊頭并進的態勢:本土實際社會工作具有的嚴密組織體系及服務受眾認同度高等優勢彌補了專業社會工作尚未完全進入社會服務主流的成長性缺陷,而專業社會工作服務的價值性、專業性優勢彌補了本土實際社會工作服務提供的過分行政化、官僚化等結構性缺陷。優勢與缺陷互補,本土社會工作與專業社會工作出現了互構演化、融合與創新之勢,兩者融合式發展推動了中國社會工作由傳統向現代轉型。
目前中國主要存在三種社會工作發展形態,即本土非專業的實際社會工作、非本土的專業社會工作以及探索專業化與本土化相結合(但又尚未完全轉型)的融合轉型社會工作(即本土化專業社會工作)。近年來各地探索發展的經驗表明,融合轉型社會工作正逐漸成為中國社會工作發展的主要形態與力量。但由于不同發展形態的社會工作在時間衍進上具有過渡性,在地域分布上呈現不平衡性,以及實際社會工作與專業社會工作種種差異的客觀存在,推動社會工作在實踐、專業和制度三個層面的深度融合與轉型還有一定難度。在專業層面上,社會工作具有完整而科學的專業體系,包括專業知識、專業倫理、專業團體和專業技能等,但面臨著專業知識體系形成及其運用的本土化問題。在制度層面上,中國社會工作制度從無到有,正在逐步建立完善。2004年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頒布了社會工作者職業標準;2006年正式建立了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制度。但民辦社工機構登記困難、社會工作服務購買制度不夠健全等問題的存在表明還需大力推進與完善社會工作發展的各種政策與制度。在實踐層面上,社會工作專業發展面臨著民間組織發育不良,社會工作者面臨著不被完全認同、專業崗位缺乏、待遇不夠理想等現實難題。
在社會現代化轉型發展背景下,社會工作專業融合式轉型發展成為構建其專業教育實踐教學體系的行業基礎。但是,社會工作轉型發展必然存在實際社會工作與專業社會工作“兩張皮”并存的局面。一方面社會工作專業融合式發展提出了培養本土化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要求,另一方面現階段融合發展的種種局限還不能很好地為本土化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提供行業支撐和實踐鍛煉機會。因此,更好地培養本土化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必須全面思考社會工作專業融合轉型發展面臨的專業、實踐及制度等種種實際問題,包括實踐層面的過渡性、不平衡性,專業層面知識體系的完整性、非本土性,制度層面的不健全性等,充分利用現有專業發展優勢,精心建構并組織實施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體系。
三、本土化轉型,構建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內在要求
中國社會工作的恢復與發展軌跡可以概括為“專業化在先,職業化在后”。專業化在先首先體現為社會工作專業教育體系的恢復與發展。20世紀80年代,現代化轉型剛剛起步的中國社會問題初顯,在一批有遠見卓識的社會學者呼吁與切實努力下,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得以成功恢復,培養應對和解決新時期社會問題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得以起步。隨著現代化轉型不斷深入,社會問題不斷呈現,在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下,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得到不斷發展。至今開設本科層次教育的高校已超過250所,基本形成了從高職、本科、碩士(專碩)的教育體系。但自1987年北京馬甸社會工作教育論證會召開以來,甚至直至未來更長的一段時間內,結合中國社會現代化轉型以及社會工作專業發展實際,借鑒歐美等發達國家和地區成熟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體系,探索形成中國本土特色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教學體系仍然是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界的重要任務。
在中國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協會會長王思斌教授看來,相對于移植式社會工作教育,社會工作教育的本土化就是使由國外或異文化地區引入的社會工作理論和方法的教育變得適合本地情況以發揮作用的過程。由于與中西方社會工作教育發展存在文化背景、社會制度、專業實務等差異,中國發展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可以借鑒但絕不能照搬歐美國家成熟的社會工作教育體系,必須實現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本土化(中國化)。作為專業教育體系的重要組成,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及其建構必須適應專業教育本土化轉型發展的內在要求。
就目前中國社會工作教育發展實際而言,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育教學體系本土化轉型發展有兩重要義。其一,作為社會工作教育體系的重要部分,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體系必須實現自身的本土化。借鑒歐美國家及港臺地區成熟的社會工作專業教育實踐課程體系設置、工作方法與技能技巧訓練實踐類課程的實施,創造性地結合中國大陸文化環境,探索符合中國大陸發展實際的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育教學體系,更好地培養本土化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其二,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本土化是實現社會工作專業本土化的重要途徑和方法。中國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教學體系本土化轉型面臨的核心問題是缺少歐美國家社會工作專業化、職業化的實踐基礎,喪失了對專業理論、方法與技術在新的文化背景、制度設置下進行驗證、發展和創造性使用的機會,從而嚴重制約本土化轉型任務的實現。自專業教育恢復發展以來,破譯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本土化難題始終圍繞“缺乏本土的專業化社會工作實務經驗,難以培養合格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的核心主題,努力在實踐上下功夫、做文章,“在社會工作教育制度建立起來以后,由于實務領域的專業社會工作制度沒有建立,專業教育缺乏學生實踐鍛煉的場所,所培養的人才沒有相應的就業領域和工作崗位,迫使高校教師走出校園,與政府合作,到基層社區和福利機構開辟實習基地,并且介入實務部門,幫助它們改變傳統的行政社會工作服務方式,扮演起專業社會工作實務的推進者角色,直接影響實務部門的社會工作職業化與專業化”。可見,在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本土化轉型上下功夫,有助于實現社會工作專業教育本土化轉型,可以通過發展并豐富社會工作實務領域直接影響中國社會工作專業發展。
社會現代化、專業融合發展、專業教育本土化轉型揭示了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培養所面臨的時代背景與發展任務的特殊性。培養社會工作專業人才必須回應社會的、專業及專業教育的“轉型發展”任務及要求,構建社會工作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應立足“轉型發展”的現實,在本土化上做文章,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既懂本土又懂專業,既知理論又善實務的社會工作人才。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