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7-10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論文摘要:只有在社會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對他來說才是人的合乎人性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對他來說才成為人。[3](P1000)因而,在現實社會中,人們的社會需要必須在遵循自然規律并通過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才能夠實現,否則,不但實現不了預期的目標,而且還會受到自然
論文摘要:只有在社會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對他來說才是人的合乎人性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對他來說才成為人。”[3](P1000)因而,在現實社會中,人們的社會需要必須在遵循自然規律并通過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才能夠實現,否則,不但實現不了預期的目標,而且還會受到自然的嚴厲懲罰。
本文選自《黨的建設》雜志始終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認真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增強理論指導,注重思想內涵,面向基層,聯系實際,為加強黨的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受到各級黨務工作者、宣傳思想工作者和廣大黨員的歡迎。
人的勞動不是被動的受動性活動,而是體現人的力量和意志、能動性和創造性的生命活動。馬克思從人與人的社會關系角度考察了勞動的實現和現實的勞動,揭示了勞動是物質規定性與社會規定性的統一,F實的人的感性的物質生產勞動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第一個前提和基礎。人們正是通過這種制造和使用工具的“連續不斷的感性勞動”,創造出一定的“物質生活條件”,因而制造和使用工具是人類勞動的物質內容。馬克思通過考察人們使用“自然產生的生產工具”以及“文明創造的生產工具”的勞動情況,得出生產工具體現著勞動的物質規定性的科學結論;并進一步從人們制造和使用工具的過程中結成一定的社會關系,從人與人的關系等方面說明勞動的本質內容,看到了勞動的社會規定性。當勞動作為制造使用價值的有目的的活動時,不是同具有社會形式規定性的生產資料發生關系,只是同作為物質實體、作為勞動材料和勞動資料的生產資料發生關系。盡管這種勞動“已經脫掉一切社會形式和性質規定,而且甚至在它的單純的自然存在上,不以社會為轉移,超越一切社會之上,并且作為生命的表現和證實,是尚屬非社會的人和已經有某種社會規定的人所共同具有的。”[3](P923)但是“這個從簡單勞動過程的觀點得出的生產勞動的定義,對于資本主義生產過程是絕對不夠的”,[1](P581)也“不可能理解任何一個現實的歷史的生產階段”。[4](P12)顯然,就必須從人與人的社會關系層面來對勞動做出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人們在生產中不僅僅影響自然界,而且也互相影響。他們只有以一定的方式共同活動和互相交換其活動,才能進行生產。為了進行生產,人們相互之間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影響,才會有生產。”[2](P724)社會關系作為勞動的社會規定性,既是勞動過程予以實現的必不可少的前提,同時又是勞動過程中必然形成的產物。脫離人與人的社會關系來理解勞動,只能得到對勞動的空洞的抽象理解。馬克思分別考察了勞動對象化、外化、物化以及異化勞動等在勞動邏輯展開中出現的一系列概念,得出了關于勞動辯證法的科學論斷。從人改造自然創造滿足自己需要的產品,將自己的本質力量轉化到勞動產品這一點來講,勞動對象化、物化以及外化具有本質內容的一致性。而當馬克思具體考察現實社會中的勞動時,他看到了勞動的消極方面,在這個意義上說,勞動的物化、外化以及異化勞動的內涵具有一定的內在關聯。“勞動的產品是固定在某個對象中的、物化的勞動,這就是勞動的對象化。
馬克思還考察了勞動的物化形式的雙重內涵,一是在勞動中,勞動者使自己的生命和體力轉化為物質性的產品,這種物化勞動是任何社會形態都存在的現象,它伴隨著任何勞動過程的始終。從對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作用來看,這種勞動的物化與勞動對象化、勞動外化在內涵上具有一定的相似性。二是馬克思在與異化、外化等同的意義上使用物化概念,即“關鍵不在于對象化,而在于異化,外化,外在化,在于不歸工人所有,而歸人格化的生產條件即資本所有,歸巨大的對象[化]的權力所有,這種對象[化]的權力把社會勞動本身當做自身的一個要素而置于同自己相對立的地位。”[4](P207)可見,作為否定意義上的物化特征是物成為主體而人貶低為客體,表現在資本主義社會就是資本對勞動的統治和支配。最后,馬克思還考察了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普遍存在著的應該被予以批判和消滅的現實的異化勞動及其四種表現形式,即勞動過程與勞動者相異化、勞動產品與勞動者相異化、勞動者本人與人的類本質相異化以及人與人相異化。由于勞動的異化,使生產勞動不再是自由自覺的活動,勞動者“在自己的勞動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發揮自己的體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體受折磨、精神遭摧殘。”[2](P159)進而馬克思又指出異化勞動是私有財產的直接原因,而私有財產作為人的自我異化,反過來又強化了異化勞動。要真正實現人類解放就必須從現實的異化勞動和私有財產中找到現實依據,“整個革命運動必然在私有財產的運動中,即在經濟的運動中,為自己既找到經驗的基礎,也找到理論的基礎。”[2](P186)因此,這種異化勞動是積極力量和消極力量的統一,它的出現與揚棄走的是同一條道路。只有消滅資本主義所帶來的勞動的異化狀態,即只有到了共產主義社會,人類才真正進入了人的社會,勞動最終成為滿足人的需要及自我實現的真正的人的自由自覺的活動。
馬克思勞動范疇在歷史唯物主義中的地位和作用
實際上,馬克思不僅注意到了物質資料生產勞動是整個人類世界的基礎的全部意義和范圍,而且還鍥而不舍地探尋著這個眾人皆知的基本事實背后所蘊藏著的“真理”,從而發現了歷史唯物主義。“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6](P603)現實的人的感性物質勞動既是人類歷史的現實起點,也應當是歷史唯物主義理論的邏輯起點。人所共知,馬克思勞動范疇的科學性及獨特性就在于它使現實的人、自然以及社會的存在本身成為真正現實的并在人類勞動中的生成,這種現實生成是人們可以用感性加以確認的。馬克思認為,“整個所謂世界歷史不外是人通過人的勞動而誕生的過程,是自然界對人來說的生成過程,”[2](P196)從而使歷史唯物主義獲得了其真正的物質基礎,為科學解答人類歷史之謎,完整地描述和理解人類歷史發展的基本過程創造了條件。勞動蘊涵著人類社會的全部秘密,是人類所面臨的一切現實矛盾的總根源,離開勞動,就無法理解和把握人類社會及其發展的歷史。2.勞動范疇的本質規定性內蘊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系原理。在實際的勞動過程中,勞動者必須借助于一定的手段和中介即勞動資料,才能使自己的主觀意識即勞動目的作用于客觀世界即勞動對象,產生滿足于自身需要的勞動產品。誠然,勞動過程中的手段、中介、勞動的對象以及賴以生存的物資資料等都是外在于勞動主體而存在的,從本質上講,它們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生活條件中最為重要的部分,也是在一定社會歷史條件下的人們以往勞動的結果。盡管勞動是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動活動,但另一方面,人也是自然存在物,其勞動活動也受制于個人的肉體組織以及個體生活與其中的社會物質條件。因此,勞動者改造自然的程度和方式是不以勞動者個體的思想意識為轉移的,而是取決于受一定社會歷史條件限制的社會存在狀況。人們只有滿足了吃、喝、住、穿等基本的生存需要之后,才能從事其他活動如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直接的物質的生活資料的生產,從而一個民族或一個時代的一定的經濟發展階段,便構成基礎,人們的國家設施、法的觀點、藝術以至宗教觀念,就是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因而,也必須由這個基礎來解釋,而不是像過去那樣做得相反。”[7](P601)這就形成了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觀點。我們不能從人的意識出發、在思想范圍理解人的現實生活,而要從現實的人的現實生產勞動出發來理解人們的思想意識。正如馬克思所指出的,“意識在任何時候都只能是被意識到了的存在,而人們的存在就是他們的現實生活過程。如果在全部意識形態中,人們和他們的關系就像在照相機中一樣是倒立成像的,那么這種現象也是從人們生活的歷史過程中產生的”。[2](P525)這說明,意識是在人們的物質交往和需要中產生的,并且隨著物質生產的發展而發展,即使它在發展的過程中獲得相對獨立的外觀,但這并不代表意識可以脫離物質勞動成為絕對獨立的東西。
事實上,任何意識無論是個人思想還是作為社會意識形態都源于生活過程,都是現實的物質活動的產物和對現實的物質關系的反映,歸根到底,是由人們的現實生活所決定的。此外,勞動還體現了人類社會運動區別于自然運動的能動性,勞動過程實際上也是人類不斷改變自身、人類自我認識不斷升華的過程,因而社會意識必然要能動地反作用于社會存在。3.社會基本矛盾原理已經邏輯地包含于馬克思勞動范疇的物質規定性和社會規定性的統一中。馬克思在具體研究現實的人的勞動過程中時,抓住了生產勞動的內在矛盾(即一方面表現為與自然相聯系的客觀活動,另一方面又是人的有意識的能動的社會活動),自覺地分析了生產勞動的兩個基本構成部分及其辯證關系,揭示了人類社會的有機結構及其存在和發展的基本原因和內在機制。生產力與勞動的物質規定性相聯系,表現為人們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能力即人們處理自身與自然之間物質變換的能力。人們只有在勞動過程中結成一定的關系才能展開現實的勞動活動,才會改變自然存在物的形式,展現自身的本質力量?梢,生產關系與勞動的社會規定性密切相關,就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相互結成的人與人之間的社會關系,它體現著生產力中人與物之要素的結合形式,并促成這種作為可能的生產力向現實生產力轉化,因而是人們進行勞動的活動方式和必要條件。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既構成了現實的生產勞動,又離不開生產勞動,否則,二者都將成為毫無內容的抽象東西。馬克思指明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的辯證運動關系,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同時,人們在生產關系中的地位也直接決定著人們在生產中扮演的角色,直接決定著人們滿足自己需要的形式。當生產力的發展達到了生產關系所容許的范圍時,原來適應并促進生產力發展的生產關系就會變成束縛生產力進一步發展的桎梏。這時,“已成為桎梏的舊交往形式被適應于比較發達的生產力,因而也適應于進步的個人自主活動方式的新交往形式所代替”,[2](P575)而這種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每一次都不免要爆發為社會革命。正是這種矛盾運動成為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推動社會向前發展。通過科學制定生產關系范疇,馬克思將市民社會理解為經濟基礎即一定生產關系的總和,進而又闡明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原理。歷史唯物主義正是“從直接生活的物質生產出發闡述現實的生產過程,把同這種生產方式相聯系的、它所產生的交往形式即各個不同階段上的市民社會理解為整個歷史的基礎,從市民社會作為國家的活動描述市民社會,同時從市民社會出發闡明意識的所有各種不同的理論產物和形式,如宗教、哲學、道德等等,而且追溯它們產生的過程。”[2](P544)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中,從生產勞動中展現出來的人的物質力量即生產力是人類歷史的基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生產關系要發生相應的改變,而一個社會生產關系的總和又決定著其社會的思想關系、政治法律關系和道德關系等等,即整個上層建筑,這就揭示了社會結構的一般特征,即人類社會整體上就呈現出有機體的生命活動狀態,進而闡明了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4.馬克思的勞動范疇真正處于一種持續的動態之中,在這種動態發展過程中展開了整個人類社會的歷史,并不斷地追尋歷史的根源、社會的進步和人類的自由解放。對于人類社會來講,社會進步的程度取決于勞動的性質和勞動發展狀況,社會結構和面貌是由不同的勞動方式造成的,勞動方式的變化必然帶來社會的發展和進步。為此,馬克思以恢弘的歷史感向我們展現了人類勞動發展的歷史形式和辯證運動過程,著重考察了階級社會中勞動發展的歷史形式。勞動的歷史形式在階級社會中先后出現了奴隸勞動、徭役勞動以及資本主義社會的雇傭勞動等,在這三種勞動形式下,“勞動始終是令人厭惡的事情,始終表現為外在的強制勞動,而與此相反,不勞動卻是‘自由和幸福’。”[4](P174)顯然,在階級社會的各勞動形式和狀況中,人的勞動活動與物質生活的生產方式是分開的,普遍存在著對勞動的剝削及勞動的強制和異化現象,只不過在前資本主義社會,它們成為“自主活動的從屬形式”,而資本主義社會中,異化勞動則“失去了任何自主活動的假象,”[2](P580)物質生活成為勞動的唯一目的,勞動狹隘地成為一種滿足需要的謀生活動。然而,這些勞動的“每個一定的歷史形式,都會進一步發展這個過程的物質基礎和社會形式。這個一定的歷史形式達到一定的成熟階段就會被拋棄,并讓位給較高級的形式。”[3](P1000)歷史唯物主義的價值旨趣即始終關切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這種價值追求必然體現在勞動形式的演變上,為人類自由全面發展而實行的自由勞動將是勞動形式的最高形式。在這種角度上來說,勞動的辯證運動過程就是人類的自由解放的現實歷史過程,隨著勞動活動本身不僅僅是謀生的手段,而且成為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時,人類的全面發展和自由解放就得以實現。
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下馬克思勞動范疇的現實意義
勞動既是人類社會不斷發展、不斷生成的基礎,又是人自我生成和發展的獨特方式,是連接自然界與人類社會的紐帶。深入理解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下馬克思的勞動范疇,對于當前我黨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擺在突出位置,將其融入到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的各個方面和全過程中,就是要人們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合理地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使其和諧共生。其中,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能量、信息的變換關系使其達至和諧狀態乃是核心和關鍵。馬克思認為,勞動使人類社會從自然界中分離出來,又不斷改變和塑造著人類社會與自然界的關系,二者統一的基礎就是勞動。人們通過勞動,不斷創造出一個符合自身需要和發展的人類世界,并使這一世界中的自然和社會融為一體,相互制約、相互滲透、相互作用。“只有在社會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合乎人性的存在的基礎,才是人的現實的生活要素。只有在社會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對他來說才是人的合乎人性的存在,并且自然界對他來說才成為人。”[3](P1000)因而,在現實社會中,人們的社會需要必須在遵循自然規律并通過人與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才能夠實現,否則,不但實現不了預期的目標,而且還會受到自然的嚴厲懲罰。這就告誡我們即作為社會化的人,當前要進行生態文明建設,就一定要轉變觀念,將自然界看作是人的朋友,看作是人自身的無機身體,尊重自然、與自然同存共榮。這就要求我們認真研究和分析自然界的規律,理解自然界的活動、方向和作用,使其不再作為一種盲目的力量存在,而是在我們共同控制下,由我們聯合起來進行勞動,合理地調節自身與自然界之間的物質變換,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我們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變換。進而使勞動充分發展,將體現勞動者體力和智力的勞動產品轉變為生態產品,使這一產品真正成為人的生存條件。正如馬克思所說,“只要社會還沒有圍繞著勞動這個太陽旋轉,它就絕不可能達到均衡。”[8](P627)從馬克思的勞動范疇出發,去考察生態文明建設中蘊涵著的人與人、人與自然和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必然會給生態文明建設帶來新思路和新契機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