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戲曲論文范文淺談宮廷戲曲的構思及影響

發布時間:2014-07-03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

摘 要: 論文摘要:戲曲由劇本文學和場上表演兩大部分組成。因而,研究宮廷戲曲,既要強調演員和表演的重要性,也要重視戲曲文學一劇之本的地位,還要充分認識戲曲文學與表演形態的密切關系。除了宮廷戲曲文學的研究,還要關注宮廷戲曲音樂唱腔、劇

  論文摘要:戲曲由劇本文學和場上表演兩大部分組成。因而,研究宮廷戲曲,既要強調演員和表演的重要性,也要重視戲曲文學“一劇之本”的地位,還要充分認識戲曲文學與表演形態的密切關系。除了宮廷戲曲文學的研究,還要關注宮廷戲曲音樂唱腔、劇場、演員、服飾等。

  本文選自《文藝理論與批評》堅持人民美學的立場,探索中國的文論和批評方法,對80年代以來日趨僵化的新潮話語和洋八股保持警惕和批判的意識。該刊以發現、培養年青的、新銳的左翼作者為己任?l的重要文章有見解,有力度,有針對性,信息量大,準確及時,有參考和保存價值。

  一、宮廷戲曲的研究內容

  眾所周知,我國戲曲是在經歷了相當長時間的醞釀和演進,才有成熟的宋金雜劇和宋元南戲劇本出現。戲曲在元代長足發展,并成為“一代之文學”(王國維語)。明清之際,戲曲進入成熟期,不僅在民間,宮廷的演戲活動也日益成為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而宮廷戲曲和民間戲曲,因其生存空間和表演空間不同,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或一些方面呈現出不同的面貌。因此,研究宮廷文化史以及戲曲史,都不能不對宮廷戲曲進行全面、深入、細致的研究。筆者以為,研究宮廷戲曲,以下幾個方面是不容忽視的。

  1.宮廷戲曲(機構)制度研究。歷代宮廷均有掌管禮樂和樂舞的機構。明代宮廷內管理奏樂和戲曲演出的機構,為掌管外廷教坊司和掌管內廷鐘鼓司(明代教坊司成立于洪武初年,鐘鼓司成立于洪武二十八年)。清代沿襲了明代教坊司的舊制,演出事宜由教坊司女優承應,后來改為太監承差。清代可能在康熙朝中期,南府和景山的演戲機構已經展開演戲活動。道光七年,南府改為昇平署。宮廷戲曲制度(機構)的設置,對于戲曲在宮廷的生存、發展都有重要作用?妓鲗m廷戲曲制度的脈絡軌跡,是宮廷戲曲研究的重要任務,也是宮廷戲曲研究的基礎。①

  2.宮廷戲曲演員、演出團體研究。戲曲是綜合藝術,由演員搬演故事。它也融合了文學、音樂、繪畫、舞蹈等多種藝術因素,而戲曲演出是戲曲藝術展示與傳播的核心。沒有場上演出,戲曲就成為了案頭讀物。戲曲演出的承擔者是戲曲演員,演員的才藝水平決定了戲曲演出的效果。因此,對演員的研究,也是戲曲研究的重要內容。多年來,對各時期、各地方戲班的研究,對著名的戲曲演員及其戲曲流派的研究,都有重要的成果。②宮廷戲曲演出人員與民間的戲班不同。明代承應宮廷戲曲演出的人員有兩部分,一是教坊司掌管的樂戶;二是承應演戲的太監。清代宮廷戲曲演出人員有民籍與旗籍之分。清宮太監伶人全屬旗籍,旗籍伶人是從內府三旗子弟中挑選出來學藝的。自康熙朝起,陸續有民間藝人進入宮廷演戲,成為民籍伶人。道光七年昇平署成立之前,宮廷中民間伶人有民籍和旗籍之分。咸豐以后,則直接從京城戲班中挑選出色伶人進宮演出。宮廷戲曲演員的研究,既包括演員的來源、數量,所從事曲種、行當、表演曲目、表演特點,也包含了演員構成特點、關系等社會學層面的研究。

  3.宮廷戲曲劇本、劇目研究。劇本,被看作“一劇之本”,是戲曲演出所依憑的文本。戲曲是舞臺藝術,即便是我們今天閱讀戲曲文本,也還是提倡心中想著舞臺。重視舞臺表演就不能忽視劇本的作用。我國古代戲曲藝術取得了輝煌的成就,流傳下來的劇本也很多。但是,這些劇本大多是為了滿足社會欣賞需求的閱讀本,用于演出的排演本則比較少。究其原因,戲曲與其它通俗文藝一樣,傳授方式是師徒之間的口傳身授,很多從藝人員演員識字不多,對劇本不重視。宮廷的戲曲承應活動遵照皇帝的旨意進行,對演戲管理規范,有著嚴格的制度體系和管理方法,活動范圍固定,因而留下了大量的種類繁多的劇本。如現存明萬歷間常熟趙琦美《脈望館抄校古今雜劇》所載242種雜劇中,就有近百種抄校“內府本”。清宮的南府和昇平署,都有演出戲本。僅故宮博物院所藏清代演出本,就有11491冊,不僅數量大,而且每種戲都有不同內容和用途的本子。①故宮博物院藏清朝宮廷劇本的題材內容廣泛,藝術形式豐富。其中既有戲曲家創作的雜劇和傳奇,也有樂部詞臣依據古代通俗小說和佛典故事改編的連臺本戲和各種承應戲。演出劇本包括昆腔、弋陽腔、梆子腔和皮黃戲等,有的劇本還配有表演動作或曲譜。故宮所藏劇本,有不少是其它戲曲著作中不曾著錄的珍稀善本和孤本。有些劇本只在宮廷里演;也有民間演出的戲,引進宮里,若干年后,與外面的不盡相同了。分析、比較宮廷與民間劇本的異同,不僅是宮廷演劇活動的再現,也是探討戲曲史發展軌跡的寶貴資料,而這一方面,還期待有分量的研究成果。宮廷演出的劇目,明代的文獻記載較少。清代宮廷演出的劇本數量,據1999年故宮文物清點,登記戲本11491冊。而劇目的分類,學者們意見有分歧。②這也是有待開拓的領域,梳理清楚宮廷戲曲的劇目,以及其形成、改編的軌跡,是對戲曲發展史的貢獻。

  《文藝理論與批評》欄目:設有“理論探索”、“中國問題/中國話語”、“商討與爭鳴”、“當代文藝評論”、“自由論壇”、“作家作品”、“海峽論壇”、“國外文藝思潮”、“外國文藝研究”、“文壇信息”、“聊天室”等欄目,內容豐富多彩。

  4.宮廷戲曲劇場研究。劇場———戲臺,是宮廷演劇的場所。戲臺及其周圍場所是戲曲演出活動的必要物質條件和空間。演戲離不開舞臺,而宮廷的舞臺又是最考究的,或精美奢華,或清幽精致。明代宮廷的演戲場所,沒有可以確認的舞臺遺存,文獻中的記載也較少。即使這少量的記載,也多出自朝臣的文字。清代宮廷的演出場所,紫禁城內都分布在內廷,大小不一,使用功能亦不同。有暢音閣大戲臺、漱芳齋前院戲臺、漱芳齋后殿“金昭玉粹”室內“風雅存”小戲臺、倦勤齋室內小戲臺、長春宮戲臺等。這些戲臺建筑是清朝宮廷演劇的產物,無論是使用功能還是造型之美都達到了中國傳統戲臺構造藝術的頂峰。宮廷戲臺在造型裝飾上不同于民間戲臺,即便同為宮廷戲臺,由于不同的需要,戲臺的規模、風格,也各不相同。有豪華的三層大戲樓(如現存故宮寧壽宮的暢音閣、頤和園的德和園),也有考究的中型戲臺(如現存故宮重華宮的漱芳齋前院戲臺、頤和園的聽鸝館戲臺、承德避暑山莊如意洲的一片云戲臺),還有精致的小戲臺(如現存故宮重華宮的漱芳齋后殿“金昭玉粹”室內“風雅存”小戲臺、故宮寧壽宮院內倦勤齋室內小戲臺)。現存戲臺是宮廷演戲留下的物質遺產,對于研究宮廷戲曲乃至戲曲史意義重大。③

  5.宮廷戲曲受眾研究。宮廷戲曲的受眾當然主要是居住在宮廷的特定人群———帝后妃嬪。由于受眾的特殊性,宮廷戲曲演出的諸因素如劇本、演員、劇場乃至服飾、道具都被賦予了特定的內涵。大量劇本專為這一群體而創作;演員是專為他們挑選的民間伶人和太監伶人;劇場則是為他們看戲而特意建造的豪華劇場。宮廷戲曲的受眾看似非常明確,無須探究。我們也尚未看到專門論述這一問題的著述。但需要指出的是,事實上宮廷戲曲的受眾絕不局限在帝后妃嬪這一狹小范圍,而是因時因地不同或多或少包括了皇族成員、朝廷的重臣、外國使節等等。宮廷戲曲的演出,何時何地,邀請什么人參加,是宮廷文化所要探討的,是十分有意義的。我們經常說“上行下效”,論述帝王的喜好對戲曲藝術的流行和發展產生的舉足輕重的影響,那么怎樣影響,卻語焉不詳。宮廷演戲活動的受邀請者,既是宮廷戲曲演出盛事的見證者,也是傳播者和仿效者。他們可以說是溝通宮廷和民間的渠道和橋梁。對于宮廷戲曲受眾的研究,不僅有空間,也有條件。主要要到清宮檔案和清朝宗室臣僚記載中去搜尋。①尤其是這些清朝宗室臣僚記述的清宮演劇活動,既非尋常人物所能聞與,亦復少為他人所詳載資料。這些記述,與清宮檔案形成了互補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清宮檔案的缺憾。

  6.宮廷戲曲服飾、道具、樂器等研究?偟膩碚f,宮廷戲曲演出所用服飾、道具、樂器等有一共同的特點,就是華麗、精致、考究。故宮博物院所藏清宮戲衣,色彩絢麗、質地精良、制作考究。其中有大鎧、龍套、蟒、靠、水袖、褶子、判衣、鞋履等。宮廷戲裝不僅質地比民間戲裝奢華,對各種角色穿戴有嚴格的規定,不容有半點差池。演戲中所用的道具和簡單的布景都稱作砌末。大到布城、山片、床、樹、車、船、轎、帳,小到兵器、旗幟、燈籠、茶具、筆墨、桌圍椅帔等均屬砌末。宮廷演戲的這些道具都很精致、齊整,數量龐雜,無論從質、量還是規模,都是民間戲班無法比擬的。戲曲伴奏樂器有吹管樂、彈撥樂、打擊樂和拉弦樂。故宮藏清宮樂器有單皮鼓、大銅鑼、小鑼、小銅鈸、紫檀木雕戲劇故事拍板、紫檀木拍板、月琴、匏制葫蘆式三弦、金漆龍首匏制葫蘆式胡琴、鑲骨橫笛、黑漆笙等。服飾、道具、樂器等是戲曲演出的重要組成內容,其特點、演變是戲曲發展史各個時期的標志,對于研究戲曲的演變發展軌跡有意義。②

  7.宮廷戲曲與民間戲曲關系研究。從中國古代戲曲史發展來說,宮廷戲曲與民間戲曲都是戲曲史的重要組成部分。古代戲曲在宮廷中的活動,總是其時代戲曲活動的組成部分,不可能孤立于那個時代總的戲曲活動。所以,研究宮廷戲曲不能不聯系整體戲曲發展。而宮廷戲曲和民間戲曲,因其生存空間和表演空間不同,呈現出不同的面貌。但是,宮廷戲曲與民間戲曲又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們互相聯系、互相影響。因此,對宮廷戲曲活動與民間戲曲活動的聯系、因果作出梳理、分析和判斷,有助于探索戲曲發展的客觀規律。目前,宮廷與民間演出的交流和相互影響研究還有待深入。

  二、宮廷戲曲的研究方法

  戲曲由劇本文學和場上表演兩大部分組成。因而,研究宮廷戲曲,既要強調演員和表演的重要性,也要重視戲曲文學“一劇之本”的地位,還要充分認識戲曲文學與表演形態的密切關系。除了宮廷戲曲文學的研究,還要關注宮廷戲曲音樂唱腔、劇場、演員、服飾等。研究的方法,筆者以為以下三個視角是值得重視的。

  1.眼光向內———立足宮廷戲曲資料。明代宮廷戲曲資料寥寥,不過還是有學者作了有意義的探索。紫禁城出版社出版的《明代宮廷史研究叢書》就從多個側面反映明代宮廷史。③戲曲研究要文獻與文物結合。值得慶幸的是,保存至今的清宮戲曲資料及文物十分豐富。雖然歷經戰亂變遷,清前期戲曲檔案幾乎蕩然無存,但匯集各處的資料仍可看到當年宮廷演戲的盛況。清代宮廷戲曲資料及文物包括清宮戲曲檔案、劇本曲譜、戲臺、服飾冠履、砌末道具、樂器、戲曲圖冊、唱片、相關書畫以及其他文物。清宮戲曲檔案主要藏中國第一歷史檔案館。①這些宮廷戲曲的資料與文物,是極為寶貴的。就以清宮的演出劇本來說,對于我們了解清宮演戲舊貌,進而探討當時戲曲演出的發展狀況,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

  2.眼光向下———觀照宮廷與民間。民間是孕育戲曲的源泉,也是戲曲發展、成熟的生命力所在。與許多文學藝術形式一樣,古代戲曲的發展也遵循著這樣一個客觀規律,即起自民間,廣泛流傳;受到文人精英的關注,加以運用,逐漸完善;最后雅化、精致化。清宮演劇中無論昆腔、弋陽腔、梆子腔還是皮黃,都來自民間。從元代的北雜劇,到明清雜劇傳奇,再到清代花部的興起,戲曲在民間的發展是“俗”和“雅”不斷地迭替,相互促進的。研究宮廷戲曲要關注宮廷與民間演出的交流和相互影響。民間戲曲是宮廷戲曲資源庫,而由于宮廷演劇的特殊地位和影響力,對民間戲曲的發展起很大的鼓勵和推動作用,甚至影響戲曲的創作演出和發展進程,如京劇的形成。

  3.眼光向外———開展跨學科研究。戲曲是綜合藝術,這一特性決定了戲曲的研究涉及的學科除文學外,還有音樂、舞蹈、音韻、建筑、美術、歷史、考古等諸方面。這是從戲曲本身來說。從外部環境來說,當代社會科學一方面學科愈來愈多,分工愈來愈細,研究愈來愈深入;另一方面,各學科間的聯系愈來愈密切,愈來愈朝“跨學科”“交叉學科”方向發展。宮廷戲曲研究的學科領域和研究性質,也決定了它在對具體課題做深入細致的考察和研究的同時,應開展與相關各學科之間的溝通、交流與合作。和宮廷戲曲有關的學科很多,學者們的“跨”法也各色各樣。有從宮廷文化進而進入宮廷戲曲研究;也有從戲曲研究進而進入宮廷戲曲研究。但無論怎樣,故宮學的體系、范疇,也為宮廷戲曲研究提供了跨學科的平臺和契機。我們也有理由期待在故宮學視野下的宮廷戲曲研究結出碩果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