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發揮博物館智庫優勢開展扶智脫貧探索——以廣西自然資源檔案博物館科普助力巴馬瑤族自治縣西山鄉勤蘭村脫貧為例

發布時間:2021-06-08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

摘 要: 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讓貧困山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廣西西部大石山區是國家深度貧困地區之一,經過多年努力,這些地區的貧困縣已逐個脫貧摘帽。因歷史原因,

  習近平同志提出:“扶貧先扶志,扶貧必扶智,治貧先治愚。”讓貧困山區的孩子們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貧開發的重要任務,也是阻斷貧困代際傳遞的重要途徑。廣西西部大石山區是國家深度貧困地區之一,經過多年努力,這些地區的貧困縣已逐個脫貧摘帽。因歷史原因,廣西貧困縣農村人口特別是少年兒童受教育水平仍然偏低。加強貧困地區孩子的教育,提高他們的科學素養,是扶智脫貧的重要課題。

發揮博物館智庫優勢開展扶智脫貧探索——以廣西自然資源檔案博物館科普助力巴馬瑤族自治縣西山鄉勤蘭村脫貧為例

  廣西自然資源系統承擔著傳播生態文明聲音、講好自然資源故事、宣傳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職責。系統內的科技人才和科普資源,應成為貧困地區扶智脫貧的重要力量。筆者以廣西自然資源檔案博物館近3年來在巴馬瑤族自治縣勤蘭村開展科普與扶貧相結合的實踐為例,探討如何建立科普助力脫貧攻堅的長效機制。

  一、勤蘭村中小學科普教育基本情況

  廣西自然資源檔案博物館對口幫扶的巴馬瑤族自治縣西山鄉勤蘭村,地處云貴高原過渡地帶的大石山區,是廣西的深度貧困村之一。這里的中小學生約400人,接受的綜合素質教育,尤其是科學知識教育極其欠缺,狀況令人擔憂。

  (一)學生科學素養不高

  勤蘭村的中小學生接受的綜合素質教育,特別是科學知識教育極其欠缺。學生們普遍想學習更多知識,卻苦于沒有方式、方法。

  (二)科學教師隊伍配備不齊

  科學教師需要擁有豐富的科學知識,包括基本的科學概念、定理、理論等基礎知識。這些基本的科學知識將為孩子今后的科學探究提供基礎。目前,因地理環境、經濟等原因,勤蘭村中小學普遍缺少專業的科學教師。

  (三)學?破請龅夭煌晟

  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農村貧困地區的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目前,大部分農村學校和教學設施已經有了很大改善,基本配備了圖書閱覽室、體育室等。勤蘭村中小學普遍沒有設置專業性、科學性的科學學習專用教室或區域。

  (四)學校科普書籍缺乏

  科普閱讀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是學生獲得科學知識、接受科學教育的重要途徑。據調查發現,中國目前小學生的科普藏書不到人手2冊。

  二、基本做法及成效

  針對勤蘭村中小學科普教育的基本情況,2018年以來,廣西自然資源檔案博物館結合自身情況,開展了自然資源科普扶智脫貧的實踐。

  (一)科普扶智思路

  扶智不僅需要課堂上的知識普及,更要通過新穎、有趣的展陳和教學,普及自然資源科學知識,有效拓寬貧困山區青少年的科普受惠面。結合貧困山村孩子的成長環境、教育基礎、知識面、課程現狀、脫貧意識等方面問題,引導貧困山區青少年崇尚科學、學習科學、熱愛科學,從而摒棄“讀書無用論”等落后觀念,樹立求知成才的遠大理想。

  廣西自然資源檔案博物館收藏了豐富的礦物晶體、古生物化石、隕石及珍稀動植物等自然資源實物標本,擁有完整的自然資源知識體系和高素質的專業科普隊伍。2018年以來,廣西自然資源檔案博物館充分發揮自身資源優勢,選擇比較貼近生活和大自然的代表性題材,創新扶貧新模式,圍繞“扶貧先扶智”主題開展一系列科普教育活動,積極將科普與脫貧融合。

  (二)具體做法

  1.構建科普主陣地

  廣西自然資源檔案博物館通過積極與巴馬瑤族自治縣自然資源局、教育局、西山鄉黨委和政府對接,在巴馬瑤族自治縣西山鄉初級中學開展科普陣地建設,建立自然資源科普中心巴馬站。站內建設1個面積約30平方米的科普教室,教室內設標本架2個,標本展示柜6個,展板9塊,自然資源實物標本若干、科普圖書約200冊,并定期更替標本及圖書。自然資源科普中心巴馬站形成了館校共建的鄉村科普助力扶智脫貧工作模式。

  2.大力開展科普教育

  面對廣大貧困山區青少年自然科學知識匱乏,教學內容單一,認知理解存在一定盲區的現狀,廣西自然資源檔案博物館堅持倡導鄉村就是最好的天然博物館的理念,以講孩子們聽得懂的故事、講孩子們身邊的知識作為突破口,積極探索實物標本展覽、發放科普宣傳資料與捐款資助貧困學生相結合的工作模式,先后組織開展了“天外來客,隕石探秘”“中國南極科考和隕石”“發現并證實月球紅寶石礦”等近10場校園科普講座和主題展覽活動,這些科普教育覆蓋地球科學、地質礦產、耕地保護、地質災害防治等方面。

  3.發揮科普原動能

  廣西自然資源檔案博物館始終堅持以定時到對口幫扶村小學開展科普活動為契機,多次派出專業人才隊伍,帶領學生組織多種形式的自然科普活動、設立科普展板、捐贈科普圖書等。同時,工作人員還向勤蘭村貧困戶子女宣傳、解答科普助力精準扶貧的各項政策,真正發揮了科學知識和科普人才的原動能。

  三、扶智脫貧長效機制建議

  (一)充分發揮自然資源科普作用

  廣西自然資源檔案博物館擬計劃每年開展5種科學素質能力提升專項活動:組織優秀學生代表參加博物館夏令營活動;組織志愿者服務、小小講解員培訓活動;開展科普演講比賽或科普寫作比賽;組織科學教師、地理老師及其他志愿者老師到博物館、學院培訓學習;組織學生到博物館參觀。

  (二)定期派出專業科學隊伍開展科普活動

  開展科普進校園專題講座。有條件的系統內各直屬單位每個學期至少開展1次活動。委派科普專家開展地球科學或自然資源相關知識講座,內容包括隕石、恐龍、琥珀、礦晶、珠寶玉石、礦產資源、地質災害等科學知識。

  開展現場科普教學或演習。每年舉辦1場隕石、巖石礦物、古生物化石等實物標本展覽、講解;開展1次地質災害防治現場演習、體驗活動;開展1場野外(礦山)科普教學、體驗活動。

  開展科普宣傳主題活動。如世界地球日、全國科技活動周、全國防災減災宣傳日、國際六一兒童節科普活動、全國科普日及八桂科普大行動等。

  (三)在貧困縣農村中小學建立自然資源科普中心

  校園科普活動給孩子們帶來不一樣的科學教育,內容新穎,受到關注。但是,校園科普活動時間短,人員多,很多科學知識的展示和講解只能蜻蜓點水,科學傳播效果欠佳。相對固定的科普傳播基地或場所有利于進一步發揮科普教學資源作用。對此,廣西自然資源檔案博物館選擇具備一定條件的鄉村中小學進行共建,計劃建設5~6個自然資源科普中心,結合自然資源知識設置課程和科普活動內容,如地球科學、地質礦產、耕地保護、地質災害防治等,實現以特色科普工作實施精準扶貧。

  (四)開展科普書籍捐贈活動

  以每年的“世界讀書日”“科技活動周”為契機,組織開展科普圖書捐贈活動。倡議廣大愛心組織、家庭、群眾踴躍捐贈,用涓涓暖流助力決戰脫貧攻堅、決勝全面小康、推進鄉村振興。——論文作者:周翠平

  相關期刊推薦:《南方國土資源》(月刊)創刊于本刊是廣西國土資源廳主管、廣西國土資源宣傳中心主辦,面向國內外公開發行的科技類綜合指導性期刊。該刊的辦刊宗旨是:宣傳國家和地方政府關于國土資源方面的戰略方針、法律法規、政策措施,宣傳土地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地質環境的管理、保護、開發、利用和國土測繪、房地產業管理等方面新理論、新技術、新方法、新成果、新經驗,為國土資源可持續利用提供輿論導向。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