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4-22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管理會計是一種新的同時又是極為重要的企業會計分支,管理會計在制定企業戰略、執行企業戰略中可以發揮綜合作用。但國內的企業會計管理水平較為落后,許多企業不熟悉、不了解管理會計。本文將探討管理會計在企業中的應用,希望有助于廣大企業主動接受
摘要:管理會計是一種新的同時又是極為重要的企業會計分支,管理會計在制定企業戰略、執行企業戰略中可以發揮綜合作用。但國內的企業會計管理水平較為落后,許多企業不熟悉、不了解管理會計。本文將探討管理會計在企業中的應用,希望有助于廣大企業主動接受、主動運用管理會計。
關鍵詞:管理會計;企業;應用;探討;傳統會計
在企業運營中,需要以貨幣為計量單位,運用一定程序和一定方式對企業的經營活動進行統計、分析,這種以貨幣為計量單位、以統計和分析為主要形式的管理活動便是企業的會計活動。市場經濟始終處在變化、發展之中,因此,企業的會計管理活動也必須不斷變化、調整、發展。而管理會計是一種新的同時又是極為重要的企業會計分支,管理會計在制定企業戰略、執行企業戰略中可以發揮綜合作用。
1管理會計起源于傳統會計
1.1管理會計起源于傳統會計管理會計
起源于傳統會計。中世紀末,威尼斯出現文藝復興與商業革命,商業活動繁榮起來,商人們需要每天記錄現金收支。在此背景下,1494年意大利數學家盧卡·帕喬利出版了《算術、幾何、比及比例概要》一書,推出一套健全的復式記賬的系統。從此,近代會計正式發展起來。復式記賬主要用于記錄商人與商人以外客戶之間的商業交易,主要記錄點對點的外部交易[1]。
18世紀后,蒸汽機在英格蘭中部地區出現,標志著商業時代謝幕,近代工業時代到來。在工業企業生產運營期間,不僅需要記錄點對點的外部交易,而且需要研究企業內部加工過程中出現的各種價格信息。為此,英國企業主在實踐中設計出一些指標,將人工費用和材料費用等成本費用分配至最終產品上,從而計算出企業內部加工過程中每個環節上的效益以及總效益[2]。這標志著以成本為重心的管理會計正式誕生。
隨著工業化的深入發展,工業企業內部出現了分工,金屬制造業與輕工業逐漸分離。19世紀中葉,金屬制造業發展起來。金屬制造業企業生產的產品類別繁多,但金屬制造業企業生產推出的任何產品均由同一原料投入,完成各類產品所消耗的資源也存在著較大的差別,仰賴的單一的成本難以真實地評價企業生產經營的業績。為此,專家們設計、建立了許多新的成本計量指標,以仔細研究、評估不同種類生產對人工和材料的利用情況。這些新的成本計量指標不但包括人工成本、材料成本,還包括其他間接成本、一般性管理費用,它們共同形成最終產品的單位成本。企業經營者根據各種類型產品的單位成本,可以進行價格決策。自此,管理會計與企業決策聯系起來。
20世紀早期,起源于英國的第一次工業革命漸漸停滯下來,美國卻掀起了第二次工業革命。在第二次工業革命中,多樣化企業取代單一型企業登上歷史舞臺。多樣化企業由多個各自獨立的單一經營公司組合而成,多樣化企業的管理層必須協調各個公司(包括制造企業、營銷企業)的各種不同業務,多樣化企業的管理層還要對各個公司實行垂直統一管理,并將資源有效分配到各個公司中以產生最大收益[3]。為此,多樣化企業的管理層在企業經營實踐中摸索出以投資報酬率為主的一些新的經營和預算指標,以協調各個公司、各個部門的經營活動,并評估各個公司、各個部門的經營業績,將有限的資源分配至最能獲利的公司、部門中去。自此之后,管理會計與企業預算、企業經營預測聯系起來。
第二次工業革命在20世紀上半葉席卷全世界,第二次工業革命雖然解放了生產力,但卻消耗了大量資源、能源,并造成了嚴重的貧富差距,而且無法保持長期可持續發展。20世紀80年代,第三次工業革命興起。新一代的企業家意識到企業要發展,不僅要關注財務指標,還要關注各種非財務指標(包括企業客戶、企業內部業務流程、企業內部員工的學習和成長,等等)。為此,新一代的專家們發明了平衡計分卡、作業成本法、標準成本法,構建起新的會計評價體系。這標志著管理會計發展趨于成熟。
1.2管理會計的內容
管理會計是企業管理與企業會計工作的有機結合;管理會計是以加強企業經營管理、以提高企業經濟效益為目的、以企業經營活動為對象;管理會計需要對企業經營信息的加工和利用,并在此基礎上對企業經營過程進行預測、決策、規劃、控制、考核和評價。管理會計深度參與企業管理決策,深度參與企業計劃制訂,管理會計深度參與企業業績管理,管理會計幫助企業經營者制定企業戰略,并實施企業戰略。
管理會計的基本內容包括預測與決策會計、規劃與控制會計、業績評價會計三個方面。
(1)預測與決策會計:以企業經營目標為依據,在預測分析的基礎上,運用一系列現代管理技術和方法,分析評價各種決策的經濟效果,為各級管理層提供所需信息。預測與決策會計主要內容包括預測分析、短期經營決策、長期投資決策。
(2)規劃與控制會計:以全面預算為依據,通過標準成本等控制制度,實施有效的成本控制。規劃與控制會計主要內容包括全面預算、標準成本制度、作業成本法等。
(3)業績評價會計:通過劃分責任建立責任會計,對企業內部各單位實施控制業績考核和評價,并分析內部各單位的績效表現,提出改進措施,以保證企業的各個環節和各項經營活動目標的實現。業績評價會計主要內容包括責任會計、平衡計分卡等。
2探討管理會計在企業中的應用
在計劃經濟時代,國營企業普遍不重視會計工作,最后導致國營企業普遍陷入經營困難,數千萬職工下崗。改革開放以后,我國從計劃經濟轉型為市場經濟,企業普遍實行獨立的成本經營核算,會計工作水平有了明顯地提高。但從整體上看,當前國內企業的會計管理水平較為落后,許多企業經營者錯誤地認為會計不過就是記賬、算賬、報賬,與企業決策、企業戰略發展沒有任何聯系;這些企業不熟悉、不了解管理會計(而這些企業的存活時間也很難超過3~5年)。事實上,管理會計在企業運營中可以發揮重要的作用。2.1預測與決策會計在企業中的應用當前,市場競爭空前激烈,企業運營異常艱難。在此情形下,企業一旦出現預測失誤,或做出錯誤的經營決策,勢必陷入虧損、倒閉。因此,企業必須主動應用預測與決策會計。企業需要主動進行銷售預測、成本預測、利潤預測、資金需要量預測,此外,企業還需要做好短期經營決策、產品品種決策、生產組織決策以及項目投資決策。
相關期刊推薦:《企業改革與管理》是國內外公開發行的月刊,熱忱歡迎企事業單位、政府機關、科研院校等社會各界及個人訂閱。設有:管理研究、知識經濟、案例分析、企業文化、人力資源、經營之道、區域經濟、產業觀察、商業經濟、市場營銷、電子商務、國際貿易、財務審計等欄目。
在進行預測分析時,可采用定性分析法或定量分析法。定性分析法,有集合意見法(召集企業內部人員與企業外部人員共同研究市場信息,提出綜合性意見,該方法適用于企業市場開發預測、企業產品市場容量預測、企業產品市場占有率預測)、德爾菲法(向幾位不同的專家發出通信,就同一問題征詢各位專家的意見,各位專家在提出自己的意見時互不溝通。在拿到各位專家的意見后,再將這些意見發給每一位專家,再次征求各位專家的意見。經過如此幾輪征詢,最后得出較為統一的意見。該方法適用于預測市場未來發展趨勢)。定量分析法有時間序列分析法(包括算術平均法、加權平均法、指數平滑法、回歸分析法等)、因果預測分析法(包括回歸分析法與經濟計量法)。
在進行經營決策時,可采用貢獻邊際分析法、貢獻邊際總額分析法、相關成本分析法。在進行產品品種決策時,可采用貢獻邊際總額分析法,詳細計算分析新產品的相關收入、相關成本、貢獻邊際;在進行生產組織決策時,可采用成本無差別點法;在進行項目投資決策時,可采用凈現值法、現值指數法、內部收益率法。
在這里,我們尋找到了一個案例。某國內企業主營光學光電業務、微電子業務,生產并銷售微攝像頭模組、光學鏡頭、觸摸屏等各種產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該企業堅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以客戶訂單為基礎,進行預測分析,按照市場和客戶對產品的需求進行統籌安排,長遠規劃,堅持實行“以銷定產”的經營模式,從而穩步擴大市場占有率。在進行經營決策時,該企業主動研究消費電子行業的周期性、季節性、區域性,以及本企業的市場地位,布局研發金屬網格、納米銀線等項目,取得了較好的業績。2018年,該企業貨幣現金達3,695,916,560元,相較于2017年(當年該企業貨幣現金有1,554,175,427元)增長超過237.80%。2017年,該企業存貨總計8,940,899,810.83元,2018年,該企業存貨總計7,269,271,502.38元。2018年,該企業實現凈利潤4,438,657.30元,相較于2017年有所下降(2017年該企業利潤為530,038,371.39元)。但該企業的開發支出卻保持著正增長:2017年該企業開發支出149,960,637.54元,2018年該企業開發支出214,448,018.29元。這說明該企業的確具有戰略發展眼光。
2.2規劃與控制會計在企業中的應用
市場經濟具有一種內在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使市場經濟始終處在波動、變化之中,這種不確定性給企業經營造成了很大的困難。因此,企業必須通過全面預算,對自身的各項業務活動進行全面、全方位的管理;企業必須通過作業成本法、標準成本法,進行嚴格的成本控制,從而有效增強企業的競爭力。
全面預算,是關于企業在未來一定時期內經營、財務等各個方面的總體預算,全面預算是用貨幣形式反映的企業全部經濟活動的過程。企業實施全面預算管理,可以有效整合企業各部門的業務,合理配置企業的資金資源、信息資源,并通過明確、適度的分權、授權,協調企業內部管理。全面預算管理具有戰略性、目標性、系統性等特征。
標準成本,是指按照成本項目反映的、在已經達到的生產技術和有效經營管理條件下,應當發生的單位產品成本目標。標準成本法指的是以預先制定的標準成本為基礎,用標準成本與實際成本進行比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異,以加強成本控制、評價經濟業績的一種成本控制制度。
作業成本法以企業的作業(包括生產作業、銷售作業等一切作業)為核心,計算企業所有作業所消耗的資源,將耗用的資源成本準確地計入作業,然后選擇成本動因,將所有作業成本分配給成本計算對象上。采用標準成本法與作業成本法,可以有效降低企業的運營成本。
某食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營業務為中餐標準食材銷售、中餐標準化服務和倉儲配送服務。該公司長期實行粗放式管理,不重視成本控制,2017年,該公司營業成本達290,410,490.57元,當年該公司營業收入卻只有281,691,678.03元,當年該公司貨幣資金只有4,889,755.34元,當年該公司虧損1,295,756.67元,導致該公司陷入經營困境。公司管理層痛定思痛,決定在公司管理中實施全面預算管理,并運用標準成本法嚴格執行成本控制,取得了明顯的成效。2018年,該公司營業總成本下降為186,683,956.39元,該公司營業收入雖然下滑為213,320,597.81元,但該公司2018年實現凈利潤4,544,420.22元。2018年,該公司貨幣資金也增長至11,407,940.56元,相較于上一年增幅超過233.30%。
2.3業績評價會計在企業中的應用
業績評價,也稱績效評價。企業業績評價,是指企業運用數理統計和運籌學原理,以及特定的指標體系,對照統一的標準,按照一定的程序,通過定量、定性對比分析,對企業一定經營期間的經營效益和經營者、企業員工業績作出客觀、公正和準確的綜合評判。
進行企業業績評價,不僅需要根據企業財務業績衡量過去的事件,還需要精準地預測企業的未來,并對企業的長期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進行企業業績評價,不僅要重視企業的各項財務指標(這些財務指標通?梢杂秘泿庞嬃),還需要重視對企業發展具有重要影響而又不能以貨幣計量的一些非財務指標(如市場份額、顧客滿意度、顧客忠誠度等);進行企業業績評價,不僅要關注員工的長期業績,還要關注員工是否具有內在潛能,要引導員工實現個人發展。因此,進行企業業績評價需要設計平衡計分卡。設計平衡計分卡,首先需要制定企業愿景目標與企業發展戰略;然后從財務、客戶、內部流程、學習與成長4個方面設計不同的衡量指標。財務方面的衡量指標包括企業凈利潤、企業銷售收入增長率、企業經濟增加值、企業投資報酬率、現金流量等(處于成長期的企業應側重于銷售收入增長率,自成成熟期的企業應側重于投資報酬率,處于衰退期的企業應側重于現金流量)?蛻舴矫娴暮饬恐笜税ㄆ髽I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客戶滿意度、客戶忠誠度、新客戶獲得率等。內部流程方面的衡量指標包括:新產品開發所用的時間,新產品研究開發費用的增長情況、新產品銷售收入在企業總收入中的占比、產品生產周期、交貨效率、產品質量、產品成本、產品返修率、顧客投訴率、售后服務成本、售后服務質量、售后服務態度等。學習與成長方面的衡量指標包括:企業每年的培訓支出、企業員工學歷構成、企業員工職稱構成、企業員工技術水平、企業員工滿意度、企業員工積極性、企業員工流失率、企業員工生產率、企業員工在崗時間等。運用平衡計分卡,實施企業業績評價,可以發現企業運營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這些問題提出改進措施,從而幫助企業實現良性發展。
國內企業對企業業績評價缺乏了解,更談不上應用,因而缺乏成功的案例(這從一個側面折射出國內企業在戰略發展方面、在人性化管理方面存在著短板)。反觀美國著名企業通用媒體公司,在1990年遭遇有線電視與互聯網的競爭,導致通用媒體公司在1990年出現了虧損。公司CEO布萊恩先生果斷引入了平衡計分卡實施企業績效評價。通用媒體公司在財務層面上的衡量指標包括:提高收入、降低管理成本、優化資產管理;在客戶層面的衡量指標包括向廣告商提供高質量服務,并將廣告商的廣告提供給期望的受眾,為觀眾提供準確、引人入勝的內容,不斷擴大觀眾人數;在內部業務流程方面的衡量指標包括促進公眾信任、不斷提升服務質量,建立強大的社區伙伴關系、提供創新多媒體、多市場內容與銷售、爭取更多的廣告商、創造新產品、創造新服務;在學習與成長方面的衡量指標包括吸引和留住高素質的員工,關注員工技能開發、改善員工之間的交流、改善企業管理層與基層員工之間的交流,尊重員工、向員工予以充分的授權。采用平衡計分卡,實施企業績效評價后,通用媒體公司的業務量出現了穩步增長,銷售收入穩步提高,在2002年實現扭虧為盈。目前,該公司在美國東南部擁有26個電視臺。
3結語
多年以來,國內企業不重視會計管理,長期開展低水平、封閉式的會計管理工作,導致企業難以適應激烈的市場競爭,難以實現長期健康發展。而管理會計可以幫助企業在短時間內提升會計管理水平,并全面提升企業的管理效率。因此,國內企業應當重視管理會計,主動應用管理會計。——論文作者:張義勇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