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1-03-03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近十幾年來,科技進步使社會信息化程度急劇提高,通過線上數據化處理的業務呈指數級增長,我國檔案行業的信息化水平卻相對滯后于社會整體信息化水平,迄今全國過半省份已成立數據管理中心大數據局等數據管理部門,對檔案部門的數字檔案管理形成割裂之勢,加
近十幾年來,科技進步使社會信息化程度急劇提高,通過線上數據化處理的業務呈指數級增長,我國檔案行業的信息化水平卻相對滯后于社會整體信息化水平,迄今全國過半省份已成立“數據管理中心”“大數據局”等數據管理部門,對檔案部門的數字檔案管理形成割裂之勢,加強檔案行業信息化建設迫在眉睫。《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2020年修訂版、《全國檔案事業發展“十三五”規劃綱要》和《國家信息化發展戰略綱要》等系列法律法規政策都對推進檔案信息化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檔案信息化人才是完成此任務的重要基礎,檔案學專業的課程與教學又是人才培養的基礎。從分析當前檔案信息化人才的供需矛盾入手,以社會需求的視角思考檔案學專業教育的課程與教學設置,有助于檔案學專業畢業生職業生涯發展、檔案事業進步和國家整體信息化建設。
一、檔案信息化人才的供需矛盾
通過文獻查閱、網絡調查的方式獲取近十年間部分公務員國考與華東六省省考、國家檔案局招聘、主要招聘網站的企業招聘數據,結合圖情檔畢業生就業數據和對用人單位、高校、圖情檔專業學生的訪談,分析其中檔案信息化相關崗位的招聘與學生就業情況,發現檔案信息化人才的供需存在以下矛盾:
第一,總體數量上供不應求。檔案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主要來自檔案部門的信息化崗位和信息產業類機構,供給主要來自高校檔案學專業教育,總體數量上呈現明顯的供不應求趨勢。檔案學專業畢業生中按檔案信息化方向培養的人數占比較少,面臨檔案信息化人才短缺的相關崗位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招聘計算機類和電子信息類專業人才,再通過職業培訓和繼續教育等方式在崗培養為檔案信息化人才,增加了人力成本和時間成本。
第二,市場局部結構化失衡。檔案信息化人才的就業選擇與市場需求結構存在嚴重的結構化失衡狀況。一是行政機關、事業單位等體制內買方市場極具吸引力,甚至常出現勞動密集型檔案崗位錄用高學歷檔案信息化畢業生的人才“高消費”現象,產生人才錯配情況。二是欠發達地區、中小企業急需檔案信息化人才,應聘者卻寥寥無幾,無法招錄到對口人才。三是檔案信息化人才就業空間廣泛,大量進入其他信息產業類機構,給檔案行業造成人才分流效應。就業市場局部供需結構化失衡加劇了檔案信息化人才短缺的趨勢。
第三,人才供給層次比例失調。市場需求的檔案信息化低、中、高端人才呈金字塔型分布,而高校檔案學專業教育的供給同質化程度較高,以中端人才為主。掌握檔案學、信息技術專業知識,具備溝通協調、研究創新、團隊協作等綜合能力的高端復合型人才緊缺;以數字化加工、電子檔案整理等基礎工作為主的業務型崗位難以吸納到以技術、管理為主要培養目標的中端檔案信息化人才,近五年來高低兩端人才的需求缺口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
二、基于課程與教學的原因分析
在東、南、中、北部各選取兩所檔案學招生規模較大的代表性高校,通過學校官網獲取其本科碩士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結合部分高校師生對專業課程實用性與滿意度的問卷調查情況,分析發現檔案信息化人才的供需矛盾有以下課程與教學方面的原因:
相關期刊推薦:《檔案學通訊雜志》創刊于1979年,本刊為雙月刊,是由教育部主管、中國檔案學會和中國人民大學聯合主辦的中央級權威學術期刊。設有:理論縱橫、數字檔案館、檔案管理現代化、檔案資源開發利用、人事檔案管理、高校檔案管理、醫療檔案管理、專門檔案管理、實踐經緯、檔案史志等欄目。
第一,信息技術類課程設置缺陷。一是信息技術類課程數量少,缺乏前沿性新穎性,無法覆蓋檔案信息化的不同技術方向,難以形成系統性的課程體系,如機器學習、數據挖掘、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新技術知識不能及時加入課程體系中。二是基礎課程與專業課程搭配不合理,課程設置專業化,信息技術通識教育重視不夠,導致畢業生的信息技術知識素養欠缺。三是必修選修結構失衡,多數高校信息技術專業課設置重必修輕選修,選修課開設隨意性強,甚至有因人廢設的現象,造成必修與選修之間的知識結構斷層。
第二,選修課選課功能未達預期效果。一方面,信息技術類專業選修課體系區分度不大,可選空間狹小,學生很難有充分的機會選擇所需技術方向的課程。另一方面,學生對檔案信息化認識有限,對備選課程了解不深,在信息不對稱的情況下選課困難,不能進行最優的課程搭配,失去課程之間知識相互滲透互補的效果。另外學生在傳統學科擇業就業觀念的影響下也可能忽視信息技術類課程的重要性。
第三,實驗實踐課效果不如人意。信息技術類課程應用性強,實驗操作弱化會影響教學效果:一是實驗課的受重視程度低,實驗課課時占比少,教學過程理論性強,學生參與不足,大大削弱了應用型課程的教學效果;二是實驗課的開展環境差,實驗課教材配套落后,實驗室條件配置有限,相關實驗操作未能照常開展,存在以“講實驗”代替“做實驗”的現象;三是實驗教學過程把控不嚴,對學生自主能動性激發不夠,易出現“操作工”式機械模仿、“放羊式”自由練習等現象,失去方法探索、思維拓展、創新能力培養的作用。
專業實習和社會實踐不夠深入,理論聯系實際作用不明顯:首先是實踐目標隨意性強,對學生個體而言實習單位與實習崗位的分配偶然性強,可能與學生的技術方向不匹配;其次是實踐深度不夠,實習單位基于系統運維、數據安全等考量,很難將核心、后臺的工作對實習教學開放,學生只能接觸到簡單重復的工作,課堂教學內容難以施展;再者實踐教學時間往往不長,無法深入了解實際檔案信息化工作的復雜性與具體性。
三、檔案學專業課程與教學思考
(一)信息技術類課程設置
建立系統完備的檔案信息化課程體系,重視學科交叉融合,將有需要的計算機類、電子信息類課程納入備選范圍,并及時更新前沿課程內容。按照通識基礎課、專業核心課、專業實踐課進行課程模塊劃分,體現信息技術知識的層次性、方向性。通識基礎課以培養學生的跨學科信息素養為目標,主要課程有大學計算機基礎、計算機網絡基礎、數字檔案館、電子文件管理等。專業核心課與專業實踐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檔案信息化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解決專業領域內科學問題的能力,課程覆蓋程序設計、數據庫技術、檔案信息系統設計與開發、數字化技術、數據保存等。在課程建設中依托學校既有資源打造優勢課程,建立比較優勢,提高學生就業能力。
合理進行必修課與選修課、基礎課與專業課的搭配,基礎課盡量設為必修課以達到“寬口徑、厚基礎”的目的;專業課多設為選修課,給學生提供依據自身興趣選擇發展方向的機會,提供不同層次不同方向的檔案信息化學習路徑,避免人才培養同質化。為學生選課提供專業指導,保持所學課程的知識結構相互支撐形成體系,避免盲目選課出現“課程孤島”浪費精力。通過不同的課程搭配選擇性地學習部分技術方向相關的課程,防止面面俱到淺嘗輒止,在不擠占其他課程精力的前提下保證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深度。
(二)檔案信息化教學方式
提升理論課教學的效果。降低課堂填鴨式講授學時,引入其他教學環節,將課堂主體從教師向學生轉變,如組織分組研討、專題辯論、案例研究、撰寫課程論文、項目驅動等,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通過豐富的教學方式讓學生立體地學習理論知識,如進行網絡演示、多媒體輔助教學、游戲化教學、沉浸式教學、翻轉課堂等,多方位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通過“第二課堂”建設進一步加強學生對檔案信息化理論知識的理解與運用,如開展課外科技研究活動、舉辦各種形式的論文報告會、參加各類高校創新競賽、參與教師團隊的科研項目等。
增強實習實踐活動的作用。建立涵蓋黨政機關、檔案館、企事業單位的實習基地,聯合實習基地實行雙導師培養,為學生提供真實、系統、深入的實踐教學,保證有效實踐時長。完善實踐教學的監督和考評機制,通過優化實習指導教材、學生撰寫工作日志、主管定期監督指導、每周績效考評等方式及時發現實踐活動中的問題并糾正,增強學生對實際工作的理解,保證實踐教學的針對性和科學性。——論文作者:川1朱天梅2朱伶杰3樂慶玲4李萍5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