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12-17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提高我國經濟綜合競爭力的關鍵舉措。而人才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最根本的支撐。地方高校是人才的重要出口和供給方。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與高級化需要大量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人才推動和參與,對地方高
摘要: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提高我國經濟綜合競爭力的關鍵舉措。”而人才是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最根本的支撐。地方高校是人才的重要出口和供給方。產業結構的合理化與高級化需要大量不同層次、不同專業的人才推動和參與,對地方高校的人才供給提出更高要求。本文借助相關數據分析我國產業結構優化過程中人才的需求狀況以及地方高校的人才供給情況,指出二者之間存在偏差,并分析其中的原因,最后給出相應的對策建議,意在理順地方高校人才供給與產業結構人才需求的關系,使二者有效銜接,以期有助于地方高校的持續發展和產業結構優化的順利實現。
關鍵詞: 地方高校 產業結構 適應性
前言
縱觀世界各國產業結構的演變歷史可見,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是相互促進的。產業結構優化將促進經濟的進一步增長,而經濟增長又對產業結構優化不斷提出新的要求。影響產業結構的因素眾多,人口因素,尤其是人的“質量”是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而高校是提高人口質量,進行人才供給的重要源泉。我國高校數量眾多,層級明顯,除傳統意義上的“985”、“211”、國字號高校、重點軍事院校以及教育部與地方共建及重點支持大學之外,還有大量省屬本科高校、高職院校及成人院校等地方高校,這些學校每年為社會提供大量的畢業生,其供給的人才在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調整中與其他重點高校畢業生一樣發揮著重要作用。但是這些學校的大學畢業生卻經常“高不成,低不就”,因各種原因所致的“畢業就失業”現象也很常見,同時,產業體系中需要的大量人才又“青黃不接”。當大量的人才供給社會,但卻無法與不同產業層級的人才需求相契合,當“找工作難”與“人才難求”現象并存,無疑將影響我國經濟的持續發展。
一、我國產業結構及其人才需求分析
(一)我國三次產業結構變化分析
1978年,我國三次產業結構類型是明顯的工字型,即“二一三”結構(27.7: 47.7:24.63),1985年,產業結構雖仍為工字型,但已轉換為“二三一”結構(27.9:42.7:29.4),第三產業比重超過第一產業比重,我國工業化水平已經由工業化初期向中期轉變,工業化水平不斷提高。此后如圖1所示,2012年,我國產業結構類型已經轉變為“三二一”的倒金字塔型(9.1:45.4:45.5),我國已經進入工業化后期或后工業化時期。40年間,我國產業結構類型發生變化,但總體上,第二產業比重相對穩定,第三產業比重快速上升,第一產業占比則不斷下降,這與世界發達國家產業結構演變規律相符,我國產業結構在不斷向合理化和高度化方向轉變。
(二)三次產業人才需求量分析
據中國統計年鑒,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三次產業共吸納勞動力2.07億人,第一、二、三次產業吸納就業人數分別為1.73億人、0.15億人和0.19億人,人才需求占比為83.5:7.4:9.1。隨著經濟發展與產業結構的調整和優化,三次產業的人才需求也在不斷變化,至2018年,三次產業人才需求數分別為2.03億人、2.14億人和3.59億人,其占比分別為:26.1:27.6:46.3。第一產業人才需求下降近50%,第二、第三產業人才需求則分別上升20%和36%。由圖2(a)(b)(c)可知三次產業中第一次產業產值占比雖呈下降趨勢,但與其吸納就業人數下降的幅度相比要平緩許多,說明第一次產業即農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在下降。第二、三次產業產值比重都高于其勞動力占比,這說明一次產業勞動生產率較低,而二、三次產業勞動生產率較高,第二產業吸納勞動力的能力高于一、三產業,第三產業隨著產值占比的不斷提高,其人才需求也同比增加。
由圖3可知,雖然2000年至2018年全社會及第一、二、三次產業的總就業量呈現增加趨勢,但年增加量卻在不斷減少,四個就業量中只有第三產業就業人數年增加量呈現正的增長,其他三個量,即全社會就業年增加量、第一、二產業年就業人數增加量均呈現負增加,尤其是第一產業就業人數大幅度減少。也就是在全社會的就業人數中,能不斷增加勞動力需求的只有第三產業。
二、地方高校人才供給分析
1978年,我國普通高等學校共計598所,2018年,普通高等學校數量是1978年的4.45倍,其中,本科院校1245所,高職(專科)院校1418所,成人高等學校277所。這些高校成為人才供給的主要來源。據中國統計年鑒,1978年,我國普通高等學校本?飘厴I生為16.8萬人,2020年此數據則為874萬。2020年的畢業生人數是建國時的416倍。我國高校在不斷增加總量的同時,高校畢業生人數增長更加明顯,后者擴張的倍數是前者的近100倍,各高校自身辦學規模在不斷擴大。
圖4表明我國高校畢業生數量總量不斷增加,由2000年的95萬人增加至2020年的874萬人,20年間,我國高校畢業生人數擴大了9.2倍。畢業生人數增長速度在2003年達到最高值40.39%,此后整體呈現下降趨勢。這表明高校人才供給總體雖呈現增加態勢,但未來高校人才供給總量在增速保持下降的趨勢下將減少。這就需要高校對未來高校招生學生數量做好預期,結合各產業發展趨勢培養更適合產業發展需要的人才。
圖5表明我國高校人才供給增速下降遠快于普通高校數量增速,相對于快速下降的高校畢業生增速,普通高校數量增速在2009年以后保持相對平穩的狀態,這表明未來生源問題將是各高校爭奪的焦點,而能夠為社會提供更符合產業發展需要的優秀人才是高校獲得更好發展的有效途徑。
本文依據中國統計年鑒數據分析的是我國普通高校的數量與畢業生數量,將重點高校的數量和畢業生數量扣除,即可得地方高校的數量和畢業生數量,重點高校數量相對穩定,雖然也在擴大招生規模,但總體不影響對地方高校數量及畢業生人數變化趨勢的分析和判斷。
三、產業結構優化過程中地方高校人才供給的適應性及其原因
(一)地方高校人才供給與產業結構優化人才需求的適應性分析
地方高校招生規模在擴張,每年畢業生總量仍在增加,即人才供給在增加,但全社會就業人員數量總量在減少,年就業人員增加量不斷減少,即全社會三次產業的人才需求量在減少。2001年,三次產業人才需求超高校人才供給608.4萬人,到2018年則演變為高校人才供給超三次產業人才需求807.3萬人。三次產業中,一、二次產業年就業人數增加量持續大幅度減少,尤其是第一產業減少明顯,只有第三產業年就業人員呈現正的增長,且第三產業就業人數的增加量在部分年份大于高校畢業生人數總量。高校畢業生在三次產業的人才需求中除了替代原有崗位(原有崗位人員退休)或填補新增工作崗位外更多地流向第三產業,此外,還有大量人才供給剩余。需要指出的是,重點高校的本、碩、博畢業生畢業流向多是出國、大型國有企業、事業單位等發展前景及薪資待遇較好的單位或部門,從事的多是各產業中需要一定技術水平和創新能力的層級較高的工作,三次產業的人才需求中,這部分人才占有相當比例,這就使地方高校的人才在競爭中相對弱勢,大多只能供給三次產業中層級較低的崗位和中小企業,與三次產業對人才的多層次需求不能很好地契合,即存在不協調。
在產業結構高度化過程中,傳統產業與新興業態并存,三次產業內部的高度化、生態化等等發展趨勢都對地方高校人才供給提出新的要求和需求。企業招人難、用工荒的現象時有發生,這既與用工季節和地域有關,當然也與地方高校人才供給無法滿足企業用人需求密切相關;與此同時,地方高校的畢業生又存在就業難問題,借助考研“躲就業”、“緩就業”現象也屢見不鮮,這當然也與畢業生的“高要求”有關,但也不能否認缺乏就業機會的事實。地方高校就業市場的這種供和求的復雜現象只能再一次說明地方高校的人才供給與產業結構調整人才需求的不相適應。
(二)地方高校人才供給與產業結構優化人才需求存在偏差的原因分析
1.部分地方高校不能依據人才需求變化準確、及時調整人才供給對策。
部分地方高校辦學缺少戰略性,功利性明顯。教育部對我國高等教育學科設置分為哲學、經濟學、法學等13大學科門類。隨著我國高等教育由精英化向大眾化再向普及化邁進,同時全球經濟活動日益活躍,經濟新業態不斷涌現,985、211、理工科、財經類、公辦高校、民辦的獨立學院等等各層次、不同性質的高校專業數量和招生人數都在不斷增加。以財經專業為例,近年來財經類專業人才供給迅猛增加,一些新成立的城市學院、金融學院等民辦高校、原有的理、工、文、史、醫、軍事及綜合性高校,看準經濟發展對財經類人才的潛在市場需求,且財經類專業比機械、生化等專業投入成本低、進入門坎低,都在積極申報財經類專業,現在,經濟管理類專業在各類高校中廣泛存在。這種一哄而上的辦學招生方式使經濟管理類人才短時間內供給大量增加,但人才質量卻因學校辦學質量、學生學習能力和素質等原因而存在較大差異,部分學生因不具備各產業和企業對人才的能力要求,就業困難。
相關期刊推薦:《高等教育研究》是由西華大學主管、西華大學學術期刊部主辦的內部期刊。設有:教育論壇、高教理論研究、高教管理與改革、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咨詢、教學研究與改革、高校科研與信息、大學生學習與成才、高等工程教育與產學研、學校社會與家庭教育、高等職業教育、高教改革動態及國外高教研究等欄目。
部分地方高校既不能也無力準確判斷未來某行業人才的市場需求量,也不知道某行業人才的飽和程度,造成產業急需人才時,人才供給不能快速跟進,而產業人才需求已經接近飽和,存在供給過剩的危險時,地方高校仍在源源不斷進行人才供給。這種需求與供給的不對應可以很好地解釋為什么有的大學畢業生很好找工作,而更多的大學畢業生找工作難,畢業就失業,薪水低的現象。
2.專業及課程的供給與三次產業人才需求不協調。
專業建設既要有積淀也要及時隨社會發展需要調整專業定位與發展方向。我國地方高校的專業及課程的供給與三次產業人才需求不協調主要表現在:一方面,專業及課程供給滯后于產業發展需求。有些老專業的專業培養方向始終保持不變,不隨時代發展進行適時調整,其開設的課程已經落后于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其最終供給的人才當然就不符合產業發展需要,從而表現出人才供給與人才需求的不協調、不匹配。另一方面,什么好招生就開設什么專業,不考慮自身是否真正具備開設此專業的能力及人才培養質量,這種現象在部分民辦高校中尤其明顯。即使開設了新專業,但專業課程體系建設不成熟,課程教學質量因師資、教學設備等教學條件原因可能無法保證,影響人才供給質量。——論文作者:王金翎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