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4-08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淮河流域生態保育對于提高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保障全流域長治久安等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河南省轄淮河流域的重要地位、開展生態保育的必要性,緊密聯系中原經濟區建設和淮河流域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從系統論視角,研究探討了加強生態保育的若干舉
摘要:淮河流域生態保育對于提高生態環境承載能力、保障全流域長治久安等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分析了河南省轄淮河流域的重要地位、開展生態保育的必要性,緊密聯系中原經濟區建設和淮河流域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從系統論視角,研究探討了加強生態保育的若干舉措。
關鍵詞:系統論;淮河;流域;生態保育
生態保育包含保護與復育,比生態保護內涵豐富,也更積極,更能體現人的主觀能動作用…。河南省處于淮河上游,開展淮河流域生態保育對于提高生態環境承載能力、維護生態安全、促進全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與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等,具有重要作用。
l河南省轄淮河流域在經濟社會全局中的重要地位
淮河發源于河南省桐柏山,是一條特殊復雜的河流,位于我國中間地帶,地理位置重要;春恿饔蚴俏覈匾募Z棉油商品生產基地,是國家規劃建設的糧食生產核心區集中分布區,在農業生產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淮河流域也是我國重要的能源礦產基地、制造業基地,是國家實施鼓勵東部率先、促進中部崛起發展戰略的重要區域,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21。河南省轄淮河流域范圍廣、人口多,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處于特別重要的地位;春痈闪髟诤幽鲜【硟340km,占總長度的1/3。省轄淮河流域面積8.83萬km,占全省總面積的52.8%,占流域總面積的32.7%;流域人口、耕地和糧食產量分別占全省的59%、60%和62%;流域內人口密集,每平方公里675人,遠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省轄淮河流域覆蓋南陽、信陽、駐馬店、周口、漯河、許昌、平頂山、洛陽、開封、商丘、鄭州等11個省轄市、83個縣(市、區),地區生產總值占全省生產總值的54%。因此,河南省淮河流域的環境與發展,對經濟社會發展全局具有重要影響。
推薦閱讀:哪些期刊接收保護生態環境方面的論文
2河南省轄淮河流域生態保育的必要性
生態保育可以提高生態承載能力、擴大環境容量,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條件。貫徹落實《國務院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探索不以犧牲農業和糧食、生態和環境為代價的“三化”(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協調科學發展之路,對生態環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1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的顯著成效
河南省持續加強淮河流域林業建設、污染防控,生態環境顯著改善。流域內林業用地199.2萬hm,占流域總面積的22.5%。有林地擴大到165.3萬hm,活立木蓄積量增加到7898.9萬ITI,森林覆蓋率提高到19.6%。豐富的森林資源起到了涵養水源、保持水土等重大作用,保障了南灣水庫等水利工程長期發揮效能。茶葉、板栗等特色經濟林的生產,雞公山、堯山等森林旅游的開發帶動了區域經濟的發展,實現了興林富民。2010年與2005年相比,淮河流域地表水化學需氧量濃度年均值降低26_3%;氨氮濃度年均值降低62.1%;春由嫌紊鷳B環境的改善,既增強了本省可持續發展能力,也為下游的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穩定提供了重要保障。
2.2生態環境存在的主要問題
省轄淮河流域生態環境還比較脆弱,森林資源總量不足,森林覆蓋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部分區域水土流失較為明顯。幼、中齡林面積大,占喬木林面積的88.7%,亟待保育。農田防護林穩定性不高,林業的比較收益低等影響農民營造林的積極性。農村環境呈現工業污染與生活污染、點源污染與面源污染共存的狀況。因此,破解淮河流域資源環境約束,實現淮河流域的可持續發展,加強生態保育勢在必行。
3推進河南省轄淮河流域生態保育的關鍵舉措
淮河流域生態保育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林業、農業、水利和環保等行業,關聯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采取的措施應突出主體、綜合施策。
3.1加快林業生態工程建設
林業生態工程建設是增加淮河上游森林植被、改善生態環境的有效途徑。一是完善山區林業生態工程。涉及伏牛山、大別山和桐柏山的部分區域,是中原經濟區生態網絡構架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采用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和飛播造林,營造喬灌結合的水源涵養林,提高森林的涵養水源和調節地表徑流的生態防護功能。在水土流失較為嚴重,易發生溝蝕、地質結構疏松等區域,營造水土保持林,逐步恢復和增加地帶性森林植被;二是構建平原農區生態屏障。平原農區生態屏障是國家林業“十二五”規劃的十大生態屏障之一,事關糧食生產核心區建設成效。要改擴建農田防護林工程,建立起農林復合生態系統。要完善生態廊道網絡工程;春痈闪鲀蓚雀髟灾矊挾100m以上樹木,二級支流兩側各栽植5行以上樹木,三級支流兩側各栽植3行以上樹木嘲;三是加強野生動植物保護和自然保護區建設。完善桐柏山太白頂等自然保護區的基礎設施,加強汝南宿鴨湖等濕地的保護號恢復,建設野生動植物保護監管體系、野生動物疫源疫病監測防控體系。啟動瀕危野生動植物拯救工程,拯救大別山五針松等珍稀植物,保護生物多樣性。
3.2加強森林資源經營管理
森林資源是淮河流域環境與發展的重要物質基礎,對于提高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能力具有重要作用。目前省轄淮河流域有100多萬hm中幼林、低效林,比例較大。應樹立科學經營、持續利用森林資源的理念,實施分類經營,推進可持續經營,提高林分質量,增強特色林產品生產能力。按照《森林法》、《全國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綱要》等法規、政策,加強以林地為核心的森林資源管理,保護好森林、濕地資源,實現森林資源科學化、規范化管理。深化林權制度改革,加快構建淮河流域林業可持續發展的體制機制。啟動國有林場改革,發揮其在生態保育中的示范作用。省轄淮河流域集體林地面積大,桐柏、新縣等縣在2O世紀六七十年代,采取“造一片林、留一批人、建一個場”的方式,建成了一批鄉村集體林場,培育了森林資源。要通過集體林權制度改革,提高集體林區生態保育水平,增強林業發展活力,做到農民得實惠、生態受保護。
3-3強化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
淮河流域水環境狀況直接影響生態保育,應統籌林業工程建設與水污染防治工程、農田保育工程建設。建立健全淮河流域污染聯防聯控機制,深化工業和生活等污染治理,強化面源污染治理和河道環境綜合整治。推進賈魯河、惠濟河、渦河、穎河等重點河流環境綜合治理。開展排污口截留、河道清淤凈化、生態凈化等項目建設。推進土壤環境保護,加強土壤污染物來源控制,嚴格污染土壤風險管控。加強農作物水肥精準化管理,綜合治理豫東黃泛區沙化土地。按照資源化、無害化和減量化原則,實施規模化畜禽養殖污染治理,加快建設畜禽養殖場和養殖小區廢物廢水處理設施。發揮人力資源優勢,擴大“生態富民家園”計劃實施范圍,發展生態保育型集約持續農業,確保生態安全[41。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指導鼓勵農民使用有機肥、生物農藥或高效、低毒、低殘留農藥,推廣病蟲害綜合防治、生物防治等先進技術。
3.4建立生態效益補償機制
生態效益的外部性和共享性,致使大部分效益難以直接得到經濟補償。建立林業生態效益補償機制,通過合理的辦法對生態效益提供者進行經濟補償,以調動公眾參與生態保育的積極性。生態補償的途徑和方法很多,按照實施主體和運作機制的差異,大致可以分為政府補償、市場補償兩大類型[51。生態保育涉及到農、林、水、環保、旅游等多個行業,在政府公共財政難以滿足生態保育投資需求的情況下,應按照“誰受益、誰付費,多受益、多付費”的原則,加強制度設計,頒布實施淮河流域林業生態效益補償條例,規范上下游、行業之間生態效益補償關系,明確權利義務。征收的生態效益補償費統籌用于生態保育,滿足林業生態建設、森林資源保護等工程項目需要。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