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應用新技術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構建———以浙江省為例

發布時間:2020-01-10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構建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是在新產業革命背景下高校以應用新技術為導向助推國家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和地方促進產業升級、新舊動能轉化的重要選擇和途徑。浙江具有構建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良好政策條件、創新環境和經濟基礎,在此基礎上,以應用新技術為

  摘要:構建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是在新產業革命背景下高校以應用新技術為導向助推國家實施創新驅動戰略和地方促進產業升級、新舊動能轉化的重要選擇和途徑。浙江具有構建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良好政策條件、創新環境和經濟基礎,在此基礎上,以應用新技術為背景,高校構建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關鍵在于把握宏觀、中觀和微觀3個層面中各個要素的協同機制和激發各主體的創新動力,優化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支撐體系,助力地方科技創新和社會經濟發展。

應用新技術背景下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構建———以浙江省為例

  關鍵詞:應用新技術;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持。”隨著新工業革命不斷深入,經濟增長從要素驅動向創新驅動轉化,區域發展結構亟待持續優化升級,全面激發微觀主體的創新活力,積極培育產業的新增長點,而以效率和效益雙重提升為導向的社會經濟發展要求對人才需求結構提出了前所未有的多樣化、差異化和層次化的要求。這對高校構建教育生態系統,實現人才培養的全面要素聯動提出了兩個方面的要求:一是高校如何通過生態系統將校、企、政進行有效鏈接,通過應用新技術為導向使成果轉化、技術創新、人才培養與地方、區域需求相匹配;二是高等教育如何貫徹創新引領發展理念,以應用新技術為載體,通過構建教育生態系統實現創新性成果為依托的創業活動成為推進創新驅動發展、帶動區域產業創新化和創新產業化、促進經濟內生增長的重要動力。

  1構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起始點: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內涵與元素

  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是伴隨著創新意識、創新行為在社會經濟發展中作用的凸顯和發揮、新技術作用于社會經濟各個領域并激發新產業、新行業、新業態和新模式應運而生的新概念。當前學術界對于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內涵以及構成元素和運行機制等關鍵問題并未形成統一、權威的界定,但是就創業生態系統和創新生態系統的相關研究已經相當豐富。

  2009年,Babson商學院的Isenberg[1]第一次為創業生態系統進行了系統性的定義,他認為正常運轉的創業生態系統應當包括政策支持、資金支持、文化包容、市場認同、人力資本和其他資源的支持,圍繞著這六大方面的內容,將創業者需要具備的特質以及各方面因素具體提供的支持進行融合,各自為創業生態系統的正常運轉提供支持,如圖1所示。Yoskovitz[2]則在此概念的基礎上突出了高校和教育系統對創業行為的影響力,認為高校在培養創業者的過程中,不僅是傳授創業知識以及相關的商業理念,并且在實踐過程中產生的知識溢出價值和教師的科研副產品能夠成為學生或者企業創業項目的靈感來源。2014年全球創業觀察(GEM)在大量數據調查的基礎上提出了包含9個要素的創業生態系統框架,分別是融資途徑、政策、政府規劃、創業教育、研發轉移、法律和商業基礎、開放性的市場、基礎設施、文化和社會規范[3]。

  就創新而言,其除了能夠從意識和認知對行動的突破性和探索新有推動作用外,其本身也屬于行動范疇。創新是一個過程、一種將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進行新組合并引入生產體系的生產函數,包括引進或者生產新產品實現產品創新,引進新的生產流程、生產工藝和生產方法形成工藝創新,尋找、探索和開辟新的市場實現市場創新;發明或者獲取新的原材料或者原材料的新來源實現材料創新,通過組織模式和管理方法創新形成企業的新組織、構建新模式的組織創新。熊彼特所列舉的創新形式無一不需要應用新技術于經濟之中,這也是他強調的創新的核心要義[4]。根據創新的內涵及模式分析,創新系統主要包括研究、開發及應用3個群落,即創新生態系統通過共生演化、自組織生長和開放式協同3個維度實現對創新活動的驅動[5]。

  不管是創新還是創業生態系統,構建和運行都需要具備成果內生性、主體協同性和區域環境的支持性,并且創新和創業兩者息息相關,從2014年9月“雙創”戰略的提出到2017年9月《關于強化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進一步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深入發展的意見》,強調進一步營造融合、協同和共享的“雙創”生態環境以推進“雙創”戰略的進一步深化和與社會經濟發展、產業升級的深入融合,無不顯示創新創業在實現我國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的重要作用。為了切實符合國家戰略的進一步落實以及我國產業升級和新舊動能轉換的需要,創新創業生態系統應具備以下特點:參與主體的多元性,包括行業(企業)、高校(研究機構)、政府部門、社會組織和創新創業者;根植于區域戰略和產業的發展需要,以區域的產業現狀為構建基礎、科技發展要求為驅動,地緣文化為依托,符合區域制度要求,深入調研市場因素,精確把握資源稟賦,明確差異化的環境特點對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影響;自我演進能力,通過與區域戰略發展和產業進步相協同,創新創業生態系統必須具備自我調節和演進能力,以使得能夠隨環境的變化而進行自我調節,具備對產業具有跟隨、協同和前瞻的發展能力;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以保證各主體間的緊密合作、協同發展、穩定運行和資源聚合,使得創新創業生態系統能夠正常運轉,發揮更大的能量,反哺區域內創新能力的提升。

  隨著新技術應用周期越來越短、技術先進程度越高、創新性越來越強,其對于大學的依賴性也越強。有學者指出迄今為止發生的4次技術革命,第1次相關的技術發明人3位尚與大學沒有直接關系;第2次的八位中有5位與大學直接相關;第3次技術革命的9位代表人物全部出自大學;第4次所涉及的3位不僅全部來自大學并且在大學工作[6]。不僅高新技術的發源地,如美國的“硅谷”、中國的“中關村”以及珞珈山園區,都依大學而建,并且企業許多課題直接由大學的研究人員完成或者企業與大學合作完成,“科技園區一定要高教系統領導,美國最成功的是硅谷,因為斯坦福大學和伯克利加州大學就在旁邊,生物技術中心最成功的是舊金山,皆因兩所最好的大學就在旁邊”[7]。除了具備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4個基本特征外,作為創新創業子系統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還需要具備育人和科研成果產出的能力,以培養創新創業人才為目標,以服務行業、企業需要為導向,發揮自身獨特的資源優勢,通過構建課程體系、學科建設、科研合作、繼續教育和社會培訓等途徑和手段,通過不斷調適自身的邊界、功能與結構,形成各參與主體的合作和協同,以國家戰略和區域需求為導向、以產教融合為目標、以促進應用新技術成果轉化為落腳點,構造閉環演進的高校創新創業教育價值生態鏈。

  2構建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支撐點:應用新技術在浙江的優勢與前景

  2.1構建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政策支持環境

  高等教育發展的外部適應性正是焦距區域發展的根本需求,適應高等教育當前發展對不同人才類型、定位的需要,培養的人才結構和當前時代發展要求、產業提升要求和技術進步要求對人才需求的結構相一致,培養一流的技術管理、技術革新和基礎研究轉化的應用新技術人才,良好的外部政策環境和條件支持能夠使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更好的發揮資源優勢[8],實現應用新技術的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和有效的成果轉化。

  自2003年提出發展“數字浙江”的戰略以來,浙江始終堅持推動數字經濟落地生根,將互聯網技術與產業升級相結合,將大數據應用于社會經濟各個領域,由此推動經濟社會轉型。《數字浙江建設規劃綱要(2003—2007年)》的出臺,將“數字浙江”作為“八八戰略”的重要內容深入推進,為以創新為核心的數字化轉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十九大以來,浙江省踐行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戰略目標,將互聯網、大數據為代表的新興信息技術作為產業變革的主導力量。2017年12月,省委經濟工作會議將實施數字經濟作為“一號工程”,以信息化帶動新型工業化、農業化和城鎮化的發展,加強互聯網與現代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等傳統產業的有機融合,催生新技術、新業態、新產品和新模式,并實施一系列激發創新潛能的政策。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作為創新最快的領域,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核心力量,成為落實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關鍵支撐,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動力源泉[9]。

  政策的有力保障推進了數字化轉型應對經濟新常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實施力度,2017年,浙江信息經濟核心產業主營業務收入達到13958.5億元,同比增長22.8%,穩居全省八大萬億產業之首,浙江創新能力指數、數字經濟發展指數居全國第三位。之江實驗室、阿里達摩院等一批聚焦數字技術前沿的大平臺相繼成立,為浙江匯聚全球頂尖人才、開展數字領域前沿性研究打下扎實基礎,也為構建應用新技術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提供了有利的外部環境保障。眾創空間的培育和發展也成為推動浙江省“雙創”戰略不斷深化、構建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重要舉措,2017年,浙江全省的眾創空間統計達到了239家,與北京、上海等一線城市相當,并已形成了以杭州(115家)、寧波(52家)為雙引擎的完善創新創業生態體系[10]。

  2.2構建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科技支撐條件

  《中國區域科技進步評價報告》顯示,2012—2017年,浙江省綜合科技進步水平指數(此指標包括科技創新環境、科技活動投入、科技活動產出、高新技術產業化和科技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等5個方面,對全國各區域科技創新水平進行分析比較,通常用以衡量全國各區域科技創新水平和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作用,反映了該區域科技發展及技術應用的整體情況)牢牢位居全國前7位,并且科技綜合實力處于穩步提高狀態,見表1所示。

  科研活動投入方面,以2012—2016年高校及科研機構研發經費投入情況(見表2)來看,研發經費投入整體呈逐年增長的趨勢,尤其是企業投入增長明顯,作為衡量區域創新能力的重要指標之一的研發經費投入強度呈逐年穩步增長趨勢,2016年遠遠超過國家平均水平(2.11%)。進一步表明,浙江省區域創新環境充滿活力,作為創新主體的企業創新需求逐年增加,隨著浙江省鼓勵創新創業政策的出臺和落實,全社會創新創業活動蓬勃發展,企業的研發投入主體地位更加穩固、創新需求更加明顯,科研院所和高校的響應能力增強,為需求與技術對接、成果向生產轉化、知識與研究聯合、創新與創業銜接創造了良好的氛圍。

  構建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過程是聚合財力、物力、人力和政策等各種資源并且不斷促進其合作、協同進行持續創新的過程,是提升區域創新能力、促進產業結構轉型升級激發經濟增長動力的有效途徑。除了政策保障外,持續增長的研究能力、科研投入保證了科研成果高效產出和轉化、創業人才的培養,保證了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能夠實現持續的內生性、可持續的演進性,使得創新創業教育構建良好環境與氛圍不斷形成及強化。

  3構建高校創新創業生態教育系統的關鍵:多方協同、互通互聯在教育生態系統構建中的融合

  3.1多重主體參與:實現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的信息共享

  依托良好的政治、經濟和研究環境,將應用新技術理念和實踐活動貫穿于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意味著基于新技術傳播速度快、應用領域廣的特征能夠形成各主體間的信息互通機制。廣泛的參與者能夠在同一個系統中參與和實施創新活動,也就產生了更多的外延性知識輸入化、生成性,使得原生性成果以及溢出性成果能夠迅速應用于生產生活領域,實現創新來源于生產活動,同時也應用于生產活動。新技術發明、原有技術改造及提升、應用過程需要多主體參與,而以應用新技術為導向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也需要多重主體的共同協作,共進共生。不僅需要構建多個層次(宏觀—國家戰略、區域落實、政府響應;中觀———行業反應、產業需求、企業需要、高校構建;微觀———師生共創、成果孵化、新技術具體應用和人才培養),還要考慮多個環節的共同連接(知識構建、平臺建設、協同創新、知識溢出和評價反饋)。多層次和多環節的特征使得在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構建過程中需要多主體共同參與[11],包括學生、教師、高校管理層、企業、行業和政府等,與各層次和環節形成了雙向、閉環性的關系。

  在創新創業教育系統構建時各個主體需要打破壁壘,建立順暢的溝通和協調機制,以確保新技術在各個環節的應用和促進成果的轉化,進而形成整個教育體系。教育體系中各個主體之間由于目的、行為方式和利益導向存在差異性,因此在對應用新技術產生的成果方面的預期也具有差異性,此時,若由于預期需求和結果未能得到充分滿足而造成主體間的沖突,創新創業生態系統的創新本質和各項活動都會受到影響,甚至造成整個系統的崩潰。因此,在生態系統運行和構建中各方主體需要形成以技術應用動態化為基礎的交互關系,將各個主體的需求進行交互性融合,企業的趨利性與教育的公益性融合、教育的封閉性與社會經濟需求的開放性融合、新技術的當下應用性與產業升級的發展性相融合、創新理念的引導性與創業行為的實踐性相融合,為生態系統注入“生命活力”。各主體之間要探索有步驟、有層次和有目標的運行軌道,相互之間具備包容性,使得各環節之間能夠形成順暢的關聯關系和交互過程。只有主體之間形成穩定的分布態勢,具有互動性、競爭性和互利性以及發展的動態平衡性,才能構建集專業教學、實踐實訓、素質培養、技能提升、技術研發、成果孵化、技術轉化、市場洞悉和社會服務于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生態系統,將高校和企業的技術創新及成果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推動企業技術進步和產業轉型升級。

  期刊推薦:《科技管理研究》(半月刊)創刊于1981年,是由廣東省科學學與科技管理研究會主辦的學術刊物,經國家新聞出版署、國家科委批準,國內外公開出版發行。創刊以來,《科技管理研究》先后聘請國內外相關著名高等院校、科學院所、研究機構及政府有關科技管理部門的學者、專家和高層管理者組成編委會,他們在國內外享有較高的聲望。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