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20-01-08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 要: 加快建設知識產權強國,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新發展,已經成為中國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的重要任務之一。知識產權管理為新興技術的擴散與產業化奠定了重要基礎,也是共性技術進行社會轉移的橋
摘 要: 加快建設知識產權強國,提高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能力,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創新發展,已經成為中國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的重要任務之一。知識產權管理為新興技術的擴散與產業化奠定了重要基礎,也是共性技術進行社會轉移的橋梁。利用好互聯網+、區塊鏈等新興技術,對提升并完善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知識產權管理能力,助力創新驅動發展具有重要戰略意義。本文嘗試將區塊鏈這一新興技術引入知識產權管理應用場景,通過對新興產業的知識產權管理機制與區塊鏈運作機制的耦合分析,構建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管理應用系統與技術架構。在此基礎上,提出新時期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管理的政策建議。關鍵詞: 區塊鏈技術; 戰略性新興產業; 知識產權管理
關鍵詞: 劉臺子; 水沙特征; 趨勢分析; 淮河干流
0 引言
2016 年國務院發布 《“十三五”國家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規劃》 ( 以下簡稱 《規劃》) ,提出了 “深化知識產權領域改革、嚴格實行知識產權保護、促進知識產權高效運用”三項主要任務。把實施知識產權戰略作為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支撐,保護知識產權就是保護創新,用好知識產權就能激勵創新。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知識技術密集、物質資源消耗少、成長潛力大、綜合效益好的產業,是引導未來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力量[1-2]。由于戰略性新興產業具有創新要素密集、投資風險大、對知識產權創造和運用的依賴性強等特點,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提出與新時期下新興產業的發展相互交匯,對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知識產權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3-4]。
知識產權管理是集聚新興產業生產要素、提升新興產業競爭優勢的基礎,可以更好地促進知識產權的高效利用。完善并優化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知識產權管理能力,一方面可以提高我國新興技術的擴散效率、激發新興企業的創新活力、加速新興產業的健康發展; 另一方面可以推動創新成果產業化和市場化,對于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創新鏈和產業鏈具有重要作用[5]。因此,圍繞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部署知識產權服務鏈,促進知識產權的有效應用,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壯大,對于正在進軍國際市場的中國企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區塊鏈技術的興起,為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工具。
1 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知識產權管理發展現狀
知識產權管理是知識產權制度有效運轉和實現創新發展的重要支柱[6],知識產權管理作為連接技術擁有方與需求方之間的橋梁,其公共服務內容、數據更新速率等將直接影響創新主體的創新擴散與使用效率。2012 年頒布的 《關于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工作若干意見的通知》中特別指出,到 2020 年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知識產權創造、運用、保護和管理水平顯著提高,知識產權有效支撐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涌現一批國際競爭力強、具有較強產業影響力和知識產權優勢的企業,形成較為明顯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比較優勢。2016 年頒布的 《“十三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也指出,“十三五”時期,要強化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知識產權保護和運用、完善知識產權發展機制。
相關知識推薦:區塊鏈論文怎么投稿sci期刊
區塊鏈論文怎么投稿sci期刊?和其它行業論文向SCI期刊投稿是一樣的。主要分五步:選刊、投稿、審稿、印刷、發表。下面小編給大家簡單介紹下,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現階段,我國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管理方面仍然面臨著嚴峻的挑戰,知識產權數量與質量不協調、區域發展不平衡、保護不夠嚴格等問題依然突出,核心專利、知名品牌、精品版權較少、布局尚不夠合理,一些企業缺乏國際布局和參與全球競爭的意識; 知識產權服務機構效率低下、確權時間長、數據缺失、檢索系統分散等問題,嚴重影響了技術的擴散與利用效率[7]。加之大數據、互聯網等先進技術的興起,使新興技術的侵權現象愈加嚴峻,挫傷了企業等主體的創新積極性,F階段,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管理主要面臨以下挑戰:
第一,服務鏈條冗長,確權時間較長。目前,政府是提供知識產權服務的主要機構,國家知識產權局及其下屬機構、工商總局等負責了大部分的知識產權公共服務。此外,一些特定的行業協會也參與制定行業技術標準,為特定行業提供知識產權公共服務。從整體來說,我國知識產權服務業的產業規模相對較小,知識產權管理體制分割,尚未形成以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要服務對象的行業機構。國家知識產權機構要面向龐大的企業、高校、科研院所甚至社會公眾。因此,其處理知識產權相關業務的周期相對較長,由于缺乏統一的產權服務流程及標準,導致一些專利在確權、授權、維權、轉移和產權保護等方面運作鏈條冗長[8]。此外,我國知識產權服務多集中在傳統的法律咨詢、代理、資格審查、糾紛訴訟等方面,在知識產權價值評估、產權融資、知識產權預警等方面尚處起步階段,難以為企業提供前瞻性、戰略性的高水平服務[3]。
第二,供給與需求方信息不對稱。創新主體之間的產權交易信息不對稱,產學研之間交易對接困難。據 統 計,我國發明專利產業化率不到 15%,部分重點大學、科研院所專利產業化率不到 5%,而發達國家則高達 30% ~ 40%。新形勢下,越來越多的創新主體開始尋求外部創新資源,從而縮短創新周期、降低創新成本。知識產權的轉移與保護,可以有效促進技術流動,加快新興技術的產業化。然而,作為新技術的主要研發方,我國高校及科研院所雖然有知識產權轉讓的意愿,企業卻由于缺乏購買渠道而使高校、科研院所的技術束之高閣。隨著我國創新步伐的加快,一些新技術的研發、更新換代較快,給知識產權局的專利對接服務帶來了巨大的工作壓力,盡管我國知識產權局為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的項目對接活動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但是較大的工作任務,使一些技術的專利審核、公布時間較長,部分技術的產業化對接產生時滯。
第三,知識產權難以溯源,企業知識產權管理意識不足。目前,大部分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存在知識產權意識不足、知識產權管理水平不高和知識產權糾紛應對能力較差等問題。大部分企業尚未建立專門的知識產權管理機構,尤其對于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企業來說,由于新興產業的技術、知識密集,知識產權管理機構和制度的缺失對于此類企業的創新以及產權糾紛處理非常不利。同時,互聯網技術的興起,使得技術、知識等相關信息可以迅速通過不同渠道公之于眾,當下的互聯網生態中,知識產權侵權現象嚴重,導致了產權糾紛難以評判,技術權利難以維護。而世界主要技術大國的企業,尤其是新興企業內部,均已構建了較為完善的企業知識產權服務管理部門,以幫助企業建立和完善知識產權管理制度,在經營各環節建立健全知識產權信息管理、合同管理、資產管理、預警監控管理等工作規范[9]。
第四,數據共享、服務水平欠缺。雖然,目前在國家及地方層面建立了專利信息及檢索平臺,以專利大數據為依托,提升企業創新能力,激發企業創新活力,逐步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重要決策工具之一,但是我國專利平臺服務、共享水平普遍相對落后,數據下載、分析效率較低,服務器響應時間長。知識產權檢索平臺作為知識產權的底層基礎平臺,一方面對于產權的轉移、保護有著基礎支撐作用,另一方面對于促進共性關鍵技術的快速擴散、新技術的成果轉化有著重要作用。此外,對于技術專利的深入、全面分析,將有助于戰略性新興產業進行技術與市場預見,提前開展戰略布局,并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新興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可能遇到的風險,以便提前預警。
2 區塊鏈技術特性及國際應用趨勢
2008 年興起的區塊鏈技術,是分布式數據存儲、點對點傳輸、共識機制、加密算法等技術的集成應用[10],其以 “去中心化、不可篡改性、分布式自治”等特點,受到了各國政府、企業界以及學者的廣泛關注。工信部于 2016 年底發布 《中國區塊鏈技術和應用發展白皮書》,從廣義與狹義角度對區塊鏈作了定義: 狹義來講,區塊鏈是一種按照時間順序將數據區塊以順序相連的方式組合成的一種鏈式數據結構,并以密碼學方式保證的不可篡改和不可偽造的分布式賬本; 廣義來講,區塊鏈技術是利用塊鏈式數據結構來驗證與存儲數據、利用分布式節點共識算法來生成和更新數據、利用密碼學的方式保證數據傳輸和訪問的安全、利用自動化腳本代碼組成的智能合約來編程和操作數據的一種全新的分布式基礎架構與計算范式。區塊鏈技術的特征主要表現在去中心化、共識機制、智能合約等。
區塊鏈的分布式存儲技術體現了其去中心化特性,使得各個節點可以分地域、分時段的進行知識產權管理活動,眾多節點形成端到端的網絡結構,保證了每個節點的獨立性。區塊鏈的時間戳是指每個節點進行數據更新后,要在該信息下加蓋時間戳,說明此段信息的產生時間,按照時間順序將區塊信息鏈接起來,即形成區塊鏈,同時信息的加密處理,以及密鑰的生成、解碼等算法,保證了信息的不可篡改性。時間戳與不可篡改性共同維護了區塊鏈所形成的數據庫的完備性。
區塊鏈的共識機制通過非對稱加密算法實現,即在加密和解密的過程中使用一組 “密鑰對”,由于密鑰對的非對稱性,使其具有高度的保密特性。一方面,通過一個密鑰進行加密后,只有另一個密鑰才能解密; 另一方面,通過一把密鑰無法獲得解開該密鑰的另一把 “鑰匙”。“私鑰”的應用保證了信息 的 準 確 性,防止其他節點惡意進攻或篡改。
區塊鏈的智能合約是由一系列計算機算法預先設置的,主要表現在自治性與自足性兩個方面。其自治性表現為合約一旦啟動就會自動運行,外界無法對其進行干預; 自足性表現為智能合約可以通過提供服務獲得一定的報酬,同時可以利用這些資源進行二次交易[11]。
區塊鏈技術最先應用于比特幣交易,是比特幣的底層技術。其先后經歷了以比特幣為代表的區塊鏈 1. 0 可編程貨幣時代、區塊鏈 2. 0 可編程金融時代,發展至今的區塊鏈 3. 0 跨行業應用時代。目前,區塊鏈技術已經廣泛應用于金融服務、社會公益、智能制造、智慧醫療等多個行業領域[12]。
瑞士的 Healthbank 公司基于區塊鏈技術建立了全球健康數據處理平臺,應用區塊鏈技術,可將患者的心率、血糖濃度等健康信息記錄在區塊鏈上,使醫生可以隨時掌握患者的健康情況。為了防止信息泄露,個人可以通過私鑰簽名,將其授權給醫生、保險公司等機構,允許其訪問健康數據,區塊鏈的共識機制保證了個人健康信息的私密性。同時,處于區塊鏈上的個人醫療數據作為數字健康資產,讓跨地區、跨機構的健康數據共享與協作成為可能。美國的綠色能源公司 LO3 與 ConsenSys 合作的 TransActive Grid 項目,成功實現了點對點的能源交易和控制。居民將其所擁有的過?稍偕茉崔D賣給其他居民,區塊鏈技術的可編程智能合約,實現了可再生能源在個人之間的公開買賣。愛沙尼亞政府已經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醫療、投票、付稅等多種政府服務中,非洲一些國家也紛紛使用區塊鏈技術進行土地注冊管理,英國政府則利用區塊鏈技術進行福利支付,并跟蹤資金的支付和分配[12-14]。
2017 年國際區塊鏈專利共享聯盟 BPSA ( Blockchain Patent Sharing Alliance) 的成立,實現了區塊鏈技術在知識產權管理場景的應用。該聯盟推出的區塊鏈專利集是一種智能專利授權單位,可以在區塊鏈專利池—專利授權—專利權交易過程中,實現專利技術的生態化流轉。同時,聯盟以產生的智能合約單位對專利權資產進行授權、定價、交易等活動,用智能合約保障客戶的專利使用權,不受第三方控制。該系統的建立,保障了知識產權在系統內部的順暢流轉,增加了專利知識產權的流動性。
可見,區塊鏈技術已在包括知識產權管理在內的多個領域進行了示范性應用,其共識機制、智能合約、不可篡改等特性,解決了各類行業、領域所面臨的不同問題。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