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基于創新人才網絡嵌入的高校協同創新績效評價

發布時間:2019-12-12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以 22 個湖北高校協同創新中心為例,從結構嵌入、關系嵌入和認知嵌入 3 個維度剖析創新人才對高校協同創新網絡嵌入機理,并通過構建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對 22 個中心進行協同創新績效評價。研究結果表明:湖北高校協同創新績效整體情況表現良好;創新人才

  摘要:以 22 個湖北高校協同創新中心為例,從結構嵌入、關系嵌入和認知嵌入 3 個維度剖析創新人才對高校協同創新網絡嵌入機理,并通過構建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對 22 個中心進行協同創新績效評價。研究結果表明:湖北高校協同創新績效整體情況表現良好;創新人才的結構嵌入和認知嵌入維度對高校協同創新績效提升的促進作用更加明顯,而關系嵌入維度的作用相對較弱。最后,探討強化創新人才網絡嵌入的戰略舉措,為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實現內涵式發展提供策略建議。

基于創新人才網絡嵌入的高校協同創新績效評價

  關鍵詞:創新人才;網絡嵌入;高校協同創新中心;績效評價;模糊綜合評價

  隨著科技進步、產業變革和移動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全球創新進入高度密集活躍期,人才、知識、技術等創新要素在全球流動的速度和規模達到空前水平,創新模式正發生著重大變化,創新活動網絡化、全球化特征更加突出。在世界經濟發展呈現出高度復雜性和不確定性的新時代背景下,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亦進入速度變化、結構優化和動力轉換的新常態,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促進經濟提質增效、轉型升級已然成為迫切需要;因此,必須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充分發揮科技作為第一生產力、創新作為第一驅動力的巨大潛能,激發各類主體活力,系統提升創新能力。為提升高校創新能力,2012 年我國教育部推出旨在提升高校人才、學科、科研“三位一體”能力的“2011 計劃”,其核心載體在于高校協同創新中心。高校協同創新中心以重點領域聚焦、以優勢學科吸引和匯聚優質資源,實現科學研究協同增效的乘數效應[1],其實質是創新人才集聚與激勵開發的一個重要載體。創新人才作為推動高校協同創新的中堅力量和智力支撐,在知識開發、利用與增值,以及科學技術研發與擴散等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伴隨薪酬、福利及股權等傳統激勵方式的“保健化”趨勢,創新網絡嵌入作為一個有效激勵因子,對高層次創新人才具有吸引、孵化、培養和激勵作用[2]。因此,本文擬從創新人才網絡嵌入的視角出發,結合湖北實踐,構建模糊綜合評價模型,對高校協同創新進行績效評價,甄別創新人才對高校協同創新網絡嵌入的關鍵因子,探討新形勢下強化創新人才網絡嵌入及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建設與發展的新模式、新機制。

  1 文獻回顧

  自“2011 計劃”實施以來,高校協同創新績效評價是理論研究和政策實踐長期以來的一個關注重點。劉芳等[3]在績效評價案例研究基礎上,通過梳理協同創新中心績效評價的整體邏輯框架,構建以戰略目標實現為導向的評價體系。王潔芳[4]側重分析高校協同創新績效結構及績效評估,構建以顯性產出績效、顯性協同績效、隱性績效潛力為 3 個構面的高校協同創新績效評價體系,為高等學校協同創新中心進行階段性績效評價及管理部門制定激勵政策和建立約束機制等方面提供參考。周曉陽等[5]認為產學研協同創新績效評價是對產學研協同所產生的創新績效進行評價的過程,并從系統理論的視角提出了產學研協同創新的投入 - 過程 - 產出評價模型;翦萚6]則將科技創新團隊看作多投入多產出的科研生產組織,基于協同創新層面構建了包含協同投入與產出兩個維度的評價指標體系,并利用數據包絡分析(DEA)和 Malmquist 指數法從靜態分析和動態分析相結合的角度進行了實證研究。李林等[7]在文獻檢索與分析的基礎上,尋找影響攻關項目協同創新績效的問題和成因,從協同創新合作伙伴配合度、協同創新能力和協同創新機制 3 個方面構建協同創新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姜道奎[8]在借鑒科技創新專項資金績效評價體系的基礎上,從項目決策、項目管理、項目績效和日常評價 4 個方面建立高校協同創新計劃資金績效評價體系,并利用層次分析法設計了高校協同創新計劃資金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林健等[9]引入平衡計分卡的理念,從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經濟效益及組織管理 4 個維度構建了協同創新中心績效評價指標體系。李愛彬等[10]利用云模型,從協同創新產出績效、行為績效和創新環境 3 個方面對面向行業產業類協同創新中心進行了績效評價。孫善林等[11]通過理論分析和實證檢驗,構建了包含顯性績效、隱性績效及協同績效在內的協同創新項目績效評價指標體系。

  期刊推薦:《中國科技論壇》雜志是科技部主管、中國科技促進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學術刊物,1985年9月創刊。本刊主要是以探討我國科技發展的戰略、政策和管理問題為主,廣泛開展有關科技發展規律、科技與經濟結合、科技管理與決策、技術分析與評價、科技人才開發與使用、科技引導社會發展以及國際科技關系等多方面理論與實際問題的研究評述,總結交流全國科技工作的經驗、方法和體會,研究我國現代化建設過程中科技戰線出現的新情況和新問題,探討世界科技發展的新趨勢。

  但整體看,一方面,現有協同創新績效評價研究大多集中在特定行業產業、區域等整體層面,以及協同創新績效評價框架設計與評價體系構建方面,如何結合高校協同創新中心績效評價指標體系對高校協同創新進行績效評價的研究相對不足;另一方面,高校協同創新中心通過機制體制改革創新,在創新人才的創新環境營造、創新網絡搭建、創新資源提供和創新績效提升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其實質是創新人才集聚與激勵開發的重要載體,無論是區域還是行業產業和組織層面的創新績效,創新人才的創新過程和創新產出無疑是基礎,但從創新人才網絡嵌入的角度進行績效評價,甄別創新人才開發和保持的關鍵要素、實現創新人才有效集聚方面的研究卻相對較少。能否采取切實措施,優化協同創新網絡,有效集聚開發創新人才、激發其創新活力,是提升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創新能力和創新績效的重要基礎與前提。

  2 創新人才網絡嵌入機理與湖北實踐

  “創新網絡”源于 20世紀 60~ 90年代的“網絡” 與“結網”的概念。Imai 等[12]、Freeman[13]指出,創新網絡是應對系統性創新的一種基本制度安排,網絡形成和出現的目的在于響應組織對知識的需求。 Rooney 等[14]、Schott 等[15]則進一步指出,作為一種創新生態系統,創新網絡為創新人才通過網絡嵌入利用拓展資源進行創新活動;創新網絡中的文化幫助創新人才感知和創造新的機會,創新網絡中創新主體的緊密聯系利于發現新的創新機會。協同創新網絡作為一個自增益循環的生態系統,可以促進各主體間的資源共享、知識傳遞和技術擴散,實現知識、技術的增值和創新的產生[16];而協同創新網絡的內部主體與外部主體之間既相互競爭又相互收益,并且通過復雜的、非線性的作用機制形成整體創新能力大于個體創新能力之和的協同效應[17]。高校協同創新是由高校、企業、科研機構、中介服務機構、政府等為促進科技創新而形成的,以知識增值為核心、大跨度整合創新要素和創新資源的一種高效創新模式,其本質在于要素集聚、目標驅動、優勢互補,帶動整個區域治理的綜合式創新 [18-19]。

  網絡嵌入則是由于過去的交往和聯系而逐漸形成常態化、穩定的聯系[20]。由于高校創新網絡中的創新人才在組織背景、組織資源等方面存在差異性,因此有助于其有效地拓寬知識寬度,獲取多樣性、互補性的知識和信息,從而進行技術創新[21]。創新人才作為高校協同創新的核心力量,通過嵌入到高校協同創新網絡中,借助優勢學科與平臺、多元參與主體與國家政策支持,以及知識與資本等創新要素在協同主體間無障礙流動的優勢,與創新網絡內其他主體或個體形成穩固聯系,實現異質性知識和信息等要素獲取與增值、技術研發與擴散。高校協同創新中心通過構建協同創新網絡及良好的創新環境與創新氛圍等軟硬條件,吸引創新人才嵌入,促進創新績效提升;而所有創新人才創新績效的集合,則構成了高校協同創新中心的整體創新績效。學者們關于網絡嵌入維度的劃分大多集中在結構嵌入、關系嵌入及認知嵌入等方面,因此,本文也采用結構嵌入、關系嵌入、認知嵌入 3 個維度進行實證分析。

  湖北高校創新能力提升計劃秉承國家“2011 計劃”精神,面向湖北經濟社會發展需求,結合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情況,重點建設面向行業產業、區域發展和文化傳承創新 3 種類型的協同創新中心。 2016 年納入考核的湖北高校協同創新中心涉及 21 所高校、22 個協同創新中心 1)。其中,部屬高校、省屬高校、民辦高校的占比分別為 28.57%、47.62%、 23.81%,面向行業產業、區域發展及文化傳承創新的占比分別為 68.18%、18.18%、13.64%。這些高校協同創新中心積極構建包含高校、企業、科研院所及政府等協同主體在內的創新網絡,以重點和優勢學科建設為基礎,以機制體制改革為重點,以創新能力提升為突破口,大力推動協同創新,從結構嵌入、關系嵌入及認知嵌入方面有效促進創新人才的嵌入,提高了高校協同創新績效與創新能力。2016 年湖北高校主要科技指標統計情況見表 1 所示。

  (1)結構嵌入。創新人才結構嵌入,是指高校協同創新網絡通過其規模、結構、密度和結構洞等因素對創新人才的創新活動產生的影響,表現在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參與主體的數目與規模、創新人才數量、資金投入等方面。高校協同創新中心作為實施創新驅動戰略的重要載體,在政府宏觀政策引導和協調下投入大量科技人力與經費建立起高校協同創新聯盟,構建具有良好規模和結構的高校協同創新網絡,進而吸引國內外不同類型的優秀創新人才,實現創新人才嵌入式的集聚與開發,推動協同創新績效的提高。納入考核的高校協同創新中心積極突破機制體制壁壘,通過集聚來自環境資源、醫藥化工、加工制造及經濟社會文化等不同領域、多元協同主體的優勢資源,匯聚來自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中船重工七一二研究所等國家研究中心或實驗室,以及武鋼、中石油等骨干企業協同攻關,促進了湖北高校協同創新網絡的規模擴大、結構優化及密度提高,拓展了信息、知識等資源的共享渠道,進而開展深度合作;并建立起包含美、德、加、澳、韓等國家科研院所在內的跨學科、跨領域、跨區域的高校協同創新聯盟,集聚了一批優秀的創新人才,組建了多個省級及以上的創新團隊(見表 2)。

  (2)關系嵌入。創新人才關系嵌入,是指高校協同創新網絡中的創新人才與其他創新主體間的交互關系,主要反映在協同創新中心各協同主體間的融合度、交流合作、技術與設備等資源共享等方面。而創新人才則利用各主體間良好的融合、信任及共享機制、溝通交流渠道及人際關系環境,進行異質性知識與信息的傳遞,在有效促進創新人才間聯系強度的同時,促進創新成果的產出和創新績效的提高。納入考核的高校協同創新中心重視協同創新的頂層設計,注重發揮政府的引導協調作用,充分利用其在協同創新網絡中獨特的節點搭建與各協同創新主體間溝通的橋梁,建立起制度化的協同創新機制,形成良好的信任機制;聚焦境外優秀人才和高端創新人才的引進和培育,完善柔性人才管理制度,健全協同主體間人員互聘、項目協同、聯合攻關和資源共享機制,營造良好的創新人才嵌入環境;積極與劍橋、牛津、杜克、斯坦福等國外知名高校開展合作交流,為創新人才的互動搭建廣闊的平臺,有效構建了創新人才的人際關系網絡,鞏固協同主體間的合作伙伴關系(見表 3)。

  (3)認知嵌入。創新人才認知嵌入強調協同創新人才對高校協同創新目標定位與規劃、管理環境、社會認同與滿意度等方面的認知,及其對協同創新活動的影響,聚焦于創新人才與高校協同創新中心目標的一致性和互利合作程度[22]。在創新人才與高校協同創新的目標趨于一致的情況下,高校協同創新中心清晰明確的目標定位與規劃、良好的管理環境與氛圍將極大地調動創新人才的積極性與熱情,增強創新人才對高校協同創新的認知,強化其組織承諾、激發其組織公民行為和實現自我價值,促進高校協同創新項目的開展與績效的提高。納入考核的高校協同創新中心堅持“以人為本”的創新環境與創新文化,鼓勵高校協同創新中心積極突破思想的禁錮、沖破校園的藩籬,明確中心功能定位與發展目標,尊重知識、重視人才,鼓勵創新、寬容失敗,協同優勢創新力量,整合優質學科、技術和設備資源,凝練研究方向,聚焦于工作背景與項目需要選人用人,為創新人才創造職業發展機會,吸引了來自不同區域、不同領域的高層次創新人才;并且加強協同創新中心管理制度與管理團隊建設,努力實現日常運行管理科學合理,資金管理制度健全,獎勵激勵公開透明,提高協同創新治理水平,保障協同創新項目得以順利實施,為高校協同創新人才奠定了良好的認知基礎。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