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傳統地勘單位轉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發布時間:2019-10-21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 要:近些年來由于事業單位改革,傳統的地勘單位轉變為國有企業,這使得地勘單位的生產經營以及內部管理方式均發生了一些本質變化。很多傳統地勘單位轉企后面臨著嚴峻的考驗。本文分析了傳統地勘單位轉型后面臨的問題,通過拓展業務范圍、強化隊伍管理、鞏

  摘 要:近些年來由于事業單位改革,傳統的地勘單位轉變為國有企業,這使得地勘單位的生產經營以及內部管理方式均發生了一些本質變化。很多傳統地勘單位轉企后面臨著嚴峻的考驗。本文分析了傳統地勘單位轉型后面臨的問題,通過拓展業務范圍、強化隊伍管理、鞏固優勢領域等幾個方面進行討論,對地勘單位快速適應市場提供參考。

  關鍵詞:地勘單位;轉型;對策

傳統地勘單位轉型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近些年來,由于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我國數量眾多的地勘單位面臨著由事業單位轉變為企業的大背景,加之近些年來由于地質勘查的投入逐年下降,2017 年,我國地質勘查投入 197.78 億元,同比減少 20%,降幅比 2016 年(24.6%)有所收窄,2017 年地質勘查投入與 2012 年峰值相比下降了 61.2%,相當于 2007 年的投入水平[1- 2]。投入的不斷減少及自身適應市場能力的不足使得傳統地勘單位面臨巨大的生存壓力。地勘單位未來的生存發展之路應該朝哪個方向前進,找到脫離生存困境,實現轉型升級,是當面傳統地勘單位必須解決的問題。

  1 傳統地勘單位存在的問題

  1.1 風險大、投入銳減

  大約從 2003 年開始,地質找礦市場突然變得異常火爆,價格為幾十萬元的探礦權能夠被拍賣至千萬元,地質找礦市場充滿著非理性的狂熱[2]。然而,基于地質找礦存在的固有風險,同時經歷了經濟環境走低,國家及社會投入驟減,國家對生態環境的嚴厲管理,使得地質找礦市場快速冷卻下來。

  地質勘查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財力及物力。勘查工作中如果找到了一些找礦線索,且成礦潛力具有相當規模,后期更需要雄厚的財力投入,而一般的地勘單位經營規模小,無法靠自身企業投入大量資金,進一步的勘查工作往往半途而廢[2]。而找礦工作的階段性較強,每個找礦階段均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互相影響、互有聯系,前一個階段工作的成果直接決定著下一階段工作是否可以順利進行。這個過程一般經歷數十年才能完成,最終做出定論。

  1.2 競爭白熱化

  以往的地質找礦特點是“大規模投入、大兵團作戰”,這樣的模式能夠縮短找礦周期實,快速實現找礦突破。然而,前些年全國范圍開展的各層級的大規模投入因后續資金不能為繼,導致了目前錢少人少的“草根找礦”模式。實質上看,目前這種小規模資金投入,僅能維持“草根找礦”作業。

  前期過熱的發展,導致地質勘查從業人員劇增,目前又出現了 “僧多粥少”的局面,這樣就使得行業內競爭異常慘烈。有些規模較大的地勘單位員工能夠達到上千人的規模,生存壓力導致了惡性競爭的出現,進一步出現了工作質量、生產安全、人員心態消極等方面的問題。

  1.3 矛盾凸顯

  由“興盛”轉入“衰落”的傳統地勘隊伍,員工的收入也是從高位跌入低谷,對于工作的心態發生了質的變化,以前在高收入保證下的內在矛盾顯現出來,地勘單位的人員穩定壓力驟增,加之地勘單位內部普遍滯后的團建工作將加大單位實際的運營壓力[3]。為此,在之后的一段時期內,傳統地勘單位面臨的項目獲取難、工作內容難、項目資金低、質量風險高以及安全風險大等因素,將會給傳統地勘單位生存帶來重重挑戰。

  2 實現轉型升級的建議與對策

  2.1 在困局中尋找新增長點

  傳統地質單位受困于計劃經濟時期的體制束縛,往往很難快速適應市場經濟規律,因此解放思想,在市場中找到新的增長點是傳統地勘單位走出困局的前提。一方面,地勘單位需要保留“精兵強將”擔負起為國家尋找礦產資源的重要使命。另一方面則需要在腦海里樹立“大地質”概念,快速進入“技術服務”行業,積極參入到與資源環境有關的生態地質、環境地質、以及城市地質之中[4]。

  2.2 精兵簡政

  依照市場規律,傳統地質勘查單位更需要“精兵簡政”,壓縮和裁撤一些管理服務隊伍的規模,實現精簡高效化的管理服務能力,使有限的管理服務人員具備“多面手”的水平。同時,依據員工的專業特色與技術專長分流人員,將他們分配到其他服務領域。

  2.3 依托優勢轉型

  傳統地勘單位擁有豐富的區域地質背景資料,可以繼續研究區域的地層、巖石及土壤,與當地的農業科學部門、水利部門等相聯合,進行精品農業種植、土壤改良、環境治理方面的工作;依托本單位對于區域地下水資料,進入地下水動態與均衡領域,從事一些與人類健康與安全有關的水源地涵養與水資源保護方面的工作;依靠本單位擁有的區域地質構造資料悉,從事地質災害的預警預報與排查工作,與有關規劃部門聯合進行地質災害避讓、房屋搬遷、災害治理方案制定工作,防災減災為群眾安全保駕護航;充分收集區域地質遺跡的類型與分布特色,進入“地質公園”的旅游開發項目,為大眾科普各種類型的災害地質現象,在廢棄的礦山建立“礦山地質公園”等旅游開發項目等[5]。

  2.4 利用歷史積淀的優勢資源

  傳統地勘單位歷史悠久,多年來積攢了許多優勢地質資源,包括了豐富的地質資料、詳盡的土地資源、理論與實踐經驗豐富的人才資源等。需要時刻關注國家政策,用足用活政策,取得國家的政策支持。

  結語

  目前而言,傳統地勘單位面臨的形勢嚴峻,事業單位轉企、投入驟減以及人才流失等愈發嚴重。必須依靠自身多年來積累的優勢,開放思想才能形成較強競爭力,在市場經濟下立足、站穩腳跟,才可能順利完成轉型、走出生存困境。如果能爭取到國家政策支持,開發利用自身的歷史積淀及優勢資源。

  參考文獻

  [1]施俊法,齊亞彬,唐金榮,等.關于推進國有地勘單位改革的思考[J]. 中國礦業,2015(1):71- 74.

  [2]王希凱.地勘單位改革與管理[M].中國大地出版社,2002.

  [3]陳曌,肖榮閣,段孝平,等.內蒙古地勘單位改革發展模式研究[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09,22(1):34- 36.

  [4]王海平,高兵.國外風險勘查資本市場對國有地勘單位改革發展的啟示[J].中國礦業,2013,22(5):21- 23.

  [5]楊伯軒.解析地勘單位改革發展的三大體制性障礙[J].中國國土資源經濟,2011,24(4):42- 44.

  推薦閱讀:淺析目前地勘單位經濟管理存在的問題和對策

  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們中國的市場變得越來越多元化。這也給“地勘單位”的經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為了減少資金浪費,最大程度的提高工作效率,提高經濟收入,單位內部要采取合理的措施進行經濟管理。文章通過對“地勘單位”的經濟管理現狀進行分析,探討其中存在的問題,提出解決的對策。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