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9-10-11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以亞洲 12 個國家(地區)為研究樣本,通過《烏利希國際期刊指南》(Ulrichsweb) 和科睿唯安《期刊引證報告》(JCR)數據庫,對亞洲主要國家(地區)的期刊出版狀況和學術影響力進行分析。研究發現:中國學術期刊數量較多,被 JCR 收錄的期刊比例相對較低,但
摘要:以亞洲 12 個國家(地區)為研究樣本,通過《烏利希國際期刊指南》(Ulrichsweb) 和科睿唯安《期刊引證報告》(JCR)數據庫,對亞洲主要國家(地區)的期刊出版狀況和學術影響力進行分析。研究發現:中國學術期刊數量較多,被 JCR 收錄的期刊比例相對較低,但期刊質量遠高于亞洲其他國家(地區),進入 Q1 和 Q2 區的期刊占期刊總數的 46.0%。中國應大力發展英文期刊,同時重視多語種期刊的發展并注重數字化出版,進一步提高學術期刊的國際影響力。
關鍵詞:亞洲國家(地區);學術期刊;國際影響力;出版狀況
1 研究背景
科技的發展,離不開科技期刊的傳播、引導和推動作用,要使科技成果走向世界,就必須使其刊載于國際性期刊[1]。期刊的國際化發展,不僅僅針對英文期刊,也包括其他語種的期刊。期刊國際化與期刊面向世界是兩種不同的期刊發展戰略,是中國科技期刊總體發展戰略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2]。隨著數字出版與傳播的普及和市場競爭的加劇,國際一流學術期刊社在發表重要成果、聚集內容資源、加快出版速度、改進傳播形式、擴大學術影響等方面不斷采取強有力的舉措,成效顯著。鑒于國際期刊出版機構對中國學術資源和市場的關注程度不斷提高,中國本土科技期刊的學術競爭力受到強大的沖擊,目前期刊在數字化、產業化、國際化等諸方面均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壓力與挑戰[3]。中國科技期刊的發展與中國科學研究的發展很不匹配,有關科技期刊學術影響力提升與國際化發展的問題日漸成為期刊界乃至科學界關注的熱點話題[4]。
從 1665 年法國的《學者雜志》和英國的《哲學匯刊》誕生至今期刊發展已經有 300 多年的歷史[5]。美國、英國、德國和荷蘭是當今世界主要的科技出版強國,與其他國家(地區)拉開較大差距,其期刊運營方式是大家關注的焦點[6-8]。由于地域和文化上的差異,亞洲其他國家(地區)學術期刊的發展狀況也同樣值得我們關注,可以從另一個視角讓我們了解當今學術期刊的發展狀況。于媛等[9-10]以《烏利希國際期刊指南》(Ulrichsweb)的數據為基礎,從總體上分析了世界科技期刊的類型、學科、語種和定價水平的分布情況。對于亞洲期刊的研究,研究人員一般都以《科學引文索引》(SCI) 數據為基礎,集中在對中國、日本、印度和韓國 4 個國家的期刊對比和分析上。例如,方紅玲[11-12]對中、日、印、韓 4 國科技期刊自引率及引文指標進行了比較研究;劉清海等[13]對 SCI 收錄的中、日、印、韓 4 國期刊從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和即年指標等角度進行對比;魏雅慧等[14]從作者的國際化水平角度進行對比和分析;陳智等[15]對中外學術類英文版科技期刊現狀進行比較,研究方法是從歐洲、美洲和亞洲隨機抽取了幾個國家的期刊進行研究;趙蓉英等[16]分析了中印兩國被 JCR 收錄的學術期刊的數量和指標情況。還有研究者對 SCI 收錄的中、日、印、韓 4 國不同學科期刊進行分析和比較[17-18]。也有學者挑選某一領域的少量期刊,從編委會、作者群和被引用的地區分布上比較不同國家期刊的國際化程度,或從自引率角度分析不同國家期刊的影響力水平[19-20]。對亞洲主要國家(地區)期刊的研究并不多,已有研究大多集中在某一學科或針對幾個國家抽取少量期刊上,在國家(地區)選擇上基本集中在中、日、印、韓 4 國,不能從整體上把握亞洲主要國家(地區)學術期刊的現狀,且在據庫選擇上都比較單一,不能全面反映當今亞洲科技期刊的發展現狀和影響力水平。本研究以亞洲 12 個國家(地區)為研究樣本(以下簡稱樣本國家(地區)),分別為中國(不含港澳臺地區。下同)、日本、印度、韓國、伊朗、土耳其、以色列、新加坡、馬來西亞、沙特阿拉伯、中國臺灣、中國香港,通過對亞洲主要國家(地區)的期刊出版狀況和學術影響力進行分析,以進一步從整體上把握當今亞洲科技期刊的發展現狀和影響力水平。
2 數據來源與分析方法
科技論文是科技產出的重要指標之一,是一個國家學術地位不斷提升、國際影響不斷擴大的重要表現。本研究從國際論文發文量角度確定研究對象。我們通常所說的國際論文大多指三大索引數據庫收錄的論文,這三大數據庫能夠較為全面地反映世界科技論文水平,包括:《科學引文索引》(SCI)、《工程索引》(EI)和《科技會議錄引文索引》(CPCI-S)。由于數據庫的數據有一定的滯后性,本研究采用的數據年度為 2016 年。2016 年三大檢索系統收錄世界論文 3 138 268 篇,與 2015 年的 2 961 904 篇相比,增長了 6.0%。按照論文總數的國家(地區)排序,排在前 3 位的是:美國、中國(不含臺灣地區)和英國;進入前 30 名的亞洲國家有 10 個,分別是:中國(不含臺灣地區)、日本、印度、韓國、伊朗、土耳其、以色列、新加坡、馬來西亞和沙特阿拉伯。
數據庫選擇 ProQuest 的《烏利希期刊指南》(Ulrichsweb) 和科睿唯安的《期刊引證報告》(JCR)。 Ulrichsweb 是世界上收錄連續出版物較為全面的數據庫,共收錄了全世界超過 30 萬種各種類型的期刊,如:學術期刊、電子期刊、雜志和報紙等,可以提供包括刊名、國際標準連續出版物號(ISSN)、出版商、出版語種等多項信息。數據采集時間為 2018 年 4 月,檢索條件為發行中的學術期刊,目前全球發行中的學術類期刊約有 12 萬多種。JCR 收錄全球 8 000 余種科技期刊,本文所用數據為 JCR2016 中 SCI 和 SSCI 數據(2017 年 6 月發布),這兩個數據庫涵蓋了全球絕大多數重要的科技和社會科學類期刊,是評價和了解全球學術期刊質量的重要工具之一。
3 亞洲主要國家(地區)科技期刊現狀分析
3.1 整體狀況
在 Ulrichsweb 上檢索到的樣本國家(地區)發行中的學術期刊共計 22 455 種,其中中國以 8 261 種排名第一,是排名第 2 位的印度的 2.3 倍。發行中的學術期刊數量在 1 000 種以上的國家(地區)共計 6 個,分別是:中國、日本、印度、韓國、伊朗和土耳其;其中韓國被 JCR 收錄的期刊占比最高,為 11.4%,其次是日本、土耳其和伊朗,JCR 收錄期刊占比最少的是中國和印度。其他 6 個國家(地區)發行中的期刊總數均在 500 種以下,期刊被 JCR 收錄比例較高的是沙特阿拉伯、新加坡和中國臺灣。
3.2 期刊語種分布
18 世紀左右,大約有 62% 獨立存在的科技期刊都是德語[21];隨著科學中心的轉移,美國的期刊不斷發展壯大,美國逐漸成為科技期刊的強國,英語成為科技期刊的主流語言。當前,中國學術期刊還是以中文為主要形式,中文學術期刊占全部學術期刊比例達 92.2%,在數量上擁有絕對的優勢;英語期刊僅占總數的 6.2%。表 2 展示樣本國家(地區)學術期刊的語種分布情況。英語是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和中國香港的官方語言,從表 2 中也可以看出,這幾個國家(地區)的英語期刊均占到本國(地區)學術期刊總數的 80% 以上;而其他國家(地區)的期刊在語種分布上沒有中國那樣集中。其中,韓國的英語期刊比例為 47.4%,超過了韓語期刊;伊朗、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的英語期刊比例也超過了其本國第一語言的比例。多語種期刊的數量不容忽視。日本、伊朗、土耳其、以色列、馬來西亞、沙特阿拉伯和中國臺灣的多語種期刊比例均超過 10%,尤其除伊朗和馬來西亞外,其他國家(地區)的本國(地區)第一語言和英語混合期刊數量均占到其多語種期刊的 80% 以上。此外,多語種期刊中涉及兩種以上語言的期刊不在少數。
3.3 期刊出版周期分布
表 3 是樣本國家(地區)學術期刊出版周期的分布情況。中國相對其他亞洲國家(地區)擁有更快的出版周期,期刊最主要的出版周期為雙月刊,其次為月刊;而其他國家(地區)則多以季刊為主。日本出版周期占比最多的是年刊,占其期刊總數的 26.4%。土耳其、馬來西亞和中國香港出版周期占比最多的是半年刊。周刊和半月刊的期刊數量整體上相對較少,韓國周刊比例最高也僅為 0.2%;半月刊比例相對最高的是中國,為 2.6%。出版周期形式多樣化,除伊朗的季刊比例達到 68.5% 以外,沒有一種出版周期期刊的數量超過 50% 的比例。
3.4 期刊載體
Allen[22]將學術出版的發展劃分為 3 個階段:紙 印 本 階 段 (1600—1980 年 )、 數 字 圖 書 館 階 段 (1980—2010 年 ) 和服務平臺階段 (2010 年—)。學術成果基于程序和應用程序接口發布、以數字化形式傳播及通過社交網絡發現和獲取是當前的主要出版形式[3]。表 4 是樣本國家(地區)學術期刊載體的分布情況。期刊載體以紙本和在線為主要形式,兩者期刊總數占比均達到樣本國家(地區)學術期刊總數的 95% 以上;此外還有光盤、微縮、電子郵件等其他形式。以在線形式出版期刊比例最高的是土耳其,為 57.4%;其次是伊朗、印度、新加坡和馬來西亞。日本的在線期刊數量相對最少,僅占其期刊總數的 24.1%。
3.5 期刊國際影響力水平
學術期刊的影響因子在學科內所處的位置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該刊的學術地位和影響力,但僅通過影響因子、總被引頻次的總體數值比較不能很好地反映學術期刊的學術影響力水平,這是由于期刊所屬學科差異大造成的。通常在各學科分類中,影響因子排名前 25%( 含 25%) 的期刊劃分為 Q1 區,大于前 25% ~ 50% 為 Q2 區,大于前 50% ~ 75% 為 Q3 區,75% 之后的為 Q4 區。表 5 是樣本國家(地區)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在所屬學科內的分區數量表。由于跨學科的發展,很多期刊同屬于多個學科,所以表 5 中國家(地區)期刊百分比數量總數會超過 100%。從表 5 可以看出,中國在 Q1 區的期刊數量比例最多,遠超過其他國家(地區)。其中,Q1 區和 Q2 區期刊比例較高的國家(地區)是中國、沙特阿拉伯和中國臺灣;Q3 區和 Q4 區期刊比例較高的國家(地區)是印度、土耳其和中國香港,其期刊的國際影響力水平較低。
推薦閱讀:怎么能看出期刊級別
4 結論
4.1 中國是期刊大國,JCR 收錄的期刊比例相對較少
中國在 Ulrichsweb 上檢索到的發行中的學術期刊共計 8 261 種,占本研究中樣本國家(地區)期刊總數的 36.8%,是期刊總數排名第 2 位印度的 2.3 倍(印度期刊共計 5 546 種),遠高于亞洲其他國家(地區)。中國被 JCR 收錄的科技和社科類期刊為 189 種,占樣本國家(地區)期刊總數的 2.2%,按收錄表 4(續) 比例排序則僅排樣本國家(地區)的第 11 位,僅高于比例最低的印度 0.42 個百分點,這與中國的科技發展水平是不相匹配的。JCR 收錄期刊比例較多的國家是沙特阿拉伯和新加坡,收錄韓國期刊的比例為 10.0%,日本為 6.7%,這些國家期刊的被收錄比例都遠高于中國。
4.2 中國學術期刊的國際影響力水平在亞洲較高
中國學術期刊影響因子在學科內能夠進入 Q1 區的期刊比例為 20.6%,遠高于其他樣本國家(地區)。除中國外,進入 Q1 區比例較高的國家(地區)還有沙特阿拉伯(16.7%)、韓國(7.7%)和以色列(6.7%)。中國進入 Q1 區和 Q2 區的期刊占到樣本國家(地區)期刊總數的 46.0%,日本為 24.8%,韓國為 29.1%。 Q4 區內期刊占總數 50% 以上的樣本國家(地區)則顯示出較弱的期刊影響力,有日本、印度、伊朗、土耳其、馬來西亞、中國臺灣和中國香港。中國學術期刊的質量在亞洲范圍內還是較高的,JCR 收錄數量較少可能與中國期刊的國際溝通能力或 JCR 當前收錄政策有關。
4.3 發展英語期刊和多語種期刊
學術交流語言的選擇傾向與科技實力存在一定的關系,研究人員要使自己的學術成果能被盡可能多的同行了解、評價和利用,就需要盡可能采用大家通用的國際學術交流語言。目前中國英語學術期刊所占的比例還很低,僅為 6.2%,樣本中其他亞洲國家(地區)則均在 20% 以上。除印度、新加坡、馬來西亞和中國香港這些以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的國家(地區)外,英語學術期刊比例較高的國家(地區)有伊朗、韓國和沙特阿拉伯;日本英語學術期刊比例為 20.2%,韓國為 47.4%,中國臺灣為 33.5%。中國英語學術期刊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此外,在發展英語期刊的同時,可以適當發展多語種期刊。目前中國多語種期刊的比例也比較低,在本研究樣本國家(地區)中排名最后。多語種出版學術期刊既能吸納各地科技成果的精華,保持文化多樣性,增加特色稿件,又能擴大讀者群,擴大期刊的國際影響力。
4.4 加快出版周期,重視數字化出版形式
要與發達國家的學術期刊出版接軌,就要重視數字化的出版形式,充分利用數字化時代的優勢。出版周期方面,中國與其他亞洲國家(地區)相比有一定的優勢。應與期刊發達國家看齊,爭取更多的優秀稿源,縮短審稿流程,更快更好地展現優秀研究成果,提高期刊的國際影響力。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