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中國管理科學雜志投稿土地流轉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主要路徑

發布時間:2016-05-26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

摘 要: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中,還存在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的問題,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農民的財產性收入過低。本文主要針對土地流轉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主要路徑進行了一些研究,文章是一篇 中國管理科學雜志投稿 的論文范文。 摘要:在農村經濟體制改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踐中,還存在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較大的問題,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農民的財產性收入過低。本文主要針對土地流轉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主要路徑進行了一些研究,文章是一篇中國管理科學雜志投稿的論文范文。
  摘要:在農村經濟體制改革中,推進農村土地流轉、發展規模經營,才能發展現代農業,才能發掘土地的最大效益,才能增加農民收入。為此,要充分考慮到各個地方土地分布的不同特點,探索進行土地流轉的有效形式,解決土地流轉過程中方方面面的問題,規范有序地推進土地流轉,確保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的性質不變,確保廣大農民依法享有土地收益權,實現農村經濟的快速發展。

  關鍵詞:土地流轉,農民財產性收入,路徑,研究

中國管理科學雜志投稿

  基金項目:湖北文理學院省重點研究基地鄂北區域發展研究中心立項,襄陽市如何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性權利的路徑思考,編號:2014JDY004。

  從全國范圍來看,農民的收入來源主要是家庭土地經營和外出務工,財產性收入占家庭純收入的比例只有4%。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這個惠農政策的出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需要,是共享發展理念的彰顯,更是解決迫在眉睫的三農問題的必然選擇。那從什么路徑可以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呢?本文將以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張家灣鎮為例,進行深入研究。

  一、發展適度規模經營是農民增加收益、富裕起來的重要途徑

  農民擁有的最大財產是他們以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身份所共同擁有的農村土地。《決定》提出:“賦予農民對承包地占有、使用、收益、流轉及承包經營權抵押、擔保權能”,這里就提出允許農民承包地流轉的大政策。在新的政策指引下,襄陽市襄州區張家灣鎮就積極推動土地流轉合作,截至2014年3月,該鎮農村土地流轉面積達3.5萬畝,占全鎮家庭承包耕地面積的42.7%,比全區平均流轉比率高出10個百分點;流轉土地農戶家庭人均年增收5000元以上。

  只有規模經營才能發展現代農業,才能發掘土地的最大效益,才能增加農民收入。習近平同志強調,土地流轉和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是發展現代農業的必由之路,也是農村改革的基本方向。1990年3月3日,鄧小平在與中央負責同志的談話中指出:“中國社會主義農業的改革和發展,從長遠的觀點看,要有兩個飛躍。第一個飛躍,是廢除人民公社,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這是一個很大的前進,要長期堅持不變。第二個飛躍,是適應科學種田和生產社會化的需要,發展適度規模經營,發展集體經濟。這是又一個很大的前進,當然這是很長的過程。”1992年7月,在審閱中共十四大報告稿時,鄧小平又說:“關于農業問題,現在還是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為主的責任制……在一定的條件下,走集體化、集約化的道路是必要的。”家庭聯產承包解決了農民溫飽問題,但劃分承包地時嚴重的平均主義肢解了土地的生產力,成為農村經濟進一步發展的障礙。市場經濟發展,農民就業多樣化,不再僅僅依靠土地,有一批人也不會再回到農村,給土地流轉騰出了空間。中國入世,農產品遲早要和國際競爭,我們這種小生產,好比舢板和航母比,沒有贏的機會。小生產和規模經營的競爭、小生產和大市場的矛盾,將迫使土地必須流轉起來,實現適度的規模經營。襄陽市襄州區張家灣鎮因地制宜地探索農村進行土地流轉的有效形式的經驗值得推廣和借鑒。

  進行農村土地流轉,要充分考慮到各個地方土地分布的不同特點,探索有效的形式。比如,對適宜通過集約化流轉的土地,可以積極推廣高科技農業和現代生物農業進行精細化生產;對能夠通過整村整片流轉的,可以推廣現代大田大農業機械化生產;對有山有水有特殊資源和便利條件的地區,可以積極引導發展特色農產品和觀光農業?傊龅揭虻刂埔耍桓阋坏肚。襄陽市襄州區張家集鎮位于襄陽市東北部,距離襄陽市區25公里,全鎮29個村,188個村民小組,總人口6萬人,耕地面積8.2萬畝。該鎮通過經營主體示范帶動、健全平臺推動、優化服務拉動,有力地推動了土地流轉工作,極大地激發了各類新型經營主體競相參與的熱情。通過土地流轉,使分散的土地集中起來,張家集鎮以示范區主干道為中心,打造形成4.6萬畝的高產糧食種植示范片。全程機械化率達到100%,接待國家、省、市、區各類現場會5場次,起到了很好的引領示范作用。如雙豐收、農家富、綠神等產業龍頭企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種田大戶已發展到80多家。

  二、當前在推進農村土地流轉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1、政策宣傳不到位,農民對土地流轉政策有疑慮,不敢流轉

  由于對國家的政策不夠了解,農民擔心土地流轉后會失去土地承包權,又加上有些地方存在違背農民意愿強行流轉的現象,隨意改變土地承包關系,侵犯了農民的承包經營權,使農民不敢流轉。

  2、農民惜地情節深,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太低,不愿流轉

  一方面,受“土地承擔保障功能”的傳統思想影響,當下,還是有很多農民把自己的土地看做保命田,當從事其他工作失利后還有土地可以保障基本生活來源。尤其是現在國家將農業稅取消,還給種糧補貼,更增強了農民的惜地情節。另一方面,目前我國農村社會保障水平太低,不足以消除農民對土地流轉后的生活可能陷入無著落境地的擔憂。

  3、土地流轉機制不健全、信息不暢通、手續不完善,難于流轉

  土地流轉機制不健全,表現在土地流轉價格發現機制尚未形成,土地流轉的“招拍掛”制度也尚未得到很好的推廣,土地流轉管理體制也不完善;信息不對稱造成了農民想流轉出土地卻無處流轉、經營方想流轉入土地卻找不到農民的信息背景;手續不完善造成了日后流轉雙方權益的難以保障。

  4、土地流轉后存在非農化問題,會影響國家糧食安全

  有的地方在流轉中改變土地農業用途,如將流轉的耕地用于種樹或挖魚塘,有的甚至搞非農建設。有關耕地被改變土地農業用途的問題最為突出。由于種糧效益低,在規模流轉的耕地中,很少用于種糧。在流轉的土地中,種糧的面積和比重有進一步縮減的趨勢。據農業部調查統計,目前農戶之間流轉土地中用于種糧比重占71.9%,而規模流轉入企業、業主的土地中用于種糧比重僅為6.4%。今后不少地方將可能出現流轉面積遞增、種糧面積遞減的情況。   三、加快土地流轉是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的主要路徑

  1、加大宣傳力度,引導規模經營

  各級政府要通過電視、廣播、會議、發放宣傳單等形式廣泛宣傳加快土地流轉、發展規模經營的重要意義;要深入農村宣傳黨的新政策,讓群眾熟悉政策,打消顧慮;要引導農民土地流轉、發展規模經營,鼓勵農民愿意把土地向種、養大戶和優勢產業集中,真正把土地“流“出活力、“轉”出后勁。在這個問題上要堅持一個理念,那就是開展土地流轉工作、發展土地規模經營是為了實現農民增收、繁榮農村經濟、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只有秉持這樣的理念并把它落到實處,才能贏得農民的信任和支持。相反,如果出于政績沖動或著迎合私人利益去開展土地流轉,甚至違背農民意志,強迫農民流轉土地,就是對國家政策的扭曲和背離,是會遭到農民反對的,搞不好還容易引發群體性事件,破壞社會穩定。

  2、解除農民流轉土地的后顧之憂,切實拓寬農民增收途徑

  鄉鎮基層組織一要健全農村社會保障體系,消除農民把土地流轉后的后顧之憂。積極推進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全覆蓋,加快農民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接軌步伐,加大財政對農村社會保障的“托底”力度,提高農村養老金標準,保證參保人領取的養老金數額與經濟社會發展水平基本同步。同時,積極組織引導農民參加城鎮居民醫療保險,避免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二要暢通農民在土地流轉后的新的就業渠道,或外出打工,或自己創業,或在流轉后成立的農業公司、種糧大戶、農業合作社等單位就近工作。這樣既消除了農民土地流轉后無業可就的擔憂,又能使農民既拿到土地流轉的租金,又能拿到重新就業的工資,農民獲得收入的來源更多了、更有保障了。要想農民在土地流轉后能實現順利就業,政府還要對農民加大就業培訓力度,通過就業培訓,提升農民的知識、技能,這樣既能使農民獲得工作崗位,還能提高就業層次,增強農民的職業自信和幸福感。

  3、建立健全相關機制和法律法規

  農村基層組織目前一是加快推進新一輪農村土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從長遠來看,土地確權能加速土地流轉,但在操作中,由于一些地方確權工作進展較慢,農民擔心土地流轉會影響土地權屬的確定,不愿流轉。政府要通過土地確權確保農民的土地承包權,讓農民吃個定心丸;二是進一步加大農村土地流轉平臺建設力度,建設高標準的縣級農村土地流轉市場,負責規模以上土地流轉的指導與服務。對土地流轉效果顯著的機構每年給予一定的獎勵;三是建立健全相關法律制度。要使農民對所在集體土地的承包權利和權益保障法治化,保障農民的合法權益不受侵犯,實現土地流轉制度化、規范化、法治化,通過規范合同簽訂、檔案保管、糾紛調處等流轉行為,使土地流轉公開、公平、公正地有序穩定推進。

  4、防止一些工商資本到農村介入土地流轉后搞非農建設,影響耕地保護和糧食生產等問題

  中國是個有14億人口的發展中國家,所需糧食主要靠本國供應,因此中國18億畝耕地的紅線絕不能被突破,這是關系國家糧食安全的底線。我們目前推動的土地流轉是“農不轉非而集中使用”,農地農用、農地不能轉為非農用地,這是國家嚴格規定的。所以,在開展土地流轉工作中,要注意完善土地承包法律法規建設,落實支持糧食生產政策,健全監管和風險防范機制,加強鄉鎮農村經營管理體系建設,推動土地流轉規范有序進行,真正激發農民安心搞農業生產特別是發展糧食生產的積極性。

  參考文獻

  [1] 黃奇帆:增加農民財產性收入[N].重慶晨報,2011-07-13.

  [2] 多輪驅動上規模:襄州區張家集鎮土地流轉紀略[EB/OL].襄陽新聞網,http://www.xiangyannew.com/xiangzhou/201410482.html.

  [3] 習近平:規范有序推進農村土地流轉[EB/OL].東方財富網,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50,20150526510588337.html.

  [4]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鄧小平年譜(下)[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4.

  [5]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6] 農村土地為什么要流轉?――一個基層干部的實踐和思考[EB/OL].光明網,http://thought.gmw.cn/2011-09/09/content_
  相關期刊簡介:《中國管理科學》辦刊宗旨:反映我國管理科學的最新研究成果,促進國內外學術交流。促進我國在管理科學學科領域的理論、方法和應用研究,鼓勵跟蹤國際上學科前沿與熱點的創造性研究,推動我國管理科學整體研究水平的提高和國內外學術交流?莾热荩阂巹澟c優化,生產與經營管理,項目管理,市場與投資分析,預測與決策,管理信息系統等方面具有創造性的學術論文。讀者對象:大專院校師生,科研院所管理科學研究工作者,企事業部門管理人員,政府部門管理人員。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