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6-01-07所屬分類:管理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對于現在中國外交政策新應用建設上的新發展措施有什么影響及意義呢?同時對于現在外交管理的新方式有什么新的戰略方式呢?本文是一篇有關管理類論文。進入新世紀以來,社會力量開始真正凝聚和穩定,民眾政治參與的意識逐漸成熟,同時隨著中國的崛起,國內外傳
對于現在中國外交政策新應用建設上的新發展措施有什么影響及意義呢?同時對于現在外交管理的新方式有什么新的戰略方式呢?本文是一篇有關管理類論文。進入新世紀以來,社會力量開始真正凝聚和穩定,民眾政治參與的意識逐漸成熟,同時隨著中國的崛起,國內外傳媒對于中國外交政策的關注持續上升,而網絡作為一種新興的輿論平臺激發了普通民眾對于政治參與的熱情,國內民眾隨著受教育程度和政治思想水平的提高,對于國家一系列的政策舉措開始發出更加具有獨立性和批判性的聲音。至此,公眾對于外部世界和中國外交的看法和意見,以及在此基礎上形成的輿論已經成為一股重要的社會力量,公共輿論已經開始出現“半自主化”的特征。
摘要:隨著中國的發展,傳媒和輿論對外交政策的影響正在經歷一個重要的過程,在新時期傳媒和輿論的影響愈發凸顯,但其對于決策既有助益也存在不利因素,本文認為應該因勢利導地處理網絡時代下國內輿論爆炸性發展的問題。
關鍵詞:輿論, 外交政策 ,傳媒,管理類論文
一、歷史現狀
回望跌宕起伏的六十余年中國外交的風雨歷程,中國外交決策一直在隨著時代的變遷不斷調整。進入21世紀后由于世界政治局勢的發展變化,中國外交從理念上到行為上都發生了重要轉型。其中一個最重要的表現就是社會力量開始愈發在外交決策中發揮作用,這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決策機構更加注重民意或者說輿論的意見,中國外交褪去了過去神秘的外衣,在外交政策制定的過程中更加注重民主性和公開性;二是專家學者的制度性參與和普通民眾的意見性表達構成了一個前所未有的輿論空間,作為重要的社會力量進入了國家外交政策的制定過程之中。
管理類論文:《西安政治學院學報》,《西安政治學院學報》1988年創刊,十多年來,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解放思想、大膽探索,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以學院擁有博士點的兩個重點學科軍事法學和軍隊法工學為核心欄目,側重研究這兩個學科理論和實踐中的前沿問題,不斷提升學術品格,推動理論創新,推出精品成果,力求把本刊辦成國內軍事法學研究的最權威論壇。
輿論一詞屬于傳播學中的概念,對于輿論領域的研究雖然已經碩果累累但對于輿論一詞的定義學界存在分歧和不同的認識,有學者認為輿論就是“顯示社會整體知覺和集體意識、具有權威性的多數人的共同意見”,還有學者認為是“公眾關于現實社會以及社會中的各種現象、問題所表達的信念、態度、意見和情緒表現的總和,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強烈的程度和持續性,對社會發展及其有關事態的進程產生影響。其中混雜著理智和非理智的成分。”……簡而言之,所謂輿論就是社會大眾對于社會和國家出現的各種現象和產生的各種問題的看法和意見的集合。國內輿論的主要載體是國內公眾,但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性和主客觀條件的限制,國內民眾往往需要通過媒介或者說傳媒對一些事件進行感知和認識,這就導致傳媒的力量十分顯著,其在議程設置、報道傾向、主觀態度等方面的方式和立場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輿論的導向。
輿論和傳媒對中國外交決策產生影響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新中國成立之初,中國政治體制的“威權”情況比較明顯,缺乏強大的公民社會和自由的媒體部門,因此國內輿論對于對外決策所產生的影響微乎其微,而傳媒的主要作用在于宣傳國家的大政方針、統一民眾的思想意志。但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全球化的影響,社會力量開始不斷壯大,布熱津斯基曾在《大博弈》一書中表示本世界美國所面臨的意識形態挑戰中很重要的一個方面是“全球政治覺醒”即全人類第一次在政治上積極起來,而中國在這方面的表現非常明顯。隨著社會力量的強大以及網絡時代傳媒領域的技術革新,原來在外交決策中不考慮社會輿論因素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了,傳媒影響下的輿論作為一種重要的社會力量載體已經開始越來越多的介入到外交政策的制定過程中。
隨著中國對外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群眾受教育水平和生活質量不斷提高導致民智漸開,領導層也提出決策需要科學化、民主化,使得研究國際問題和外交政策的學術性機構開始紛紛建立,但仍主要局限在精英輿論的層面上。在傳媒領域雖然已經開始了商業化運作但主要是娛樂和生活領域,在新聞和社會的范疇內國家的管控仍然十分嚴格。90年代初到“911”事件之前,是中國國內輿論發展最為迅猛和激烈的一段時期,這期間由于海灣戰爭和蘇聯解體使得精英輿論作用開始上升,決策者愈發強調和重視專家的意見,而就普通民眾而言,隨著輿論氛圍的進一步寬松和傳媒技術手段的不斷發展,民眾對國際事務表現出越來越濃厚的參與意識,各種觀點和爭論此起彼伏。同時一系列的國際事件例如臺海危機和美國轟炸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等都導致了民意的宣泄和輿論的沸騰,使得國內輿論對于中國對外政策的影響不斷強化。
二、相關特點
一般認為輿論有三大要素構成:(1)輿論的主體:公眾(包括精英和大眾);(2)輿論的存在形式:意見;(3)輿論的客體:問題。中國的國內輿論包括精英輿論和大眾輿論兩個部分,無論是精英輿論還是大眾輿論這兩個國內輿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涵蓋主體日趨多元化,就精英輿論而言隨著在國際關系領域研究的不斷深入和廣泛,各類專業性和學術性的研究機構日漸形成了政府對外決策的外圍智庫,日益增多的學術性和具有針對性的交流活動和研究項目也為精英輿論的發聲提供了愈來愈多的公共平臺,這些交流活動有些具有官方性或半官方性;而隨著中國的崛起和全球化的影響,國內傳媒對于國際新聞的報道也日趨增多,國內民眾在對外政策上的政治參與熱情也隨著時代的發展不斷提高,中國自古就有“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為卑未敢忘憂國”的傳統思想,中國國內輿論也已經不再僅僅局限于以大學生和青年知識分子為主體,網絡時代的到來在很大程度上助推了中國社會各個年齡階層和職業階層的政治參與水平。
精英輿論和大眾輿論由于知識水平、思想層次、研究深度以信息不對稱性等主客觀原因的影響,二者對于對外政策的表達方式、利益訴求、影響作用是不一樣的,相較于精英輿論大眾輿論更多地是由自身利益、情感和心理意愿所形成的,相對而言關注點零散單一,訴求通常也比較簡單直接。另外可以看出,精英輿論和大眾輿論在對外政策上存在明顯的分歧,雖然精英輿論更能對于決策層發揮作用并提供重要的參考意見,但大眾輿論聲音近年來愈發增強。
然而大眾輿論往往帶有情緒性、盲目性和極端性等特點,經常通過激烈的民族主義方式進行表達,“大眾民族主義”及其政治影響迅速擴大,“不僅影響國內政治,也開始影響中國的外交決策。”理性務實的精英輿論與帶有民族主義色彩的大眾輿論的差距在不斷拉大,甚至在有些問題上形成了“大眾輿論”上揚和“精英輿論”相對下落的局面。而現在又有了一些屬于非官方和半官方性質的媒體,它們是強有力的對外事務“輿論塑造者”,其部分驅動力是商業動機和“大眾民族主義”,成為現階段中國外交輿論環境存在形式的特點之一。這種帶有強烈民族主義色彩的大眾輿論往往在對外政策的訴求上表現出保守和強硬的態度,并通過各種方式表達對中國外交政策上過于“軟弱”的不滿,另外在大眾輿論的內部由于階級屬性的不同和利益看法的分歧,對于同樣的問題大眾輿論往往存在分層性。
傳媒作為國內輿論和國際輿論發聲的“陣地”,隨著傳媒技術的發展其在新時代背景下的突出作用也是造成對外政策愈發受到輿論壓力影響的重要原因,所謂傳媒就是傳播各種信息的媒體。傳播媒體或稱“傳媒”、“媒體”或“媒介”,指傳播信息資訊的載體,即信息傳播過程中從傳播者到接收者之間攜帶和傳遞信息的一切形式的物質工具。傳媒到目前已經發展到了第四個層次即網絡,但第三個層次即電視、廣播等仍處于主導地位,就中國目前的情況而言,平面媒體仍然在國內輿論導向中發揮著主導性作用。目前,中國的平面媒體相對獨立性在不斷加強,但也應該看到與西方國家市場化和分權化相比仍然有許多工作需要做,但與建國之后很長一段時間中國傳媒被視為意識形態控制的工具相比中國傳媒領域的獨立性和市場化傾向應該來說是未來發展的必然趨勢,這種趨勢對于中國形成相對客觀和更加健康多元化的國內輿論具有重要作用,由于信息的不對稱性,媒體在議程設置和主觀態度上的選擇和傾向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國內輿論尤其是大眾輿論的政治導向。
網絡時代給中國的國內輿論既帶來了危險也帶來了機遇,從軟實力的角度,“虛擬世界”的話語權正在迅速超越傳統媒體,網絡媒體的出現帶給中國國內民眾前所未有的言論自由,這種自由表現在發言空間和話語權兩個方面,網絡媒體所變現的影響力、報道能力、草根性等已經成為政府無法忽視的重要輿論力量,微博、論壇、微信等等網絡媒體平臺的發展在對于政府政策進行監督方面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這對于政府在對外政策上更理性、更民主、更科學是很有助益的,但也應該看到網絡媒體發展到今日其有可能帶來的“多數人暴政”的危險不容忽視,中國政府目前正在以更加主動和積極的方式重視網絡媒體的存在。
三、評價和分析
在經濟全球化的影響下,未來的三十年將是中國社會迅速變遷的三十年,就外交政策而言國內輿論的關注焦點和政治傾向將處于一個動蕩期,但毋庸置疑國內輿論對于對外政策的影響將會愈發明顯,決策層受到的輿論壓力也將愈發強烈,輿論環境對于中國對外關系的意義十分重要。但輿論對于做出最優的決策既有益助也有危害,例如在釣魚島問題上國內民眾沸騰的民族主義情緒在一定程度不利于這個問題上的和平解決。
雖然傳媒的發展和輿論的進步對中國的外交政策決策造成了影響,但也應客觀地看待這種影響,其在中國對外關系具體問題上的表現所造成的利弊應該綜合分析并加以判斷,另外國內輿論尤其是大眾輿論能在多大程度上對對外政策發揮影響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應該說相較于大眾輿論精英輿論更有發言權也更受到決策層的重視,而言精英輿論也更加理性、科學和理論化,更能起到連接政府與民眾之間的紐帶作用。
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能夠忽視大眾輿論的作用,民眾的政治支持是政權合法性最重要的力量來源,另外任何對外政策都需要得到國內民眾的支持,對于國內輿論的民族主義情緒我們如何正確的看待、分析并加以引導是需要我們研究的重要任務。
網絡時代下國內輿論尤其是大眾輿論的爆炸性發展是不容忽視的客觀事實,面對當前中國網絡媒體上暴露的一些問題我們也應該正視,不應該因為一些錯誤的言論和虛假新聞的傳播就否認網絡媒體的輿論監督和民意反饋作用,但加強監管是必須的,同時應該提高國民的政治素質和思想認識水平,這才是未來更好地協調對外政策和國內輿論的關鍵所在。在新的時代背景和發展形勢下,我們如何更好地讓民眾的利益訴求反映到對外政策上值得深入思考,這對于決策層更好地維護和實現國家利益、對外政策更加科學民主、增強公眾對于政府的政治認同感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