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論文范文參考淺談什么是實質應用管理措施

發布時間:2014-10-24所屬分類:法律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通過對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內涵的分析可以看出,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的作用在于防止在對經濟活動或事項進行會計確認時只停留在事物表面,而不能深入到事物內部,即為了防止會計信息只反映經濟活動或事項的現象而不能反映經濟活動的本質,防止會計確認行為的

  摘要:通過對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內涵的分析可以看出,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的作用在于防止在對經濟活動或事項進行會計確認時只停留在事物表面,而不能深入到事物內部,即為了防止會計信息只反映經濟活動或事項的現象而不能反映經濟活動的本質,防止會計確認行為的非理性。

  以會計行為與會計信息的因果邏輯關系為出發點理解和區分會計信息質量特征與會計操作修正與限制原則的各自內涵,不但有利于我們根據會計行為與會計信息的因果邏輯對會計行為的規范性與會計信息的真實性進行全面考察與控制,充分發揮會計操作修正與限制原則對會計信息的收集、加工、處理、確認與計量、披露等會計行為的限制與約束作用,對于防止會計信息失真,探究會計信息失真的原由具有重要意義,而且按照因果邏輯關系將二者分別表述,可以避免將各會計核算原則混為一談,造成的會計原則之間關系混亂、難以理解的問題,有利于進一步研究與分析各項會計原則的具體含義與應用標準。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我國經濟與國際經濟的交往加深,對會計準則國際化提出了必然的要求。當今世界經濟的一體化發展,國際貿易和國際資本市場的擴大,國際會計準則將影響世界各國的經濟發展規模和趨勢。我國已加入WTO,要進一步融入國際資本市場,參與國際貿易的競爭,就必須按國際慣例向國際投資者和債權人提供真實、公允、可比的會計信息。會計準則接軌將進一步加快中國經濟全球化的步伐。隨著內地企業會計準則與國際準則的逐步趨同,兩套準則之間的差異將越來越少,所有在香港上市的內地企業根據國際財務報告準則轉換財務報告的成本也會相應降低。中國企業會計準則實現與國際財務報告準則的趨同后,正在顯著提升中國在國際資本市場的影響。新準則正在大幅提高中國企業會計信息的透明度,在海外市場贏得外國投資者更多信任。中國經濟的全球化催生了中國會計的國際化;與此同時,中國會計在經濟社會發展的坐標系中找準了自身的歷史方位,贏得了前所未有的上升空間,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大的信息支持和制度保障。

  因為企業的會計確認如果僅僅按照交易或事項的法律形式或人為形式進行,一旦法律形式或人為形式沒有反映其經濟實質,則會計確認的結果將不僅不能幫助會計信息使用者做出最佳決策,甚至會誤導其利用相關會計信息所做出決策。制定與實施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的初衷就是為了防止會計人員進行會計核算時忽視某些實質很重要而形式卻并未顯示出其重要性或雖然形式很復雜而實質卻不重要的經濟活動可能造成的會計信息失真,它是對會計人員會計確認行為的引導與約束,它的內涵強調了一種選擇,是在形式與實質不統一時,偏重于實質進行修正的規范要求,以指導會計人員進行會計信息處理時應確認“實質”,而不是確認“形式”,或者說指導會計人員在進行會計信息處理時對相應經濟活動如何確認,何時應該確認,何時不應該確認等。因此,將其作為對會計確認原則的修正是比較合理的,如會計準則中規定的收入確認原則和融資租賃的判斷標準即是實質重于形式的體現。而且,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的本質在于保證會計信息能夠如實反映經濟活動或事項的本質,使會計信息真實可靠,如果將實質重于形式原則作為會計信息質量特征,顯然是對可靠性原則的重復,則其使用價值會大為降低。

  綜上所述,本人認為,從會計行為與會計信息的因果邏輯關系出發,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的內涵在于對會計操作行為的修正與限制。而披露與報告的會計信息限于實質的質量特征,則是對實質重于形式原則正確運用的結果,將實質重于形式原則作為對會計信息質量特征的直接要求看待,有違會計行為與會計信息的因果邏輯關系。會計中“實質重于形式”原則可以理解為:由于交易或事項的經濟實質與法律形式并非總相一致,作為經濟信息系統的會計應當根據交易或事項的實質而非形式進行確認、計量和披露。我國《企業會計準則》明確規定:企業應當按照交易或者事項的經濟實質進行會計確認、計量和報告,不應僅以交易或者事項的法律形式為依據。交易或事項的外在形式或人為形式并不能完全真實地反映其實質內容,所以會計信息所反映的交易或事項,必須根據交易或事項的實質和經濟現實,而不是根據它們的法律形式進行核算。即企業在會計核算中應遵循“實質重于形式”原則。

  對資產計提各種跌價準備,一方面是謹慎性原則的體現,但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由于資產可能因為各種原因發生減值,在年度終了時,其實際價值與賬面價值發生背離,原賬面價值已不能反映企業資產的真實狀況,根據發生時所作的記錄也只能作為形式上的參考。因此,對于企業的一些資產應根據實質重于形式原則計提減值準備,對原有的賬面記錄作調整,能真實、恰當地反映資產的經濟實質。

  會計人員的專業知識更新主要通過自學和培訓兩條渠道實現。“自學”強調的是自覺地學,通過職稱考試、注冊會計師考試或到學校進修都是自覺獲取新知識的途徑,同時,對指定刊物發布的新法律、法規和規章應不斷跟蹤學習,不能僅依靠下發紅頭文件再來學習。“培訓”,是指參加各級財政部門組織的會計人員后續教育培訓。目前,有些地方搞后續教育往往是流于形式,時間短,內容多,無考核、效果差。會計人員參加學習往往是為了獲得后續教育的簽章,保留其會計從業資格,而沒有真正達到知識更新的要求。雖然會計核算經過了“兩則兩制”、“具體會計準則和股份有限公司制度”以及現在的“企業會計制度”等一系列變革,當地主管財政部門也進行了多次后續教育培訓,但有較大部分會計人員至今仍停留在1993年水平甚至還不能應用自如。這有待于主管財政部門和會計人員共同努力,使會計人員后續教育更有針對性、實效性,在教學中也堅決貫徹“實質重于形式”原則。

  首先,由于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企業形式呈多樣化發展,如國有企業和非國有企業、單一企業和企業集團、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等,它們對會計核算和會計信息披露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其次,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資本市場、證券市場等新興市場逐步發展,一些新的業務如投資、兼并、重組、融資,特別是創新經濟業務的出現,會計對象的不確定性增加。企業經濟業務的復雜化要求企業進行會計處理時,在不同的會計原則、方法和程序之間進行選擇。會計人員可以按照交易性質、實質和結果,進行判斷和處理。

  在中國市場經濟剛起步階段所制定的財務會計制度有較大的局限性,會計準則體系也不完善。原有制度所規定的某些會計政策和會計估計已不適應企業實際情況的需要,導致企業所反映的各項會計要素缺乏可靠性。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企業會計準則-基本準則》對資產的定義沒有真正反映資產的質量特征,忽略了企業資產應當具有的最基本的性質,即資產應當“預期會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在實務工作中,企業擁有或者控制的資源不能給企業帶來未來經濟利益,但仍然作為企業的資產在資產負債表上列示,從而造成企業資產不實,不能客觀反映企業的經濟實質。例如,已被淘汰或者長期閑置不用的設備、無法收回的應收賬款、各項資產減值等,這些形式上的資產項目不能給企業帶來經濟利益,但因其符合資產定義而仍能作為企業資產,其價值仍反映在會計報表的資產方,造成企業虛增資產,虛增利潤。長期以來,有些企業賬面很好看,實際上虛資產很多,虛盈實虧很嚴重。(2) 按原有的會計制度規定,企業應在發出商品,提供勞務,同時收訖價款或者取得索取價款的憑據時,確認營業收入實現。這樣的收入確定條件實質上是所有權憑證或實物形式上的交付,而不是商品所有權上的主要風險和報酬發生轉移等實質性條件,也就不能按照正確的標準確認和計量收入。這使得有些企業在銷售商品時,雖然已經知悉購買企業將無力承擔付款的責任,但仍然確認收入,虛列收入,必然導致利潤虛增。(3)固定資產折舊政策、固定資產凈殘值率、固定資產報廢標準由國家統一制定,而不是按照市場經濟的要求,根據企業自身生產經營的特點和固定資產價值磨損的程度及無形損耗的具體表現來確定,這樣拘泥于形式的核算方法,不能客觀反映企業的經濟實質和經營成果。例如,由于固定資產折舊年限標準與企業的實際情況不符,導致企業固定資產凈值不實,致使企業更新改造資金不足。

  權責發生制原則是會計確認和計量的一般原則,通常在確認收入和費用時要遵循這一原則。但是由于各個企業處在紛繁復雜的經濟環境中,企業的現金流量也許在某些方面更能反映其營運能力、償債能力和以后的發展前景。這也就是為什么在以權責發生制為確認和計量原則的基礎上,我們仍然需要編制現金流量表的原因所在。

  一貫性原則要求企業采用的會計政策在前后各期保持一致,不得隨意變更。但是,假如某種會計政策更能反映企業的經濟實質,能更恰當地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時,可以恰當地變更。這正是有意無意地對實質重于形式原則的體現。比如企業原先對固定資產采用直線法計提折舊,但是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也許用加速折舊法更能反映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我們就不必拘泥于一貫性原則的形式,而應看其經濟實質,采用加速折舊法。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