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10-31所屬分類:法律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有少數大學生對兩課抱有厭煩甚至抗拒的心理,不愿聽、不認同,當然也不會在實踐中履行。更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講,高校的惡性越軌事件卻層出不窮:由不良心理原因導致的犯罪行為;對社會現象的片面理解而導致對黨和政府的不信任,甚至引發
摘要:有少數大學生對“兩課”抱有厭煩甚至抗拒的心理,不愿聽、不認同,當然也不會在實踐中履行。更具有諷刺意義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講,高校的惡性越軌事件卻層出不窮:由不良心理原因導致的犯罪行為;對社會現象的片面理解而導致對黨和政府的不信任,甚至引發偏激行為;違反社會道德的所謂“新人類”的生活方式無不證明了思想政治教育實效性的不足。
思想政治教育,是指教育者用一定社會、一定階級的政治觀點、思想體系、道德規范,對人們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人們形成符合本階級需要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它與公民教育是統一而密不可分的,具有質的同一性。思想政治教育著眼于啟發大學生的思想政治覺悟,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其中既包含基礎文明教育,也有價值觀教育,而公民教育的核心內容正是與公民的權利和義務相適應的責任感,包括對國家、家庭和他人應負的責任,既有包含權利與義務的日常行為規范教育,也有價值觀教育。因此,從內容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與公民教育是統一的,趨于一致的,公民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機組成部分和基礎層次,從目的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務是培養符合社會發展需要和人的自身需要的好公民;公民教育也是教學生如何做“合格公民”的教育,兩者的目的是一致的。由于二者的緊密聯系,思想政治教育具備了向公民教育借鑒的可能性。
論文網推薦:《開放時代》雜志級別:省級雜志,主辦單位:西安郵電大學,周期:雙月,國內統一刊號:61-1493/TN,國際標準刊號:2095-6533《開放時代》雜志是大型人文社會科學學術理論期刊,屬于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來源期刊。本刊以推動中國社會的現代轉型為己任,歡迎對中國社會問題進行學理分析、探討的學術理論文章。內容包括綜合試驗區研究、對社會主義的再認識、對資本主義再認識、改革開放與觀念更新、開放歷史反思、企業文化研究等!堕_放時代》突出兩個前沿(理論前沿、實踐前沿),堅持“以學術關懷社會”的理念,倡導更加現實、專業的學風。
《開放時代》的辦刊宗旨是: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黨的改革開放路線,以深厚的學理關注中國的改革開放現實,促進中國的現代化事業發展。突出兩個前沿(理論前沿、實踐前沿)和兩個關懷(學術關懷、社會關懷),堅持“真問題、真學術”的辦刊理念,倡導更加現實、更加專業的學風。
公民教育是指一種協調個人與政府、與社會的關系的教育,其宗旨在于實現個體的政治社會化、法律社會化和道德社會化,即是對每一個公民進行如何做合格公民的教育,這是以公民的本質特征為基礎而建立起來的教育目標體系,F代公民教育源于近代的西方,是伴隨著公民地位的確立而派生出來的,這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產物。法國是公民教育的創始國,1791年,法國頒布了第一部憲法,提出了公民教育的思想。到了20世紀初,德國教育家凱興斯泰納提出了較為完善的公民教育理論,即“國家公民教育論”。隨著世界政治經濟的發展,公民教育的實踐已在美國、法國、德國、新加坡及中國的香港等國家與地區展開,公民教育的概念已被各國所普遍接納。
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充分地借鑒公民教育的問題尚處于探索階段,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努力:
1受教育者方面,增強受教育者的主體性作用。公民教育是能動性和受動性統一的雙向互動過程,而思想政治教育并沒有實現主體和客體的良性互動:在思想政治教育主體觀上,不恰當地突出教育者的主體地位,教育對象過于客體化,把受教育者視為消極被動的接受教育的客體,嚴重挫傷了受教育者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積極性;在其價值取向上,片面強調人的社會價值,貶斥個人利益和個性自由,抑制了人的能動性、創造性和自主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任務上,教育內容過于狹隘,只重視共產主義核心價值觀,突出培養和塑造聽話、服從、謙恭、克制和無私的形象,而體現人的創造個性和創造能力的懷疑批判、獨立自主、自我奮斗不能受到重視;在教育方法上,強調灌輸的“填鴨式”方法,往往從教育者自身的條件出發,而不考慮受教育者的興趣、愛好、思想水平和接受能力,使其對革命理性主義、集體主義的教育興趣淡漠。一言蔽之,思想政治教育在實踐中忽視了社會成員個體的主體性。
2教育者方面,擴大教育主體的范圍,動員全社會的力量,各組織機構協調運轉。公民教育的實施主體是社會各方,是一種網絡化的規模教育,初級群體與次級群體相輔相成,教育合力強大;而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項專門職業由專職人員供職,一般是各行各級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如教師、政工干部,實施地點一般為學校、軍隊、國有企業等,缺乏必要的輔助機構。
3.教育內容方面,改革教育內容。首先做到細分活用,突出針對性、層次性。公民教育是共同性與差異性的統一,社會成員面對共同政治文化形成大致相同的政治取向,但由于個人社會—心理—生理因素的差異,導致在共同性基礎上產生個體差異,公民教育針對不同公民的特點,把理論教育、日常教育、具體問題教育有層次地區分開來,而不是象思想政治教育那樣,“萬物皆變,唯書不變,唯理不變”。
其次,擴大內容含量。公民教育是社會性與政治性的統一,具體內容上至愛國主義下至個性心理,涵蓋面廣且緊貼生活,關注個人;而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偏重于政治方面,主要是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內容相對狹隘,比較空洞、抽象、枯燥。當然,在這里不是否定馬克思主義主流意識形態的理論教育,而是強調馬克思主義理論應與當代社會緊密結合。
最后,從縱向發展上看,應注意代際間的溝通協調,內容及時更新。公民教育是政治文化代際傳播的重要方式,在長期發展中形成了良好的代際溝通模式與方法,從而能夠在保持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不斷吸收新的時代內容,與事俱進,生命力旺盛;而思想政治教育代溝現象嚴重,師生之間溝通較少,從而導致惡性循環,內容陳舊,跟不上時代的發展,自然缺乏生命力。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