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4-06-04所屬分類:法律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論文摘要: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史,說到底就是一部群眾工作史。當前云南深入開展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群眾利益、群眾工作的四群教育工作和實施黨員干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的三深入活動,是密切黨與群眾血肉關系的重要舉措,也是新形勢下做好群眾工作
論文摘要: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史,說到底就是一部群眾工作史。當前云南深入開展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群眾利益、群眾工作的“四群教育”工作和實施黨員干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的“三深入”活動,是密切黨與群眾血肉關系的重要舉措,也是新形勢下做好群眾工作,密切黨群關系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黨;群眾工作,淺談,黨建
本文選自《黨建》雜志始終高舉鄧小平理論偉大旗幟,全面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認真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增強理論指導,注重思想內涵,面向基層,聯系實際,為加強黨的建設、精神文明建設發揮了重要作用,受到各級黨務工作者、宣傳思想工作者和廣大黨員的歡迎。
引言
中國共產黨的歷史就是一部群眾工作的歷史,群眾工作是中我黨的力量之源和勝利之本,做好新形勢下群眾工作是夯實黨的執政基礎,提高執政能力的重要舉措。當前,云南以加強和改善新形勢下群眾工作為契機,開展了加強黨員干部作風建設,密切聯系群眾的“四群教育”工作。本文將圍繞當前四群工作的要求,從四個方面淺談做好群眾工作的要求。探索新形勢下做好群眾工作的新途徑、新方法。
一、四群工作提出的背景
群眾工作是黨的統戰工作的延伸和拓展,群眾是中國共產黨的力量之源和勝利之本。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過程中,黨歷來高度重視群眾工作,堅持人民主體地位,尊重人民首創精神,把群眾工作抓緊抓好。“深入群眾魚得水,脫離群眾樹斷根”這個樸實的道理幾乎人人都懂得,這句話生動的道出了群眾是黨的力量源泉和勝利之本,群眾工作是黨團結各族人民群眾的基礎性工作;赝袊伯a黨90年的歷史,就是一部緊緊依靠群眾,發動群眾,武裝群眾,把群眾緊緊團結和組織在黨組織周圍的奮斗史。從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中國共產黨始終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始終堅持人民戰爭的觀點,緊緊依靠群眾,發動群眾和組織群眾,使革命的力量能夠像星火燎原之勢一樣發展壯大,最終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和國民黨反動派的統治,使中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進入社會主義建設新時期,黨堅持走馬克思主義群眾路線,依靠群眾,相信群眾,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動員和領導群眾積極投身于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中,取得了令世界矚目的成就。這一切歸根到底證明,“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群眾路線和群眾觀點是我們的傳家寶。黨的組織、黨員和黨的干部,必須同群眾打成一片,絕對不能同群眾相對立。如果哪個黨組織嚴重脫離群眾而不能堅決改正,那就喪失了力量的源泉,就一定要失敗,就會被人民拋棄。”[1]依靠群眾,發動群眾成為中國共產黨發展壯大,能夠長期執政的傳家寶。無論在什么時候,我們必須堅持這一傳統,根植于群眾,在群眾中汲取力量和源泉。
當前,隨著改革進入深水期,人們在社會階層內部、價值觀念、就業方式、思想方式、社會流動呈現出多樣化。黨群關系也發生了新變化,黨由領導人民奪取政權的黨變成長期執政的黨,黨也由一個領導群眾進行革命、計劃經濟的黨變成一個領導國家進行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建設的黨。同時,黨員領導干部發生了重大變化,群眾對黨的要求也發生了變化。黨員數量由建國初期(1949)450 萬名增加到2011年的8000多萬,60年間整整增加了17.8倍。形式的變化迫切要求黨要進一步密切群眾關系,保持黨與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任何時候都要依靠群眾,發揮群眾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正如胡錦濤總書記在建黨90周年講話中提出了全黨面臨的四大危險,即“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這四大危險已經擺在全黨的面前,特別是脫離群眾是最大的危險。要密切黨與群眾關系,就必須堅持走群眾路線,堅持“一切為了群眾,一切依靠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牢記黨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宗旨,讓改革的成果、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真正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落腳點和出發點。在這樣的情況下,深入開展四群教育工作,把群眾工作滲透到工作的各個環節,把群眾的安危冷暖,難點、熱點問題常掛在心,從源頭上減少或防止社會沖突,緩解社會矛盾,促進社會和諧,成為當前群眾工作的重要內容。
二、做好“四群”工作的要求
中國共產黨的奮斗史,說到底就是一部群眾工作史。當前云南深入開展群眾觀點、群眾路線、群眾利益、群眾工作的“四群教育”工作和實施黨員干部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的“三深入”活動,是密切黨與群眾血肉關系的重要舉措,也是新形勢下做好群眾工作,密切黨群關系的路徑選擇。做好群眾工作,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一是要建設服務型政府,正確處理人民與政府的關系。毋庸置疑,公務員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權力來自于人民,公務員掌權的目的就是代表黨、政府為了更好地為人民服務,為地方經濟發展,社會進步服務。所以,作為政府,就要建立廉潔高效的服務型政府,把“領導就是服務”,“管理就是服務”牢記心頭,一切工作以便民,利民為原則。始終堅持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按照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的要求,把人民的利益放在首位,以提高服務,改善服務為榮,自覺進行社會管理創新,自覺履行職責,始終做到為黨和人民負責。把“以服務為榮”作為工作的價值理念。
二是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發揮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的作用。黨的十七屆四中全會指出:“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全部工作和戰斗力的基礎,是落實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各項工作任務的戰斗堡壘。必須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拓寬領域、強化功能,進一步鞏固和加強黨的基層組織,著力擴大覆蓋面、增強生機活力,使黨的基層組織充分發揮推動發展、服務群眾、凝聚人心、促進和諧的作用,使廣大黨員牢記宗旨、心系群眾。”所以,黨的基層組織是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方針政策的最終執行者和實踐者,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橋梁和紐帶。要有效聯系群眾,就要發揮基層黨組織的“聯系群眾、服務大眾、表達訴求、化解矛盾、關懷社會、協調利益”[2]的功能,進行干群之間的零距離接觸,樹立以民為本,執政為民的理念,把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作為做好群眾工作的固本之策,發揮好基層黨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的作用。要加強城鄉結合部、城中村、流動人口集中帶,新經濟組織、農村黨支部建設和城市社區的居委會黨組織建設,加強組織活動場所建設,加強黨員隊伍建設,理順村“兩委”關系,并因地制宜的做好基層黨組織的創新,做好黨員的管理、服務和監管工作。特別是在云南邊疆、山區民族地區,一要要積極發展村集體經濟,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解決村級黨組織無錢辦事的狀況。二要抓好“三培養”制度工作,把農村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把優秀的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黨員致富能手中的優秀分子培養成村組干部,把這些有培養前途,有服務意識和能干事會干事的農村“精英”培養成為帶領群眾致富的“領頭羊”, 把政治過硬,素質高,能干事,善于做群眾工作,群眾基礎好的黨員選進領導班子,選優配強基層組織工作人員。讓基層干部培養成為知民情、解民憂、化民怨、暖民心的群眾貼心人,積極主動地為群眾解難濟困,帶民致富。真正做一些讓群眾看得見摸得著的實事、好事。自覺把“人民群眾擁護不擁護、贊成不贊成,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堅持深入群眾,堅持走群眾路線,認真學習推廣孟連的“一線工作法”,即“干部在一線服務、農民在一線培訓、法律在一線普及、政策在一線落實、問題在一線解決、形象在一線樹立、情感在一線培養、成效在一線檢驗、干部在一線成長、和諧在一線建成”[3]。在基層一線為民服務,樹立為民親民的形象。發揮基層黨組織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和建設和諧社會的主力軍作用,從根本上夯實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切實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把群眾工作做到家,做到位,從根本上消除不穩定和不和諧因素。 三要加強基層干部隊伍的作風建設。作為黨的各級領導干部,要嚴格按照胡錦濤同志提出的“各級領導干部要堅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傾聽群眾呼聲,關心群眾疾苦,時刻把人民群眾的安危冷暖掛在心上”的要求,做到親民、愛民,虛心向群眾學習,甘當群眾的小學生,多向群眾請教,多講群眾喜歡聽的話,講群眾語言,少講群眾聽不懂,不愛聽的官話,在平時工作中多深入基層,多深入農村,多在田間地頭與農民談發展,謀發展,在田間地頭給農民提供農業科學技術指導,切實幫助解決一些農民生產生活中的難題,多與生產一線的工人、農民交朋友,身體力行的與他們同吃同住。只有這樣,黨員領導干部才能準確把握基層群眾想什么,要什么,以及他們的生產生活。正如鄧小平所言:“只有善于做群眾學生的人,才有可能做群眾的先生并且只有繼續做學生才能繼續當先生”。對于領導干部而言,要嚴格按照省委要求做到“領導蹲點聯戶,部門掛鉤聯戶,干部結對聯戶,建卡經常聯戶”,就要深入村組、深入農戶開展民情懇談,進行民情體驗,把農戶的家庭基本信息,生產生活狀況,反映的問題和需要幫助解決的問題都掌握在心,了解存在的困難問題,幫其出主義,想辦法解決實際問題,調動農戶發家致富的積極性,力所能及幫助掛鉤聯系點群眾解決實際困難。特別是鄉鎮領導干部更應該有計劃的的深入村、小組,面對面的與群眾接觸,把服務與解決問題作為農村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內容。
四是建立群眾工作的長效機制,多管齊下做好群眾工作。制度帶有根本性、全局性。做好四群工作,要靠制度。這就要求務必建立健全工作機制,把做四群工作和“三深入”作為一項長期堅持的工作抓好,作為服務群眾和教育群眾的工作來做。“我們黨做群眾工作的經驗告訴我們,群眾工作是一項經常性的工作,而不是一項突擊性的工作;是一項黨委、政府、政協和工青婦等人民團體共同都要做的工作,而不只是黨委或群眾團體做的工作。”[4]做好群眾工作,不僅僅是黨委的事,需要建立一個統一的工作協調和配合機制。一要建立深入的聯系群眾機制,讓每一位黨員領導干部都主動深入基層、農村,與群眾打交道,交朋友,密切干群是關系,拉近距離,愿意當群眾的勤務員。二要建立健全民意訴求表達機制。各級政府要建立健全群眾訴求渠道,各級黨政負責人要經常深入基層一線了解群眾的需要和疾苦。三要建立健全各級政府的便民服務中心。整合服務資源,加強服務質量,把便民服務中心建設成為服務“三農”,政策咨詢,法律服務,信訪和矛盾調處為一體的綜合性便民工程,讓百姓切實感受到干部臉好看,事好辦,服務熱情。四要加強基層干部隊伍作風廉政建設。簽訂黨政作風廉政建設目標責任書,做好村黨支部書記的一年一度的述職述廉考核。借鑒姚安縣“五簿”[5]制度的經驗,將“五簿”納入村級黨風廉政考核,從源頭上加強對干部的監督管理,讓基層黨員干部的行為的得到有效監督。這樣,群眾才會相信黨,相信干部,相信干部是農村發展致富的領路人,才能密切基層黨組織與群眾的關系,才會把干部當親人,構建和諧、民主的干群關系。
“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群眾是水,黨是舟。深入貫徹落實“四群”工作和“三深入”工作,是密切黨與群眾關系,融洽干群關系,筑牢群眾根基的根本舉措,是貫徹落實好中央惠民政策,傾聽群眾呼聲的的利民之舉,也是我黨新時期群眾工作的新發展,對于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利益,解決民眾吃、穿、住、行困難,增強民眾幸福感的有效舉措。
參考文獻:
[1]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 卷·貫徹調整方針,保證安定團結[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8.
[2]趙剛印.新形勢下黨的群眾工作面臨的突出問題及其對策[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2).
[3]吳朝武.當好人民的勤務員 做好黨的群眾工作[J].今日民族,2011,(05).
[4]李君如.論黨的群眾工作——兼論黨的群眾工作傳統和新世紀群眾工作的特點[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1,(10).
[5]“五簿”,即:《姚安縣農村黨員干部反腐倡廉教育登記簿》、《姚安縣村級民主議事登記簿》、《姚安縣村級民情接待登記簿》、《姚安縣村務公開登記簿》、《姚安縣村級重點工程登記簿》。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