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論如何解決青少年暴力犯罪問題省級法律論文發表網

發布時間:2014-05-05所屬分類:法律論文瀏覽:1

摘 要: 論文摘要:據調查,近年來,90后的犯罪率逐年上升,其中未成年人所占比例亦有增無減,且暴力性質案件具有相當大的比例。青少年暴力型犯罪案件的增多,體現了教育在某種程度上的成效缺失,為和諧社會埋下了不穩定因素,應引起重視。青少年暴力犯罪呈現出何種

  論文摘要:據調查,近年來,“90后”的犯罪率逐年上升,其中未成年人所占比例亦有增無減,且暴力性質案件具有相當大的比例。青少年暴力型犯罪案件的增多,體現了教育在某種程度上的成效缺失,為和諧社會埋下了不穩定因素,應引起重視。青少年暴力犯罪呈現出何種特點,其背后的原因為何,怎樣預防青少年暴力犯罪問題,應當引起重視和探討。

  關鍵詞:青少年,未成年人,暴力型犯罪

  一、青少年暴力型犯罪的特點

  (一)共同犯罪占一定比例,多為臨時起意糾合犯罪

  以黃埔區檢察院為例,2008年至今在該院審查起訴的未成年人案件中,共同犯罪案件的犯罪人數已超過總人數的50%。青少年群體性暴力型犯罪并不像成年人團伙犯罪那樣組織嚴密、計劃周全。他們的糾合過程非常簡單,一般為同學、鄰居、朋友等。這些青少年大多有類似的生活經歷,喜歡在一起上網、玩游戲、溜冰,在各種娛樂場所中相互熏染變質,依靠“江湖義氣”建立起友誼,一旦團伙中有人“被欺負”,其他人便會一呼百應,加入斗毆,以體現出自己“講義氣”的英雄形象。青少年遇事易沖動,容易因瑣事發生爭執甚至引發群體性斗毆事件,常見的有聚眾斗毆案件。此類案件由于涉及人數眾多,規模龐大,造成極差的社會影響。而通常參與犯罪的青少年,大多數都是出于所謂哥們義氣來幫忙,沒有具體計劃和分工,不分是非地就加入了犯罪。

  (二)自我約束能力較弱,多為激情性、盲動性犯罪

  此類犯罪嫌疑人絕大部分都是獨生子女,家里對孩子都比較溺愛和放任,在成長過程中不易形成是非以及價值觀的基本判斷能力,以致唯我獨尊、任性妄為。他們自尊心強,爭強好勝,不喜歡受約束,法制觀念淡薄,在遇到沖突時盲目地選擇以牙還牙、以暴制暴,而不是通過法律途徑解決問題。有些青少年為了樹立在同伴中的“老大”地位,帶領眾多同伴參與搶劫等暴力型犯罪,以示威風。而由于青少年的是非觀念不強,很容易被同伴同化,對犯罪沒有正確的認識,把事情想象得過于簡單,導致自己不得不付出多年的牢獄生活。

  (三)暴力程度較高,多為持械參與犯罪

  青少年參與暴力型犯罪時,暴力程度較高,已呈現成人化特征,作案方法與成年人相似,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一般持刀、棍、磚頭等工具參與斗毆,手段殘忍,傷害程度較深,并非只是赤手空拳的小打小鬧。這與青少年辨別是非的能力有一定聯系。由于許多青少年并未真正認識犯罪行為及其社會危害性,對法律的認知存在盲點,導致了內心缺乏道德約束,從而無所畏懼地做出殘暴的舉動。

  (四)法制觀念淡薄,對犯罪的認知產生偏差。

  多數青少年犯罪嫌疑人由于受成長環境的影響,受教育程度較低,對法律、犯罪的理解不足,存在僥幸心理,把任何事情都想得過于簡單,從而一步一步走向犯罪的深淵而不自知。有許多青少年都是因為家庭環境,早早輟學走向社會,缺乏關愛和教育,在遇到困難之時沒有想到正面的解決途徑,缺乏基本的法制觀念,容易步入歧途。有些青少年甚至在嚴重犯罪之后,還未能意識到自己實施的是犯罪行為,漠視他人的生命健康,這都是由于缺乏基本的法制觀念,對犯罪的后果理解不足導致的結果。

  二、青少年暴力型犯罪頻發的具體原因

  (一)家庭因素

  多數青少年犯罪嫌疑人的父母因為工作忙,對子女疏于管教,有許多犯罪嫌疑人甚至是在父母離異的家庭環境中成長,由于父母的忽略,親情的缺失,他們的心理狀態不被了解。從發展心理學的視角來看,個體人格的發展過程是通過自我的調節作用及其與周圍環境的相互作用而不斷整合的過程。教育的作用就在于發展積極的品質,避免消極的品質。從嬰兒至成年,父母對子女的教育直接影響到子女人格、品質、行為的形成。父母的忽略、漠視容易導致子女產生孤單感,愛的品質無法形成,而不安全依戀便是導致暴力傾向產生的主要原因。且家長過度的溺愛或打罵,易形成子女的驕縱或暴力人格,到青春期時一旦有實施暴力的能力和誘因,就很可能造成犯罪。

  (二)學校因素

  校園是青少年們學習、交友的重要場所,老師的教育以及同學之間的交流都是形成青少年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渠道和平臺。然而在現今的教育環境中,許多學校仍然重智育,輕素質。成績好,又是班干部的學生,往往才會受到老師的關注和重視。平時成績較差、貪玩的學生,在老師的眼中往往就是“不可救藥”的,做什么壞事都理所當然。長期以往,老師的偏袒和歧視,會導致部分學生自暴自棄,滋事生非,容易走向暴力犯罪的道路。

  (三) 社會因素

  隨著社會發展與進步,文化生活與精神生活日趨豐富,大眾媒體對暴力限制太少,在影視文學作品、音像制品、報刊雜志、網絡游戲中,青少年可以方便地接觸到暴力場面。社會環境決定了與任何特定階段相聯系的危機能否獲得積極的解決。許多青少年尚未具備獨立思考能力,盲目從眾,不懂得去偽存真,在有暴力場面的作品中并不見得能理解什么是正義,相反地,可能學到的只是其中暴力的行為。在青少年暴力犯罪中,不少精神動力就是出于盲目的英雄崇拜。

  (四) 自身因素

  青少年有合群性,因此未成年人單獨犯罪比成年人少得多。從其心理狀態分析,對未成年人來說,單獨實施犯罪,一般膽子不夠,而聚眾犯罪能夠形成群膽,并且自認為罪刑責任擴散,承受的心理壓力相對較低。所以一般來說,團伙犯罪會助長犯罪實施時的暴力程度。且青少年更希望在群體里能夠表現自己,樹立自己在同伙中間的地位和形象,在犯罪時他們的表現一般會更極端。這就使得團伙犯罪時的暴力程度更為嚴重。

  三、預防青少年暴力型犯罪的方法

  (一)通過法制教育,教導青少年棄惡從善,明辨是非

  學校應將法制教育放在素質教育中的重中之重,檢察機關應通過與學校的聯系,大力推進“送法進校園”活動,并將該活動逐步形成一項常規機制,加強對青少年的法制教育和正確引導,傳授青少年應具備的法律知識,使青少年具備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學會知法懂法,保護自己,遠離犯罪。

  (二)家庭與學校的傳統教育不容忽視,應將犯罪扼殺在萌芽狀態

  家長應多關心子女的成長,與老師多溝通,了解子女的各方面狀況,教導子女遵從最基本的價值取向,讓其懂得人與人之間應該是平等的,應該是富有同情心和憐憫心的。也就是要培養孩子從小形成樸素的道德情感,自小便消除其未來犯罪的可能性。學校應健全相關管理制度,從日常教學管理方面敦促青少年健康成長,重視學生的全面發展,平等對待學生,讓校規校紀發揮良性的監管作用。

  (三)加強對大眾傳媒、娛樂場所的監管,避免青少年受到不良文化荼毒

  政府應加強對網絡、音像制品、報章雜志等大眾傳媒渠道的管理,對網吧、KTV、酒吧等娛樂場所進行嚴格監控,對電影、電子游戲、書籍、網絡等采取分級制度,過濾不適合青少年觀看的內容。禁止在校學生進入娛樂場所,特別是未成年人。規范娛樂場所的管理秩序,對低級庸俗和危害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娛樂場所要堅決清理、整頓、取締。

  (四)建立社區關愛協助機制,關注特殊家庭青少年成長

  政府應當在社區建立相關機制,對父母離異、留守兒童、缺乏家庭溫暖的青少年家庭,重點給予關注。當地街道居委會應全面了解情況,通過團體活動、家訪談心、社工介入等手段,創造條件關心此類青少年成長,避免其步入歧途。如建立“學校—社區—家庭”三位一體的青少年成長關愛體系,成立分工明確、專業化的幫教組,采取靈活多樣的預防措施。必要時,可與司法機關、心理專家等專業領域人士聯合,有針對性地多方面開展協助幫教青少年成長。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