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咨詢服務,正當時......期刊天空網是可靠的職稱工作業績成果學術咨詢服務平臺!!!

社會轉型期社會組織視角下社區養老實施路徑的實證研究

發布時間:2018-10-11所屬分類:法律論文瀏覽:1

摘 要: 摘要:本文采用607個問卷調查樣本和7個個案訪談樣本,針對廣東省居民和社會組織對養老問題的看法、態度或做法,探討社會組織參與社區養老服務的可行性。結論如下:老人以家庭養老為主,但滿意度低;社區設施不足;社區養老發展遭遇制度不夠健全、資金、人才缺

  摘要:本文采用607個問卷調查樣本和7個個案訪談樣本,針對廣東省居民和社會組織對養老問題的看法、態度或做法,探討社會組織參與社區養老服務的可行性。結論如下:老人以家庭養老為主,但滿意度低;社區設施不足;社區養老發展遭遇制度不夠健全、資金、人才缺乏等瓶頸;社會組織有多種優勢,也存在制約因素,社會組織參與社區養老服務在解決宣傳、資金來源、人才欠缺、監管方面問題時要有針對性。最后提出社會組織參與社區養老的實施路徑:從法制建設、宣傳引導、設施配置、個性服務、人才保證等環節進行設計,提升居民對養老的滿意度,促進我國養老社會化進程。

  關鍵詞:居民養老,社會化,社區養老,社會組織

  0引言

  21世紀以來,我國進入老齡化社會。2005年民政部把養老社會化引入實踐。養老服務社會化是指政府、社會組織、社區等資源進入養老服務領域,構建并逐漸形成以家庭養老為核心,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補充的的養老服務體系[1]。社區養老是針對中國社會轉型期所面臨的老齡化問題所提出的新型養老方式[2],指老人住在家中,養老服務由社會力量提供的養老模式[3]。社區養老具有可行性[4],但也存在經費較低,養老服務失衡以及缺乏人才等問題[5]。

  社會組織在整合資源、提供服務、項目融資等方面具有明顯優勢。我國社會組織包括社會團體、民辦非企業、基金會。社會組織可對社區養老產生積極的影響[6],其參與社區養老的優勢[7]已初見成效[8]。習總書記在十九大指出,要構建養老、孝老、敬老政策體系和社會環境。因此對養老問題的探討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項目立足實證研究,以廣東居民和社會組織為調查對象,通過問卷調查和個案訪談相結合的方法收集信息,對社會組織參與社區養老的可行性和操作性進行評估分析,并提出社會組織參與社區養老的實施路徑,期望以此促進我國養老社會化進程。

  1調查對象、方法和程序

  1.1調查對象

  本次調查對象為所有廣東居民,回收有效樣本607個,其中廣州占14.7%、深圳6.9%、珠三角(除廣州、深圳)11.0%、粵東17.3%、粵北(除清遠)8.4%、清遠29.5%、粵西12.2%。清遠作為創文創衛文明城市可樹立為標桿。如表1所示,年齡20-50歲居多;性別、戶口類型均衡;本地人口占多數;學歷大專居首;經濟狀況多數過得去。

  1.2調查方法

  1.2.1訪談法

  對清遠社工機構、社區家庭綜合服務中心、基金會等社會組織進行個案訪談,獲取樣本7個。

  1.2.2實地與網絡調查

  在清遠市區以攔截法收集居民信息,有效樣本146個;同時通過滾雪球和判斷抽樣,以網絡調查法,收集廣東居民信息,有效樣本461個。

  1.3調查程序

  經過文獻研究,明確調查目的和意義,設計調查方案、訪談提綱、問卷,通過試調開展調查,采用SPSS22.0、EXCEL等軟件分析撰寫文章。

表1

  2調查結果分析

  2.1社區養老環境

  2.1.1老人日常起居照顧和生活來源主要依賴家庭

  數據顯示,老人生活照顧主要靠家庭。排第一的是自我照顧(64.8%),其次是靠子女或其他親屬(53%),第三是配偶照顧,靠保姆或鐘點工(7.6%)、鄰居幫忙(4.0%)、養老機構(3.2%)、社工或社區服務人員(2.0%)及志愿者(1.5%)的比例都很低。廣州老人、流動人口自我照顧顯著(P=0.002、0.004都小于0.05,顯示差異顯著,下同)高于其他地區、本地人口。對子女或其他親屬依賴,女性老人、非農業戶口、經濟狀況中等家庭比例更高;粵東(63.8%)和深圳(38.1%)差異顯著。

  非農業戶口依賴保姆和鐘點工更高。非農業戶口、家庭特困或非常滿意者對養老機構依賴更多。特困家庭依賴社工或社區服務人員更多。同時,老人生活來源也主要靠家庭。家庭其他成員供養(68.0%)比例最高,其次是離退休金(35.5%),第三是勞動收入(35.1%),靠政府補助(10.6%)、最低生活保證金(9.1%)及財產性收入(股份紅利或房屋租金)(8.1%)的都很少。對家庭其他成員依賴,學歷高者比例更高。流動人口、農業戶口、低學歷者靠離退休金較少。流動人口、學歷低者對勞動收入依賴更高。

  2.1.2日常生活設施、娛樂休閑健身設施不夠普及,精神層面設施少

  調查顯示,小區生活設施不夠普及,居民步行15分鐘內可到達的設施情況依次為菜場(74.7%)、公園或老人活動場所(62.5%)、商城(54.5%)、醫院或診所(50.7%)、公共汽車站(49.9%)及銀行(44.3%),而與養老服務關系密切的設施更少,如養老院(8.9%)、托老所或日間照料服務部(3.8%)。農業戶口居民在醫院或診所、汽車站和銀行等基礎設施普及度更低。

  同時發現,社區娛樂休閑健身設施也不夠普及,如擁有小區內亭臺休息處(59%)、社區老年活動中心(56.2%)及運動健身場所(52.4%)都不到六成,精神層面設施更少,如棋牌室(33.1%)、書報閱覽室(24.9%)。清遠情況好于其他地區。本地人口、非農業戶口擁有亭臺休息處比例較高,本地人口擁有活動中心的比例較高。

  2.2社區服務狀況

  2.2.1居民最滿意的養老服務是體檢和心理咨詢/聊天

  調查顯示,居民最滿意的服務依次是體檢(71.5%)、心理咨詢/聊天(53.8%)、緊急呼救(53.1%)、中醫保健(46.9%),對生活方面的照顧服務滿意的很少,如老年輔助用品租賃(17.5%)、家居清潔(16.8)、助餐(11.1%)和助浴(3.5%)等。2.2.2養老較突出的問題是醫療保障和孤獨調查顯示,養老存在醫療保障(54.8%)、孤獨或無人陪伴(43.1%)、經濟困難(41.9%)、無人照顧(40.9%)等多方面的問題,也有少數提到住房問題(25.7%)和社區配套不全(18.6%)。

  醫療保障方面問題,粵西、本地人口、非農業戶口更重視。在無人照顧方面,廣州、流動人口問題較突出。在社區配套方面,高齡居民、非農業戶口需求較大。家庭環境從非常困難到非常滿意者認為養老存在突出的問題依次是經濟困難、住房問題、醫療保障、孤獨或無人陪伴和社區配套不全。

  2.3社區養老存在問題

  2.3.1多數家庭屬于家庭養老模式,對社區養老了解

  不多數據顯示,家庭養老(87.4%)是家庭采用的主要模式。實地調查發現,許多居民并不了解社區養老,需要加以解釋。選擇社區養老模式中,60-70歲居民最多。選擇機構養老模式者,30-40歲居民家庭最多(8.5%)。

  2.3.2對養老滿意度一般偏向不滿意,選擇家庭養老

  模式者評價最低數據顯示,居民養老滿意度選擇最多的是一般(57.8%),其次是不滿意(21.3%)。流動人口、高學歷者、經濟困難家庭滿意度更低。選擇家庭養老居民對我國目前養老狀況滿意比例顯著(8.5%)低于社區養老(21.6%)和機構養老(25.9%)。2.3.3家庭養老模式最好,對社區養老評價優于機構養老調查顯示,居民認為最好的養老模式是家庭養老(63.0%),其次是社區養老(24.8%),第三是機構養老(11.1%)。

  分析發現目前選擇社區養老模式的居民對社區養老模式認同度(64.9%),遠高于選擇機構養老的居民對機構養老的認同(48.1%)。2.3.4社區養老發展受到制度不夠健全等方面制約社區養老發展受制度不夠健全(61.0%)、資金不足(58.0%)、服務人員不足(58.0%)、管理不規范(55.7%)、監管不到位(43.8%)等多方面的制約。清遠總體比其他地區做得更好。非農業戶口、受過高等教育者認為制度、管理等存在問題比例更高。

  訪談認為,社區養老存在問題有:政府支持不足,政策機制不完善;資金不足、老人活動場所和公共設施不足;專業人才缺乏,專業服務無法廣泛開展;老人觀念傳統,養老模式過度需要過程?梢,社區養老的發展瓶頸明顯。

  3總結與討論

  3.1老人以家庭養老為主,對社區養老評價優于機構養老,對社會組織了解很少

  在家庭養老中,老人需要家庭成員花費時間和精力去照顧[10]。而機構養老費用很多家庭又難以承擔。因此,社區養老是可行選擇。居民對社會組織服務性質認識不清,存在不信任、懷疑的心態[9],不利于醫療保障的落實和養老服務的開展,宣傳工作刻不容緩。

  3.2居民生活所需設施及娛樂休閑健身設施不夠普及,精神層面設施更少

  老人的活動范圍隨年齡增大而縮小,為老人提供活動、社交的場所和相應的服務設施不容忽略。社會組織一方面可利用其影響力爭取政府資金的投入,另一方面可多途徑爭取資金,根據需要逐步配置所需設施。

  3.3居民對養老滿意度一般偏不滿意,家庭養老滿意度最低

  家庭養老的居民認可家庭養老模式,說明傳統觀念根深蒂固,但對養老滿意度低,體現了家中無人照顧等困難難以化解。逐步建立完善老人生活、娛樂、文化的社會支持體系[10],讓老人滿意,是養老事業不懈的追求。

  3.4養老較突出的問題是醫療保障和孤獨,居民最滿意的服務是體檢和聊天

  需要根據老人不同的狀況提供多樣化多層次的養老服務[11],目前社區提供的服務較單一,助餐、家庭清潔等無人照顧問題得到滿足的較少。社會組織參與的社會領域廣泛,包括教育、衛生等十大類[12],能為老人提供多樣化服務,但社會組織參與到社區養老服務中,可能會受到政府工作人員的干預,居民認知度低等問題。社會組織能有效影響公共政策制定,如將社會組織參與社區養老服務納入法制軌道,社會組織便能更好地提供服務。

  4建議

  社會組織參與社區養老的實施路徑:從法制建設、宣傳引導、設施配置、個性服務、人才保證五個環節分別進行多角度多類別設計,以便充分利用社會組織的優勢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專業化社區養老服務,提升居民對養老的滿意度,促進養老社會化進程。

  4.1加強法規建設,規范管理與監督

 、倮蒙鐣M織的影響,使政府將社會組織參與社區養老列入地方法規,讓社會組織參與社區養老服務有法可依。②對試點城市或地區的經驗予以總結和推廣。將清遠列為進一步試點地區,加大政府支持力度以完善社會組織參與社區養老服務制度規范。③對社會組織參與社區養老實施情況進行監督。對居民集中居住的地區,以評促建;在人口分散的地區,加強自查和網絡監督。

  4.2加大宣傳,提高認知、改變觀念

  加大宣傳欄海報宣傳力度,對網絡覆蓋較大的地區注重網絡宣傳,對城市社區注重橫幅宣傳,提高居民對社會組織參與社區養老服務的認知度。

  4.3落實資金,改善社區養老設施

  利用社會組織的影響,多方爭取資金,根據農村社區需求增加基礎生活設施建設;建立社區老年醫療保健機構,方便老人看病;增建社區老年活動中心,擴大老年人的社交范圍;城市社區增建日間托老所。

  4.4區別對待,個性化服務

  ①性別差異:優先滿足女性老人需求。②地區差異:對粵東居民進行教育引導,提高自我照顧自覺性;對深圳以及外出務工多的農村社區,加大社區服務力度,解決老人無人照顧問題。③經濟狀況差異:對經濟特困家庭提供公益補助、政策優惠,志愿者上門服務;對住房困難老人,提供廉租房;對經濟一般的老人,幫其用好現有醫療設施并爭取更多的醫療保障;對經濟較好的老人,安排志愿者上門陪伴,或提供有償服務;對經濟非常好的社區,加強社區配套服務。

  4.5多渠道建設人才隊伍

  ①充分利用社區資源,呼吁低齡老年人積極報名參加志愿服務。②定期招募大學生志愿者,與高校聯合培養專業人才,吸納專業對口實習生加入養老服務人才隊伍。③完善志愿者管理機制,重視激勵和認可,提供交流平臺,向社會招募志愿者。④招募有專長特聘志愿者,開展義診、心理咨詢等服務。⑤開設短期老人服務專業培訓班,培訓老人服務從業人員。

  參考文獻:

  [1]陳玲玲,王馨茹.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社會化:優勢、困境與對策[J].文史博覽(理論),2016(8):41-43.

  [2]王鎮.社區養老模式初探——以徐州市為例[J].科技信息,2013:25-26.

  [3]董晗,李三梅.非營利組織參與社區養老探究[J].管理視窗,2015:42-43.

  [4]陳唯豪.中國社區養老的可行性分析[J].學理論,2015(1).

  [5]陳玲玲,王馨茹.社區養老服務機構社會化:優勢、困境與對策[J].文史博覽(理論),2016(8):41-43.

2023最新分區查詢入口

SCISSCIAHCI

7799精品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