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8-09-15所屬分類:法律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摘要:從表意效果、交際效果和社會效果三個維度考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效果。表意效果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能夠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規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屬性,內含統治階級的話語權威。交際效果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能夠建構教育者
摘要:從表意效果、交際效果和社會效果三個維度考察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效果。表意效果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能夠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規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屬性,內含統治階級的話語權威。交際效果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能夠建構教育者與受教育者的對話情境,達到“以言行事”的目的。社會效果體現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能夠維護黨的統治,推動社會進步和顯示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表意效果,交際效果,社會效果
根據漢語各類詞典的解釋,“效果”是指由某種力量、做法或因素產生的結果。而“結果”作為一個中性詞,本身并不包含價值判斷。但是當我們考察“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效果”時,“效果”卻隱含有“好的”“向著好的方向”的意思。也就是說,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實踐作為一項人類的目的性活動,人們對它的評價并非持中立立場,而是以一定的價值導向作為前提。只有符合話語主體預定目的、向著好的方向發展的結果,才能被稱為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效果”。本文將從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表意效果、交際效果和社會效果三個維度對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效果進行論述。
1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表意效果
“表意”是一個語義學概念,指用來表現概念或事物的語言符號與它所表現的概念或事物之間的關系。作為結構語言學的核心概念,“表意”指能指系統和所指系統構成的表達含義的功能。所以,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表意效果意指“思想政治教育”這一詞語及其相關話語在敘述思想政治教育這一現象中達到的效果。具體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表意效果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1.1界定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與形式
“思想政治教育”這一名詞可以拆分為“思想”+“政治”+“教育”,從其詞語的構成可看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圍繞人的思想內容展開,而在思想內容中又明確突出“政治”的重要性,包括政治立場、態度、觀點等各個方面。“思想”與“政治”兩個名詞構成了對“教育”的限定,“教育”的內容主要圍繞二者進行,而“教育”一詞又規定了這一活動進行的形式,它有別于其它政治活動,以傳授教導的方式進行。
“思想政治教育”這一詞語僅從其字面就已經界定了它基本的內容與形式。從其內容與形式引申開來,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實踐過程中就形成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的教育,以及理想、道德、紀律、法制、國防和民族團結的教育,這些教育內容都已被納入思想政治教育話語體系。同時,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方式也隨著教育理念的改變,從原來的講授傳導變成了以講授傳導為主、滲透和體驗為輔的格局。
1.2規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屬性
“思想政治教育”一詞本身已表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主要在人的精神領域中展開。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實踐的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不斷地規定著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屬性。具體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話語主要作用于人的思想、價值觀和思維方式,其話語的有效性主要來源于“認同”,即認同執政黨的合法性,認同現有路線、方針、政策,認同統治階級的符號體系等。
再者,縱觀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建構史,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從其話語主體、產生緣由、存在目的來看都具有鮮明的意識形態性。“整個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政治教育歷史,本質上就是一部傳播無產階級意識形態進行合法性爭奪的歷史。”[1]從本質上來說,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一種意識形態實踐活動。
1.3內含統治階級的話語權威
從表面上看,“思想政治教育”一詞并未指明它的話語主體,但是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長期建構過程中,它已內在賦予自身統治階級話語的權威地位。具體而言,新中國成立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實踐的開展都是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進行的,從其理論指導到行為規范,從話語生產、話語分配再到話語消費的一系列過程全部被納入了統治階級的意識形態監控范圍。
思想政治教育長期以來被權威學者定義為:“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2]4雖然這一定義沒有明確指出統治階級是這一“目的、計劃和組織”的實施者,但是它隱含著統治者和被統治者、影響者和被影響者的話語關系。從事實上來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是統治階級的言說行為。
2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交際效果
20世紀60年代,英國哲學家奧斯汀最早開始研究“以言行事”,為言語行為理論奠定了基礎,其主要觀點為“說話即做事”。奧斯汀認為:“實施一個說話行為,一般也是,而且本身就是,實施一個行事行為。”[3]在大多數情況下,一個人說話時,同時實施三種行為:言內行為、言外行為和言后行為。
言內行為指的是說話本身這一行為,即人們發出一定的聲音來表達一定的結構以及一定的意義等,它指說話這一物理行為,表達的是字面意思;言外行為是通過說話這一動作所實施的一種行為,表達說話人的言外之意或者是其交際意圖,也稱言外之力;言后行為指某一行為意圖被聽話人領會并對其行為、思想、信念、情感等方面產生的效果或影響,即語言交際帶來的后果。[3]這三種行為中的言外行為和言后行為所產生的效果就是通常意義上所說的“交際效果”。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實踐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之間的一場對話,它是交往情境中的“以言行事”。
思想政治教育者根據一定的意圖與受教育者產生“對話”,既是言內行為,又是言外行為,同時也產生言后行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交際效果,既包括受教育者對教育目的的理解和把握,又包括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后其認知、情感、態度、信念和行為等方面一系列的改變。
具體來說,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實踐通過傳導社會價值準則和行為規范,使受教育者養成社會所需要的政治素養、思想品德、心理素質和品德能力等。進一步而言,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實踐可以促進受教育者思想政治品德的知行轉化。
在這個轉化過程中,“教育者先把外在社會要求(價值準則、理論觀點、行為規范等)轉化為受教育者的內在個人意識,而后再由受教育者將個人意識、思想動機轉化為外在行為和行為習慣。”[4]59,141正因為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實踐可以還原成“聽者”與“說者”的對話,故每一個思想政治教育情境都可以從交際效果的角度來進行考察,可以從“聽者”的心理與行為兩個維度對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實踐的效果進行實際測量,這也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效果的測量有了“落腳點”。
首先,每一次對話的結果(對“聽者”心理與行為的正向變化以及這些變化對“聽者”健全人格、適應社會和實現自我的成效)可以通過心理學、社會學的研究方法來進行分解測量,從而獲得每一次對話結果的數據或信息。
其次,對前一次對話結果的追蹤又成為優化下一次對話的依據,從而倒推思想政治教育的要素(教育者、教育對象、內容、方式、載體、環境)及其過程(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過程等),并且通過不斷的調試形成相對有效的要素組合和過程程序。最后,經過調試的要素組合和過程程序又被運用到新的對話當中,促進思想政治教育話語效果朝著優化方向發展。
從歷史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大致經歷了改革開放前的灌輸教育與改革開放后說理教育、體驗教育和滲透教育共存的局面。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效果從工具理性的考量標準轉向多種理性的融合,即工具理性、價值理性和交往理性。新時期的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實踐被看成是“說者”與“聽者”的對話,每一次對話都有著不同的言說背景和認知前提,“聽者”被還原成一個個獨立的個體或者有著不同特征的群體。每一場對話都變得獨特而豐富。言說主體必須充分考察言外行為和言后行為所產生的交際效果,才能順利完成對話,從而達成共識。
3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社會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實踐是一項復雜的社會實踐活動。從思想政治教育史與黨史的關系來看,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國共產黨的思想政治教育,它始終是黨的重要任務和黨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從社會實踐角度來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實踐是社會實踐的一部分,與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子系統的其他社會實踐相配合,并且與整個社會大系統的社會實踐相耦合。
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社會效果,是指把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實踐作為一項社會實踐來考察它所具有的工具理性價值,包含有三個層次。首先,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黨的一項重要工作,它在維護黨的執政合法性以及保障黨的各項任務完成中所發揮的作用不容忽視。黨的發展是一個歷史性的過程,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中心任務。思想政治教育作為黨的實踐的一部分,隨著黨史的發展而發展。思想政治教育在黨的不同時期被賦予了不同的任務。
在改革開放前,黨和國家領導人強調“思想工作”是“團結全黨進行偉大政治斗爭的中心環節”,思想政治教育也是“經濟工作和其他一切工作的生命線”。但在改革開放后,以鄧小平同志為中心的第二代領導集體在繼續強調思想政治教育“生命線”地位的同時,進一步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黨的優良傳統和政治優勢,并將其作為“兩個文明”建設的基本保障,成為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作和重要手段。在以習近平同志為代表的當代領導集體提出“中國夢”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當下,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將實現“中國夢”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納入自身話語體系。
由此可見,隨著黨自身工作和中心任務的轉變,思想政治教育的任務也會發生變化,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社會效果的一大表現就是思想政治教育配合黨的政策、中心任務時所起到的作用。其次,思想政治教育作為意識形態實踐和政治上層建筑,在推動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實踐活動良性發展,以及在反作用于經濟基礎中所起的成效是積極的。從這一層次出發,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社會效果要考察的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實踐與其他社會實踐的配合度,更準確地講,是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實踐要適應或者主動推動國內宏觀語境的良性發展趨勢。
就這一層次的效果研究來看,其視野更為宏觀,指標更為多元,并且將很多隱性的、長期的效果納入研究范圍。然而,也有可能因考慮的因素過多而難以制定科學的評價體系。尤其還應指出的是,從這一層次來考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社會效果要求擺脫從黨史角度,即思想政治教育完成黨的工作、任務的角度,來考察思想政治教育要求,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實踐融入到寬廣的人類社會實踐的范疇,從而客觀地評價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實踐在推動社會進步中起到的作用。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話語實踐作為意識形態實踐,在鑒別不同制度社會的優越性,提升人類整體生產力水平中起到的作用非常重要。就全球態勢而言,意識形態不同的社會之間始終存在著競爭。馬克思主義理論明確提出社會主義/共產主義將取代資本主義成為新的社會形態。這里需面對的現實問題是,社會主義的意識形態能否得到人類普遍的認同,能否在實踐過程中得到自我驗證。從這一層次來考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要求對不同意識形態下的社會制度進行比較研究,把社會發展的優越性作為效果評價指標。
4結語
思想政治教育的話語效果可以從表意效果、交際效果和社會效果三個層面進行考察。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表意效果考察的是“思想政治教育”這一詞語及其相關話語在敘述思想政治教育這一現象中起到的作用;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交際效果考察的是教育者對教育目的的理解以及受教育者在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后其認知、情感、態度、信念和行為等方面的改變;思想政治教育話語的社會效果考察的是思想政治教育在協助完成黨的中心任務和推動社會進步中起到的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曹金龍.中國共產黨思想政治教育意識形態功能的歷史考察[J].思想教育研究,2017(2):38-42.
[2]張耀燦,陳萬柏.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3]張珂銘.言外行為、言后行為與交際效果[J].蘭州教育學院學報,2013,29(11):9-10.
[4]教育部思想政治工作司.思想政治教育原理與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