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12-16所屬分類:法律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正確認識家庭的管理與青少年犯罪有何管理,家庭中教育的正確方式有哪些呢?本文是一篇法學論文。我們也都知道現在家庭氛圍對青少年性格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在良好的家庭氣氛中,青少年容易形成樂觀平和的心境,能夠與他人友善相處。而緊張的家庭氣氛讓
正確認識家庭的管理與青少年犯罪有何管理,家庭中教育的正確方式有哪些呢?本文是一篇法學論文。我們也都知道現在家庭氛圍對青少年性格的形成和發展有著深遠影響,在良好的家庭氣氛中,青少年容易形成樂觀平和的心境,能夠與他人友善相處。而緊張的家庭氣氛讓青少年沒有安全感,導致他在人際交往中容易形成多疑的性格,很難與他人和睦相處。要營造融洽的家庭氛圍,關鍵在于家庭成員之間的情感溝通。
摘要:青少年犯罪問題己經成為嚴峻的社會問題,因此必須重視對青少年犯罪行為的成因分析,從源頭上防控青少年犯罪事件。在研究犯罪行為的諸多理論中,特拉維斯·赫希的社會控制理論被認為是當代犯罪學研究中最主要的理論成果之一。這一理論對青少年犯罪的原因進行了分析,也詮釋了家庭在防范青少年犯罪中的重要作用。
關鍵詞:家庭教育管理,犯罪管理制度,法學論文投稿
一、社會控制理論概述
赫希的社會控制理論是建立在霍布斯的性惡論和迪爾凱姆的失范理論基礎之上,赫希認為,每個人都有犯罪的自然傾向,如果放縱自己的欲望,人人都會實施犯罪,而大多數人之所以從未犯罪,是因為有外在的社會控制機制將其抑制,這些外在社會控制是諸如學校、家庭、教會等社會力量。赫希通過“社會聯系”這一核心范疇論證青少年犯罪與社會控制之間的關聯,并認為這種“社會聯系”會使青少年增強社會責任感,順從社會傳統規范,從而防止青少年犯罪。
論文網推薦:《福建法學》,《福建法學》創刊于1982年,本刊堅持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堅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貫徹“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和“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方針,堅持實事求是、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嚴謹學風,傳播先進的科學文化知識,弘揚民族優秀科學文化,促進國際科學文化交流,探索防災科技教育、教學及管理諸方面的規律,活躍教學與科研的學術風氣,為教學與科研服務。
“社會聯系”包含依戀、奉獻、參與、信仰這四個要素:依戀即個人與他人,特別是父母和學校的感情聯結,一個人如果對家庭、學校的感情聯結越強烈,就越不可能走向犯罪;奉獻是指將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對傳統生活目標的追求,以及對未來成功的期盼,如果個人渴望獲得成功,那么就不會冒著損害自己前途的危險去從事違法犯罪活動;參與是指對社會傳統活動的參加,赫希認為,較深入地參與傳統活動,就會缺少從事越軌活動的時間和精力;信仰是指對傳統價值觀念和道德法制觀念的態度或者接受意愿。在赫?磥恚瑥倪@四個方面增強個人與社會的聯系能很好地達到防控犯罪的效果。
二、家庭因素對青少年犯罪行為的影響
家庭因素對未成年人犯罪具有很大的影響。中國預防青少年犯罪研究會在2010年所做的調查顯示,家庭關系不好和家庭教育不當是影響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因素。研究者對青少年犯罪的家庭影響因素的探討歸納起來分為三類:(1)家庭背景變量,主要包括家庭的社會經濟條件、家庭結構等因素;(2)家庭功能變量,主要包括家庭氣氛、親子依戀、親子溝通等;(3)家庭成員的行為變量,主要包括家庭的教養方式和父母監控。
(一)家庭背景變量
1.家庭結構。有研究表明,家庭結構不健全會對子女的發展產生副作用,尤其當家庭破裂是由于離婚、遺棄、父母分居造成而不是死亡造成時,單親家庭與犯罪的聯系最明顯。一方面,父母離異對青少年的心理會造成很大的傷害,致使他們情緒消極、自暴自棄、孤獨、自卑、怨恨。另一方面,不健全的家庭結構預示著家庭教養功能的減弱,有不少青少年犯罪就是因為處在單親家庭中,家長疏忽了對孩子的教育。離異家庭兒童在同伴關系、自控能力、情緒、性格、道德和學習等方面都明顯不如來自健全家庭的兒童。這些很可能會成為孩子正常社會化過程中的障礙,影響他們的正常成長。2010年調查顯示,在“長期生活對象”的調查中,未成年犯選擇“親生父母”的僅為55%,“爺爺奶奶”、“兄弟姐妹”、“朋友”均占較大比例,尤其是“朋友”,高達31.3%,僅次于“親生父母”。而“不與親生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原因主要有:“父母離異”、“父母感情不好”、“父母因工作原因離開自己”。家庭健全對未成年犯影響顯著。
2.家庭的社會經濟條件。家庭經濟狀況在某種程度上會對青少年犯罪有一定的影響。家庭條件過于貧困,容易使青少年在心理上產生落差,在與同齡人的對比中產生自卑、內向的情緒,為了滿足自己從家庭中無法滿足的物質欲望,往往鋌而走險。但另一種情況,在富裕型家庭中,父母如果給孩子過度的物質享受,滿足子女的任何要求,這容易讓孩子把物質價值放在第一位,甚至認為任何事情都能通過家里父母的錢財、權利或者關系解決,如此一來在行為上極易觸及社會底線,實施社會越軌行為。
(二)家庭功能變量
1.家庭氣氛。家庭關系和諧,青少年對家庭有強烈的歸屬感,這對其健康成長十分有利;而如果家庭關系緊張,青少年容易缺少安全感,從而對家庭產生恐懼。這種家庭緊張對青少年來說是非常有害的,因為他們得不到應有的關注和照料,情感需要得不到滿足,特別是當家庭的情感功能無法發揮時,青少年有可能逃離家庭,轉而向社會尋求支持與認同,一旦受到不良因素的影響,就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值得注意的是,在家庭關系中,家庭暴力的出現對孩子的負面影響是最嚴重的。家庭暴力使青少年感受不到家人間的親密、溫暖,無法產生歸屬感,易產生與他人和社會的隔閡,導致性格冷漠、孤僻,易形成反社會人格。
2.親子依戀。在赫希對“依戀”這一要素的解釋中,很重要的一方面是個人對父母的依戀,即與父母之間的情感聯系,這是犯罪的重要抑制因素。感受到愛、認同父母、尊重父母的青少年最不可能犯罪,這主要是因為個人在打算進行犯罪行為時,會考慮到這一行為對這種聯系造成的損害,會先聯想到這一行為會讓父母失望和不安,所以會有效地制止犯罪。
3.親子溝通。有研究表明,積極溝通對犯罪行為有重要的預防作用,在溝通的過程中青少年可以表達自己的觀點,學到一些處理解決問題的技巧,通過良好的溝通可以防止和減少問題的發生,也可以共同解決己經發生的問題。有研究表明父母與孩子溝通時間越長,孩子越少有行為問題。若與父母一方存在溝通問題或與父母溝通較少的兒童青少年更有可能參與嚴重的違法事件。同時,親子溝通還對青少年的心理發展、社會適應均有重要作用。
(三)家庭成員的行為變量
1.家庭的教養方式。良好的教養方式有利于促進青少年的社會化發展,而不良的教養方式則是子女心理、精神、行為問題的重要危險因素?梢哉f,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與父母對孩子的不良教養方式有密切關系。犯罪青少年的父母對子女采取的教養方式有多種類型,比如:過分溺愛、過多的干涉與保護,過多的拒絕和否認,過于嚴厲的懲罰,這些較為極端的方式都會影響子女的正常社會化,使其形成不良的習慣與人格。因此,父母對子女的教養方式不當是導致青少年走上違法犯罪道路的原因之一。
2.父母監控。有研究表明,父母對兒童行為的監控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青少年犯罪行為的發生發展。青少年知覺到的支持和控制(特別是來自父母的)水平越高,參與問題行為的可能性越低?梢哉f,父母的監控在預防青少年犯罪體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社會控制理論認為,依戀父母的青少年受到父母監控,這將減少他們接觸有違法犯罪或問題行為同伴的機會,從而有利于制止犯罪。而如果沒有對父母的依戀,與父母關系疏遠,這時家庭就失去了控制青少年犯罪的作用,個人就很可能實施犯罪行為。
三、社會控制理論對我國家庭教育預防青少年犯罪的啟示
按照特拉維斯·赫希的社會控制理論,個人與家庭、學校、宗教等傳統社會制度之間的紐帶,會保證個體不去實施違法行為,而這些因素中最重要的是家庭因素。我們應當重視家庭在預防青少年犯罪中的作用。具體而言,可以從以下幾方面發揮家庭預防的功能:
(一)優化家庭教養方式
家庭教養方式對青少年社會化的順利完成有著重要影響,青少年的行為問題與家庭教養方式有著密切關系。如果父母給子女更多的關心與理解,讓子女感受更多來自家庭的愛與溫暖,那么子女出現行為問題的可能性就會減少,而如果對子女的教育更多的是通過懲罰、拒絕否認,或者過于溺愛與過度保護,則容易助長不良行為的出現。另外,家庭的教育方式也應當適合青少年的特點,青少年是不斷成長和發展的個體,因此,教育方式也應當隨著青少年的成長而調整。父母對子女的教育要尤其注重培養和引導子女的道德觀念與法律意識,讓他們懂得遵從最基本的價值規范,以及對他人和社會的責任感,等等。
(二)構建和諧的家庭環境
父母要多與孩子溝通和交流,積極主動地去了解他們的心理和內心想法,能夠及時掌握其思想變化,以幫助子女正確地分析與處理前進道路上遇到的煩惱和困惑,避免各種情緒和行為問題的產生。同時,父母還要鼓勵子女表達自己的想法與情感,對于子女表達的觀點,父母應耐心傾聽、合理引導。這些方式都有助于強化子女對家庭的歸屬感和依戀感,青少年與家庭之間的這種緊密聯系可以起到防控犯罪的作用。
(三)家長要提高自身的素質
在家庭教育中,家長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會對孩子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尤其是對于青少年而言,他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較強,傾向于模仿,父母是他們重要的模仿對象。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家長應嚴于律己、以身作則,加強自身修養,用正確的價值觀與行為方式影響子女,為孩子樹立一個好的榜樣。父母既能言傳,又能身教,這樣教育的效果會更好。
SCISSCIAH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