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布時間:2015-09-08所屬分類:醫學論文瀏覽:1次
摘 要: 在當前有關手足口病的認識有哪些,并且當前的手足口病在臨床上有哪些管理措施呢?目前的手足口病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又該怎么去預防及杜絕呢?文章選自:《醫學臨床研究》,《醫學臨床研究》(月刊)創刊于1984年,是湖南省衛生廳主管,中華醫學會湖南分會主辦
在當前有關手足口病的認識有哪些,并且當前的手足口病在臨床上有哪些管理措施呢?目前的手足口病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又該怎么去預防及杜絕呢?文章選自:《醫學臨床研究》,《醫學臨床研究》(月刊)創刊于1984年,是湖南省衛生廳主管,中華醫學會湖南分會主辦的現代醫學綜合性期刊。雙月刊,國內外公開發行。內容高、中、初三檔俱備,理論與實踐緊密結合;題材新穎,欄目豐富,信息量大。辦刊宗旨是:貫徹黨和國家的衛生工作方針政策,及時報道醫學臨床最新研究成果、臨床實踐中的新經驗、醫學進展的最新信息。緊密圍繞臨床、普及與提高相結合,為我國廣大臨床醫師的學術交流服務。
摘要: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傳染病,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型),其中以柯薩奇病毒A16型(Cox A16)和腸道病毒71型(EV 71)最為常見。多發生于5歲以下兒童,表現口痛、厭食、低熱、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現小皰疹或小潰瘍,多數患兒一周左右自愈,少數患兒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腦炎等并發癥。個別重癥患兒病情發展快,導致死亡。目前缺乏有效治療藥物主要對癥治療。
關鍵詞:手足口病,腦炎,臨床分析
1 資料和方法
1.1 病例來源
9例患兒均為2008年5月~8月HFMD流行期間在柳州市婦幼保健院兒科收治的住院病例。診斷標準參照第7版《實用兒科學》[1]。
1.2 一般資料
目的 總結重癥手足口病(HFMD)合并腦炎患兒的臨床特點、治療方法及預后。方法 對住院治療的362例HFMD病例,其中合并腦炎病例9例,就其臨床表現、治療方案、臨床轉歸進行分析。結果 早期給予脫水、激素、靜脈用丙種球蛋白等治療,所有患兒均達到臨床治愈,未遺留有神經系統后遺癥狀。結論 重癥HFMD合并腦炎病例,病情進展迅速,早期臨床表現較隱匿,如能早期發現,及時干預治療,則預后良好。
9例病人中,男5例,女4例,年齡1~5歲10個月,平均2.6歲。所有病人均有典型的手、足、口腔的皮疹或皰疹,均有發熱。平均于起病后3.1天(1天19h~5天)出現神經系統癥狀。
1.3 臨床表現
手足口病(HFMD)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以嬰幼兒好發,大多數患兒以發熱,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表現,少數病例可并發腦炎、心肌炎、肺水腫等。個別重癥病例病情進展快,易發生死亡。引起HFMD的腸道病毒包括新型腸道病毒EV71、A組柯薩奇病毒CoxA16、?刹《镜取P滦湍c道病毒EV71感染引起重癥病例的比例較大,且EV71感染與CoxA16感染不同的特點是神經系統并發癥比例特別高。
全部病例均有發熱,體溫為37.5~40℃,>39℃有5例,熱程3~6天7例(77.78%),>7天2例。病程中出現肢體抖動或驚跳8例(88.89%),精神差6例(66.67%),嘔吐、步態不穩各有4例(44.44%),肌無力3例,出現抽搐2例,頭痛1例。
1.4 實驗室檢查
血常規:白細胞增高5例(55.56%);血糖增高4例(44.44%);腦脊液細胞數增高4例(44.44%),顱內壓增高6例(66.67%),其中細胞數和顱內壓同時增高者有3例,腦脊液中糖、蛋白及氯化物測值均正常;胸片肺紋理增粗6例(66.67%);8例CT檢查,其中1例異常,病變部位位于大腦顳葉,影像學診斷為腦炎;4例MRI檢查,其中1例異常,病變部位位于脊髓,影像學診斷為脊髓炎。
1.5 治療方案
一般抗病毒治療,利巴韋林加雙黃連;所有病人一旦診斷腦炎均早期給予以下治療:①控制補液量,保持體液的負平衡;②早期脫水治療,在出現神經系統癥狀后3~22h(平均10h)即給予小劑量甘露醇(每次0.5g/kg,每天3~4次)加速尿;③激素治療,地塞米松0.3~0.5mg/(kg·d)或強的松龍4~6mg/(kg·d),連用3~5天;④靜脈用丙種球蛋白400mg/(kg·d),連用5天。
2 結果
全部病人經規范治療后均達到臨床治愈標準,皮疹消退,體溫恢復正常,血象恢復正常,神經系統癥狀消失,平均住院時間為10.6天(7~20天),出院隨訪1~3個月均未出現神經系統后遺癥狀。
3 討論
HFMD主要病源是CoxA16與EV71。近年來我們逐漸認識到EV71是本病的主要病源之一。EV71感染與CoxA16感染的不同特點是病情重,神經系統并發癥比例特別高,包括各種神經系統癥候群,主要表現為:腦炎、腦干腦炎、腦脊髓炎、橫貫性脊髓炎、小兒麻痹樣癱瘓、小腦共濟失調、肌陣攣綜合征、良性顱壓增高等。HFMD病情進展快,臨床上可分為四期[2]:①皮疹/皰疹性咽峽炎期;②腦炎期;③心血管功能衰竭期;④恢復期。本組病例統計發病年齡<5歲的患兒占88.89%,與文獻報道[2]EV71累及神經系統多發生于5歲以下兒童相似;根據本組病例統計,平均在病程第3.1天可發展為腦炎期,與文獻報道[3]神經系統癥狀出現在HFMD之后的時間平均為3.2天相符。HFMD進入腦炎期后,如治療不及時,則病情迅速惡化,由第二期進展為心血管功能衰竭期,出現神經源性肺水腫、肺出血,甚至心肌炎,多于12h內心跳驟停而猝死。我市自4月份本病開始流行,5、6月達高峰,與文獻報道[4]本病在夏秋季,即8~10月份暴發有所不同。我院于2008年5~8月間收治HFMD 362例,其中9例重癥患兒并發腦炎,由于治療及時,在出現神經系統癥狀后早期即給予干預(平均在出現神經系統癥狀后10h內即給予控制入量、脫水、激素、靜脈用丙種球蛋白等治療),故9例患兒均未進展至心血管功能衰竭期,未出現肺水腫、心衰、肺出血、死亡等病例。9例腦炎病例起病均較隱匿,平均在病程3.1天內出現神經系統癥狀,較常見的癥狀是肢體輕微抖動、精神差、睡眠時驚跳、肌無力、步態不穩等,而神經系統檢查多無異常體征,如觀察不仔細較容易漏診。出現以上癥狀可能與EV71感染常侵犯小腦、延髓、脊髓等部位影響機體平衡及運動功能有關。本組病例實驗室檢查,約一半患兒伴有白細胞、血糖增高,大部分患兒(66.67%)顱內壓有不同程度增高,腦脊液常規細胞數輕微增高,而糖、氯化物及蛋白均正常。提示白細胞、血糖增高及腦脊液異常對診斷腦炎有一定意義。治療本病無特效抗病毒藥物,廣譜抗病毒藥結合中成藥治療有一定療效。在出現神經系統癥狀后,保持體液的負平衡尤為重要。文獻報道[5],本病在出現神經系統癥狀后2~36h內即可發展為肺水腫,24h內體液正平衡者,患兒病死率增高。激素的使用主要是減輕全身炎癥反應,減少神經源性肺水腫的發生率。靜脈用丙種球蛋白對中和腸道病毒,避免病毒進一步擴散有一定療效。本組病例在使用激素、靜脈用丙種球蛋白后平均2天(1~4天),體溫即下降至正常。
綜上分析,在HFMD病程第1~3天要特別注意神經系統癥狀,四肢反射性抖動、驚跳、嘔吐、精神差、肌無力等是重癥HFMD腦炎期的常見癥狀,有別于其他病毒性腦炎如流腦和乙腦等持續高熱、反復驚厥、迅速出現昏迷、腱反射亢進或消失、出現神經系統病理反射或定位體征等表現。一旦診斷腦炎后,早期治療,保持液體的負平衡至關重要,如能在出現神經系統癥狀24h內給予脫水、控制液體入量、激素、靜脈用丙種球蛋白等治療,則預后良好。
SCISSCIAHCI